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仅仅相差二十多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截然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天皇大权独揽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锁死。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失去了信仰自由。

长期的压迫激发了民众心中向往自由的力量,由此引发了“倒幕”运动。

经过一系列的政变和流血事件之后,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后又相继颁布《废刀令》。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在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做出了适合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天皇对社会的领导力空前。

维新政府有挑大梁的人才

和戊戌变法不同,康有为在发起维新之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连说动袁世凯,都是安排谭嗣同去说的,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像右大臣岩仓具视,出访欧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人是空喊口号。

在战胜幕府将军后,大权已经落到了明治天皇的手中,再有与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同,日本是全盘西化,并改变君主立宪制,这使得日本快速的崛起。

改革共识的凝聚力

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相比与此,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有着体制和国民意识的因素。

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能够奋起改变的机会,也只能数戊戌变法了。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成功,很有可能会改变大清的命运,戊戌变法没有成功,有着必然性,现在回头重新看戊戌变法,总给人一种闹剧的感觉。

首先一点就是光绪皇帝的不成熟,慈禧太后的打压只是一方面,当时慈禧已经垂帘听政三十多年,人始终都会老的,权利最后还是要交回到光绪的手上,但是这位皇帝,在羽翼未丰的时候,就像跟慈禧拼个你死我活,如果他听话一点,说不定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还有就是光绪皇帝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发起者,现在看来有点空谈理想,在光绪还没有握有实权的时候,就鼓动光绪和慈禧太后作对,光绪皇帝也选择相信了他。

而康有为错误的选择了相信袁世凯,在袁世凯向慈禧告密之后,光绪的前途和命运也就此断送。

两个国家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变革,因为社会背景的原因,结果也是不同,如果光绪不那么心急,在等个十来年,将手权利握实的时候,结果可能不同,但是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也就导致了光绪冒进了些。

还有就是中国的戊戌变法中,普通民众没有共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下的思想,对民众的荼毒太深。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提问。19世纪,东方两个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修,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明治维修迅速将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戊戌变法却仅仅持续白天就以梁启超、康有为出逃日本,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而告结束,中国不可阻挡的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包括在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 改革前两国政治基础不一样

改革前,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清政府中,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排斥西方文明;改革前,日本一直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势力较大,自“黑船事件”后,日本主动接受学习西方文明。

二 改革的领导者不一样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他们的改革受到高层、顽固派的一致反对,改革阻力极大;明治维新是明治政府主动发起的,改革受到的阻力很小。

综上所述,这两个原因导致了两项看似相同的改革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这样的结局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力一举超过中国,这样的结局对后来的日本侵略中国及现在的亚洲甚至世界格局都造成了长远的影响。这是我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3

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易,中央集权制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难。日本属于前者,而清朝属于后者。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又政治低能,当然以失败而告终。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过度到帝国主义时期,对东亚的侵略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

而戊戌变法时己是1898年,资本主义已经过度到帝国主义时期,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不希望清朝工业化。

明治维新与清朝洋务运动时间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日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并于1895年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清朝洋务运动期间,打压民营企业,大建官办企业,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无法引爆工业革命。


4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为你解答: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 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中国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 导致经济落后;外国势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5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人在比较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的君主立宪运动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天皇世袭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会议、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天皇的权力、实现国家事务上的共和理念但不采用共和政体,作为君主没有任何参与国政的权力。

因此采取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是剥夺君主参与国政的权利,这在皇权至上思想浓重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在满清皇族和保守的封建势力眼中这和谋权篡位没有任何区别,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在于日本社会在实行君主立宪制时有四大先天优势:

一、日本封建统治相对中国来说比较薄弱,天皇的权利长期掌握在幕府手中,减少了君主立宪制改革的通过的压力。

在19世纪中叶,日本社会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实际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日本当时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的自由。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二、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明治天皇实行现代化改革。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由于明治天皇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3、明治维新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4、明治维新时期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其成功增加了外部助力。

这是明治维新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明治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过度到帝国主义时期,对东亚的侵略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

并且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们正忙着侵略中国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客观上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使的很多政策能够得以能够实行。

6

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纠正其原因与当时的日本与大清朝的历史背景不一样,所采取的维新能够贯彻下去和底层民众积极响应分不开的。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幕府采取的与中国一样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发生联系。而当时的世界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正寻找新的殖民地和经商机会。当时的日本并不富裕,美国只想利用日本作为商品的中转站,而与日本协商,但德川幕府并不开放。

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率领四只船来到日本与日本通商并要求美国船只在日本补给等事宜。前面有大清鸦片战争的教训,德川不敢硬气,而签订了日本的不平等条约。

自然最坐不住的还是幕府,幕府自度无力抵挡黑船,但是又不甘心开国,可巧的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庆受不了刺激,去世了,主事的是大老阿部正弘,他想开国,又不敢承担开国的罪名,只好来个权力下放,征求各藩意见,这也是一种推卸责任吧。

不过这次权力的下放,却给了各藩一个信号,要向各藩征求本属于幕府权限的外交事务,这说明幕府已经无力处置日本的未来,幕府无能力了,那权力真空就要有人要填补,这引起了各藩的跃跃欲试,尤其各藩都反对开国,而幕府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国,引起了各藩极大的不满,之后兴起的攘夷派便首先把矛头对准幕府。

此时,已经被边缘化的日本天皇被抬了出来,采取了顺应潮流的措施,在日本展开了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首先在于德川幕府成了替罪羊,日本明治维新是从下到上的运动,在这场变革中,拥护天皇一派获胜了,于是之前的所有罪过都是幕府的错,而树立了天皇的权威,使得在这场变革中人心没有散,反而万众一心。天皇也没有令人失望,所有的改革都很实际。因为天皇的地位是在本次变革中意外获得的,唯有取得维新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支持。所以明治维新更彻底。

中国的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底层国人并没有要求维新变法的要求,所以响应并不强烈。鲁迅写的《人血馒头》的主人公购买戊戌变法英雄的血去救他儿子,可见底层民众多么愚昧,好像维新与他们无关,这样的得不到底层人支持的维新是注定要失败的。底层不支持,上层也形不成合力,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人承担责任,如果戊戌变法是同治皇帝胜利了,那么皇帝的变法就名正言顺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有人承担责任,同治也会被拥护。但是在与慈禧的权利斗争中,同治处于弱势,因此维新不能正大光明,总要受制于人,最后失败了。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彻底。

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此变革并没有太大的负担,抛弃什么也不觉得对不起祖宗。因此日本的维新更彻底。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要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变革必然畏手畏脚,所以很难成功。?

7

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两者都是最高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亚洲强国。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 、 内容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的原因

首先,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比中国优越。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日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其次,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主要危机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地步,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张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动兵力讨伐长洲藩,标志着日本政府与张藩的矛盾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入瓦解。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后,捻军、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把矛头对准外部的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洲贵族,对外向外国势力投降妥协;对内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政府暂时得到维持。经济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二、力量对比上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化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维新势力以中下层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政府的张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 ,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四位一体”,同现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现有特殊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互相抗争的核心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资产阶级经济背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之一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三、政策措施的实施原因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是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放。


四、国际环境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队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知中国的戊戌变法会走向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确实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第一,日本民族在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酷形势面前,能过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 第二,日本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前提是不够成熟的,革命的主观力量也比较薄弱,但以幕府为首的反革命力量,相对来说更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才得以在资本主义因素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三,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很懂得斗争的策略,他们分阶段地来解决资产阶级革命任务,而在不同的阶段里,又恨善于利用多种力量,集中打击主要的敌对势力,以保证国内变革的顺利进行。
  • 第四,倒幕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并制定了比较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使日本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先进国家花费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走完的道路。
  • 第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内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在侵略日本问题上所发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他们的国内变革能够在较少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它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过于薄弱,不是反对改革的封建势力的对手,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仓促上阵,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上,使自己失掉了群众基础。这样既不能推翻清朝反动的封建政权,又不能触动帝国主义,只是依靠一个傀儡皇帝的一派沼令,幻想用“和平”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求的中国的独立富强,结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使变法遭到失败。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

8

统治者是满族,一旦变法成功,满族的统治就受到威胁,所以失败了。

9

中国学的是皮毛,日本学的是根本!

10

清国就像一个村子,皇家是村中的大东家,皇上是大东家掌柜的。围绕着这家大户,有一批称之为一品、二品…跑腿的和帮闲的,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散户。

平时大东家居高墙深宅里吟诗作画,和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只在秋后收租子时才打下照面。

所以咱们大清国,和历代王朝一样,历来是东家的事儿东家管,百姓的事百姓管,是个比较极端的二元社会。

因此,别指望百姓拿生命来捍卫大清朝。只要不影响个体的存活,百姓才不会管你皇家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

而这些世受皇恩的有爵禄的人,一旦逢事,大都做了鸟兽散。

这些个读书人还都有个怪癖好,那就是喜欢闭起门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宗旨就是:短、平、快。

其特点就是:易上手,见效快,高风险。

以为在斗室里想出几个章程制度来,老大帝国就可以换新颜,重新屹立于东方世界,光大祖宗荣光了。

君不见,那光绪小儿和他的愤青助手康有为、谭嗣同诸公,在103天内起草数十道诏书,以求革新自强。幻想着皇帝的振臂一呼,就可以把这因袭千百年的旧制度,一朝荡涤。

结果还不是被人家一上午就给端了老巢,给废掉了。最终却是掉头的,掉头;跑路的,跑路;幽禁的,幽禁。

到头来除了蜷缩在东洋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表现出来不共戴天的极大愤慨之外,似乎在朝中并未激起多大波澜。

反正是昨天洋务,今天攘夷,大后天革命的,大家伙儿对这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戏,都取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热闹的心态。

临了戏罢,这群看戏的人还不忘说:东家的儿子和老妈子有吵闹起来了,这般不孝,关起来让他反省反省,是应该的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