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谡的方法不差,合乎兵法,只是他的兵太少,力量太弱,不能形成破竹之势,适合在险要路口,一夫当关的地方,所以堵住路口还可以。

最佳贡献者
2

按不按照兵书都是输,兵少将寡。自守有余,进攻不足。

3

诸葛亮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化身,更是出凡入圣的完美人物。遗憾的是他所取得的成就并不大,仅仅止步于三分天下而已,而且只维持了短短几十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缺乏领导艺术,一辈子只是在展示自己出色的个人能力。

先主时代,刘备说自己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说明诸葛亮确实是个称职的二把手。可惜到了后主时代,刘禅没有驾驭这个二把手的能力,把诸葛亮推到了领导层面,逐渐就暴露出他领导艺术的欠缺。

作为领导,不一定要有出众的个人能力,但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要擅于取舍,勇于放权。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无可挑剔,可惜个人能力太强,而且不擅取舍,尤其是不懂得放权,这两个致命缺点限制了他一生的事业发展。

诸葛亮一生节俭,其崇高品德让人折服。然而节俭品质用在军事上,就成了短板。带兵打战必须要勇于“舍”,敢于冒险,有舍才有得。首次征讨曹魏,魏延献上奇谋,愿亲领奇兵,两路夹击,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只需五千人马,必能一举成功。偏偏诸葛亮过于谨慎,子午谷奇险之地,怕人家有所防范,误了军士性命。连五千人马都不舍得给。

最后连老对手司马懿都笑话“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过于谨慎,不愿舍弃,不敢冒险,就失去了很多机会。很多人认为魏延的方案太冒险,其实就算失败了又如何?无非五千兵马而已。到后来邓艾就用这种冒险的方法偷渡阴平,一举攻破蜀国。

不愿舍弃五千兵马只是错过了一次成功的绝好机会,后来慢慢就暴露出了诸葛亮的致命缺点:不懂得放权。诸葛亮自己个人能力太强,超出别人太多,手下人做事相比他差得太远,他就必然凡事都亲力亲为,不仅自己搞得很疲惫,又让手下人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

街亭一战,彻底暴露了诸葛亮的缺点。已经想到了司马懿会亲自带兵去偷袭街亭,马谡立下了军令状,以性命担保,要去防守街亭。诸葛亮给了他兵马,却又横插一手,派个王平去协助。说是协助,其实是监视。

带兵打战,战场上瞬息万变,必须随机应变。马谡并非无才之辈,诸葛亮也曾经多次采用他的意见。这次他有自己的打算: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打败对方才能守住阵地。

所以马谡要把营寨驻扎在山顶,居高临下方能以一当十,无路可退必然奋力冲杀。这种做法韩信曾经验证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两军相逢勇者胜,一夫拼命胜两人。这个时候问题来了,王平抬出诸葛亮的教导来反对,“丞相一再吩咐要在紧要路口驻扎---

马谡从来没独自带过兵,没有这样的经验,无法说服王平,只好分一部分人马给他,任由他自己另外找地方驻扎。这就出了要命的故障:军心涣散。原本带兵打仗必须令行禁止,有人带头不听话,其他人还会听话吗?

司马懿大军杀来的时候,如果大家居高临下奋力冲杀,完全有可能以少胜多打个漂亮的大胜仗。可是将士们不愿意冲下去拼命,大家都有怨言:一起来打仗,凭什么我们拿命去冲而王平他们可以躲得远远的?再加上魏军人马太多,“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于是相互推搡,“竟无一人敢出”。

马谡气得斩了两员大将,大家勉强冲杀下去。结局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打赢的几率

别怪马谡不听话,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自己没放权,派了监军适得其反,搞得军心涣散。原本可以打个大胜仗,却一败涂地。

诸葛亮丝毫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太强势,只要求别人听他的话,一切按照他一个人的想法去做。他不懂得放权,更不懂得让手下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他几乎把一切工作都揽在了自己手里,不仅没让手下得到有效锻炼,更是把自己搞得很劳累。过度劳累容易生病,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究其原因还是当初不懂得放权。不懂得放权又没建立起培养后备人才或选拔后备人才的机制,当他病逝以后很快蜀国就没落了

年少不懂诸葛亮,仰慕军师多妙算。

待到历经创业苦,方知领导须放权。

4

反观韩信背水一站和项羽破釜沉舟,对手都是主动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街亭这边,魏兵围而不攻,断其水源,蜀军士气殆尽,何以言勇。魏兵还借助了火,水火在自然界的力是很大的,战斗中借水火而得胜的战斗很多。蜀失去了水,魏借助了火,蜀兵回天乏术。


5

因为张颌比较厉害,步兵之间的正面作战,可以轻松战胜马谡。

就算是马谡当道扎寨,也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被攻破的问题。

倘若街亭这么重要,却只安排一道防线,只给马谡那么点兵,说明问题出在诸葛亮身上。

想想林彪打锦州,一半的部队用于各种防御和阻击,炮兵对塔山也全力支援。

辽东狙击战,几个纵队摆开了,部署了多条防线。就这样还打的非常艰难。

做军事统帅的人,想问题就需要顾虑周全,不能把全军的生死,压在“失败不奇怪,成功基本靠运气”的事情上面。

6

战争中最讳忌的,是前线部队没有统一指挥,以及后方统帅遥控前线将领。

守街亭无论是派王平或马谡领兵,都无不可;无论是上山扎寨还是当路扎寨,也无不可,但只能有一个指挥官。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派马谡,说明相信他堪当重任,那就应给他独立指挥权。王平只能有建议权,但同一意见只能提出二次,不能质疑主将决策,不能动摇主将决心,不能损害主将威信。

派出监军,不仅犯了所有这些兵家大忌,而且分散了兵力,本身就是致命败笔。

如果马谡有果断杀伐的独力指挥权,全军上山扎寨,万众一心,拼死一战,未尝不能得胜。

就是打了败仗,那也没话可说。但事实是王平不听命令,坚持分兵一半,折了锐气又少了兵力,不败才怪。败仗由马谡担责,更没道理。

7

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是指读书人没用,而是人是活的,书是死的,应当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死用。

8

因为。。。。。。。所以。。。。。。。输了。。。。。谢谢

9

因为他没有当机立断!发现被围没有马上行动,等到士兵都缺水缺粮失去战斗力的时候置之死地就是死地没有后生了!

10

这个问题有点奇葩,“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本就占尽优势,又何来置之死地而后生?

兵??不矛盾,你自己矛盾了,先生可别带兵打仗噢,害死士兵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