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役部署已经给出了答案,华野13个纵队火力全开,分别进行着对敌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歼灭战”、对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的“阻击战”、以及期间发生的潘塘“遭遇战”。战场情况堪称错踪复杂、战场形势确实瞬息万变,粟裕虽然指挥若定调度有方,血压也升到了180。
华东野战军当时建有16个纵队,包括主力部队第1到13纵队(没有五纵)、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重炮和坦克),同时指挥着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和若干地方武装。淮海战役的大幕于1948年11月6日拉开后,第一阶段的战役目标就是歼灭从新安镇地区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
而蒋军的“徐州剿总”正陷入一片混乱,总司令刘峙被我两大野战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行动搞得晕头转向,又想解黄百韬之围,又怕丢了徐州,整整三天没有作出任何有效反应。直到11月11日杜聿明奉命赶回来,才决定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进增援,而华野攻击各纵在战役初期多少有些轻视黄兵团,打了三天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战场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华野前指立即根据敌情变化调整部署:以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三纵队、特纵为攻坚集团,坚决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山东兵团的第七、第十、第十一纵队为阻援集团,在林佟山和大许家一线占领阵地,坚决阻击邱李两兵团的援敌;以苏北兵团的第二纵队、第十二纵队、中野第十一纵队、鲁中南纵队和两个独立旅为穿插集团,迂回进至徐州以东的潘塘,拟截断邱李两兵团的退路,再会同山东兵团全歼之,另以第一纵队为总预备队。
说明一下,当时的华野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正在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渤海纵队尚未南下,因此华东野战军直接指挥的的14个纵队(含中野11纵)已经全部展开投入战斗。其中6个纵队在陈士榘的指挥下负责打“围歼战”,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碾庄的黄百韬兵团,3个纵队由宋时轮统一指挥在徐东地区打“阻击战”,坚决不让两股敌人合流,韦国清率4个纵队负责迂回包抄邱李两兵团的身后,野司直接掌握第一纵队作为机动。
碾庄围歼战和徐东阻击战都打得十分艰苦,华野以5个步兵纵队歼击黄百韬四个军,兵力上并不占多少优势,战至11月18日,虽然黄兵团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但仍然固守顽抗。宋时轮3个纵队的阻援部队,也在邱清泉、李弥的疯狂进攻下伤亡惨重。而负责穿插迂回的苏北兵团,却在11月15日的深夜,与敌军在潘塘意外遭遇。
原来杜聿明发现邱清泉只是一味正面强攻,伤亡巨大却推进缓慢,于是决定出动预备队第74军迂回山东兵团侧后,选定的通过点恰恰也是潘塘镇,遂与苏北兵团前锋第二纵队狭路相逢,双方在行进间立马打起了“遭遇战”。华野二纵迅速击溃了重建的第74军,迫其缩进镇内固守,但是杜聿明再调第70军附战车部队前来增援,遭遇战就此打成了僵持局面。
粟裕将军纵观全局,认为华野兵力已用到极限且比较分散,同时围歼敌人三个兵团的时机并不成熟,应以迅速打掉黄兵团为第一要务,并且实施穿插的苏北兵团已经在敌人后方暴露,合围邱清泉、李弥的计划必然落空。遂再次变更部署:命令苏北兵团后撤,一部加强给徐东阻击部队,一部参与围歼黄百韬。
华东野战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11月19日对碾庄发起总攻,至22日经激战全歼敌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毙命,围歼战胜利结束。在我阻援兵团奋力阻击下缓慢爬行的邱、李两兵团,闻知黄百韬全军覆灭的消息后,立刻掉头撤回徐州,徐东阻击战亦胜利结束,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历时17天,两大野战军共歼灭蒋军一个兵团部、8个军部、18个师(含起义三个半是和投诚两个师),重创其他各路援军,共计歼敌178000余人,期间战法频出,包含了追击战、围歼战、阻击战和遭遇战等等。
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49000人的伤亡,各纵队一致认为该阶段战况最为复杂,陶勇四纵在战役总结中指出:“此一时期,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艰苦复杂、战斗之激烈频繁,均较前期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