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并非史书。罗贯中著书时,立场是站在蜀汉这边的,而诸葛亮是蜀汉的代表人物,所以许多动人的故事都安在了他头上,于是他便成了智慧的化身。人们看书时只注重故事情节,很少去研究历史。这样诸葛亮越传越神,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至于今人贬低他也好,褒奖他也好,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事主,多谋善断,凭智慧频频取得战争胜利的谋臣确实不多。关于哪件事是他做的或不是他做的,我认为无关紧要。诸葛亮在古时实有其人,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形象,这一点不可否认。

最佳贡献者
2

在这个问题上别太较真,如果这两个事件真实的存在或者是不存在,那也是被演义了的,被文学艺术放大了的。

3

质疑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并不是对诸葛亮的贬低,而是这两件事情确实是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而进行的张冠李戴,故事的主角另有原型。且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不止出现在《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找到痕迹。

01

草船借箭的本事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之下裴松之所作的注,这一次事件属于偶然。

赤壁之战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也就是当今的安徽所在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冲突。因为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在北方,不熟水战,水军虽然有荆州兵,但是人数少、战斗力不强,所以在战役的初始阶段,曹军大败。

孙权这个人不像小说演义当中那样,总会居于幕后,他也是上战场打仗的。这次趁着曹操兵败,在一个江上有薄雾的天气里,亲自坐船出濡须口,侦探敌情。并且运用兵法当中“虚虚实实”的策略,让本来就人数不多的士兵击鼓呐喊,造成浩大的声势。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水军实在不是东吴的对手,在这种天气根本不敢出击,只能在岸边用弓箭射击,防止吴军靠近。其实这是一种意外,孙权一方当时并没有想到曹操会射箭,所以就出现了船的一方因为承载了过多的箭矢而下沉的现象。

这时候就表现了孙权的聪慧,他下令,调转方向,继续靠近,直到船体两面差不多平衡了,才赶紧逃离。等到薄雾散去,曹操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得知当时侦查自己的是孙权本人的时候,就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评价: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从这里可以看到,孙权和曹操这一次完全是一场遭遇战,并不是刻意“借箭”。而时间也是在赤壁之后,地点在安徽。所以《三国演义》当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

02

“空城计”的出现,有文学的虚撰和实事的借鉴两方面原因

很多人在正史当中是找不到“空城计”的记载的,但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应该听说过晋代人郭冲所作的“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被记载于王隐的《蜀记》之中。就如题目所说的,这五件事都是不被世人所熟知的,其实很大可能就是郭冲自己编的。毕竟晋代正是十分盛行编造故事、传奇、志怪等文学作品的朝代之一。

其中就有诸葛亮和司马懿在阳平对峙时用过“空城计”的故事,这被裴松之所质疑。

如果考察《正史》,和“空城计”有点关联的人是曹操,以此来诈吕布。据《武帝纪》记载:

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而下面裴松之的注解里面对这一事件有解释:

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吕)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

大意就是讲,曹操在军队出城割麦的时候,遇到了吕布的突然袭击,于是就利用了吕布多疑的性格,故意显得很淡定,把吕布吓走了。而第二天吕布想明白了怎么回事,又去攻击曹操。但是曹操早有准备,这次真的在附近安排了伏兵,将吕布打得大败。

这大概就是“空城计”最初的版本了。后来以此为原型,才有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

03

古典通俗小说经常使用此种移花接木的手法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对其他作品的借鉴和重塑,当然也不排除在小说之前的传奇、话本、评书、戏剧当中也有此流行说法。但从结果来看,确实是移花接木的手法。

这种小说创作手法很常见,并不只是在于《三国演义》当中。比如《西游记》当中同样有此迹象。

很多人都熟知的那个故事,菩提祖师讲道,孙听了之后有所触动,高兴地手舞足蹈。菩提问他要学什么法术,结果孙这也不学,那也不学,菩提祖师就敲了孙头三下,然后背过身,关闭中门。于是孙半夜来到菩提祖师身边学习法术。后来由于害怕别人妒忌,就离开了师门。

这个情节其实是来足于《六祖坛经》。

话说,五祖弘忍想要把衣钵传授给六祖慧能,就是那个写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小杂役。当时慧能连和尚都不是,神秀等人的势力还比较大,弘忍只能偷偷地和慧能见了一面,说了几句隐语:

五祖:“米熟也未?”
惠能:“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其实真正的含义就是,五祖弘忍问六祖慧能,你悟了没有?慧能说早就悟了,但是没有领路人。五祖就用手杖在舂米的“碓”上敲了三下,慧能就明白了。于是在三更之后,偷偷地来到了弘忍的房间,学习《金刚经》。

慧能自身确实是聪慧,听了一半就悟透了。弘忍害怕神秀等人因为妒忌加害慧能,要渡船送慧能离开,取师傅渡徒弟之意。慧能说,没悟透之前,由师傅渡,悟透了就可以自渡。

这个情节后来就被改编写入了《西游记》当中。

类似的桥段在《镜花缘》等小说当中也可以见到。《三国演义》当中借鉴改编其他小说、故事当中的桥段,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澄清“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所为,并不是对诸葛亮的贬低。这两件事不会因为不是诸葛亮所为就不再精彩,同样诸葛亮不会因为没做这两件事儿而名声受损。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4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贬低诸葛亮,说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想告诉题主大人。咱们这不是为了贬低诸葛亮,而是在揭露史实。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及所谓的“北伐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这不过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杜撰出来的几则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由于故事的情节非常精彩,被后世广泛流传,仿佛成了史实一般。使大家觉得,是不是诸葛亮真的干过这两件事。



然而!小说只能归类为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去欣赏它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把它当作史书来看。


对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范晔的《后汉书》,以及房玄龄等人的《晋书》……这类似的正史中,完全追寻不到这两大事件的影子。

不光正史中没影,即便野史,也同样根寻不到这两大事件。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只不过是元末明初罗老先生的精神产物。也可以说是精神寄托。

罗老爷子所处的时代非常尴尬,是元人当家做主,汉人自然就低人一等。在这种饱受元人欺凌的情况下,罗贯中内心的忧患意识,以及希望汉人当家做主的强烈愿望,趋使他加入了张士诚的队伍。

同时期,还有另一位书匠,也加入了张士诚的起义队伍,就是罗贯中的师友施耐庵。可惜的是,这两人加入之后,并没有得到张士诚的重用,最终不欢而散。张士诚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罗老爷子只好将这种立志扶汉的强烈愿望,寄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希望借汉末三国刘备集团的立志扶汉的故事,唤醒哪些沉睡不醒的汉人,唤起他们的反抗意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常常秉持的是“尊刘贬曹”的主体思想。刘备被视为正统,是老爷子心目中的英雄。

他加入这些故事,目的就是吹捧蜀汉集团,以达到自己精神寄托的最佳效果,唤醒沉睡的汉人们。



施耐庵老先生则更为直接,在他所著的《水浒传》中,更是直言不讳的公然鼓励造反,将宋江一伙人造反的故事,映射为了绿林好汉的英雄事迹。

5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都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画面,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的形象,成了千古传扬的样板。

但经熟读三国史料的大儒们的考证点拨,一致认定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都没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说草船借箭是东吴孙权的杰作,空城计则是赵云的杰作。据三国有关史料,孙权在濡须与曹操对峙,一天孙权亲坐一只大船深入曹军营寨,又是打鼓又是鸣金,奏起悦耳的歌声,曹操不敢冒进,只是让曹军箭射,一时箭射如雨。不久船身向箭射的一方倾斜,孙权就让士兵调转船身,让另一方受箭。当船身恢复平稳后,孙权吹打着乐器音乐,慢慢退出了曹操营寨。曹操为此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对于这件事,陈寿《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载的《吴历》和《魏略》中所述,《吴历》中说孙权乘轻舟入曹营观看曹军水寨,曹操禁止手下攻击孙权舟船,直到孙权奏着歌离去,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魏略》却说孙权乘大船入曹营,曹军放箭,演绎出草船借箭的场景。两个版本两种情况,谁又能说,孙权的草船借箭是真实存在的呢?赤壁之战的具体场景已不可考,《三国志》记载得太简单,至今赤壁究竟在哪里,专家们尚憫然,莫终一是。诸葛亮精于周易八卦,当时孙刘联军究竟如何对抗曹军,其情形真的很难复原,当时究竟有没有诸葛亮、周瑜斗志斗勇,已不可考,草船借箭之事有没有发生,也很难猜测。史料上没有记载,不代表该事没有发生,史料上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很值得商榷。再说空城计之事,该事并不是罗贯中虚构独创,而是魏晋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他记述的《郭冲言五事》,其中有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之事。虽然裴松之及后人多有否定,但郭冲毕竟是离诸葛亮北伐挨的很近的人,他的说法虽大范围的不可信,但他是当事人,他能这样说,说明他也有一定的事实来源根据的。因此,诸葛亮的空城计,虽有不合理的逻辑推理,但也是应有一定的可信性的。

诸葛亮是忠臣贤相,是后人公认的智者,熟周易,演八卦,在与孙刘联军内幕双方斗志斗勇不可开交之际,周瑜为了除去刘备诸葛亮,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第一次北伐,出乎意料的街亭丢失,仓促间的诸侯孔明,面对司马懿率大军的突然逼近,也只好急中生智,以空城计的方法来对付司马懿了。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也许就当有一定的可能性了。

6

这到并不是贬低他,而是还原了真实的诸葛亮。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有着神一般的地位。然而鲁迅先生很早就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这部小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时采用了许多传说或者干脆把别人干的事附会到诸葛亮身上,从而塑造出一个呼风唤雨,半人半仙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空城记的故事确实发生过,但不是诸葛亮干的。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看看真相。

一,草船借箭的孙权提出抗议。

《三国演义》描述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跟小气鬼周瑜打赌,要在三天内弄到十万只箭。否则就要军法处置。诸葛亮能掐会算知道过两天会出现大雾。于是在最后一天夜晚让老好人鲁肃派一只船队给他,并在船上放满了稻草人。自己则跟鲁肃在船里喝酒聊天。暗中交代水手趁着大雾连天的时候向曹操水营悄悄驶去。到了曹操水军射程之外忽然敲起战鼓,曹军以为吴军来偷袭,于是朝着鼓声万箭齐发。等到大雾散去,船队上的稻草人上插满了箭,曹军发现后,诸葛亮已经带着船队走远了,并朝着自己大呼:“多谢曹丞相赠箭。”于是诸葛亮就这样带着被吓得半死的鲁肃回到周瑜大营,并且带回了十余万只箭。把周瑜气的吐血。这样的故事另历史上的鲁肃,周瑜还有孙权很受伤。

周瑜和鲁肃带着被侵犯了名誉的孙权一起来找诸葛亮理论。周大都督首先发言:"对于罗贯中把我描述成一个气量狭小的人,最后还被一个出道不久的诸葛亮气死这事,我忍了,但是他还把我家主公孙权借箭的传奇经历也让给诸葛亮了,我不服。“鲁肃也在旁边忍不住了,他接着说道:”我鲁肃从小就聪明,是东吴的肱骨之臣,还早诸葛亮六七年提出了坐守江东以待机会西图巴蜀与曹操两分天下的战略。诸葛亮不是过在我的谋略上加以改进提出了《隆中对》,就名垂青史,还成为中学生必背课文。我却成了个一无是处的老好人,这些我都忍了。但是草船借箭这事我也不能忍,我家主公继承父兄基业,雄霸江东,也是一代豪杰。后人已经把曹操和刘备当成三国的主角,我主公和江东子弟都成配角了。他好不容易有个传奇功绩还被诸葛亮占了。我们要讨个说法。“这时候诸葛亮说话了:”我孔明跟着先帝刘备打下大大的蜀汉江山,又保着能力不足的后主对抗曹魏,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你们也别找我,谁让我名声大,受后人尊敬呢?再者说了,草船借箭这事我虽然没干过,但你们凭啥说是孙权干的,证据何在?“在一旁委屈的掉眼泪的孙权终于爆发了,他拿出一本《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的版本对着诸葛亮大吼道:”证据在《吴主传》里,你好好看看。“说完把书扔给诸葛亮,拔出宝剑把桌子角销了一块,瞪着诸葛亮。孔明一看不对劲,赶快翻开《三国志》找到了《吴书》第二卷《吴主传》,只见上面赫然写着这样一行记载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据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在这条记载下注释:【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诸葛亮看完后把书还给孙权,慢条斯理的说:”这是【魏略】的说法,谁知道是不是瞎编的,这本书就是曹魏的地摊文学作品,你也拿来说事。话音刚落,孙权拿着宝剑,周瑜和鲁肃抄起马扎朝他追来,边追边愤怒的说:“你还强词夺理,今天我劈死你。"诸葛丞相坐在轮椅上拼命朝前逃跑,一边跑一边回头大喊:”你们只会欺负我做轮椅,有本事找罗贯中去呀。“···········

二,摆空城计的赵子龙也很委屈。

诸葛亮刚正在逃跑,忽然闪出一员猛将,挡住了孙权等三人。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常山赵子龙,提起的心总算落到肚子里了。赵云制止住东吴找麻烦的人。诸葛亮开心的说:”多亏了有子龙呀,否则今天我命休矣。“孙权放下宝剑,对赵云说:”你还帮他,你摆空城计打败曹操的事情都成他的故事了。“赵云一愣,说:”我是摆了一回空城计呀,怎么会是丞相干的呢?“孙权于是对他讲了《三国演义》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然后说:“你不知道,这本《三国演义》在未来是四大名著之一,许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摆的空城计,而且把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吓退了。谁知道这是你赵子龙干的呢?”

赵云也是吃惊,连忙回头对诸葛亮说:“丞相啊,你咋能这样呢。你忘记了先主从夏侯渊手里夺取汉中后,曹操率军来报仇,黄忠老将军出城袭击他的运粮部队,半天都每回来。我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看老将军的情况,忽然遇到曹操的正面部队,他是发了疯的追我啊。我十几个人哪敢硬打,拼死血战杀出一条路来,曹军的将领张著还被我砍了一刀。等我回到城内,令人大开城门,把城内的军旗都放倒,战鼓也不许敲了。曹操一看我这动作,以为城里有大量伏兵。于是命令军队掉头离去。我趁他大军掉头的时候从背后命弓弩手乱射一阵,曹军慌乱之中自相践踏,掉进汉水里淹死的就几千个。先主还为这事夸奖我一身都是胆也。这事难道你忘了么。这次战役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偃旗息鼓,有人给我写了本《赵云别传》,专门记载这事了呀。”

诸葛亮一脸委屈的说:“子龙啊,我怎么会不记得呢。可这事被一个叫罗贯中的人附会到我身上了。也不怨我啊。你们都怪我,我又能找谁诉苦啊。你是不知道,我诸葛亮虽然牛,但也是一个血肉之躯。那小子把我写的已经法力无边了,曹操更是被他黑成一个为了大乔小乔才发动赤壁之战的色鬼啊。他都没找我理论,你们何必替后世担忧呢。“几人听完这话都沉默了,开始骂罗贯中。


结束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正在书斋里翻阅《三国志》和各种宋元话本小说,他看着自己完成的二百四十则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高兴的不得了,这可是自己的心血之作呀。既参考了正史,又把历代的传说都搜罗了进去,更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塑造了忠义的代表关云长,仁爱的代表刘玄德,还有可以呼风唤雨的智慧代表诸葛孔明。故事七分真三分假,语言通俗情节引人入胜。一定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艺术嘛,肯定要有创新和虚构咯,否则叫什么小说呢。想到这里,他莫名其妙的打了两个喷嚏,然后想着:一想二骂三感冒,这是哪个又在骂我了。于是罗先生便找纸张擦鼻涕去了··········

7

因为还原历史的原因。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故事,可以并存,不存在谁贬低谁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情节是虚构的。另外《三国演义》这本章回小说,成书于明代,而其他那些史书要古老得多。


根据史书,比如《三国志》、《后汉书》、《魏书》等的记载,“推翻”了《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是正常的。实际上,根本谈不上推翻,因为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呀。一句话,《三国演义》的情节,才是根据那些早已存在的相关史料编写的呢。


按照史书的记载,干过类似草船借箭的事情的主角是孙权,而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存疑。这些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打击那些,欣赏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戏剧和小说的人。各走各的路,各有各自的车辙,研究历史的与欣赏艺术的,完全可以并存。


再比如,你觉得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牛逼,就继续发挥你的想象呗。同样,钦佩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又没有什么坏处。图个乐呵,是每个人的权力,旁人无权干涉。其实,真正的历史学者也不会去干涉。

8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原因很简单呀,因为我们经常看小说,只不过把小说和正史之间搞混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小说的形式去写历史方面的文献记载的时候,会有部分夸张以及部分巧合参与其中。而三国演义作为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与此同时也作为文学史上相对比较巅峰的存在,在修撰或者编写一些故事情节的时候,必然而然的会涉及到夸大或者缩小的情况。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究竟有着怎样的能量。

如果我们问大家古代的四大美女是谁,大家会怎样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不对?

那么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如果突然告诉你貂蝉是不存在的,你会怎样想?不对呀,貂蝉明明是存在的呀,这三国演义当中貂蝉可是同时被董卓和吕布喜欢的,而且最终被王允使用了一个离间计,杀害了董卓。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巧妙之处,随随便便写出来的一个人物,就成为了四大美女之一,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一个印象传播速度之块,传播范围之广已经超越了三国志这本书籍了。

换句话来说,三国演义当中的部分东西经过了虚构和描绘,以及绝大多数不靠谱的言论组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组合有两大好处,第一吸引读者;第二方便故事延续。

没错,这就是事实

首先说明一点,诸葛亮不需要贬低,他在三国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不是诸葛亮的话,恐怕蜀汉早就亡国了。

至于那些说诸葛亮不懂兵法、不懂军事的,也统统可以放在一边了,毕竟诸葛亮的谥号当中可有一个武字。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空城计也好,草船借箭也罢,这两大计策的实施在三国志当中的确记载的很模糊,而且有些地方没有记载。

当然这有可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籍的作者有意为之,故意描绘出这样的一个镜头来。一夸大了诸葛亮的能量二贬低了司马懿或者东吴的势力,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勾心斗角更加细腻,他们两个人就如同猫和老鼠一样,谁都离不开谁。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9

二千多年前,一个诸葛亮把那么多的聪明蛋变成了笨蛋。今天,这些笨蛋想变回去嘛,有的不但想变回聪明蛋,而是企谋升级为原子蛋。

所以,第一步必须推翻诸葛亮才能走第二步。

《前四史》都没读过,把文艺作品《三国演义》当历史的也敢出来放屁。

10

我是历史话光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并不是贬低诸葛亮。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以与刘备的君臣典范而被后世推崇,虽然在政治、军事上都非常杰出,但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般神乎其神。至于诸葛亮那些传奇的文战当然是寄托了作者罗贯中自己的遭遇。

关于草船借箭与空城计在正史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草船借箭事件发生在曹操南侵,兵至江陵,诸葛亮过江游说孙权联合抗曹期间。事实上在联吴抗曹的协定达成之后,诸葛亮便与刘备策划如何在战后获取最大利益的问题了。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此一战东吴大胜,曹操败北,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四郡,从而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当然周瑜也因此背上了之后中国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动乱的锅。

空城计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事实上,第一次北伐赵云在斜谷对阵魏国大将军曹真,魏国街亭援兵统帅是张郃,这里边就没有司马懿的事。随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也宣告失败,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写得如此神乎其神?

元末明初,战火不止。百姓生活在动乱时期,面对统治者的残暴,可谓苦不堪言,向往明清政治,渴望仁君圣主。

罗贯中同情百姓,希望能停止战乱,给百姓一个安定的家园。同时罗贯中也是有大志向的人,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赞他“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最终不得以退出江湖,远走江南,寄“图王”霸业于文字间。

罗贯中早年是张士诚的幕府上宾,曾为张出谋划策,打败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也因此,在朱元璋登基之后,罗贯中不能步入官场,只得借文字抒满腔壮志。

罗贯中擅长将历史与文学综合起来,突出战乱中的农民起义。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刘备便被刻画成了仁主。新野逃亡的时候,数十万百姓不辞辛苦、千里追随,这是百姓对仁君的向往。

当然,罗贯中自己的壮志便借诸葛亮充分表达出来了。自火烧博望坡开始,诸葛亮便一路开挂,神人般的存在。

赤壁之战,无论是正史中还是演义中,都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性战争。此战为三足鼎力奠定而来基础,同时也造成了此后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格局。

此战将三国时期所有的风云人物齐聚一堂。既然是借诸葛亮来抒发自己的壮志,诸葛亮当然要在此战中展示出他的决定性作用。火烧赤壁一切就绪,唯独缺少东风,此关键任务当然也要诸葛亮自己出场搞定了。

总结

综上,并非是有人贬低了诸葛亮,而是罗贯中借《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来影射自己的宏图大志。所以,在演义中诸葛亮便被书写的传奇了些。

当然,如《三国演义》这种融合历史、战争、文学于一体的大型长篇章回小说,从古至今都没有几人可以做到。

罗贯中尤其擅长农民起义的小说,蜀汉的刘备便是农民起义。罗贯中与师傅施耐庵共同所著的《水浒传》也是农民起义的小说。由此可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站在农民起义的蜀汉立场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中个别人物有一些夸张、传奇的故事更是情理之中了。

我是历史话光年,欢迎阅读我的文章,喜欢请点击关注,与你一起分享不同视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谢谢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