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都督,如果要说谁最强,那应该是周瑜,毕竟周瑜如果不死,孙权都不安心。至于其他几位,就见仁见智,我认为,吕蒙和陆逊应该能并列,属于第二档,为什么这么说?陆逊活的比较长,大家熟悉一点,而吕蒙死得早,又因为荆州之战被蜀粉记恨,小院就来说一下吕蒙。
吕蒙真正开始受重用是在孙权统治之后,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东吴先后有四个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这是《三国演义》中扯淡的说法,历史上,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并称为东吴四英杰,但有正式记载的,只有陆逊一个人先后两次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假节,这是因为陆逊之前也只是右护军、右都护,想要统帅大军,就必须加衔。
吕蒙的官职先后是:别部司马、偏将军、领寻阳令、横野中郎将、庐江太守、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然后就病死了,从始至终,并没有担任过所谓的都督。
这是从职务上来说。当然,如果硬要说吕蒙担任过都督的话,其实也可以算,因为毕竟他曾经统帅过东吴的军队,从军权上来说,与都督并无太大分别。
吕蒙高明在哪里?
小院看来,吕蒙的高明之处,或者说强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勇猛善战
吕蒙是苦孩子出身,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十五六岁就跟着姐夫邓当在部队里混。最后能成为东吴的统帅,完全是凭借战功而不是家世、人脉等,一步步从基层晋升上来的,这样的将领,如果不能战,立功无从谈起。
担任山越县长时,以武力平定以武力平定了起事的山越族人。
在进攻黄祖的战役中,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黄祖大将陈就,立下首功。
《三国志》: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其后在征皖城、讨伐庐陵盗贼、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濡须之战等战斗中都表现出色。逍遥津率甘宁、凌统拼死保护败退的孙权,否则孙权可能被张辽活捉。
二、善于学习
行伍出身的草根将领往往不重视文化,吕蒙是个异类,善于学习是他的特长。著名的孙权劝学的典故出自吕蒙,吕蒙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听从孙权意见后发奋学习,得到儒将鲁肃的肯定,吴下阿蒙从此被刮目相看。有两个成语就直接出自于这个典故,分别是“刮目相看”和“吴下阿蒙”。
三、有勇有谋
在孙权掌权后,想调整部队,吕蒙听说自己的手下要被兼并,于是玩命操练,还去赊账弄来了整齐的装备,孙权来检阅部队时,看见吕蒙部下“陈列赫然,兵人练习”,不但没有减他的病,反而给他增兵。
赤壁之战后,益州将领袭肃率军投诚,周瑜上表,请孙权把袭肃所部拨给吕蒙管辖。吕蒙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从全局考虑,认为周瑜的意见欠妥。他极力称扬袭肃有胆识,有才能,并说袭肃向慕教化远道前来投诚,只该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该褫夺他的兵权。孙权觉得吕蒙说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归还了袭肃的部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攻吴,吕蒙多次献计被采纳,曹操见事不可为,主动撤军,吕蒙出力甚多。
《吴录》曰: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
尤其在零陵智取郝普,表现得狡黠果断,似乎就是白衣渡江的预演。
吕蒙的巅峰当然是白衣渡江,攻取荆州,擒杀关羽,这是一场完美的战役,在三国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吕蒙谋略的体现,在事前和事中吕蒙都以谋略麻痹了关羽。
四、治军严谨
吕蒙素以军纪严明著称,绝不纵容手下。取得荆州之战胜利后,关羽部下的家属都被抓获,吕蒙对他们厚加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人民家有所索取。
吕蒙有个老部下,因为拿了百姓一个斗笠,被吕蒙下令斩首,军纪严明至此,军中无敢不从。
以上几点,缺少哪一点,恐怕吕蒙都无法成为东吴实际上的都督,更无法取得荆州。
吕蒙被低估在哪里?
现在许多人的普遍观点是吕蒙没有战略眼光,身居高位,却破坏孙刘联盟,袭杀关羽,认为吕蒙只能成为一军主将,难为一国谋主。
这似乎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吕蒙为何要成为一国谋主?他有必要必须成为一国谋主吗?
结合吕蒙的履历来看,能成为一军主将,对他是最合适不过的,吴下阿蒙为何非得去争那个一国谋主的地位呢?
吕蒙需要制定战略吗?需要,也不需要。
说需要,是因为他作为东吴都督级别的人物,确实需要在宏观上来把握战争的态势,考虑到行动的前、中、后所需要面对的局势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说不需要,是因为吕蒙无论提出哪种方案,他自己都不是最终的决策者,他提出的方案,只是供决策者参考,并不作为最后决定。
岳飞算得上帅才了,直捣黄龙喊得震天响,但不管原因如何,决策层并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
司马懿算谋主吗?曹丕、曹叡在的时候,他又能如何,连曹休都敢不鸟他。
明末的众多督师,孙传庭、洪承畴、地位与东吴都督类似,他们算谋主吗?
他们当然可以制定战略,挥舞方遒,但最后用不用,并不是他们决定,他们只要统帅手下兵马,依照最后的决定来进行战争,打好每一场战役就够了。
为何要把本来就无成为谋主能力的吕蒙拔高到跟周瑜一样的层次而进行比较?这似乎有点欲贬先褒的意思。诸葛亮算是谋主吗,夷陵之战他能劝阻的了吗?谋主不谋主,小院认为实在是个大帽子,最后做决策的都是孙权而已。
所以,小院认为,揪着吕蒙不会制定战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些观点,完全以吕蒙的荆州战役为出发点,似乎吕蒙一生只参加过这一场战役,没有了荆州之战,吕蒙这个人似乎就不存在一样,白衣渡江前的吕蒙,被选择性无视了。
而事实上,荆州之战,从战争角度看,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役,从策划到执行到善后,都相当完美,没有高超的指挥能力和优秀的指挥能力很难做到,这场战役恰恰说明吕蒙的优秀。至于所谓所谓“背弃盟约”,“破坏孙刘联盟”等罪名,只是吃瓜群众的臆想,同战争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小院认为,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真实的吕蒙,屌丝出身的吕蒙能称为与周瑜、鲁肃、陆逊等并称的东吴名将,其本身的意义更值得探讨。
吕蒙身后的评价
吕蒙到底被高估还是低估,看看别人对他身后的评价。
关于吕蒙,主席有一评价: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孙权的评价:“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
陈寿的评价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名,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用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他认为: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曾国藩:吕蒙诛取铠之人,魏绛戮乱行之仆。古人处此,岂以为名,非是无以警众耳。(这是说的吕蒙平定荆州后为了严明军纪,斩杀了违反纪律的手下。)
那么再看吕蒙,是不是很牛呢,我感觉有点。
唐肃宗时期评定的古今六十四名将里,三国时期有十位名将上榜,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吕蒙位列其中,吴国其他上榜的几位是周瑜、陆逊、陆抗。
我看,蔡东藩的评论颇具代表性: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不过似乎,大家更关心的是吕蒙为何要杀死关羽和他自己的死因,却忽略了吕蒙此人本身。
如果是为了关羽的败亡和蜀汉的衰落而因此对吕蒙心怀恨意,又如何做到公正地评价吕蒙呢,这样的评价,才是有失偏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