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贾谊,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贾谊自小饱览诗书,十八岁是就写的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代很有名气。后被河南郡守吴公收为弟子,吴公升迁,把贾谊推荐当了博士。仅仅二十一岁的贾谊当了博士,开始深得汉文帝赏识。贾谊年轻敢为,每当汉文帝问起朝政之事,一些老臣们答不出时,贾谊就对答如流。汉文帝欣赏他,一年内升迁三次!成了大中大夫(高级顾问)。可是当时当朝里面多是汉朝的功臣在当官,贾谊锋芒毕露,引起多人不满,汉文帝打算再次升贾谊尉公卿时,遭到当时的宰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交替着诋毁贾谊,说贾谊夸夸其谈,目的是擅权,不可重用。汉文帝见多数大臣反对贾谊,就动摇了,逐渐疏远贾谊。贾谊尽管有才华,可是不懂人情世故,不会权衡,不能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迫不及待的提出很多改革的措施。汉文帝觉得华而不实,太书生气,都没有采纳。汉文帝觉得贾谊人缘不好,反对他的人太多,就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贾谊远离京城,知道长沙潮湿,心情郁闷,路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抒发自己的心情,感觉自己像屈原一样,被庸人排挤。文章传到汉文帝哪里,汉文帝感觉贾谊心胸狭窄,不能重用。 四年后,汉文帝忽然想起了贾谊,感觉他年轻有为是个人才,传他进京。贾谊高兴,一到京城就马上进宫去见汉文帝。汉文帝当时正好刚拜过鬼神在静坐,叫贾谊来,就问贾谊一些鬼神的出处,贾谊一一作答,不料汉文帝一直问,两人关于鬼神的问题谈了一天。贾谊回去后,深感凄然。他想汉文帝会问一些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想是些鬼神。他十分失望,感觉自己报国无门,不觉的长叹不已。 贾谊这次进京,没有他想象的留在京城,汉文帝派他去做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刘胜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是喜欢。贾谊才华横溢就派他当刘胜的老师。过了几年,刘胜坠马死了。贾谊本没责任。但是贾谊怕文帝追究,又感觉没有尽到责任,于是郁郁寡欢,总是追悔此事伤感哭泣。一年多以后,贾谊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公元前168年。 贾谊一生短暂,一心想报效国家。做有《过秦论》《治安策》等著作流于后世。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首先贾谊是个儒生,在汉初黄老学盛行的年代,一个儒生是根本吃不开的,贾谊要生在武帝时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不断给贾谊升官,但是他的理念得罪了以周勃为首的元老功勋派大臣,被这帮人排挤,贾谊的好日子也就基本到头了。当时汉文帝刚刚继位不久,他自己都没站稳脚跟,又怎么能庇护贾谊呢?

为了稳定朝中局势,同样为了保护贾谊这个人才,汉文帝才把他贬去做长沙王太傅。毕竟贾谊也还年轻,多锻炼锻炼也是好事。

文帝第二次接见贾谊是贾谊被贬三年后,文帝也已经登基七年了,当时文帝已经基本掌握了朝政,那帮功勋们死的死,养老的往老,朝堂上文帝已经没了障碍,且整个国家已经在按照文帝的设想走。文帝依然很欣赏贾谊,但是此时把贾谊留在自己身边不过是锦上添花,贾谊也没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

所以守仁君认为当时的文帝实际上是动了歪心思,怎么个歪心思呢?贬谪贾谊,把他留给自己的继承人,让自己的继承人对他施恩,从而笼络贾谊。这是小小的帝王之术。但是汉文帝这么一做,就把贾谊又外放给梁王当太傅了。

没想到年幼的梁王坠马而死,不久之后贾谊也郁郁而终,文帝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

汉文帝刘恒并不是容不下贾谊,只是没彻底实行他的诸多建议,贾生高才,针砭时弊有精到见解,超前了点,时势不允许那样做,他的诸多对策在武帝时得到施行,效果明显,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推恩令。刘恒生母薄姬出身微贱,在宫中不受待见,刘恒封地代国,也是邻近边境,经常被匈奴虏掠之地,与母亲在代地相依为命,畏吕后惮诸王,战战兢兢过日子,没想喜从天降,周勃陈平等功臣诛诸吕,想继续操控朝政,不立有大功的刘邦长孙刘襄,拥立认为柔弱好捏的刘恒为帝,这种处境下,刘恒要采纳贾谊建议进行系列大刀阔斧的改变是很难的。


贾谊是历代公认的人才大才,贾谊师从大儒张苍吴公,儒法兼修,二十一岁,举地方贤良方正时被河南郡守吴公举荐到中央当博士,在论战中语惊四座,众人自愧不如,文帝赞叹不已,破格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之后屡受刘恒召见,听取他各方面的见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贾谊针对汉初国力衰弱的实际,提出重农抑商加强农业生产的政策,重视粮食贮备预防灾年。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下田作为表率。也实行了他遣送诸侯归国和一部分实行分封诸王子孙的建议,如齐王刘襄忧愤而死,刘恒把齐国一分为六等事。


贾谊很多建议卓有远见,文帝想再提拔他为公卿,年轻才高,为国忘身,贾谊能谋国不能自谋,得罪权贵,为众人排挤,周勃灌婴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向文帝进言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毛头小伙胡说八道扰乱天下,皇上你切切不要听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恒是隐忍之君,虽是上位以来以法律绳治约束权贵,在国计民生上也有所突破,如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连夜起草诏书,轻傜免役,大赦天下,又废除严苛刑法,对左右摇摆的南越王赵佗采取了软硬兼施,恩威并济,还亲笔给他写了两封信,收服了赵佗。这些事让功臣们明白看走眼了,代王并不是好捏的软杮子,自不容许贾谊的主张广为推行。

可能为了保护和历练贾谊,缓解紧张局势,让他懂得更多人情世故,更加老成持重做成大事,汉文帝把他调离中央派去长沙当太傅,贾谊不解深意,南下长沙时愤恨不已,写下了《吊屈原赋》,到长沙后尽心尽力教导长沙王,又多次写表上书朝廷,建言献策。过了三年,文帝想念他,把他召到长安,在宣室中与他谈论了一夜鬼神之事,未必没有用鬼神的虚幻点明虚实互变的用意,又把贾谊调到梁地,当爱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后梁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深为自责,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文帝哀伤不已。

4

诚邀,贾谊今河南洛阳人,从小就是学霸,十八岁能背默诗经尚书,在当地名气很大,吴延尉做当地郡守的时候,听人疯传贾谊很有才,就招贾谊到府中担任职务,对他很宠爱,文帝刚继位听说吴延尉把本郡治理的很好,业绩全国第一,而且还跟李斯是同乡,曾向李斯学习过,就提升他做了延尉,吴延尉就趁机对文帝说“小贾这小伙年轻有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候小贾才二十来岁,在博士中年龄最小,

每当皇帝颁布诏令,让博士们发表意见,这些老博士都没话说,贾谊却都回答上来,这些老博士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自己不如也,文帝很高兴破格提拔,一年内就升到太中大夫,所以说并不是文帝不容才子,贾谊认为汉朝建立到文帝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和谐融洽,这时候就应该改正历法,改换衣服的颜色,制定法律和制度,恢复礼乐制度,我估计现在大街上小姑娘穿的各种漂亮颜色的汉服,跟贾谊有很大关系。

贾谊详细起草了各种事物的仪式、章法、崇尚黄色,尊崇五行学说,创立官职名称,改换秦朝旧法,文帝刚继位事多,就没来得及施行。但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诸侯必须到自己的封地上任等事,都是贾谊制定的,于是文帝就想再提拔贾谊任公卿,但是周勃、灌婴、冯敬这些老臣妒忌贾谊,说这个洛阳小伙真把自己当杰出青年了,刚学点东西,就想独揽大权,把国家整的乱糟糟,文帝听了这些人的话以后,就疏远了贾谊,不采纳他的意见,后来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文帝,带罪来到长沙,听说长沙地势低洼,空气潮湿,认为自己命不久矣,心里不高兴,心情抑郁,想想也理解,小贾从小学霸,闻名于当地,仕途又一直很顺,那受过这挫折,文帝这一棍子敲的一下把小伙整抑郁了,心里郁闷怎么办?写赋疏解心中郁气,他渡过湘水的时候,

就写了一篇有名的汉赋,吊屈原赋,我挑几句,大家自己去理解当时小贾的心情“凤凰伏下身子隐藏起来,猫头鹰却在翱翔,阿谀奉承的人洋洋得意,贤能,圣明的人不能顺遂心意,正直的人反而处于低下的位置,算了,国中没有一个了解我的人,我郁闷不快乐,又能跟谁说呢?贾谊在长沙做太傅三年,我估计心情一直不好,有一次一只猫头鹰飞进了贾谊的住处,停在他的座位旁边,

楚国人把猫头鹰称为服。因此贾谊认为自己寿命不会长久,很是伤感,抑郁又加重了,就又写了一篇赋安慰自己,我发现贾谊好像没什么朋友,他都是写赋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没人来开导开导他,没办法太有才了,谁能开导他,有那就是道家,老庄学说,我分析贾谊自从遭遇被贬挫折,心情一直处在中度抑郁阶段,自己就从道家找安慰自己的方子,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鵩鸟赋我挑几句,世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的时候,循环反复,怎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祸依靠在福的身边,福中也隐藏着祸,忧愁和欢喜聚在一起,吉和凶也同处一个地方,天道高深无法预先做出考虑,死亡的迟早,是命运注定的,谁能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呢?原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自己看看。过了一年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产生兴趣,就召见贾谊,两人在宣室聊到半夜,
文帝听的入神,不觉中将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听贾谊说完,文帝说,我好久没见贾谊先生了,赶脚着自己能够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她啊!没多久文帝认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没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那个伤心自责,都怪自己这个老师没当好,哭了一年多时间也死了,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这让我想起,霍去病,李小龙,难当真是天嫉英才?谁有能说明白那!

5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汉文帝召回贾谊后一夜只谈鬼神不谈政事的诗:“可怜半生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为贾谊愤愤不平。自古以来,文人们论及贾谊,总是将他与屈原并列。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皆因为他们是失意文人的代表。

贾谊

贾谊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先是被河南郡守吴公召至门下,帮忙治理河南郡,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文帝登基后,吴公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任博士期间因为出色表现,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此时的贾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人生得意啊!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文帝二年,贾谊又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次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这时候那些老臣们就不干了, 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就跳出来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刚登帝位没多久的汉文帝没办法,感受到了老臣们的阻力,只好疏远贾谊。


贾谊故居

苏轼说:“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理想很美好,只是想一朝之间就尽弃其旧而谋其新,实在是难啊!而且汉文帝本来就没什么势力,想一蹴而就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这种底气跟扶持他上台的老臣们对着干。

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到长沙,当了长沙王太傅。也许汉文帝把贾谊外放是一种保护和让贾谊历练吧!年轻的贾谊很委屈,在湘江边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司马迁对孝文帝召回贾谊的记载是:“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李商隐读到这段时,为贾谊也为自己的生平愤懑,“不问苍生问鬼神”,放着政事不问却问些鬼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二十四孝之一的汉文帝亲伺母病图

不过,汉文帝是因想贾谊才召见的,如果是不容贾谊,怎么可能在外放几年后又召回,召回后又让贾谊给梁怀王当太傅,司马迁也写了:“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给自己所宠爱的小儿子当太傅,也算是一种重视了。后来贾谊32岁时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深深自责,心情十分忧郁,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苏轼说道:"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贾谊后来不得重用,鲁迅评价说:惟其后之所以绝异者,盖以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傅,抑郁而终。"

6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很正常啊!

即便是大孝子的刘桓,他身上也有逆鳞,严格说来那片鳞只允许他本人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会轻轻的去抚摸,同时嘴里念念有词:“乖乖,不哭啊——咱不哭……”

其余任何人,就是他爹他妈都碰不得,因此更别说作为外人的你贾谊,你算个“绺”啊!当然你有才不假,然而你要摸了那鳞一把,你的才就是大便一堆,谁稀罕,你一无所有,你只有死路一条……

想毕以上就是文帝的心理活动。

再从贾谊这方来讲:

也许他连自己是怎样(啥时无意摸到)得罪刘桓的都不知道,一直蒙在鼓里稀里糊涂的……

总之他是招惹了皇上,那对方少不了明里暗里给他准备了几十双小鞋,让他一双接一双地套上并跑上三、五里……

你想啊!如此待遇,老虎都得变山羊,何况他一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哪有他好受的……

因此啊!他嘴里只有不断念叨:“愁啊愁!愁就白……”

就这样一直叨念着直到见到了阎王爷,并且对方叫他:“住口——”为止。

哎!他贾谊真是个不幸的人啊!让人为他唏嘘不止。

7

区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8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尤其以政论文见长,如他的《过秦论》、《治安策》都是极为出色的文章,《过秦论》的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治安策》的开头“可为痛哭者一,可谓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感动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成了后世之楷模!

贾谊少有才名,后被推荐入宫,成了皇帝的顾问!他看到建国不久的大汉王朝存在众多弊端,建议汉文帝“易服饰,改正朔”,用现在的话说,要实行改革开放才有出路!

以周勃为首的一帮功臣,听说弱冠之年的贾谊要改革,极力反对,他们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而且渐渐疏远了他,把他贬到长沙,担任长沙王的老师!

汉文帝不采用贾谊的建议,不是汉文帝无能,而是形势所逼!汉文帝原先是代王,本来与皇位无缘,后来诸吕作乱,周勃,陈平等大臣,平定作乱,推选汉文帝登基,也就是说汉文帝是靠周勃等人的扶持才上位的!他必须要依仗这些老臣治理国家。如果把这些老臣得罪了,他原先根基就不稳,加上老臣不支持,那么整个朝局就不稳定了!作为皇帝,他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他的核心利益,他自然不会站在贾谊这边!

过了几年,汉文帝召回了贾谊,在宣室殿接见了他,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用一首描写了这个过程“宣室求贤访驱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因为贾谊博学多才,而汉文帝的小儿子梁王喜欢读书,就拜贾谊为老师!这样贾谊留在了汉文帝的身边,但两人没什么交集,生怕大臣们怀疑!又过了数年,梁王骑马摔死了,汉文帝伤心欲绝!梁王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儿子,聪明伶俐,好学上进!汉文帝失去了梁王,几日不上朝,面容憔悴,双眼红肿,大臣们纷纷安慰他,保重身体,国家为重!

虽然汉文帝没有追究贾谊的责任,但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王的老师,没有监护好梁王,自己负有责任。汉文帝越是不追究,他的心里越是难受,整日郁郁寡欢,愁眉苦脸,不久便病亡了!

宋代苏轼说贾谊“才有余而量不足!”的确如此!贾谊虽然有才,但施展才华的时机不对,他年纪轻轻,应该学会等在机会,韬光养晦。一旦这些老臣不在了,那么贾谊就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了!即便不被重要,心胸也豁达一些,气量要大一些,不要去计较以往的得失!



9

并非容不下,而是特殊的时代政局造成,贾谊最终没不透,郁郁而死:

1、汉文帝继位的坎坷

汉文帝时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原本就跟皇位无缘,早年封为代王、远离政治中心。当时,吕雉死后,皇位继承出现悬疑,吕氏集团有作乱倾向。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为首的开国元勋集团,开始武力诛灭吕氏。《汉书》记载,吕产被杀死在厕所中,其他吕氏“无少长者,均斩之!”

在诛灭吕氏集团后,摆在周勃、陈平功勋集团面前的是拥立谁为皇帝。他们最终选择了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因此,可以说,汉文帝是老一辈的功勋集团扶持上位的。



2、汉文帝时代的政治格局

从汉文帝继位的历程看,首先摆在汉文帝面前的就是尾大不掉的元勋集团。汉文帝的历任宰相分别是: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这五人全部是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元勋。功勋集团还发起过政变(诛杀吕氏),他们辅佐汉文帝肯定小心翼翼,确保无其他政治势力参入,以保其平安。可见汉文帝要想施展政治抱负必须先经过这帮人的一致同意。

其次,就是屡屡犯境的匈奴为患。刘邦自从讨伐匈奴失败,从此开启了几十年的和亲政策,以求得休养生息、边境苟安。但是和亲通常都是换来短暂的和平,汉文帝时期,匈奴常常侵略,如何解决边患又是汉文帝的头疼的事。

再次,同姓封王割据形成。以前,刘邦剿灭异姓诸侯王后,就开始发封刘姓为诸侯王,形成刘氏族内的相互割据,典型的势力就是淮南王、齐北王。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汉文帝刘恒想要施展抱负,是很难的,他最终选择无为而治。

3、贾谊的政治策略

贾谊十八岁就闻名郡里,二十余岁就被选拔为博士,是众多博士中最为年轻的。可想而知,他多么锐气风发、血性方刚。从贾谊《新书》中可以知,贾谊的治国思想,大致可以说是:1、削藩,消除强大的诸侯王威胁;2、以儒为体,仁孝治国;3、树立阶级,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威望等等。

4、贾谊的生不逢时、汉文帝的无为而治,两人走不到一起

从以上汉初政局和贾谊的治国理念分析,强大的元勋集团和诸侯王集团根本不允许贾谊施展政治抱负,而汉文帝在两大势力及匈奴外部威胁的政局下,选择了无为而治的方针,可想而知,贾谊肯定被排挤而出。

《史记·贾谊列传》记载: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被功勋集团排挤走后,先做长沙王太傅,一年后,文帝召见贾谊,然后并不是谈国事,而是询问鬼神的来源,贾谊倾尽告知,两人相谈至深夜。留下了千古讥讽之言: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生不逢时,郁郁而终,年32岁。但是十年后,汉景帝就开始强力削藩,其后汉武帝对外武力征服匈奴、对内平定藩王,与贾谊的治国理念完全相符,可惜此时贾谊已然魂归黄土。


10

聪明不过帝王,刘恒的做法正确。1贾谊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派到基层好好锻炼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