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这时候德军已经开始了巴巴罗萨行动,德军是在没有打下英国的情况下,同时进行了巴巴罗萨计划,也就是在1941年6月22号这一天开始,德国就正式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危机。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当时是极力反对希特勒的这一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有常识的陆军统帅部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国家处于两线作战中。而且还是面临着两大世界强国,英国和苏联,但是当时真实的历史是,德国和苏联都有进攻对方的计划,苏联已经准备好了进攻德国,而德国方面也知道苏联会发起进攻,巴巴罗萨的唯一差别就是德国率先向苏联开战。

这并不是德国方面做出的一次鲁莽行动,而是两个大国之间相互威胁的结果,这种情况类似于美苏冷战,美国和苏联处在不同的大洲上,所以相对来说保持平和,但是当两个大国同时处在欧洲大陆上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战争。英国和法国也不例外,因此德国攻打苏联前期苏联只是进行了战略性后撤,除了基辅战役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以外,其他的战役基本上都是战略性后撤。

当时的战争已经是一种消耗战争,苏联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就是利用广阔的苏联国土把德国的战线拉得非常长,让德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然后再在后方骚扰德军的后勤补给线。这和日本侵略我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德军的闪电战就变成了无效战争,从而战争变成了一种漫长的消耗战和城市战。苏联方面正是靠着广阔的国土,消耗德军的后勤补给能源,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等地利用德军不擅长的城市战最后活生生的把德军拖垮了。

当然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开始大力度的支持苏联,同时美国也向英国提供了太多的物质,要知道这个时候美国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和苏联的总和,也就是美国支持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定会获胜,因为得按照当时的国力来分析德国和苏联加起来也是打不过美国的,因此罗斯福做出这个结论是没有错误的。

最佳贡献者
2

1941年8月德军攻势如虹,而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却认为德国必败。其原因就是德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德军并没有清除制约德国扩张的有关力量。

①,苏联国大人多,实力雄厚。德国没有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②,英法联军从孰克尔克撤致英国,已成为一支人数众多,训练有素的哀兵。这使得德国不可能轻松渡过英吉利海峡,去攻下英国。

从这个角度上看,英苏缓过神后,反攻德国只是时间问题,而苏联与英国的战争实力不可小看,苏联的战争潜力还要远强于德国。一旦苏德陷入长期鏖战,德国必败无疑。小国与大国长期鏖战,小国能胜的案例,自古未有。德国是一个小国,因此德国渴望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尽快的解决战斗。当德国没能一鼓作气消灭英苏,甚至没伤及英苏的根本时,德国就已经输了!德国战败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看清战局的走势后,就决定要下注了!美国将会在英苏身上下注,会与英苏一起打击德国。当罗斯福总统判定德国必败时,美国已下决心要介入二战了,因此德国必败。

3

罗斯福和丘吉尔世界地缘政治的信奉者,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政治家、战略家。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极端反共的丘吉尔当即在晚上公开的广播中宣扬“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人像我那样始终在坚持反对共产主义……但这一切与现在发生的事情相比,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不可改变的目标。我们决心摧毁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因此,苏联人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就是美国人的危险。”6月24日白宫记者会上,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7月12日英、苏签订协议对德采取共同行动,保证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清晰明白一战的历史,更透彻世故于以纳粹德国的资源、人口、地理位置,在英、美、苏三强联合下,希特勒纵然猖狂一时,但最终绝无胜算可言。什么是庙胜?此之谓也!

到41年8月底,德军的攻势并非后世的我们想象中的气势如虹!不难哈尔德也不会一时吹嘘2个星期结束对苏战争一时头疼苏军预备力量充足、不知如何击败他们。布劳希奇情绪低迷近乎崩溃,而希特勒更忧虑操心到身患痢疾、茶饭不思。7月19日北方集团军群被于阻距列宁格勒110公里的卢加河一线,被迫转入防御,到8月8日才发动向列宁格勒的第二次攻击,最终受困于列宁格勒城下。中央集团军群虽于7月16日攻占斯摩棱斯克,20日占领叶利尼亚,并包围苏第16、19、20集团军,但到8月6日肃清包围圈前,遭到苏中央、西、预备队方面军持续的反攻,德军不得不一边对付包围圈内的苏军,一边强打精神应付苏军的反攻和侧翼反击,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7-8月疲惫不堪,再次前进沦为奢望。南方集团军群则受阻于基辅筑垒地域前,迫使希特勒与德陆军总司令部放弃大规模的合围战略,采取小规模战术性的合围行动,才有突破性的乌曼合围战,进而8月底德军推进到第聂伯河前。

7月30—31日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在与斯大林交谈中,霍普金斯曾提到10月1日前苏军的战线将稳定在哪里,斯大林回答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前,随后苏军将投入大反攻。斯大林对战争形势近乎乐观的估计不可避免的通过霍普金斯传染到罗斯福那,这就有8月间他对霍普金斯和记者爱华德·马罗私下所言德国必败的言辞,他知道苏联坚持抵抗将让美国赢得关键性的东西—时间!

4

1941年8月,德国已经展开了巴巴罗萨计划。这也正式使得纳粹德国陷入到东西两线作战当中。

虽然此时看似局势非常有利于希特勒,但是罗斯福不愧为优秀的政治家,看问题非常有远见也非常精准。

从经济层面来看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纳粹德国走上了这样一个依靠对外战争扩大需求的时代。

对苏作战正式希特勒面对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登陆作战无望之际,执行的第二作战方向。

德国战车是不可能停下来的,国内经济需要战争大量的消耗来刺激生产,带动经济。

简单来说就是法西斯经济的不可持续性,这是饮鸩止渴的愚蠢行为!

从政治层面来看

希特勒很明显不清楚英国的底牌,或者说他知而不语。

希特勒曾经认为,面对自己在欧陆的叱咤风云,以及对不列颠群岛的大肆轰炸,不等执行“海狮计划”那些英国佬就会吓得屁滚尿流,继续绥靖政策。

而英国在丘吉尔的带领下,战斗意志力高昂,完全可以抵御纳粹德国好一阵。而且希特勒更低估了斯大林带领苏联抵抗的决心。

此时美国也开始慢慢的对轴心国的石油资源与战略物资进行适当的封锁,制裁。

最后便是文化层面

二战中,德军信仰的闪电战虽然战术效果很好,但是也只能算是对土地的占领,根本没有完全笼络人心,民心。

无数的流亡政府与地下抵抗组织,有效的宣誓了民主的存在,宣告了人民面对法西斯暴政的不屈服。

所以总结来说

法西斯主义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注定失败。而发动对外战争盘活国内经济也无异于饮鸩止渴,渴止而身毙也

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结局。

5

战争之初,德国确实士气如虹,所向披靡,就当时大环境来看,德国的占领区并未彻底摆平,当时的情形,德国因为制空权的原因,只能无限期终止“海狮计划”,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而进攻苏联,又重蹈一战时期德国所犯的错误。而英国、苏联又有号称“世界工厂”——美国人的强大后援。苏联拥有全套工业体系和厂阔的纵深,英国使得德国没有制海权,——看起来光鲜的形势,其实是德国人的一付毒药,做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罗斯福看的很明白。

6

1.未见当时罗斯福的预见;2.关键是苏联用空间换取了时间和资源。

7

困为德国开群了东西两个战场,而德国的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撑其东西两线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从战略上看这就是其必败的源由。

8

从历史上看,德国强大,欧美列强必不乐见。德国国土面积并不大,人力物力资源有限,虽工业基础雄厚,然两线作战,所到之处又无善行,必致各国强烈反对抵抗陷于战争泥潭,若有一线溃败,既不能及时收拢合并战线,又乏后备力量,纵横行一时,难以持久,危殆可知。

9

是吗?罗斯福啥时候变成了诸葛亮了,能够料事如神了阿,应该说当时徳国进攻苏联,气势汹汹的,而且取得了开战之初的胜利,形势也朝着徳国有利,在这个时候就预言徳国会败,真的是神人了,最后徳国的失败,是因为正义战胜了邪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