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说所提问题说商鞅变法在秦统一后不合适了说法欠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华夏族,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省濮阳市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二、“徙木立信”成语的出处。
变法之初,商鞅想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地贯彻、实施下去。于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有一人不信邪,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第二天,商鞅颁布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了下去。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秦孝公三年(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秦孝公九年(周显公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1、第一次实施变法:
①、是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
②、是奖励军功,鼓励秦人作战勇猛;
③、是重农抑末,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
④、是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2、第二次变法,
①、是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
②、是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③、是迁都咸阳。
四、“作法自毙”成语的出处
1、成语出处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秦国公族赵良多次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这时,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2、商鞅之死
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组织邑兵北出击郑国(今陕西省华县)。秦国遂发兵讨之,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被杀害。
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是他的变法还在继续,而且顺应封建时代的发展历程,已经深入人心了,“商鞅变法”的成功,让原本落后的秦国一下成了最先进的成功为百多年后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历史对商鞅的评价
1、主要名家评
①、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
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2、在现代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六、商鞅变法的利弊
1、积极影响:
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使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天下人才汇集;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盛。 消极影响:
2、商鞅变法的弊端:
①、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②、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政策,起初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了明清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程,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
七、回答题主所提问题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在秦一统天下后就不合适了这个说法欠妥,任何一次变法都是认对当时的国情而推行,而商鞅变法在商鞅死后并没有终止其变法条文,历代在沿用。像商鞅变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像重农抑商只是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初期才不合适了。至今还能找到其影踪,改革开放前也曾重农轻商,连坐的影子历代也随处可见。
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