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缘故,耳熟能详而又赞叹不已,只是没有成功罢了,那就是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关键细节就是穷图匕首见,为什么匕首藏在亢图里?那是需要极其隐蔽而接近秦王嬴正,才能用匕首刺杀他,很可惜,荆轲是一个有大勇而无本领的水货,既然已经接近秦王,而且又是抓住了秦王的衣袖还是让他跑掉,回返拔剑击伤荆轲,这一出精心策划的历史大作为竟是以演戏的方式快速收场了。这样的场景在后来的皇帝执掌国祚后有谁还让朝堂上带剑行走,又有谁还敢呢?况且秦王嬴正早有规定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你想秦朝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规定,确实是王者命尊贵,连着国体,他太怕别人加害他了,他也应该有这样防范与保护。

汉朝建立国家后刘邦也是沿用这一模式,虽然是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当年的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劳作,在吃酒后耍赖赊账不给钱的同时他依然需要和他的那些侩侩们在一起鬼混,耍泼,但是有了自己的朝堂,当了朝堂主人的汉高祖刘邦,这时候的汉家皇帝他也极需要:“大丈夫当如此也!”尊贵与威严,身家性命与汉家国祚都和他连在了一起,萧何是他的大恩人,大功人,汉朝建立后刘邦特例规定萧何上朝:“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即:可以带剑穿鞋上殿,而且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你看面见皇帝的规定是多么的严格,既是平民布衣皇帝到了位尊九五他也是这一套,有了个人绝对的权威有谁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自己的国祚连在一起呢?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刘邦也是如此。

另外一个国家的草创时期、打天下的时候和他的国家正式建立其王权的行为与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差异,草创时期,打天下的时候王上可以或者必须与带剑的将军们一起运作,一起闯荡,甚至同甘共苦,形影不离,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了朝堂,有了国体这个阶段就是另外一种生活了,他需要制度,需要秩序,更加特殊的需要制定皇帝保护制度,措施安排,谁让他是自己打下的天下呢,谁让他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呢,皇帝的安全至关重要,更何况他还有备份的储君、太子呢。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古代也是如此,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历练经过而来的,既然带剑上朝危及皇帝,朝堂是皇帝自家开设的,有哪个皇帝还愿意朝堂上有危及他生命的剑仗存在?因此到后来制度越来越严密,朝堂上也就不可以有带剑的存在了——真是孤家寡人呢!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大臣可以随意佩剑上朝的,其次因为某些原因也不是都不可以了。至于这些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及其宠信特赐可以佩剑上朝,另外一种则是大臣掌握实权自己僭越,皇帝迫于无奈允许其佩剑。

第一种皇帝宠信特赐可以佩剑的,以萧何为例,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定鼎天下的得力助手,在刘邦论功行赏时,萧何因功排列第一,为了表示对萧何的宠信,刘邦特意下令萧何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第二种则是大权在握,皇帝只是傀儡,这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一般会逼迫皇帝赐予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这类人在历史上就比较多了比较著名的曹操、司马懿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生生熬死了曹家的枭雄。

至于皇帝为什么不允许大臣佩剑上朝呢?一来刀剑乃利器若是大臣有不轨之心会对皇帝造成伤害,这个在历史上还是有实例的,荆轲刺秦王就是最好的注释。二来是礼仪的约束,佩剑可以显示威仪和尊贵,若随随便便的大臣都可以和帝王一样佩剑,帝王之威如何展示。

3

大臣带剑上殿这个事到了宋朝就被废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宋朝害怕武将专权,而作为五代时期第一个军政府的建立者朱温,就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的超级特权,盖过了萧何、曹操等权臣,离皇位不过一步之遥了。

在宋朝以前,大臣身上都是可以带剑,只是在上朝时需要把剑解下,同时把鞋脱掉,由宦官报告名号才能够上殿奏事的,只有极少部分的宠臣或是权臣,可以得到“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

“剑履上殿”:剑作为一种配饰,深受古代社会的宠幸,包括皇帝和大臣,但是这毕竟是利器,众人拿着在皇帝面前晃悠总归是不好的,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用“象剑”来取代真剑。

蔡谟议云:“大臣优礼,皆剑履上殿。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近代以木,未详其起。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剑。

到了宋朝时期也好是有带剑的习惯,赵匡胤也赐予了吴越国主钱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的特权,只是这时候的剑早已不是作为防身武器,不过是用来作为配饰的木剑或是“象剑”而已,没有丝毫杀伤力。

由于古代社会多是席地而坐,就连上朝也是一样的,“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席子是家具,客人自然不能弄脏,所以要脱履上席,直到南北朝后胡椅传入中原,也就是现在椅子的雏形,到了宋朝后开始坐在椅子上,也就不用脱鞋了。

“入朝不趋”:趋就是快步行走,是对尊者、长者、贵者表示敬意时的一种走相,代表着尊敬,可是有时候一些老臣无法做到快步行走,只能一步步慢慢前进,像触龙说赵太后时,触龙用的就是“徐趋”的方法,做出快走的样子实际却是慢慢挪,这在封建社会很容易被言官捉住把柄,也容易得罪统治者,所以为了体恤老臣,才会有这样的恩典。

“赞拜不名”:古人大多有字,平常也多用字来称呼,或是雅号和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可是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名、字都是可以称呼的,为了体现对臣子的重视,也就有了“赞拜不名”的特权,多是以官职、爵位或是尊称来报告的。

这三者合起来就是身为臣子的最高礼遇,可是到后面就越来越变味了,大多数权臣都极力争取这一殊荣,跋扈将军梁冀、魏王曹操、太傅司马懿、相国侯景、梁王朱温等等,基本成为了权臣的标配,是用来彰显身份的法器,与之前皇帝的恩典可谓是背道而驰。所以这些恩典到宋朝时期也就逐渐地取消了,虽然大臣们都还是可以带剑,但依旧在上朝时都必须解掉,能带剑上朝的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4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贵族行冠礼,可婚嫁、祭祀,象征成年,加弁可征伐、狩猎,可受召统兵,剑是为仪剑与皮弁相配。后来刺杀作乱太多,干脆上朝都取消配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