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为什么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即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一则放眼天下,经过白起率领的几次歼灭大战,韩魏楚被大大削弱,唯有赵国拥兵几十万,尚可与秦国一战。秦国若要一统天下,与赵国交锋,是迟早的事。

赵王刚亲政,朝野尚未亲附,对于秦国来说,此战宜早不宜迟。

二则秦国东出征服六国,一统天下,需要一块踏板,这个踏板本来已经是到手的鸭子,结果却飞到了赵国怀里。

这个踏板就是上党高地。

争夺上党高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利益所在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它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咽喉之地,形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上党郡对于赵、韩两国都是至关重要,对韩国而言,上党郡位于韩国都城新郑北部,两地通过重镇野王(城河南沁阳)相连,上党郡既可以保护韩国都城的侧翼,又能为韩国抵抗入侵提供战略纵深和给养,上党丢失,韩国政治中心新郑将更加孤立,亡国已成定局!



对赵国而言,如果上党郡还是韩国领土,秦赵之间有长治盆地做为缓冲,那么太行山脉将是赵国抵抗秦国进攻的天然屏障,而如果秦国占有上党郡,秦赵各据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在赵国综合实力逊于秦国的情况下,赵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此争夺上党高地是秦赵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那咱们就一起看看这场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最终决定战国末期天下形势的战役如何展开?赵国是怎样一败涂地的?



上党来降,赵国该不该接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控制进出上党高地的唯一通道——太行道,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秦国对上党高地已经志在必得。

谁知,上党人民不愿降秦,郡守冯亭同大伙商议将上党十五座城池献于赵国,借助赵国的军事实力,希望促成韩赵联合与秦国一战。


《史记》记载,当上党这块肥肉呈到了赵国君王面前,当时刚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找来了两位宗室叔叔——平阳君和平原君商议。平阳君怕引火烧身,他的意见是不接受;平原君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倒手的肥肉,不要白不要。

其实接受上党,对赵国来说更是情势所逼。

秦赵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秦国朝野已经深谋远虑,而赵国朝野却并没有做好准备打硬战的准备。



玉溪谷首站失利,赵国退守

既然上党高地对于秦国来说势在必得,对于赵国来说,绝对不能拱手相让,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秦国先是派出年轻的将领王龁主帅,对阵赵国老将廉颇。秦军气势汹汹扑向长平,锐不可当,秦赵两军在玉溪谷遭遇,秦军打了赵军一个惨败,赵军损失了一个俾将,就是副将,之后退守空苍岭,又遭遇秦军强攻,失去两个防守的营垒——东障城和西障城(见下图),先后六个校尉被俘虏。



秦军长途奔袭,远距离作战,本来就是希望速战速决,仗着骑兵和弩机的作战优势,再加上控制太行道的地理优势,进攻的势头很猛。

老将廉颇为避其锋芒,选择继续后退,退到丹朱岭借助陡峭的山势,修筑了绵延百里的石长城坚守,任秦军怎么挑衅也拒不出战。


赵国高层决策连连失误,导致长平之战惨败

秦赵两国隔着丹水河相持。

几十万的青壮年在上党高地对峙,不能参加农事生产也就算了,每天还要消耗巨大的补给。

上党距咸阳500公里,对秦国来说,远距离运输粮食补给是个大问题,但是持久战打得是消耗战,消耗秦国的同时也在消耗赵国,显然战略物资的储备秦国要远甚于赵国。

商鞅变法之后,秦全国上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农场,除了关中平原还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耕战成为秦国传统。而赵国不一样,赵人豪放任侠风气盛,倚靠商业,战争的物资储备自然比秦国薄弱。

在持久战的消耗中,赵国国力弱很快显现出来,有两个事实:一是赵国派使者向齐国借粮食,未果;二是派使者到咸阳求和,被秦昭王利用,造成秦赵和好假象,使失去向列国求援的机会。

年轻的赵王面对相持的局势,沉不住气。估计是经常没睡好觉,脑子短路了,居然让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赵奢之子赵括上阵,代替廉颇成为长平地区四十多万赵军的主帅。



临阵换将,这样冒险的举动,真不知道他是不是拍了猪的脑袋做出来的。

当赵军换上稚嫩的赵括之时,秦国竟也悄无声息的把战神白起送到了长平之战的前线。

带着赵王殷切期盼的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改了廉颇立下的军规,更换廉颇的旧将,做出全线出击作战的决策。



赵括全军出击正中白起的下怀,他故意让一拨秦军与赵括交战,佯装战败溃逃。求战心切,急于立功表现的赵括,竟然领着大军一路追杀过去。

这时显示了战神白起的高超的指挥能力,他派出二万五的精兵,抄了赵括的后路,占领了廉颇辛辛苦苦建立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赵括带领的四十多万赵军没有了退路。前面是秦军营垒,后面的赵军营垒被占领,南面进出的唯一太行道由秦军控制。

白起再派五千骑兵把白起的主力部队和粮食缁重切断,赵军的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和武器补给,赵军彻底陷入的困境。

秦军借助地理优势,用六十万兵力,对四十多万的赵军,形成了生死包围。


愚蠢而冒失的赵括寄希望于邯郸派来救援。可是赵国有生的军事力量已经都压在了长平。即便向他国求援,一时半刻也集结不了兵力救援长平。

可这个时候,秉国五十多年,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意识到了这是秦国干掉赵国最好的时机,绝对不能错过。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他来到河内征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丁,亲自率军驰援长平,抵挡赵国的援军。



赵括彻底绝望了,做困兽之斗,几次组织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死。

几十万赵军投降,接着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试想当时的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三百万,除去妇孺老弱,可以说赵国的精锐在长平损失殆尽。战国末期唯一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自此彻底沦落。

最佳贡献者
2

长平之战并不是秦国发起的,而是韩国挑起的,赵国发动的,由秦赵双雄来决定谁能一统天下的一场国运之战。秦国变法后,历秦惠文王,秦武王,宣太后三朝治理后,国势强悍,兵威天下,隐隐然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也强盛,兵威也雄霸山东,且多次击败强秦。

秦国败于赵国的阙与之战后,秦国意识到赵国的巨大威胁,于是多方挑衅赵国,完璧归赵,绳池会盟都是秦昭襄王打压赵国的外交手段,只是效果不佳。这就是长平大战之前秦赵两国的外交关系。

秦攻韩国以其无礼于秦。韩国兵微将寡,不能抵抗,于是想出了移赵攻秦计,先把上党之地献给秦国求和,又命上党太守把上党献给赵国。等秦军来接受上党时,发现秦国的上党已经姓赵了,于是秦赵两国展开了决定两国国运的一场战争!

长平之战就是秦国想打压赵国以确认自己天下老大的地位,再慢慢削弱六国并统一天下入秦。赵国则是挑战秦国霸主地位的老二,它想通过此战取得老大地位,再慢慢削弱六国,统一天下于赵。韩国则是仅仅为了保存社稷的老七,它想秦赵相争以保存自己。

3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并不是冒险,它是在有了必胜的把握下才发动的这场战役。同时,这场战役也是秦国必须要发动的,否则秦国将无法立国。

这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起因使得秦国不得不应战。当时,秦国的白起对韩国、魏国连续发动进攻,终于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韩国为了苟延残喘,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可是,当秦国兴高采烈的准备去接收上党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他的本意并不想投降秦国,想以此挑起秦国和赵国两国的战争。这样,就有可能打败秦国,复兴祖国。

赵国在是否接收上党郡的问题上也进行了讨论。一派认为,接收上党就肯定会和秦国发生战争,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不赞成接收。另一派则贪图上党的厚利,认为上党地势高,靠近赵国,得到它对赵国十分重要。最终,赵王决定接收了上党。


赵国半道劫走了秦国的战果,这不但破坏了当时的外交准则,还使得秦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如果秦国听之任之,将遭到关东各国的轻视。接下来很可能会发生各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这将使得秦国多年的努力毁之一旦。因此,秦国必须和赵国一战。

本来秦国并没有想和赵国这么早交手,但是,到这个时候,秦国也别无选择。不过,秦国也没有贸然行事。它首先在外交上做好了准备。它先以武力威胁魏、韩两国置身事外,同时利用齐国对关东各国的矛盾,使它保持中立。


对于燕国,国小力弱,和秦国没有交界,所以也不参与。至于楚国,它刚被白起打得惨败,根本不敢和秦国为敌。秦国还扬言,如果有哪个国家胆敢救赵,秦国就调转枪口去打它。这样,赵国就被孤立了起来。

其次,秦国将它的优势军队调往上党,出于对赵国的了解,秦国并不派一流的大将白起去挂帅,只是派了二流的将领王龁去对战赵国的廉颇。这样,秦军不但把赵军打得大败,自己还留着白起威慑着其他各国,让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由于经济发达,粮草生产充足,秦国的物资储备要远胜过赵国。同时,秦军的后勤供应顺畅,以水运节省人力,这使得赵国虽然在本土作战,却很快没有了粮草,只得四处借粮。

所以,秦军发动长平之战并不是冒险,它是在有必胜把握下进行的战役。赵国唯一打败过秦军的将领赵奢已死,另外那个李牧还没有成长起来。历史的发展没有出乎秦国君臣的所料,在道义、外交、经济、后勤、将领、军队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赵军最终遭受了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说实话,秦国被卷入长平之战完全就是一个意外。

公元前262年,秦国经过一系列的辩证,还有朝堂之上的辩论之后得出,秦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一统天下,因此,攻城掠地被提上了日程。

此时此刻,赵国经历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照顾的整体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暂时不应该招惹他们,反倒是离秦国函谷关比较接近的两个国家韩国和魏国经历过伊阙之战之后,国力得到大幅度的削弱,因此,秦国选择先攻占韩国,夺取重要的战略出口,方便秦国兵出函谷关,韩国手里的上党地区可谓是天下之巅,从这里出兵,你说的将军队的高度是能转化成为动能,从上而下,一举击溃敌人,但是这个地区却并不那么容易攻下,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弱小的国家,但是军队的作战意志顽强,军队作战素质高,军队装备也特别的好,因此,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趁你虚弱的时候拿下上党地区成了秦国最好的选择。

秦国上将白起率领秦国大军经历一年的作战拿下了韩国的上野,一举割断了韩国上党到他的首都新郑之间的联系,此时此刻,韩国朝野震动,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韩国的国君选择将上党地区直接以个人的名义赠送给了赵国,希望赵国来趟这趟浑水。

但是无论是谁,都知道秦国费了一年的时间就是为了拿下上党,这个时候你如果去抢夺别人的胜利果实的话,那么引来了,肯定就是秦国全国的反扑。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国此时的国君,赵孝成王竟然答应了,赵国国君象征性的派出平原君赵胜前去接收上党地区,接着又派出使者向秦昭襄王以示武力,秦昭襄王,直接大怒,派遣大军前去进攻上党。

虽然说当地的韩国居民们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但是韩国还是最终失守,上党地区落入了秦国人的手里,赵孝成王觉得这笔买卖做亏了,因此,他派遣廉颇作为上将率领赵国的骑兵前去夺下上党地区,秦国也不甘示弱,派遣大军前去示威,两边就相持在了长平地区。

上党地区原先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秦国人而言,并出函谷关,最好就是扫除函谷关前,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样的话,使得军队走出函谷关能够更加的畅通无阻。

赵孝成王基于个人感情原因,上党地区原先就是他的囊中之物,结果被秦国人给拿了,恼羞成怒之下派遣大军把上党地区拿回来成为了他维护自己尊严的唯一选项。

两边都有不可退让的理由,而且重兵压境,你怎么能够保证这个时候秦军突破了长平地区的防线,剑指邯郸,因此赵国方面不断的往长平地区增派援军,秦国也不甘示弱,派遣大量军力去长平地区与赵军对峙,一起相持就相处了三年,谁都不敢撤退,因为一旦撤退,就知道军队面临的就是大溃败,秦国怕损失自己的军队。赵国害怕损失自己的首都。

此时此刻,经历过战国这么多年的闹腾,唯一剩有完整军事编制的就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各个国家都是表现出一种观望的态度,都希望你们两个国家打个两败俱伤,我们好坐收渔翁之利,因此都明确表示,长平之战,我们不掺和你们两个自己打自己的,这也就造成了5万君(武安君)白起率领大军围困住了。赵括手里的45万赵军以后围困40多天。诸侯国都不敢发兵。

5

不是秦国一定要发动长平之战,而是赵国的所作所为,让秦国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增强,在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后,准备伺机东出,从秦惠文王时就制定了东出计划,到秦昭襄王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秦国的称霸计划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应该逐步蚕食的。

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前,针对的对象一直是韩国,公元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韩国是上下成长条状的国家),将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切断,被逼无奈之下,韩国想让祸水北引给赵国,希望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于是决定把上党表面许给秦国,又让守将向赵国投降。

历史的拐点出现在赵孝成王认为可以接收,第一,赵国一直和韩国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应该帮韩国一把(扯淡);第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势力如日中天,也意识到秦、赵之间必有一战;第三,最重要的是赵国突然白得了这么大块土地,怎么能不要!

人家秦国辛辛苦苦打下的土地,你赵国平白无故给截胡了,隔谁谁能乐意,如果,赵国出来说:秦哥啊,给赵谋人个面子,别打小韩了,改天咱摆上一桌,大伙唠唠!

没准秦国真能给赵国这个面子,但是你二话不说,直接给占领了,你让其它那些好汉怎么合计,有人经常说为什么长平之战时,其它几国为什么不来救赵,你说说你这干的什么事,谁好意思帮你!

以秦国睚眦必报的性格肯定要和你干啊!结果赵国前期不敌秦国,赵国主将廉颇开始坚壁不出,在战国时期,双方要么干,要么撤,像这样不出战的情况其实是少数,因为赵国七雄,一旦某两个国家长期军事对峙,必然会给其他国家机会,像赵国和秦国对峙期间,秦国后面没有敌人,但是赵国后背有燕国啊。

而且,论综合国力赵国也不如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将近上百年了,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提高的是军事实力。

一旦陷入持久战,率先抵挡不住的就是赵国,于是赵国向秦国求和。

秦国是表面同意求和,但是实际不和,谁叫你当初装大哥当程咬金,不给你点眼色看看,你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于是秦国不断派出援军,赵国也不断派出援军,其实就像那种“梭哈”的游戏,不断加注,最后开牌。

结果秦国开个大的,这就尴尬了。

所以,长平之战不是秦国要冒险发动的战役,而是赵国意识到秦、赵之间必有一战,借着韩国献上党郡的机会发动的战争,秦国在取得优势的情况拼命扩大战果,最终赢得长平之战,而且秦昭襄王早就制定计策,一旦有他国帮助赵国,立马撤兵!这是相当谨慎的了!

6

按照范雎的大战略,秦国推行“远交近攻”之策略,先打近敌,后打远敌,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秦国首个鲸吞蚕食的国家,是最弱小的韩国而不是强大的赵国,那么秦韩之战,怎么会演变为秦赵之间的大决战呢?

为了鲸吞韩国,范雎制订一个完美战略,核心是集中兵力攻略韩国太行山地带,切断北方上党地区与韩国政府的联系,到时可不战而吃掉战略要地上党。这个战略的执行落到战神白起身上,有他出马,秦军无往而不胜。

公元前264年,白起伐韩,连陷九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再征韩国,略取南阳,切断太行山通道。公元前262年,白起三征韩国,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上党与韩国首都的联系。至此,韩国政府完全失去对上党的控制。

在白起的步步紧逼下,韩国政府被迫割让上党十七城给秦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范雎的战略大获成功,岂料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到嘴的肥肉飞走了。

出什么事呢?

韩国政府要割地投降,上党军民不干!

上党郡守冯亭是个爱国者,他不愿沦为秦国人的奴隶,率军民奋起反抗,拒绝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光凭上党十七城那么丁点地盘,如何与强大的秦国对抗呢?他思来想去,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毕竟韩、赵以前是一家人。

对赵孝成王来说,这简直是飞来横财,不要白不要。

与韩国相比,赵国的底气要足得多。放眼天下,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也只有赵国了。在先前的阏与之战中,赵奢令秦国蒙羞,秦国军界后起之秀胡阳从此一蹶不振,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赵国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对接收上党十七城却心有疑虑。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这十七城是韩国割给秦国的,赵国接收无异于与强大的秦国作对,绝非明智之举。

平阳君赵豹反对说:“平白无故得来的好处,怕是会惹来灾祸!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是想嫁祸给我们。秦国卖力而赵国坐享其成,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强国不能从弱国那里得到的土地,弱国却想从强国那里获得,这岂不是平白无故的好处吗?秦国的战略,是通过水路运粮,以武力蚕食韩国,分裂其土地。我们不可与秦国争锋,还是不要接受上党为好。”

赵孝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就算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他国,经年累月,也未必能得到一座城池。如今冯亭献十七城,这可是捡得了大便宜。”

谁都知道,把上党这块肥肉从饿狼秦国口中叼走,势必会点燃战争的导火索。赵孝成王不能不评估战争可能的结局,倘若秦国以战神白起为将,赵国谁可抵挡呢?

平原君赵胜分析说:“武安君白起为人勇敢、果于决断,判断洞察力很强,意志坚定。要与白起对抗,只能以持久战取胜,难以同他争锋相对。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此人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赵孝成王大喜,遂派赵胜前往接收上党十七城,收入囊中。

秦国对韩国用兵三年才得到的上党郡,反而落入赵国之手。这口气,秦国怎么咽得下去。尽管秦国的战略,并不想太早与赵国开战,然而为了这块地盘,必须一战。于是秦昭王不惜投入重兵,大举进攻上党。长平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7

秦国并不是冒险发动长平之战,表面原因虽然是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郡惹怒了秦国,但是从整个战国格局来看,七雄中此时只有秦、赵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了,但是一个强大的赵国对秦统一是非常不利的,秦国压根就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赵国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秦弱赵一强独大是秦统一步伐中必然,而长平之战只是这个必然中的偶然。是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的历史大决战。两国在长平决战拼的不光是军事实力,将帅贤愚,更是政治制度和两国的生产力的大比拼。

战国中期,各诸候国相继变法改革,最早的变法改革始于魏国的魏文候起,魏文候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为将,使魏国最先强盛起来称雄于诸候的国家。

之后列国相继推行变法,楚、韩、齐、赵、秦,在战国两百年间,各国在变革中较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国两百年,其实就是改革变法之争,“谁的改革模式是最好的?”这两百年来诸候国通过用战争来证明。选进战胜落后,适应战胜不适应,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试金石。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赵国相对有过变法改革的各诸候国来说,处于衰落的地位。胸有大志的赵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有切身认识,他认为以胡服骑射改革军队是强兵的途径。

在改革中,发布“胡服骑射”的政令,根据胡人的服装改穿短装,用带钩,穿皮靴,不仅要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臣民都改穿。号令全国把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让将士学胡人骑马射箭,训练军队。

实行胡服骑射前,赵国屡败于齐、秦、魏等国,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周边的胡人也连年向赵国发掠夺,赵国几手没还手之力。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悍军队,在后来的战争中显示出了强大威力。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赵军兵分三路进攻中山国,夺取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石邑丶等地,中山国军望风而逃,中山王迫于无奈献四个城邑请和。往后的时间里,从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到赵惠王三年期间凭着强大的赵军灭掉了中山国还向北方出击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的林胡、楼烦继续用兵直达云中、九原(包头市),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赵国终于成为当时军力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军事领域的改革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他在最短时间内“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扭转了赵国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解决了赵国周边的国家安全危机的同时也拓土开疆千里。虽然赵国的变革有成效,但比起当时的诸候国来说,却东边不如齐国富饶,西边不如秦国变法深刻。

相比秦国商鞅变法,则与赵国“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纯军事领域的变革大为不同。商鞅变法抓住了富国强兵的根本就是人力物力财力,他通过改革废除了与当时不适应的春秋旧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

秦人之所以在列国纷争中久战、力战,除了商鞅变法后秦国“耕战策”磁铁般的吸人政策以外,就是巴蜀能为秦国连年征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它的开拓经营是自关中粮仓后的第二大战略物资保障仓库。另外,是人口的爆增,商鞅变法后各国大量的民众“耕战策”的中不论身份贵贱论功评爵的强大吸引力纷纷从善如流的涌入秦国,使得秦国在短时闪国内人口数量远超过列国。这就为秦国连年征战提供了人口保障。

战争是政治的廷续,没有单纯战争的战争,它表面拼的是军力,实际拼的是国力。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举国国力的角逐。它不光吞噬了参战士兵的生命,也吞噬了两国的综合国力。在长达两年多的相互消耗中,两国的国力在空前消耗。然赵国虽然在军力上强大,但国力支撑军力的致命伤在这次持久的消耗大战中越发突出,以至致命。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以强大的国力继续在一统的路上征战,根本原因是国力强大,通俗的说是“钱多,人多”,反观赵国,四十万将士埋葬长平后,简直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穷国,以致后来十数年的“喘息”也不能恢复过来。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在长平的碰撞是历时两百年的列国改革与变法最后一次大碰撞,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商鞅变法以胜利者的姿态将深刻变革的秦帝国慢慢地推向了统一。

8

战国的战争都是为了利益驱使,自从范雎入秦当上秦相后提出遵循张仪所说的远交近攻策略,于是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策略出兵击韩国,当进兵到韩国上党时,韩国之前与秦国之战败北。讲顾及自己的上党郡,这时的上党郡守冯婷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秦国如进取中原,上党是不可逾越的,所以秦果对上党攻击,赵国出兵对抗。因为上党郡是战略要地,地处韩赵魏三国共同连接的地方。当秦国进攻上党时,赵国急了,一旦上党被佔,秦国的兵锋直指赵国的平原。于是赵国派出了老将廉颇跟秦国对垒。战场上廉颇没有讨到便宜,采取防御政策。两个相持年余,秦国也没有进展。这是秦国的范雎使出了反间计,赵孝成王就将廉颇老将换为赵括。做个赵括领兵御秦。后世人说赵括是纸上谈兵,实际并非如此,当时秦军主帅并非白起。赵括出任赵帅军事指挥时说过,只要秦国不派武安君白起领兵我必胜。结果恰恰相反,秦国秘密都换了将帅白起,在军中一直保密白起挂帅。尽管这样,秦赵两国交战,赵括在战场上经过几次厮杀,也重创了秦军30万人马死亡。赵国出动的,前后50来万人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争给赵国带来的差点儿亡国,因为范睢忌白起成功,要不是范雎从中阻拦。此时赵国就亡国了。尽管这样,长平之战也耗去了秦国大量国力人力财力。



9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兵攻韩,韩国国君韩桓惠王欲割让上党郡与秦国,以求罢兵。不料,时任上党郡守的冯亭却与赵国联络,将上党献与赵国,想趁机促成韩赵联盟,共抗秦国。

上党,以其高“上堪与天党”而得名。若被赵国占领,以“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力,加上上党天下之脊的地理优势,秦国数代君王为东出所做的努力将功亏一篑。反之,如果秦国得了此地,则将进一步扩大对阵三晋的地利优势。所以,秦国是决不会允许这块肥肉落到赵国口中的。于是,秦赵两国开打了:

起初,秦军的统帅是王龁,与之对阵的赵军统帅为老将廉颇。廉颇用兵稳健,数次与秦军交锋不利后,开始收缩防线,固守不出,以消耗秦军士气——秦军劳师远征,军资供应的确是个难题。但秦国此时已召集百姓疏通了河渠,可以从水路将辎重运抵前线。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廉颇的疲敌策略并没有拖垮秦军。反而是赵军自身,由于战略储备不及秦国,出现了粮草危机!

秦军借机攻占了赵国很多营垒,秦国朝野也积极调整邦交策略,配合大军作战。赵国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

赵国朝野上下坐不住了!赵孝成王多次派使者敦促廉颇出战不果后,将赵军统帅换成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一举打垮赵国,秦昭襄王也暗中将秦军统帅换成了武安君白起,王龁担任副将!



赵括挥师猛攻秦军,白起为麻痹赵括,屡屡诈败,同时派兵截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并彻底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借助地势,将赵军彻底围困住!

赵军数次突围不利,只好再次固守待援!秦昭襄王亲自征发国内15岁以上的青壮男子赶赴长平前线,拦截赵国援军与粮草。



公元前260年,断粮46天的赵军在赵括率领下欲殊死一搏,打开包围圈,但没有成功,赵括被秦军射死,剩余赵军投降,后被秦军坑杀!



此役,赵军共有45万名军人丧生,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无正面单挑秦国的实力!

发动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是形势所逼。虽然冒险,但别无选择!

10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和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国策是有关的。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认为需要逐步削弱山东各国的力量,同时打破他们的合纵联盟,进而各个击破。范睢的远交近攻仅仅是这一国策的延伸。

早在秦献公时期,变法之后的秦军已经成了当时天下强军,商鞅仍然建议秦献公静待局势,坐看魏国在与山东各国的血拼中自动削弱,然后才派出大军打击魏国,夺回失去的河西之地!“魏往年大破於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魏国变弱了,楚国却强大了。楚威王时期,楚国向东吞并越国,向北击败韩国、魏国和齐国,成了当时锋芒最盛的国家。可楚威王只在位11年就去世了,继任的就是著名的楚怀王。于是秦国又制定了弱楚计划,楚怀王的事迹就不多说了,经过秦国打击,楚国被削弱。

在楚国变弱的时候,赵国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经过胡服骑射却变得异常强大,尤其是灭掉中山国后,赵武灵王甚至想率领骑兵闪击咸阳。所以,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大战是在所难免的!“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可是,在长平之战前的几次战争中秦国负多胜少,已经处于下风,这说明中小规模的战斗秦军不是赵军对手。赵国对秦国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优势,于是接受了上党地区的归顺。这让秦国在军事失利的时候,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受到了打击。自商鞅变法以来,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秦国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假如照这个趋势进行下去,还真说不好将来谁能夺得天下。所以,秦国只有趁赵国羽翼未丰之际,利用自身强大的综合国力将赵国击败,除掉这个威胁到自己的强大对手!

在这一背景下,长平之战爆发了。就像上面所说,中小规模的战斗秦军不是赵军对手。所以,长平之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比拼综合国力的倾国之战,秦王的目的就是要歼灭赵军主力,使赵国失去与秦国争霸的能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