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文有诸葛,庞统,武有:关张马黄赵,就应该或有能力踏进中原吗?

这里好像忽视一个主要人物,刘备。刘备才是决定政策的人,刘备的文才决定了蜀汉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总统,领袖决定了整个国家的走向,领导才是真正的操盘手,或者说是下棋的人,上面说的蜀汉文,武都属于棋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例如让关羽守荆州,还授假节钺,全权荆州事务,手握杀生大权,权力欲能使人膨胀,兵力分散,也就是有了两个中央政权,连发动战争都不与成都互应,哪有不输的道理呢?

二是刘备对自己荆益二州的人,本部人马及少数民族矛盾是了如指掌,白帝城托孤时把政权交诸葛亮,兵权归李严管理,其实李严到是治兵高手,而诸葛亮领军打仗不是强项,结果诸葛亮用各种阴谋把兵权搞到手,流放李严,军事上不重用魏延,开府办公,实质上诸葛亮就是皇帝,刘禅仅挂名而已,诸葛亮一直搞一言堂,最终耗尽蜀汉国力,人才凋零,连荆州也失了,大将死的差不多了,还想进中原?

前期是刘备感情用事无大格局,用人不当,刘备死后是诸葛亮弄权,没审时度势,诸葛亮一直带兵,难道不知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有这样的君臣能进中原反到是怪事了。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原由如下:

一,庞统过早命丧落凤坡,若不早亡必能拿下刘璋,孔明留守荆洲。待时机到,双线并进夹攻曹魏,大功告成!

二,关羽拆散孙刘联盟,孤军深入攻打樊城,造成孙曹联手袭取荆洲,使其败走麦城。

三,曹孟德最怕马超!但刘备雪藏马孟起,使其才华得不到有效发挥,降低了蜀汉的打击力。

四,荆洲应让赵子龙拒守。赵云文武双全,目光深远。必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东线无忧待机与西线遥相呼应,北伐中原一统江山。



3

在三国,枭雄刘备是位礼贤下士的仁主,为了达到“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目的,他一方面任人唯贤,另一方面求贤若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留下名传千古的“隆中对”,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之旅。

事实上,正是因为刘备的爱才、惜才和重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鼎盛时,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盖“五虎上将”,五虎将个个有万夫莫当之勇,可称之为三国最为枭勇的英雄。而文将最出名的当然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幼麟”姜维了。而在之前还有被曹操利用“孝心”而挖走的单福。怀有超级才干,智谋不输于诸葛亮的单福被曹操骗到曹营后,心灰意冷之下,做出了不献一言一计的誓言,结果单福就此泯为众人矣,诚为可惜。

殊不知,刘备手下还有两位超级文武将,武将不输于关羽等“五虎”将,文将不输于诸葛亮、庞统等文将,但这两人最后却先继离开刘备,最后还能成为刘备的“死知”。而如果刘备当初不失此两将,很可能早就一统天下了。

这位赛“五虎上将”的猛将就是田豫。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刘备还没有发迹时,曾投靠驻扎在幽州的公孙瓒。就在幽州附近的田豫听闻刘备到来后,便主动投奔,刘备对这位虎将极为器重,重用有加。

后来,仁义的刘备受陶谦所托前去“守护”徐州,结果刘备取得了援徐之战的大捷,成功解除陶谦之围。陶谦感恩戴德,于是主动上书请求刘备成为豫州刺史,刺史的职位远高于幽州的职位,刘备于是欣然“受命”。

然而,虎将田豫却不欣然,他拒绝前往,于是提出了的自己的想法:其实不愿走,其实我想留。并且给了刘备理由,12个字:父母年迈,需尽孝道,不宜远离。其实他是不想背井离乡。

刘备不是一个强人所爱的人,于是只好忍痛割爱,分别时,刘备流泪道:恨不能与田豫共谋天下。

由此可见,刘备对田豫的重视。

而离开刘备的田豫又选择了新主子,投奔了当地的公孙瓒。公孙瓒是位庸才,明知道田豫是百年一遇难得的虎将,却把他雪藏不用。田豫于是怀才不遇。后来公孙瓒战死后,田豫无奈之下只好再择新主——投奔了曹操。后来,得到曹操重用的田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带兵击退东吴,成为曹魏不可多得的名将。而刘备失去的“平卧龙凤雏”的超级大谋士除去单福,还有一人,他的名字叫陈群。

虽然刘备成为豫州刺史以后失去了田豫但是又得到了一文官,其聪明才智不亚于司马懿,此人便是陈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司马懿是曹魏的智多星。但从正史资料中便可看出,司马懿身上的光环是为了影视效果强加上的,陈群才是这些计谋的提出者。陈群是豫州人,因为才华横溢而名震一方。刘备成为豫州刺史后,求才若渴的他听闻陈群的才干后,于是主动前往结交。相识后刘备率分发挥礼贤下士的本色,把陈群感动的热泪盈眶,于是唯刘备马首是瞻。

后来,徐州牧陶谦去世时,按照民意,“指定”刘备为徐州牧。当时的刘备是豫州刺史,权力无不如徐州牧,于是刘备又欣然前往。然而,洞若观火的陈群看出徐州是个是非地,于是劝刘备不要前往。理由是:徐州前有吕布、后有袁术等人虎视眈眈,去了便如羊入虎口,自投罗网。

然而,一向善于听从意见的刘备却“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地前去担任徐州牧。刘备走了,陈群却留下了,他以身体不适为理,拜别了刘备。就这样,刘备又失去一位超级文人。

后来,曹操大军压境时,陈群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顺曹操。结果他深受曹操重用,最后成为托孤重臣之一,而刘备因为不听忠逆之言,失去智谋无双的陈群,这也失去了最后一统天下的机会。

4

蜀国国土狭小,人口三国中最少,资源当然也贫泛。出师表的主要内容也是诸葛亮的治国方针,内修政治,对外开疆扩土。结果内讧不团结失英材,奸臣当道里迎外合,开扩彊土接连受阻就成了劳民伤材。后备人材不接,缺失将帅,有将帅也发挥不了才能,再加上刘禅儒弱无能,施政不力,用人失察,所以蜀国必亡。

5

刘备得齐五虎将时,庞统已死,就是不死也难得天下。因为曹孙的势力太强了,两方文与孔明士元齐名者甚多。武与五虎相当者不少,地盘居民财产也都强过西蜀。所以刘备想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6

是啊,你的提问中,看得出惋惜的意思。

刘备志在中原,复汉室,兴大业,可惜司马徽先生预料到了,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

说白了,就是诸葛先生为刘备效力,虽然主公找对了,但机会不适合。

庞统在征西川途中,中箭丧命于落凤坡,诸葛先生发兵征战西川,留关羽镇守荆州,不想大意失荆州,关羽身首异处。随后张飞丧命,刘备发兵征吴,大败而回。

这一连串事件令刘备国力大损,岂还有伐中原之能力乎。

7

除了天意,还是有国小力弱,内外矛盾剧烈的重要原因!兵力也是较弱,史实中的刘备军力充其量不超十五万人马,但三国演义却说他夷陵之战就动用了几十万人马,所以误导了真实历史,令人争论不休!

8

卧龙凤雏名满天下,外加五虎上将,为何不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难道是浪得虚名,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三连击小于一

诸葛亮同学在三国中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那叫一个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诸葛亮能取得这些成就和自己聪明才智有很大的关系,但刘备能力的相对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刘备能力不够强干预少,从而让诸葛亮才能有充足的施展空间,才能上下一心。多了凤雏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前手下人就诸葛同学最厉害,遇到问题只要说军师怎么看就可以啦。现在情况不同啦,诸葛同学不能单独发言了,刘备就会犹犹豫豫了,节奏被打乱了,就不能演义了。因此,只好牺牲凤雏了,死在了落凤坡,所有凤凰到这里都要死哦,这样就不会显得凤雏太没有才华了。

二、七百里火烧连营转头空

诸葛同学挑灯夜读,日夜操劳,好不容易为刘备打下来了一点家底,有兵有粮了可以扩大生产了。可惜,这个时候刘备看到家底丰厚了,想体验一下地主感受,刷把存在感。所以不顾诸葛同学的劝阻,带着所有家底去送了,一把大火把家底烧了个光。这把大火,烧掉的可是蜀国几十年的精锐,造人速度再快也要18年。东山再起为什么难?因为白手起家时大家条件都差不多,现在你下他上,此消彼长机会难再来,诸葛虽厉害却也不会撒豆成兵啊。

三、何止三个臭皮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天下只有一个诸葛亮,臭皮匠可就数量太多了。曹操手下谋士众多,这些谋士还比臭皮匠稍微厉害点,集思广益想的坏主意,诸葛亮也吃不消啊。诸葛亮要面对所有事,曹操手下人多,各司其职,压力小事情少越做越好。

四、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五虎上将勇猛过人,但却不是合格的将领。真正的将领应该是司马懿、司马昭、曹操等人一样能文能武的全能高手。诸葛亮锦囊妙计虽然好,但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战场的变化啊,所以离开诸葛亮的五虎上将难独当一面。

最后,总的来说刘备之所以拥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不能一统天下,是因为谋士终究不能代替君主,君主要作死,拦也拦不住。

9

一、丢了官职。幸运地赶上了镇压黄巾军的黄金时代,兄弟们共同努力,屡建战功,吃上了皇粮。但进入和平时期,没有及时地从军人身份转换成为地方官员。目无上司,轻率地从公务员队伍辞职,失去了金饭碗,没有了立足之地。

二、丢掉了栖身之地。不怕势单力孤,也热心参与讨伐董卓的公益活动,虽然囊中羞涩,但借兵也要救陶谦于危难之中,最后好人有好报,天上掉馅饼,得到了陶谦的徐州。但看人不准,引狼入室,最终被吕布鸠占鹊巢,再次失去立足之地。

三、得罪了贵人。曹操慧眼识英雄,出手相助,灭了吕布这个白眼狼,还把刘备引荐到皇上面,得到了皇叔这个金子招牌。但刘备恩将仇报,不仅拐走了曹操的五万大军,还杀了曹操的小兄弟车胄,抢占了曹操从吕布手中夺过来的徐州。曹操与刘备无冤无仇,过早地与曹操这个强大对手结下了梁子,不利于以后事业的发展壮大。

四、投靠别人还同床异梦。被曹操打得无家可归,又去投靠了日趋没落的袁绍。在诸侯争霸的混乱年代,浪费了宝贵的称雄时间,过早地与曹操为敌,不懂得避强击弱,不利于积蓄自己的力量。

五、不懂得避实击虚。意外在汝南得到刘辟的黄巾军兵士,不知道珍惜,非要以卵击石,和曹操掰手腕,又一次输得倾家荡产,意外得到的外援又被败光。

六、为虚名所累。投靠刘表后,寄人篱下,充当打手。在刘表死后,逞妇人之仁,没有及时下手,抢占荆州地盘,最后被曹操追得鸡飞狗跳,错失良机。

七、用人不当。好不容易放低身段,与东吴联姻,借到一个荆州,却被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关羽给丢了,煮熟的鸭子还飞了。两兄弟都没搞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八、患得患失。如蜀一年多,终于放下面子,敢于撕破脸皮,想通了从刘璋手里抢回益州,又碍于面子把半个荆州还给了东吴,给关羽防守荆州,留下了隐患,也出了一个难题。

九、没有趁热打铁。本来顺势夺了汉中,应该乘胜追击,号令关羽从中路,自己从西路,东西对进夹击襄阳,联合东吴共同北伐曹操。刘备却急着称汉中王。难倒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吗?

十、没有全局观念。关羽不知道联盟的重要性,只知道称个人英雄,东吴来和他联姻,他居然家事重于国事,破坏吴蜀联盟。刘备在中央既不纠错,也不从汉中东出配合,更不从益州东出支援,让关羽孤军出击,最后彻底失去了荆州。

十一、不知适可而止。讨伐东吴时,既然东吴愿意归还荆州,重修与好,就应该见好就收,把私人恩怨放一边,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重新建立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这一切,都拖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重新拨转错误的航道,但机会已失,国力遭到重挫,三国局面已经趋于平稳,任何人也无力回天了。

三国之中,刘备的机遇最多,但战略方向不对,敌我友三方搞不清,多次折腾,都把已经到手的大好局面给败光了,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