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都督中,周瑜文武全才,拒曹操于赤壁,保江东之不失,奠定三分天下之雏形;鲁肃长于战略,为孙权订百年大计,力主联刘抗曹,巩固孙刘联盟共图天下;吕蒙勇而有谋,勤而好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为东吴扩大地盘;陆逊智勇双全,沉着冷静,大破刘备于夷陵,为东吴解除亡国之险。

周瑜是帅才,鲁肃是谋才,吕蒙是将才,陆逊是相才。那么谁更历害呢?

周瑜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领导赤壁之战,大破曹操,赤壁之战明显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在弱者对抗强者时,没有胆怯,非常冷静,在东吴与曹操的首次交锋中能够凭借自身优势,合理选择战术,一举击破曹操,周瑜功不可没,其眼光、胆识、能力、思维均优于常人。



周瑜的才能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而且在战略上很有眼光,赤壁之战前,周瑜就是坚决的主战派,力主孙权统一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二分天下。赤壁之战后,看出刘备绝非善类,力主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其党羽,但孙权不听,只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就能看到周瑜西征益州。

鲁肃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替孙权拟定三分天下的战略,早在孙权刚接手东吴时,鲁肃就为孙权谋划了江东版的“隆中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7年,可见其眼光深远,在赤壁之战前,力主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战后,在周瑜死后接任大都督位置,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仍然奉行联刘抗曹的战略,确保了东吴能在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正是由于鲁肃的战略,才导致刘备集团的坐大坐强,包括后来刘备不愿意归还南郡,都是联刘抗曹的副作用。

吕蒙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袭取荆州、攻取益州、伺机消失刘备集团,吕蒙的行为让东吴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不仅占有大半个荆州,而且将刘备势力彻底赶出荆州,让东吴的领土增加近三分之一,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割据势力。

吕蒙与孙权的谋划偷袭荆州,有利也有弊端,在战术上看是成功的,在战略上看是失败的,幸好还碰到曹丕这个二楞子皇帝,要不然带给东吴的就是灭顶之灾。由于吕蒙偷袭荆州,导致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当时魏国皇帝曹丕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联蜀击吴,事后来看刘晔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退一万步讲,如果当时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议,联蜀攻吴,那么东吴的灭亡就是完全有可能的,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吕蒙的偷袭荆州,导致吴蜀联盟破裂,这是相当危险的一步棋。



陆逊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夷陵之战,以沉着冷静、处事果断一兴击败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刘备,直接导致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彻底消亡,让蜀汉势力严重受损,间接导致刘备的郁郁而终。身为东吴四大家族之一的陆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守土有责,进取无志,在夷陵之战后,再也没有意愿发动对曹魏更大的战争。

陆逊由于才能出相入将,成为东吴的丞相,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但深受孙权猜忌,由于卷入太子与鲁王的争权,被孙权逼死。

综合起来看,周瑜最历害,其次是陆逊,再次是鲁肃,最后是吕蒙。

最佳贡献者
2


魏、蜀、吴三国中,说到蜀汉的将领,大多都会想到“五虎上将”;说到曹魏的将领,大多都会想到“五子良将”;但一说到东吴,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那些先锋猛将,而是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在东吴的名气,可谓是最高的,远远超越其他组合;

四大都督,与蜀国的五虎将,魏国的五子良将相比,显得更有意思;五虎、五子,都是同时期并列的名将;但四大都督不同,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传承;第一代大都督周瑜,在病重的时候,向孙权推举了鲁肃接替自己的位置;鲁肃死后,又由吕蒙接替鲁肃的位置;之后吕蒙又推荐了陆逊;所以!四大都督,与五虎、五子不同,五虎、五子的巅峰期,大抵都在同一时期,他们的表演,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舞台;而四大都督,他们都拥有各自的大舞台,拥有各自的巅峰时代;都曾独自在东吴的大舞台上,奉献过自己最精彩的表演;

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战绩支撑,他们是东吴最出类拔萃的几位将领,他们都是当代人杰,很难分出个胜负高低;

如果非要做一个军事能力排名,我只能说说我的个人意见;我眼中的四大都督,军事能力该如何排名呢?

第四名:鲁肃

鲁肃强于战略,弱于战术;鲁肃的大战略方针,大体上都是对的;不管是早期的“榻上策”,还是后期的“联刘抗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某些细节问题上,鲁肃的方略,也有很多失误之处;比如!在借荆州的问题上,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鲁肃的做法并不是那么完美;

  • 孙权在与陆逊评价前三任大都督的时候,说到鲁肃;孙权的评价是“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此一快,应该是指鲁肃的“榻上策”,显然!孙权对鲁肃的“榻上策”有很高的评价;
  • “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孤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公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此二快,应该是指“赤壁之战”,鲁肃力主抵抗曹魏,为孙权出谋划策;
  • “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一短,即谏言借荆州给刘备,坐看刘备做大做强,这是鲁肃战略上的一个失误;但总的方面,孙权也说了“不足以损其二长也”,整体上还是好的;
  • 另外!鲁肃的进攻性不强,在处理荆州关羽的问题上,不如吕蒙来得精彩;这边就不多说了,等一下说吕蒙的时候再说;

第三名:吕蒙

吕蒙一生的功绩,在于拿下了荆州全境,为吴国扩充了领土,给东吴找到了对外扩张的基石,给了孙权统一天下的梦想;可惜,吕蒙还没来得及邀功,就暴毙而亡了,老天爷并不给他进一步展示才华的机会;对于吕蒙,孙权同样作出过评价;

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而。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苛责也。

孙权直言,吕蒙奇谋异略仅次于周瑜,言谈议论才气英发不及周瑜;在取胜关羽的问题上,吕蒙做得比鲁肃要好;鲁肃表面上说关羽不足为忌,实际上并不能办到,只是说说大话而已;

第二:陆逊

第二,第一,实际上很难抉择;陆逊,我们都知道,他是名副其实的“相才”;除了军事战略眼光,军事战术水平顶级之外,他的政治能力,同样是非同小可;

陆逊的军事能力强吗?肯定强啊!个人认为,与周瑜处在伯仲之间;图谋关羽,实际上也有陆逊的一份功劳;陆逊在给关羽的修书中,言语谦恭礼让,言己之不足,言敌之所长,一番甜言蜜语,足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撤走荆州边防重兵,陆逊功不可没;

夷陵之战,面对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处事老辣的刘备,陆逊先示人以弱,然后瞅准时机,出奇制胜,一举击破刘备大军,解除了东吴的亡国之危;

陆逊的军事能力,应该排在第二,比吕蒙、鲁肃稍强;但超越周瑜,还是有待考证的;毕竟夷陵之战,孙刘两边的兵力情况,基本在等同状态;周瑜只靠一场,赤壁之战,足以奠定第一军事大家的名头;就功绩和军事来说,陆逊都要稍弱于周瑜;

第一名:周瑜

大都督是谁?大都督这三个字,仿佛成了周瑜的代名词;一说到大都督,准会想起周瑜;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周瑜的军事能力以及贡献吧;

首先,从历阳加入了孙策的队伍,带兵加入;当时孙策手中,只有千余军马,比周瑜带来的兵马都少,所以周瑜才是大股东;两人转战江东,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无往不破,不费吹飞之力平定了江东之地;这里面,周瑜的功劳不小;自此,孙策视周瑜亲如兄弟;孙策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扬,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筹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之后,孙策得桥公二女,为周瑜娶了小乔,自己娶了大乔;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曹操兵破袁绍,下书于东吴,要求孙权把儿子送去作人质,张昭等人迫于曹操威势,皆犹豫不决;只有周瑜一人,力劝孙权,以及权母,最终说服众人,拯救了江东基业;自此,权母视周瑜为子,对孙权说“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以兄事之。”

之后,周瑜全权主管东吴战事,多年来,未出任何大的纰漏;直到曹操收降荆州之后,扬言举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周瑜、鲁肃力主抗曹,周瑜分析了双方局势,指出了曹操所犯的数条兵家大忌;并指出,曹操的八十万之众,徒有虚名罢了,曹操带出来的兵力,顶多十五六万,加上荆州收降的七八万人,顶多也就二十来万兵马;周瑜扬言,仅需五万兵马,即可大破曹军;

周瑜在如此环境之下,在所有人听闻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都下破胆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冷静沉着的应对;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提出敌之不足,己之所优;周瑜之军事才能第一,当之无愧;

在孙氏集团最落魄的时候,助孙策东山再起,横扫江东之地;孙策能割据一方,周瑜功不可没;孙策死后,所有人都害怕曹魏,只有周瑜反对孙权以子为质,再救东吴一命;自此,孙权以兄长事之;当曹魏举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的时候,周瑜沉着冷静,揭破曹魏八十万大军的谎言,理智分析战事,最后将其击破,再度救东吴于水深火热之中;周瑜之功,功不可没,东吴上下,无人不服;

孙权得以称帝,总功归于周瑜;张昭也想表功,被孙权臭骂一顿;且看原文

吴主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百官毕会,吴主归功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吴主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所以说,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功绩,周瑜都妥妥的位居第一;不光是四大都督之第一,而是整个东吴之第一;

3

紫气东来简单回答此题:

东吴四大都督,最利害的首选陆逊,二选周愉,按理该说周愉指挥了赤壁之战,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这里三国志有记载,曹操大军是赶上瘟疫,大军一触即溃,无法应战,曹操是有计划的撤退,加上北方有点乱,而陆逊在耍关羽如同玩物,结果白衣渡江收回荆州,灭了关羽,更主要的是夷陵之战把刘备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进一步可活捉刘备,此时陆逊的战略眼光并非刘备,即刻调整部队严防曹魏,这才是战略家,军事家的大手笔,刘备己不足为患,曹魏才是最大的敌人,陆逊牛啊!

所以陈寿作者,单独为诸葛亮,陆逊做传,足以证明这一点,东吴四大都督,鲁肃,吕蒙,个个能人,江东多後杰,才能远大于蜀汉,强者才是王。闲聊!!




4

孙权如果按鲁子敬的战略方真去做,不去必还荆州,吴蜀都不会灭亡那么早。三国时代鲁子敬应该称为第一最有智慧的人物。

5

东吴从周瑜到陆逊这几位都督每一位都为东吴做过很多贡献,今天笔者就应题目的要求,为这四位都督排一下名。

第四名,吕蒙。把吕蒙放在最后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周瑜、鲁肃一样的战略眼光在他担任都督的时候,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打下了荆州,吕蒙打荆州这个事情还很有争议,起码在笔者看来,攻打荆州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荆州在刘备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其次吴蜀联盟可以说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合作。历史证明,吴蜀联盟是正确而且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偷袭荆州之前,孙权让吕蒙装病迷惑关羽的时候,陆逊也看到了战机,向吕蒙建议偷袭荆州,而且拿出的计划和吕蒙事先准备的大致一样。所以笔者把吕蒙放在了陆逊之后,但他勤奋学习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第三名,陆逊。首先陆逊是唯一一位没有英年早逝的都督,他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多。从建议吕蒙偷袭荆州初露头角,到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彻底奠定了在东吴的地位,之后石亭之战又大败曹军。证明了他的指挥才能,但他晚年却卷入了孙权父子的斗争之中,最后愤忿而卒。以上两位的格局和战略眼光都不如周瑜和鲁肃,如果周瑜和鲁肃不英年早逝,吴蜀联盟得以继续维持,三国的结局有可能会更改。

第二名,鲁肃。鲁肃绝不是演义中描写的老好人形象,他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对三国时局的分析堪比诸葛亮,在很早的时候就拿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如果益州不被刘备先一步拿下,孙权按照鲁肃的策略,很可能出现二分天下。后来鲁肃坚持联刘抗曹,在荆州问题上周旋于孙刘两家之间,把孙权和刘备翻脸的时间整整延后了五年,让吴蜀两家都得到了恢复元气的机会,可惜的是后来两家都认为自己兵强马壮,虽然打不过曹操,灭了对方还是绰绰有余的,结果就在鲁肃死后几年的时间内打成了一锅粥,让曹丕逮到机会平稳度过了篡汉的不稳定时期。

第一名毫无疑问是周瑜的,一个赤壁之战让周瑜名扬天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那一套说辞,历史上应该是周瑜向孙权讲的。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周瑜还是为孙权开疆拓土的功臣,为东吴打下了江左的大片土地。在战略眼光上和鲁肃不相上下,但他曾建议孙权干掉刘备,这可是先知一样的计谋啊,要是孙权当时真把刘备杀了,孙权能否统一中国不一定,但统一长江以南却是板上钉钉的了,所以把他排在鲁肃之前。

以上,就是笔者对东吴四大都督的排名,欢迎各位读者加以补充!

6

陆逊最厉害。周瑜本来也算厉害的,可他就是气量窄小。古语云:将军肩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可他不行,居然被气死了。

7

厉害这概念不好界定,不如借用下三国志11中的五维属性,日本人对三国人物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周瑜:统率97武力71智力96政治86魅力93;

鲁肃:统率80武力56智力92政治90魅力89;

吕蒙:统率91武力81智力84政治74魅力82;

陆逊:统率96武力69智力95政治87魅力90。

五项之和:1.周瑜2.陆逊3.吕蒙4.鲁肃

统率:1.周瑜2.陆逊3.吕蒙4.鲁肃

武力:1.吕蒙2.周瑜3.陆逊4.鲁肃

智力:1.周瑜2.陆逊3.鲁肃4.吕蒙

政治:1.鲁肃2.陆逊3.周瑜4.吕蒙

魅力:1.周瑜2.陆逊3.鲁肃4.吕蒙

应该说,五项之和的高低基本反应了四人对东吴的贡献大小。周瑜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陆逊猇亭之战打败了刘备,吕蒙从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鲁肃建立巩固了孙刘联盟,他的贡献主要在政治层面(政治排第一)。可以说周瑜陆逊排第一第二没什么争议,吕蒙和鲁肃在伯仲之间。

8

三国分为魏、蜀、吴,人们说到蜀汉的著名将领,会想到“五虎上将”,说到魏国,会想到“五子良将”,说到吴国,想到的却常常不是猛将,而是“四大都督”。相比于五虎将的勇猛过人,五子良将的统御有方,东吴的四位都督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典范,那么,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都督中,谁最厉害呢?

与魏、蜀两国猛将们的百花齐放相比,东吴的四位都督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东吴孙家发迹之初,是周瑜辅佐孙策,孙策死后,他又协助孙权,并成功在赤壁阻击了气势汹汹的曹军,不过不久。他便身染恶疾,于是在病榻之上写信给孙权,据《三国志》记载,其中写道:“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江表传》中对这封信的内容记述稍有不同,是:“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虽然言辞不同,但主旨大致是一样的,那便是周瑜自知时日无多,便请求让鲁肃接替自己的位置,继续为孙权做贡献。鲁肃在任时也踏实稳重,为东吴奔走效劳。不过,他最开始是很轻视他未来的继任者吕蒙的,以至于路过吕蒙驻地时,在别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去见他。

见面后,二人一同饮酒,酒酣后,吕蒙询问鲁肃打算如何应对西边的关羽。鲁肃回答说:“临时施宜。”吕蒙却反对道:“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向鲁肃提出了五条计策。鲁肃很惊奇,“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在《资治通鉴》中也存在这一故事,并且成为了成语“刮目相看”的出处。

鲁肃去世后,“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吕蒙接过了鲁肃的重任,防备西边的关羽,上任之初,他结好关羽,故意示弱。当发现关羽北伐,却仍在蜀、吴边境屯驻军队防备时,吕蒙又假称生了重病,需要回建业治疗。关羽果然中计,将守军撤了一部分增援伐魏前线。

后来便是大名鼎鼎的“白衣渡江”,吕蒙带着精兵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然而,吕蒙替东吴讨还荆州,还没来得及受封赏,便突然染上恶疾,年仅四十二岁便病逝。在他之后,便是陆逊,在吕蒙为麻痹关羽,假装疾病而去往建业养病时,陆逊便主动来找吕蒙,并提出:“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于是,“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在吕蒙称病不能抛头露面之时,他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理他履行职务。

陆逊到任后就立刻给关羽修书一封,关羽见其中言辞谦逊,于是更加放松了戒备。后来关羽兵败,可以说是吕蒙、陆逊共同导演的。东吴取得关羽所占领的荆州地区后,陆逊又安抚士人豪族稳定局势,深得孙权喜爱,当他向孙权提出意见时,孙权“敬纳其言。”可见他对陆逊之尊重。

黄武元年(222),“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当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时,陆逊已经成为了吴国的顶梁柱。他也不负众望,不但尽数破解刘备之计,还用火攻大破刘备的大军,以至于刘备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这四人,可以说都对东吴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每个都能力出众而忠心耿耿,为了东吴基业死而后已。并且,他们相互连结,代代相传,延绵不绝。要说他们谁最厉害,似乎他们各有千秋,想要评选出头名,要看从哪方面来讨论。

孙权曾对陆逊谈起周瑜、鲁肃和吕蒙。评论周瑜时,他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孙权一面赞美周瑜,一面将重任交付陆逊,对他寄予厚望。

说到鲁肃,他说:“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子敬)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他认为鲁肃为他制定战略、劝他迎战曹操都是大功,而劝他借荆州给刘备则是小过。

说到吕蒙,则是:“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可见在孙权心中,这四人都有很高的地位,对东吴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周瑜确实完美无缺,可惜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立下太多功勋;鲁肃战略眼光独到,兢兢业业,但有时过于保守;吕蒙袭取关羽,奇计频出,但在孙权眼中还是稍逊周瑜。

陆逊辅佐孙权四十余年,掌内政、军事大权二十余年,且被孙权钦定接班周瑜。而且,他还给东吴留下了非常优秀的儿子陆抗,在东吴后期撑起了整个国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所以我认为,要说对东吴的重要性,四大都督中,陆逊可称魁首。

9

三国时,江东多英杰,说起东吴的这四大都督,周瑜赤壁之战、鲁肃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都可谓是各有功勋,名扬史册。

如非要在这四人中论个长短,那有书君认为,“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周公瑾当排首位。

为什么呢?我们从四位都督的统率能力、武力值、以及谋算力和政治远见来比较一下。

一、 先说统率能力。

在统率能力上,周瑜第一当之无愧,作为第一任大都督,领导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可见其眼光、胆识、能力、思维均优于常人。

陆逊在统率能力上也不赖,夷陵之战面对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刘备时,可以保持阵脚、沉着冷静且处事果断从而一把火将刘备一举击败。

但刘备实力不比曹操,此时的东吴也不是周瑜那个时候的东吴,所以,夷陵之战比不得赤壁之战。

吕蒙呢,白衣渡江夺荆州,属于巧取,与周陆二位相比,又有不如。

鲁肃在军事方面相对于其他三人多有不足,恐怕是要垫底的。

所以,四个人比统率力,周瑜排第一。

二、 再说武力值方面。

在武力方面,作为一代大将,从底层做起,是战场打拼出来的,武力值不会差;周瑜跟随孙策一起打天下,是经历了战场打拼的,而陆逊则是书生儒将,武力值有限,鲁肃呢,武力值方面,实在没看出有什么高强的地方,又只能垫底了。

武力值上面,或许周瑜稍逊于吕蒙,但做为都督,武力值应该也不是最关键的地方。

三、谋算力方面。

论谋算,周瑜可是一个连诸葛亮都忌惮的对手,可以说周瑜的智力是出类拔萃的,在四大都督中说第一也无可厚非。

陆逊虽用计逐步助长刘备的傲气,一举击溃刘备,说明陆逊的智力不俗。但陆逊面对的不是多智近妖的诸葛亮,所以说,他又比不得周瑜。

鲁肃或许显得憨厚,但是论智力绝对不凡,著名的草船实际出自于鲁肃,《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它安到了诸葛亮身上。

而吕蒙,一计白衣渡江也说明他的智力不错,但他面对又是荆州士卒。

四大都督都不是蠢才,但强不强,看对手,如此看来,谋算力又是周瑜第一。

四、政治远见方面。

虽然《三国演义》立场偏刘,对周瑜多有贬斥,但实际上,周瑜一直对东吴的走向具有长远眼光,赤壁之战中,拒不降曹,联刘抗曹后,又紧接着防刘,力求除刘备以扩东吴。只可惜天时不与,未能成功。

鲁肃能当上大都督,政治上的远见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早在孙权刚接手东吴时,鲁肃就为孙权谋划了江东版的“隆中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7年,可见其政治远见之高。但鲁肃对于蜀汉过于优容,导致刘备坐大,这也许是他的不足之处吧。

陆逊其实也是遵从了鲁肃的联刘战略,在刘备兵败夷陵后追击适可而止,给两家留足了周旋余地。是他的高明之处,不足的是后来参与东吴立嗣之争,这是他政治上的纰漏。

政治上最没有远见的是吕蒙,夺荆州,除关羽,对于孙刘联盟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是政治错误。

好,综合政治能力来看,有书君认为,周瑜又是当仁不让的头把交椅。

孙权曾和陆逊讨论周瑜、鲁肃和吕蒙。

孙权认为,周瑜,胆略过人,大败曹操,开拓荆州,很少有人能和他比。

鲁肃,指明孙权成就帝业的方向,又助力东吴抗曹操,很好,但是借给刘备地盘,是他犯的一个错。

吕蒙呢,少年果敢有胆量,长大后博学多识,有奇计,仅次于周瑜,后来图谋俘虏关羽,胜过鲁肃。

也就是说,孙权认为周瑜无人能比,吕蒙强过鲁肃。陆逊呢,虽是后起之辈,也是文武全才,稍可媲美周瑜呢。

也就是说,在东吴大老板孙权眼里,周瑜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都督。呵呵,有书君也很赞同这个观点。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10

四大都督,如果要说谁最强,那应该是周瑜,毕竟周瑜如果不死,孙权都不安心。至于其他几位,就见仁见智,我认为,吕蒙和陆逊应该能并列,属于第二档,为什么这么说?陆逊活的比较长,大家熟悉一点,而吕蒙死得早,又因为荆州之战被蜀粉记恨,小院就来说一下吕蒙。

吕蒙其人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是孙策起家时的老部下,以勇猛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

吕蒙真正开始受重用是在孙权统治之后,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的职务

东吴先后有四个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这是《三国演义》中扯淡的说法,历史上,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并称为东吴四英杰,但有正式记载的,只有陆逊一个人先后两次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假节,这是因为陆逊之前也只是右护军、右都护,想要统帅大军,就必须加衔。

而且都督这个职位,只是个临时性的军职,并不是正式的官位,用时设,不用时撤,类似于明朝的督师。

吕蒙的官职先后是:别部司马、偏将军、领寻阳令、横野中郎将、庐江太守、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然后就病死了,从始至终,并没有担任过所谓的都督。

这是从职务上来说。当然,如果硬要说吕蒙担任过都督的话,其实也可以算,因为毕竟他曾经统帅过东吴的军队,从军权上来说,与都督并无太大分别。

吕蒙高明在哪里?

小院看来,吕蒙的高明之处,或者说强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勇猛善战

吕蒙是苦孩子出身,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十五六岁就跟着姐夫邓当在部队里混。最后能成为东吴的统帅,完全是凭借战功而不是家世、人脉等,一步步从基层晋升上来的,这样的将领,如果不能战,立功无从谈起。

担任山越县长时,以武力平定以武力平定了起事的山越族人。

在进攻黄祖的战役中,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黄祖大将陈就,立下首功。

《三国志》: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其后在征皖城、讨伐庐陵盗贼、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濡须之战等战斗中都表现出色。逍遥津率甘宁、凌统拼死保护败退的孙权,否则孙权可能被张辽活捉。

二、善于学习

行伍出身的草根将领往往不重视文化,吕蒙是个异类,善于学习是他的特长。著名的孙权劝学的典故出自吕蒙,吕蒙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听从孙权意见后发奋学习,得到儒将鲁肃的肯定,吴下阿蒙从此被刮目相看。有两个成语就直接出自于这个典故,分别是“刮目相看”和“吴下阿蒙”。

三、有勇有谋

在孙权掌权后,想调整部队,吕蒙听说自己的手下要被兼并,于是玩命操练,还去赊账弄来了整齐的装备,孙权来检阅部队时,看见吕蒙部下“陈列赫然,兵人练习”,不但没有减他的病,反而给他增兵。

赤壁之战后,益州将领袭肃率军投诚,周瑜上表,请孙权把袭肃所部拨给吕蒙管辖。吕蒙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从全局考虑,认为周瑜的意见欠妥。他极力称扬袭肃有胆识,有才能,并说袭肃向慕教化远道前来投诚,只该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该褫夺他的兵权。孙权觉得吕蒙说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归还了袭肃的部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攻吴,吕蒙多次献计被采纳,曹操见事不可为,主动撤军,吕蒙出力甚多。

《吴录》曰: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

尤其在零陵智取郝普,表现得狡黠果断,似乎就是白衣渡江的预演。

吕蒙的巅峰当然是白衣渡江,攻取荆州,擒杀关羽,这是一场完美的战役,在三国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吕蒙谋略的体现,在事前和事中吕蒙都以谋略麻痹了关羽。

四、治军严谨

吕蒙素以军纪严明著称,绝不纵容手下。取得荆州之战胜利后,关羽部下的家属都被抓获,吕蒙对他们厚加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人民家有所索取。

吕蒙有个老部下,因为拿了百姓一个斗笠,被吕蒙下令斩首,军纪严明至此,军中无敢不从。

以上几点,缺少哪一点,恐怕吕蒙都无法成为东吴实际上的都督,更无法取得荆州。

吕蒙被低估在哪里?

现在许多人的普遍观点是吕蒙没有战略眼光,身居高位,却破坏孙刘联盟,袭杀关羽,认为吕蒙只能成为一军主将,难为一国谋主。

这似乎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吕蒙为何要成为一国谋主?他有必要必须成为一国谋主吗?

结合吕蒙的履历来看,能成为一军主将,对他是最合适不过的,吴下阿蒙为何非得去争那个一国谋主的地位呢?

吕蒙需要制定战略吗?需要,也不需要。

说需要,是因为他作为东吴都督级别的人物,确实需要在宏观上来把握战争的态势,考虑到行动的前、中、后所需要面对的局势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说不需要,是因为吕蒙无论提出哪种方案,他自己都不是最终的决策者,他提出的方案,只是供决策者参考,并不作为最后决定。

岳飞算得上帅才了,直捣黄龙喊得震天响,但不管原因如何,决策层并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

司马懿算谋主吗?曹丕、曹叡在的时候,他又能如何,连曹休都敢不鸟他。

明末的众多督师,孙传庭、洪承畴、地位与东吴都督类似,他们算谋主吗?

他们当然可以制定战略,挥舞方遒,但最后用不用,并不是他们决定,他们只要统帅手下兵马,依照最后的决定来进行战争,打好每一场战役就够了。

为何要把本来就无成为谋主能力的吕蒙拔高到跟周瑜一样的层次而进行比较?这似乎有点欲贬先褒的意思。诸葛亮算是谋主吗,夷陵之战他能劝阻的了吗?谋主不谋主,小院认为实在是个大帽子,最后做决策的都是孙权而已。

所以,小院认为,揪着吕蒙不会制定战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些观点,完全以吕蒙的荆州战役为出发点,似乎吕蒙一生只参加过这一场战役,没有了荆州之战,吕蒙这个人似乎就不存在一样,白衣渡江前的吕蒙,被选择性无视了。

而事实上,荆州之战,从战争角度看,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役,从策划到执行到善后,都相当完美,没有高超的指挥能力和优秀的指挥能力很难做到,这场战役恰恰说明吕蒙的优秀。至于所谓所谓“背弃盟约”,“破坏孙刘联盟”等罪名,只是吃瓜群众的臆想,同战争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小院认为,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真实的吕蒙,屌丝出身的吕蒙能称为与周瑜、鲁肃、陆逊等并称的东吴名将,其本身的意义更值得探讨。

吕蒙身后的评价

吕蒙到底被高估还是低估,看看别人对他身后的评价。

关于吕蒙,主席有一评价: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孙权的评价:“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

陈寿的评价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名,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用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他认为: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曾国藩:吕蒙诛取铠之人,魏绛戮乱行之仆。古人处此,岂以为名,非是无以警众耳。(这是说的吕蒙平定荆州后为了严明军纪,斩杀了违反纪律的手下。)

那么再看吕蒙,是不是很牛呢,我感觉有点。

唐肃宗时期评定的古今六十四名将里,三国时期有十位名将上榜,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吕蒙位列其中,吴国其他上榜的几位是周瑜、陆逊、陆抗。

我看,蔡东藩的评论颇具代表性: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不过似乎,大家更关心的是吕蒙为何要杀死关羽和他自己的死因,却忽略了吕蒙此人本身。

如果是为了关羽的败亡和蜀汉的衰落而因此对吕蒙心怀恨意,又如何做到公正地评价吕蒙呢,这样的评价,才是有失偏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