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朵颜三卫并不是导致明朝“天子守边”的原因。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朵颜三卫”与“天子守边”。

天子守边

以往历朝历代,均为"天子居中,诸侯守边",以形成四周拱卫之势。但明朝朱棣当了皇帝后,整个大明王朝的外患主要在北边,而朱棣这个人又能征善战,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所以他虽然当了皇帝,但却不经常在都城南京待着,总是到北京去和蒙古人打仗,后来干脆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以后历代明朝皇帝都在北京前线,抵御外族入侵,"天子守边"由此而来,这也是明朝的最大特点之一。

朵颜三卫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原来元朝的皇帝不得不退回到大草原上,建立了北元政权。之后朱元璋多次追击北元,最后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胜,将北元基本打散,北元不得不西迁到草原深处。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朱元璋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设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之地,当时泰宁卫势力最大,但朵颜卫后来居上,成为三卫中势力最大的一支,所以就称之为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朱元璋安排宁王朱权镇藩大宁城,负责管理这三卫。

《四镇三关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众胡,诏兀良哈地置三卫于横水之北,曰朵颜,曰福余,曰泰宁,以降胡脱鲁忽察儿、海撒男奚、阿札失里为三卫头目,世官指挥同知为藩。

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

朵颜三卫设立之初,对明朝还是比较恭顺的,也帮着明军打鞑靼和北元出了不少力。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觉得兵力不够,就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朵颜三卫也就全部归朱棣所有了。利用这些兵力的帮助,朱棣打赢了建文帝的中央军,当了皇帝。为了封赏朵颜三卫的从龙之功,朱棣将大宁卫内徙,将旧大宁之地割予朵颜三卫驻牧。

《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

这时候当时,草原上最大的部落有三个,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其中鞑靼势力最大,朵颜三卫最弱小。为了生存,朵颜三卫名义上归顺大明朝,但实际上不得不在鞑靼、瓦剌、明朝三方之间来回“骑墙”。尤其是鞑靼首领阿鲁台,拉拢朵颜三卫屡屡犯边明朝疆土。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朱棣对此很生气,于是在永乐二十年发动了北征。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只好回头把朵颜三卫胖揍了一顿。

《国榷·卷十七》:上率骑追奔三十余里,抵其巢,斩首虏数十,生获其党伯儿伯克等,尽收其人口、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兵器。

朵颜三卫被打的受不了,只好表示归顺。但从此之后,朵颜三卫和明朝的关系就微妙起来。宣德三年,朵颜三卫再次反叛,被明宣宗击破,是为宽河之役。后来,鞑靼势力衰退,瓦剌崛起,首领也先拼命拉拢朵颜三卫,并在朵颜三卫的帮助下,实施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将当时明朝的皇帝朱祁镇活捉了去。以后的历史,朵颜三卫和明朝关系一直反反复复,同时面临着蒙古各部落的分化、兼并,到了明朝末期已经由“三卫”变成了“三十六家”。后来,蒙古被清朝征服,朵颜三卫也就成了清朝管理下的蒙古人,朵颜三卫的历史至此结束。

朵颜三卫对明朝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记载来看,朵颜三卫的势力并不强大。在鞑靼、瓦剌、明朝三个“巨无霸”邻居眼里,他只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可以打头阵的先锋,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鞑靼、瓦剌利用朵颜三卫“阴为耳目”,攻击明朝;明朝拉拢朵颜三卫,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打击鞑靼、瓦剌。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朵颜三卫不得不根据当时的形势,时而倒向鞑靼活着瓦剌,时而倒向明朝。但无论如何,朵颜三卫左右不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其次,朵颜三卫虽然归明朝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是蒙古人,与蒙古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不可能真正归顺明朝。而明朝对朵颜三卫也始终抱有防范之心,不可能真心接纳他们。所以,明朝不是放弃了朵颜三卫,而是从来没有真正拥有也不想拥有朵颜三卫。

第三,当时明朝北方的边患,主要是北元,之后蒙古各部落分裂,先是鞑靼,后来是瓦剌,明朝皇帝们之所以驻守北京城,为的是防范和打击这些强大的部落。无论朵颜三卫如何选择,“天子守边”的格局不会改变。

综上所述,朵颜三卫并不是导致明朝“天子守边”的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放弃了原来的管辖地区,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中期,曾担任过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马文升是这么认为的,“大宁都司掣于直隶保定府,所属营州等十数卫亦掣于畿内。宁王亦迁于江西布政司。却将其地分与朵颜等三卫达子居住,除官降印,为我藩篱。”

也就是说当年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挟持了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及其部众,事后将宁王迁到江西,然后将他的领地分给了朵颜三卫居住。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土地割让给朵颜三卫呢?原来朵颜三卫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他们在“靖难之役”中发挥重要作用,朱棣“割地”是为了酬谢他们。

明朝人郑晓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写道“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无独有偶,王世贞也持这种观点,“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郑晓、王世贞都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史学家,同时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书,能够接触到了官方档案,所以他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可是也有一些人提出反议,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即大宁是明成祖朱棣主动放弃的,不是割让给朵颜三卫的。

其实无论是割地,还是主动放弃,朱棣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大宁北控辽河,东控大凌河,西与宣府相连,南接长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驱逐北元后,就开始对大宁进行建设,并于洪武二十年设置大宁卫,与宣府、大同等地构成一道防线,同时他将自己的儿子宁王朱权封到此地。

宁王朱权文武兼备,“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他手下拥有明朝最精锐的边防部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可是朱棣为了削弱朱权的实力,将其封到南昌,同时放弃了大宁卫,这导致明朝北部出现真空地带。朱棣骁勇善战,自然不惧这些,但他的后代根本无法应对,从而引发明朝严重的边患。

3

导致明朝‘天子守边’的一部分原因是明成祖朱棣将大宁都指挥使司的治所从原来的大宁卫,迁到了保定,放弃了原来的管辖区,导致明朝北部出现了真空地带,从而引发了明朝严重的边患。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曾向朵颜三卫借过不少骑兵用来对付朱允炆,毕竟蒙古骑兵拥有极佳的战斗力,所以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大军,朵颜三卫也有不少功劳。此后朱棣成功当上皇帝,一开心便主动割地,只是没想到此后却给明朝边境带来了无限麻烦。

永乐元年,刚刚坐上皇位不久的朱棣,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大宁都司的全称是大宁都指挥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时朱元璋设立的,管辖范围为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大宁都司的治所是大宁卫,也就是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可是朱棣即位后,却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放弃了原来的管辖地区,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中期,曾担任过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马文升是这么认为的,“大宁都司掣于直隶保定府,所属营州等十数卫亦掣于畿内。宁王亦迁于江西布政司。却将其地分与朵颜等三卫达子居住,除官降印,为我藩篱。”

也就是说当年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挟持了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及其部众,事后将宁王迁到江西,然后将他的领地分给了朵颜三卫居住。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土地割让给朵颜三卫呢?原来朵颜三卫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他们在“靖难之役”中发挥重要作用,朱棣“割地”是为了酬谢他们。

明朝人郑晓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写道“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无独有偶,王世贞也持这种观点,“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郑晓、王世贞都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史学家,同时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书,能够接触到了官方档案,所以他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可是也有一些人提出反议,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即大宁是明成祖朱棣主动放弃的,不是割让给朵颜三卫的。

其实无论是割地,还是主动放弃,朱棣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大宁北控辽河,东控大凌河,西与宣府相连,南接长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驱逐北元后,就开始对大宁进行建设,并于洪武二十年设置大宁卫,与宣府、大同等地构成一道防线,同时他将自己的儿子宁王朱权封到此地。

宁王朱权文武兼备,“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他手下拥有明朝最精锐的边防部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可是朱棣为了削弱朱权的实力,将其封到南昌,同时放弃了大宁卫,这导致明朝北部出现真空地带。朱棣骁勇善战,自然不惧这些,但他的后代根本无法应对,从而引发明朝严重的边患。

4

从来中国古代边患都在北方,定都南京不利于控制北方边防,而且有造成边将拥兵自重,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之虞;定都北京,天子守边,是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明成祖朱棣与明朝其他皇帝都大不相同,他是太祖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的佼佼者,年轻时受封北平(即北京)为燕王,是在与蒙古的多次交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统帅。太祖朱元璋临死前,还特意给了燕王朱棣一道诏敕,让他节制诸王,负起指挥北方军事之责,并守卫大明江山。

太祖朱元璋为此写道:“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后来果然是攘外安内,非朱棣而谁。朱棣当上了皇帝后,并没有在南京安于享受,大多数时间仍然呆在北京(当时京师仍为南京,北京称行在),南京的事务交由太子监国处理。而当北京成为明朝的京师后,他又经常率师在外。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天子守边”。

以往历朝历代,均为“天子居中,诸侯守边”,以形成四周拱卫之势。“天子守边”因而成为成祖朱棣最鲜明的特质,这也是后来明朝建都北京的最大特点。

5

朵颜三卫的丧失,是由明成祖朱棣一手造成的。明成祖为酬谢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在他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便将大宁一带交给他们。

大宁地处漫长的北部边防线的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连接东西部,一方有警报,另一方随时可以增援。

明成祖放弃大宁后,长城东西线的联系受到破坏,给明朝后世在北边的防务造成巨大的困难。尤其是明朝末年,后金的骑兵突击力量,不时由此侵犯内地,对明朝产生了沉重打击。

放弃大宁虽不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责任也是重大的。

6

朵颜三卫历史上由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组成,也称兀良哈三卫,属于蒙古部落。事实上,从洪武二十二年明朝建立三卫起,三卫时叛时降,也是明前期打击的目标之一。即便是关系最好的永乐时代,朵颜三卫也在永乐八年明军第一次北征鞑靼时加入鞑靼,并收到明军的沉重打击。所以,谈不上是明朝放弃了朵颜三卫,由始至终朵颜三卫就没有成为明朝的一部分,相反,数次掠边反而成为明朝打击的对象。至于天子守国门这个说法,只能说这是一个决策,或许朱棣最早的打算也就是更熟悉的地方,更便于打击潜在的敌人,永乐之后明朝的军事调整使得明朝从进攻转为防御,北京也就成了前线,但无论如何,北京都是最安全的所在,失败的,只是战略和人心。

7

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三卫分别是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于洪武二十二年设立,后来朱元璋将其封给宁王朱权,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得到了三卫掌控权,(历史上朱棣就靠着给予财物和许诺得到了朵颜三卫的效忠卖命,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雇佣兵。)并且其为朱棣靖难夺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可以说在洪武与永乐年间,朵颜三卫在明朝的庇护下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并且一跃成为蒙古东部的主宰者,而到了正统年间由于朵颜三卫的“墙头草”操作,如蒙古骚扰大明,三卫就跟着抢掠明朝,当三卫受到蒙古其他部落的攻击时就又求助明朝。如此反复,于是后来在瓦剌与明朝的轮番打击下逐渐走向衰落。直到嘉靖年间被蒙古察哈尔部吞并。

永乐皇帝:朱棣


而“天子守边”则可以说是明朝一大政治特色:明成祖朱棣年年轻时被封为燕王,而其封地北平(北京)更是靠近边疆,并且北方自古以来边患严重,于是朱棣在与蒙古的多次交锋中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后来经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后也是大部分时间常驻北平(当时的明朝首都仍是南京),后来更是直接定都北平,镇抚边防。要知道自古以来都是“天子居中,诸侯守边”,而自永乐帝以后“天子守边”便成了明朝的一个政治特色。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边”不如说是因为明朝前期的主要敌人蒙古等边患就在北方,定都南京并不利于控制北方,而且容易造成边将拥兵自重。(要知道朱棣本身就是边将通过一系列暴力手段才做了明朝皇帝,自然他对于边防兵权较为看重)所以可以说“天子守边”也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斗争,边防安定,还有就是永乐帝的雄才大略与政治诉求所衍生的一个结果。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放弃朵颜三卫与导致“天子守边”的局面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天子守边”其中也包括防范朵颜三卫的政治谋划。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