我认为,朵颜三卫并不是导致明朝“天子守边”的原因。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朵颜三卫”与“天子守边”。
天子守边
以往历朝历代,均为"天子居中,诸侯守边",以形成四周拱卫之势。但明朝朱棣当了皇帝后,整个大明王朝的外患主要在北边,而朱棣这个人又能征善战,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所以他虽然当了皇帝,但却不经常在都城南京待着,总是到北京去和蒙古人打仗,后来干脆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以后历代明朝皇帝都在北京前线,抵御外族入侵,"天子守边"由此而来,这也是明朝的最大特点之一。
朵颜三卫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原来元朝的皇帝不得不退回到大草原上,建立了北元政权。之后朱元璋多次追击北元,最后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胜,将北元基本打散,北元不得不西迁到草原深处。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朱元璋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设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之地,当时泰宁卫势力最大,但朵颜卫后来居上,成为三卫中势力最大的一支,所以就称之为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朱元璋安排宁王朱权镇藩大宁城,负责管理这三卫。
《四镇三关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众胡,诏兀良哈地置三卫于横水之北,曰朵颜,曰福余,曰泰宁,以降胡脱鲁忽察儿、海撒男奚、阿札失里为三卫头目,世官指挥同知为藩。
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
朵颜三卫设立之初,对明朝还是比较恭顺的,也帮着明军打鞑靼和北元出了不少力。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觉得兵力不够,就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朵颜三卫也就全部归朱棣所有了。利用这些兵力的帮助,朱棣打赢了建文帝的中央军,当了皇帝。为了封赏朵颜三卫的从龙之功,朱棣将大宁卫内徙,将旧大宁之地割予朵颜三卫驻牧。
《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
这时候当时,草原上最大的部落有三个,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其中鞑靼势力最大,朵颜三卫最弱小。为了生存,朵颜三卫名义上归顺大明朝,但实际上不得不在鞑靼、瓦剌、明朝三方之间来回“骑墙”。尤其是鞑靼首领阿鲁台,拉拢朵颜三卫屡屡犯边明朝疆土。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朱棣对此很生气,于是在永乐二十年发动了北征。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只好回头把朵颜三卫胖揍了一顿。
《国榷·卷十七》:上率骑追奔三十余里,抵其巢,斩首虏数十,生获其党伯儿伯克等,尽收其人口、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兵器。
朵颜三卫被打的受不了,只好表示归顺。但从此之后,朵颜三卫和明朝的关系就微妙起来。宣德三年,朵颜三卫再次反叛,被明宣宗击破,是为宽河之役。后来,鞑靼势力衰退,瓦剌崛起,首领也先拼命拉拢朵颜三卫,并在朵颜三卫的帮助下,实施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将当时明朝的皇帝朱祁镇活捉了去。以后的历史,朵颜三卫和明朝关系一直反反复复,同时面临着蒙古各部落的分化、兼并,到了明朝末期已经由“三卫”变成了“三十六家”。后来,蒙古被清朝征服,朵颜三卫也就成了清朝管理下的蒙古人,朵颜三卫的历史至此结束。
朵颜三卫对明朝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记载来看,朵颜三卫的势力并不强大。在鞑靼、瓦剌、明朝三个“巨无霸”邻居眼里,他只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可以打头阵的先锋,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鞑靼、瓦剌利用朵颜三卫“阴为耳目”,攻击明朝;明朝拉拢朵颜三卫,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打击鞑靼、瓦剌。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朵颜三卫不得不根据当时的形势,时而倒向鞑靼活着瓦剌,时而倒向明朝。但无论如何,朵颜三卫左右不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其次,朵颜三卫虽然归明朝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是蒙古人,与蒙古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不可能真正归顺明朝。而明朝对朵颜三卫也始终抱有防范之心,不可能真心接纳他们。所以,明朝不是放弃了朵颜三卫,而是从来没有真正拥有也不想拥有朵颜三卫。
第三,当时明朝北方的边患,主要是北元,之后蒙古各部落分裂,先是鞑靼,后来是瓦剌,明朝皇帝们之所以驻守北京城,为的是防范和打击这些强大的部落。无论朵颜三卫如何选择,“天子守边”的格局不会改变。
综上所述,朵颜三卫并不是导致明朝“天子守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