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谢榛是其中一位,一生只写出一个名篇,却意境惊艳。

共勉佳作:

《秋日怀弟》

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山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是于谦,于少保,现在有记得那首课本上的《石灰吟》千凿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一个爱国者,一个诗人,于谦是出色的,在那场“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于谦,力排众议不让南迁,在北京城头抗击瓦剌时的铮铮铁骨,明代宗即位后,担任兵部尚书,率领北京军民抵抗瓦剌,他为官清廉正直,忧国忧民,因为太过刚直,招人妒忌“夺门之变”后被诬陷下狱,最后死于那场动乱,《明史》说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好官!



3

高启是明朝著名的诗人,被毛泽东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的诗也被后人誉之为有明诗“一代之冠。”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九岁,写了近千首。他的诗风近似李白,尤擅长作乐府歌行。明人谢徽评价高启说他“或花间月下,引觞独酌,酒酣气豪,放歌作楚调,已而吟思俊发,涌若源泉,捷如风雨,顷刻数百言,落笔弗能休。其才气俊逸如泰华秋隼孤骞,昆明八骏追风蹑电而驰也。”(《清丘诗集序》)

(一) 、高启的生平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明洪武初年,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没有接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 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朝的统一作品也有所歌颂。

(二)、高启诗词的特点。

1、高启的诗具有历史的深度,善于借鉴前人的名言佳句,融会贯通运用在自己诗词中。他不仅可以从情节完整的《长恨歌》中取材,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传说资料。如在他的《明皇秉烛夜游图》诗作中“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两句,便是根据苏轼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及有关故事而写。

2、高启的诗具有唐人歌行那种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他的诗大气贯注,豪迈奔放又充满郁勃苍劲之声。诗中每四句一转韵,一转一层境界,愈转愈深,使全诗跌宕起伏,音调铿锵,兼有雄壮豪迈及沉郁顿挫之美。

3、高启的诗情景兼胜,韵味深长。如他的诗《凉州曲》是古题乐府诗之一。高启一生从未到过边塞,而是根据乐府旧题而写的拟乐府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前。”从整首诗的意境看,塞外征旅,军旗悠扬,落日陇头,大河奔流的景象十分雄浑,格调是高昂的,含蓄不尽,悠悠余韵,尽在言外。

4、高启的词由隐而显逐渐趋于明朗,在他的词作中,借以咏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如他的词作《沁园春·雁》,全词似乎句句没有离开雁 ,但全篇意在言外,是一首感慨身世之作。高启一生作词比较少,但他的这首《沁园春》特点尚称得上“温雅芊丽,咀宫含商。”

欢迎您的阅读,关注,转发,收藏,点赞!收看更多精彩内容请您关注@九芝海棠

4

明朝最出名的不是诗,而是小说。当然,明朝也有诗人,但与唐宋相比,称不上优秀。明朝比较出名的诗人主要有:杨基、高启、唐寅、杨慎、吴承恩、徐渭、汤显祖、袁宏道等。要说最伟大的诗人,个人觉得是高启。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称之为“明开国诗人第一”,毛主席称赞他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出身富贵,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自身天赋较高,过目不忘,极有才华。后来曾经做过官,因不满明朝政治现状,尤其不满朱元璋的滥杀无辜,辞官归隐,招致不满。后来,高启因《郡治上梁文》中有“龙盘虎踞”四个字,被朱元璋猜忌,用极刑-腰斩残杀了这位伟大诗人。


高启画像


高启的诗主要分为两大内容:一是描述个人志向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的,比如《游灵岩记》、《春暮西园》、《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比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等,在描写田园生活的同时,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中:“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都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最后附上高启的咏梅,仅供鉴赏。


【梅花九首】

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这组诗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特别是状写了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组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

5

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从唐宋以后诗词文化逐渐没落。到了明朝,诗词完全被八股文取代。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不得不研习八股文,再也没有人能静下心来仔细的推敲诗词了。所以终明一朝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更别说伟大的诗人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代表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朝是小说,到了清朝乃至以后就没有代表的文学体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在于官场的取仕制度。

唐宋时期虽说已经采取八股取仕,但只是辅助手段,主要的取仕制度还是举荐制。广大学子们为了能得到名臣大家的推举,都在写诗作词,一篇好的作品可以进去名臣大家的法眼、得到认可,就会被举荐,可以出仕。

到了元朝,统治者不重视汉文化,导致诗词文化逐渐没落。民间说唱文化逐渐兴起,形成了元曲这一艺术形式。

明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八股取仕制度,广大学子为了金榜题名,整日经史子集,再也没有人去研习诗词文化了。

清朝及后世,诗词文化渐行渐远,人们只能学到诗词文化的皮毛,再也学不到精髓了。

从古至今,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功名,国家取仕制度直接主导了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6

毛主席郑重地用草体书写了全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少年才俊”高启

高启出生在元末明初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他生在殷实之家,本应衣食无忧,但在童年时期,不幸便接踵而来,父母双亡,从此无依无靠,家道中落

根据记载,以当时的标准,高启在18岁的“高龄”,还没有讨到老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单身狗,但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影视剧中的明朝文人形象

话说距离高启老宅不远住着一个人,名叫周仲建,他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儿,有一次,周仲建生了病,作为邻居的穷书生高启就去探望他。

周仲建听说高启很有文采,但一直不信,就想考考他,于是随手掏出了一幅《芦雁图》,叫高启立即写一首诗出来。

不想高启提起笔就写道:“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

这首诗不但生动描绘了画中的内容:深秋时节,寒风凛冽,候鸟南飞,虽然河里一条鱼都钓不到,但是却有一个人长久地矗立在河边,形销骨立,孤寂万分。

周仲建一看这首诗,立刻哈哈大笑,他很明白诗中隐含的意思,也就是说高启孤独寂寞,想找个伴侣,这小子肯定是相中自己的闺女了。

他觉得高启前途不可限量,因而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周仲建的女儿看到了高启的诗,也对这位大才子很有好感。

于是,高启便迎娶了这位周小姐,两人婚后举案齐眉,恩爱无比,这就是“一诗定情”的故事。

诗歌给高启带来了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让他本人名声大噪。

中国的文学经过演变,在高启那个时代,诗歌已经不是主流,反倒是小说开始意外走红,比如四大名著里面有两部小说诞生于这个期间,即《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高启的出现,使得诗歌开始有了发展的希望。

清代纪晓岚评论道:高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对古人兼收并蓄,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也说明,高启没能开拓出自己的风格,这背后的原因固然有前代诗人的作品质量和数量都很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高启活的时间不够长

因诗获罪,遭受腰斩

诗歌成就了高启,也拖累了高启。

当时志在天下,恢复汉人江山的朱元璋麾下网罗了刘基、宋濂等文人,对于高启的大名,朱元璋自然也是听过的。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形象

朱元璋请高启担任户部右侍郎一职,谁知高启迟迟不去赴任,不给面子,这令朱元璋很是不爽。

朱元璋是在刀尖上舔过血的,当初征召刘基与宋濂,朱元璋就给执行任务的人说过,愿意来就好好相待,死活不来就直接做掉。

高启,错就错在,把朱元璋当成了会“三顾茅庐”的刘备。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进行大决战的时候,高启写了首《青丘子歌》,一句“不闻龙虎苦战斗”,令朱元璋愤恨不已。

在多疑的朱元璋看来,这句诗好像是对他连日的苦战不屑一顾,更透露了高启想要置身事外,不愿站队的意图。

这还不算,毕竟当时朱元璋也不敢拍胸脯说,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很容易,高启不盲目站队可以理解。

影视剧中的明朝官员形象

最让朱元璋不能忍受的是,大明夺取天下之后,高启在诗中写下了“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大明官员没有丝毫兴趣。

这事让朱元璋知道之后,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正愁着没机会收拾高启,他自己反倒送上门来了。

话说苏州知府魏观新建的治所衙门刚刚上了大梁,这在当地属于重大庆典,于是便把高启这位远近闻名的大才子请出来写一篇文章,以图个吉利。

高启果然不负众望,挥毫泼墨,写下了雄文《上梁文》,并赋诗一首:

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

南山久养干云器,东海初升贯日红。

欲与龙廷宣化远,还开燕寝赋诗工。

大材今作黄堂用,民庶多归广庇中。

这首诗写得很不错,大气磅礴,但就是这首诗要了高启的命。

影视剧中的明朝文人形象

魏观修建的治所衙门不巧地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

高启写的那篇《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诗歌《郡治上梁》中更是有“龙廷”的诗句,这可犯了朱元璋大忌

朱元璋宣判高启腰斩的酷刑,并亲自监督行刑,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可见这位皇帝对高启有多么仇恨,甚至到了想亲眼看到他惨死的程度。

据记载,高启被腰斩成整整八段,但他并没有立即死去,他趴在地上,以自己小半截身体,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后才气绝身亡。

朱元璋的“心跳”病

大凡开国帝王,都了解创业维艰,勤政爱民,朱元璋出身贫苦,更加了解民生,所以他还是保持了对百姓的温情。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形象

但是却对地主阶级有很强烈的仇恨,加上东南士绅曾经是张士诚的拥趸,朱元璋对商人又不怎么待见,因此对江南课以重税

这样的政策,让江南的文人始终和朱元璋保持着距离,高启才会不断拒绝朱元璋。

开国后的朱元璋身份虽然变了,心态却未改变,刘基与宋濂尚且有治国安邦的才能,高启却仅仅是一个诗人,征召刘基二人尚且如此粗暴,更何况高启呢?

话说,朱元璋曾也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然而,跟随朱元璋创业的老兄弟们,有人接碴:“不能过于相信文人,太相信了就会上当的,一般的文人好挖苦毁谤,拿话刺人。比如张九四一辈子宠待儒生,好房子,大薪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把文人捧上天。做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取为士诚。”

朱元璋傻乎乎接话说:“不错呵,士诚这名不错啊”。

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句话:‘士,诚小人也’,这话可以断句为‘士诚,小人也’。可怜张九四,被人叫了半辈子小人,至死也不明白,真是可怜啊!”

朱元璋一听,原来阶级斗争时刻存在着啊!从此更加累心,每天废寝忘食的趴那些纸堆里找“小人”,放谁不心跳、不神经衰弱?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形象

这么一心跳一衰弱,可就了不得,皇上看谁都像阴谋家,像卧在自己身边的哪啥晓夫,结果当然是文人遭殃。

与高启齐名的“明初四杰”杨基,先是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绑起来扔进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活活打死。

加上朱元璋开国后,假想敌一堆,大肆屠杀功臣,独裁专制空前增强,像高启这样保持独立人格,又有点单纯的文人,下场凄惨也就不足为奇了。

7

明朝最著名诗人是高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的诗也被后人誉之为有明诗“一代之冠。”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九岁,写了近千首。他的诗风近似李白,尤擅长作乐府歌行。明人谢徽评价高启说他“或花间月下,引觞独酌,酒酣气豪,放歌作楚调,已而吟思俊发,涌若源泉,捷如风雨,顷刻数百言,落笔弗能休。其才气俊逸如泰华秋隼孤骞,昆明八骏追风蹑电而驰也。”

(一) 、高启的生平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明洪武初年,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没有接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 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朝的统一作品也有所歌颂。

(二)、高启诗词的特点。

1、高启的诗具有历史的深度,善于借鉴前人的名言佳句,融会贯通运用在自己诗词中。他不仅可以从情节完整的《长恨歌》中取材,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传说资料。如在他的《明皇秉烛夜游图》诗作中“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两句,便是根据苏轼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及有关故事而写。

2、高启的诗具有唐人歌行那种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他的诗大气贯注,豪迈奔放又充满郁勃苍劲之声。诗中每四句一转韵,一转一层境界,愈转愈深,使全诗跌宕起伏,音调铿锵,兼有雄壮豪迈及沉郁顿挫之美。

3、高启的诗情景兼胜,韵味深长。如他的诗《凉州曲》是古题乐府诗之一。高启一生从未到过边塞,而是根据乐府旧题而写的拟乐府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前。”从整首诗的意境看,塞外征旅,军旗悠扬,落日陇头,大河奔流的景象十分雄浑,格调是高昂的,含蓄不尽,悠悠余韵,尽在言外。

4、高启的词由隐而显逐渐趋于明朗,在他的词作中,借以咏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8

公认是高启吧,先来看看他的《咏梅》,其中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传承度非常高。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再看看他的绝句《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词《念奴娇·策勋万里

策勋万里 ,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乐府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清朝纪晓岚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毛泽东也夸他是明诗第一人。高启擅长各种体裁和题材,流传于世900多篇诗文,绝大多数都贴近于生活。作品和为人都有自己的傲骨,不屈从朱元璋的淫威,结果被朱元璋莫须有的文字狱腰斩,身体截成八段。刑场上,高启用半截身子的力量,手蘸鲜血,写下三个醒目的"惨"字,真是惨不忍睹,惨绝人寰,死时年仅39岁。

高启的死,只是朱元璋残暴杀戮的冰山一角了,作为重启殉葬制度的汉人皇帝,野蛮行径令人发指。

9

于谦

10

若以作品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非杨慎莫属,一首《临江仙.二十一史弹词》就秒杀同朝代的所有诗人。所以杨慎有明朝第一才子之称。

临江仙·二十一史弹词

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