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知道在问什么?诸葛亮是人的名字,古隆中是风景区,人怎么能变成风景区呢?你是想问南阳诸葛亮怎么躬耕襄阳隆中吗?这个问题好像争辩很久,历史记载很多,如果你是南阳人相信你肯定看到过,但无论历史记载再多,辩论再多南阳人是肯定认为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躬耕地,南阳人是不相信历史记载的,只信传说,不管南阳人信不信以下几点是南阳无法改变的。
1、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是事实,没记载诸葛亮离开过襄阳或附近,直至公元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更没记载过诸葛亮到过宛城种过地。
2、诸葛亮《出师表》中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诸葛亮是在回忆当时还是贫民布衣时躬耕于南阳,汉时称南阳这个名号的只有南阳郡。
3、南阳≠宛城,南阳人认为南阳郡治在宛城,南阳、宛城互指,所以宛城就是南阳。除了南阳人认为郡治所可指郡,没有哪个地方有共同的认知,试问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南阳郡为邓州,迁治穰城,改宛城为南阳,既然宛城已经叫南阳了那为什么又要改了?岂不多此一举。三国著名的《宛城之战》为什么不直接写南阳之战,《三国志》带南阳的均指一些名声不大的地方。
4、诸葛亮家人、老师、同学都在襄阳没道理去宛城种地。刘表任荆州牧后吸引优秀人才,大办官校招募天下英才,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老师隐士庞德公、司马徽等都是当世高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诸葛亮传世的成就可以说与名师传授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宛城是无法学到的。
5、隆中属南阳郡之邓县管辖是历史事实,南阳人头脑中还停留在汉时南阳郡的邓县是今天的邓州市。其实汉时南阳郡的邓县指的是古邓国,就在现在的樊城西北十二、三公里,距隆中也很近,《水经注》记载,邓县旧县城西南一里隔沔有孔明宅,是刘备三顾处。明确点明了邓县城西南对岸就是隆中。
6、秦兼天下,南阳郡、南郡以汉为界,南阳人常引用这句话来否定隆中属南阳之邓县管辖,其实南阳人根本没有弄明白以汉为界的界线划分,南阳郡、南郡以汉为界仅仅是指襄阳万山以东至东津水域,万山以西水城必须为南阳郡管辖这句话才成立,如果万山以西属南郡那南郡直接与南阳郡南岸筑阳交界了,南阳郡、南郡以汉为界就不成立了,南阳郡在汉江南岸的武当、筑阳之所以不算在南阳郡、南郡以汉为界之列就是因为这两县均不与南郡交界。
7、卧龙岗武侯祠是后人纪念诸葛亮修建的一个祠堂,故称祠,这个"祠"已充分说明了它不是诸葛亮故宅,也不是诸葛亮的家。卧龙岗原名叫八里岗,"卧龙"二字是诸葛亮老师庞德公给诸葛亮冠名的,卧龙岗武侯祠的名号是元仁宗封的,在此前没有任何记载,这一点南阳人必须清楚。
8、今日南阳≠汉时南阳郡,南阳人一直把汉时的南阳郡等同现在的南阳,这是严重的错误认知,汉时南阳郡为天下第一大郡辖37县,今天的南阳才多大点,汉时南阳郡一部分划归襄阳郡,有的县也划归现在的十堰、平顶山等。现在的南阳也只是顶了个南阳郡的"南阳"名号,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9、南阳人的先辈是认可诸葛亮躬耕地南阳郡之邓县隆中,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地方志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近代河南省、南阳市官方也认可诸葛亮躬耕地隆中,不知南阳民间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真不知道他们在反对什么?口口声声说《汉晋春秋》为野史,伪历史,而今河南省、南阳市官方认定的应该为正史吧!而南阳的民间传说,持反对观点的是否也是野史、伪史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