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误解,李鸿章不是认为军舰不必国产化,而是把清政府的弊病看得比别人透,认为国产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李鸿章实际上对清政府的改革意愿和执行力都持悲观态度,所以他只愿意当“裱糊匠”
李鸿章在给恩师曾国藩的信中谈到左宗棠准备建船政时,就透露出浓烈的悲观情绪。他认为:
第一、清政府政策经常朝令夕改,而且五分钟热度,而军舰国产化偏偏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第二、舆论环境太恶劣,做事的人少,批评的人多,那些保守派大臣和清流言官屁事不懂,但却最喜欢攻击做实事的人。
第三、国家经历长期战乱,财源枯竭;选拔人才的制度依然是四书五经,没有几个了解近代化的人才。
购买蚊子船往往被误以为是李鸿章的手笔,其实是恭亲王的意思,李鸿章只是按照领导指示执行而已
所以李鸿章不但不想做军舰国产化的事情,连买军舰也是不想买的。他最初在直隶总督任上,也只是重建了大沽口炮台而已。北洋进口的第一批军舰也就是蚊子船,实际上是执政的恭亲王在海关监督赫德(英国人)蛊惑下买回来的废物。
李鸿章在公文上迎合上级领导(恭亲王),说蚊子船是好东西;私下里则向朋友抱怨蚊子船射程才4000米,而且不能出海,开炮必须下锚有个屁用。
李鸿章购买的超勇级撞击舰依然是个坑,因为他一直困于海防经费缺少、得小钱办大事的思路,结果往往是达不到目的,要花更多的钱
因为铁甲舰昂贵,所以李鸿章心里一直抗拒,宁愿花小钱买“超勇”级这样的撞击舰。当然买回来才发现撞击舰并不好用。买鱼雷艇也是这样,因为贪便宜在一家从来没生产过鱼雷艇的英国小船厂订购鱼雷艇,结果被坑。
李凤苞为近代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转眼就因为莫须有的陷害而丢官罢职,郁郁而终,印证了李鸿章多年前的悲观论断
李鸿章能够购买铁甲舰实际上是源于驻德公使李凤苞。这位出身江南制造局的技术官员利用德国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的心理,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买来了“定远”级铁甲舰。
与斤斤计较、舍不得花钱的李鸿章相比,慈禧太后并不懂海军,只是直觉上觉得能够国产铁甲舰是好事情(就像网友们普遍觉得国产航母大好,但好在哪里没几个人知道),于是批准了福建船政建造铁甲舰的计划——是的,平远是铁甲舰,只不过慈禧太后不知道铁甲舰是当时对装甲军舰的一种概称,不是说叫铁甲舰就很牛逼的(就像宁海也是巡洋舰,但和列强巡洋舰一比就是渣渣)。
“平远”到北洋前后的对比,可见耳台炮的位置变化
“平远”号的原型是法国的装甲炮舰“黄泉”级,只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加长、加宽尺度,增厚装甲,增加耳台炮,加大马力而已,本质上依然是只能用于海岸防御的军舰。由于只是简单放大,“平远”在平衡上有很大缺陷,以至于到北洋后不得不把耳台炮往后挪了一段距离,以改善舰首太重、稳性不佳的问题。
而且船政为“平远”装备的260毫米主炮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北洋既没有该炮的炮弹生产线,也没有修理备件。导致“平远”在黄海海战中仅发射了10发炮弹,就陷入缺乏弹药的困境。而且受伤的主炮也无法修复,等于是已经废掉了大半武功。
但最关键的是,当时北洋已经有了“定远”级这样的大型铁甲舰,并不需要“平远”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岸防铁甲舰。在海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显然是仿造快速巡洋舰更合适。
设计师出国采购时,才意识到世界海军技术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快速巡洋舰将比笨重的岸防铁甲舰更适合小型海军,可惜为时已晚
这一点,“平远”号的主设计师在出国购买装甲(因为国内无法国产)时已经意识到,主张仿制法国的新式快速巡洋舰。但是“平远”方案已经上报,船政没有胆量私自修改,于是就有了并不能平“远”只能平“岸”的“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