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即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一则放眼天下,经过白起率领的几次歼灭大战,韩魏楚被大大削弱,唯有赵国拥兵几十万,尚可与秦国一战。秦国若要一统天下,与赵国交锋,是迟早的事。
赵王刚亲政,朝野尚未亲附,对于秦国来说,此战宜早不宜迟。
二则秦国东出征服六国,一统天下,需要一块踏板,这个踏板本来已经是到手的鸭子,结果却飞到了赵国怀里。
这个踏板就是上党高地。
争夺上党高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利益所在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它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咽喉之地,形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上党郡对于赵、韩两国都是至关重要,对韩国而言,上党郡位于韩国都城新郑北部,两地通过重镇野王(城河南沁阳)相连,上党郡既可以保护韩国都城的侧翼,又能为韩国抵抗入侵提供战略纵深和给养,上党丢失,韩国政治中心新郑将更加孤立,亡国已成定局!
对赵国而言,如果上党郡还是韩国领土,秦赵之间有长治盆地做为缓冲,那么太行山脉将是赵国抵抗秦国进攻的天然屏障,而如果秦国占有上党郡,秦赵各据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在赵国综合实力逊于秦国的情况下,赵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此争夺上党高地是秦赵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那咱们就一起看看这场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最终决定战国末期天下形势的战役如何展开?赵国是怎样一败涂地的?
上党来降,赵国该不该接?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控制进出上党高地的唯一通道——太行道,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秦国对上党高地已经志在必得。
谁知,上党人民不愿降秦,郡守冯亭同大伙商议将上党十五座城池献于赵国,借助赵国的军事实力,希望促成韩赵联合与秦国一战。
《史记》记载,当上党这块肥肉呈到了赵国君王面前,当时刚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找来了两位宗室叔叔——平阳君和平原君商议。平阳君怕引火烧身,他的意见是不接受;平原君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倒手的肥肉,不要白不要。
其实接受上党,对赵国来说更是情势所逼。
秦赵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秦国朝野已经深谋远虑,而赵国朝野却并没有做好准备打硬战的准备。
玉溪谷首站失利,赵国退守
既然上党高地对于秦国来说势在必得,对于赵国来说,绝对不能拱手相让,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秦国先是派出年轻的将领王龁主帅,对阵赵国老将廉颇。秦军气势汹汹扑向长平,锐不可当,秦赵两军在玉溪谷遭遇,秦军打了赵军一个惨败,赵军损失了一个俾将,就是副将,之后退守空苍岭,又遭遇秦军强攻,失去两个防守的营垒——东障城和西障城(见下图),先后六个校尉被俘虏。
秦军长途奔袭,远距离作战,本来就是希望速战速决,仗着骑兵和弩机的作战优势,再加上控制太行道的地理优势,进攻的势头很猛。
老将廉颇为避其锋芒,选择继续后退,退到丹朱岭借助陡峭的山势,修筑了绵延百里的石长城坚守,任秦军怎么挑衅也拒不出战。
赵国高层决策连连失误,导致长平之战惨败
秦赵两国隔着丹水河相持。
几十万的青壮年在上党高地对峙,不能参加农事生产也就算了,每天还要消耗巨大的补给。
上党距咸阳500公里,对秦国来说,远距离运输粮食补给是个大问题,但是持久战打得是消耗战,消耗秦国的同时也在消耗赵国,显然战略物资的储备秦国要远甚于赵国。
商鞅变法之后,秦全国上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农场,除了关中平原还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耕战成为秦国传统。而赵国不一样,赵人豪放任侠风气盛,倚靠商业,战争的物资储备自然比秦国薄弱。
在持久战的消耗中,赵国国力弱很快显现出来,有两个事实:一是赵国派使者向齐国借粮食,未果;二是派使者到咸阳求和,被秦昭王利用,造成秦赵和好假象,使失去向列国求援的机会。
年轻的赵王面对相持的局势,沉不住气。估计是经常没睡好觉,脑子短路了,居然让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赵奢之子赵括上阵,代替廉颇成为长平地区四十多万赵军的主帅。
临阵换将,这样冒险的举动,真不知道他是不是拍了猪的脑袋做出来的。
当赵军换上稚嫩的赵括之时,秦国竟也悄无声息的把战神白起送到了长平之战的前线。
带着赵王殷切期盼的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改了廉颇立下的军规,更换廉颇的旧将,做出全线出击作战的决策。
赵括全军出击正中白起的下怀,他故意让一拨秦军与赵括交战,佯装战败溃逃。求战心切,急于立功表现的赵括,竟然领着大军一路追杀过去。
这时显示了战神白起的高超的指挥能力,他派出二万五的精兵,抄了赵括的后路,占领了廉颇辛辛苦苦建立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赵括带领的四十多万赵军没有了退路。前面是秦军营垒,后面的赵军营垒被占领,南面进出的唯一太行道由秦军控制。
白起再派五千骑兵把白起的主力部队和粮食缁重切断,赵军的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和武器补给,赵军彻底陷入的困境。
秦军借助地理优势,用六十万兵力,对四十多万的赵军,形成了生死包围。
愚蠢而冒失的赵括寄希望于邯郸派来救援。可是赵国有生的军事力量已经都压在了长平。即便向他国求援,一时半刻也集结不了兵力救援长平。
可这个时候,秉国五十多年,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意识到了这是秦国干掉赵国最好的时机,绝对不能错过。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他来到河内征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丁,亲自率军驰援长平,抵挡赵国的援军。
赵括彻底绝望了,做困兽之斗,几次组织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死。
几十万赵军投降,接着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试想当时的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三百万,除去妇孺老弱,可以说赵国的精锐在长平损失殆尽。战国末期唯一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自此彻底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