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故而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

古代中国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正统,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小农经济稳定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土壤里,极难滋生出新鲜的思想或文化。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文化大量地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猛烈的冲击,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故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主要以新文化运动作为主要标志,这场运动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全盘否定,全面肯定了西方文化,动摇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中,思想异常的活跃,文化名人层出不穷。这是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民国时期的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熟读诸子百家经典,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在文化层面上既新旧交融,又推陈出新,故而多出大师。

二,民国时期,报刊业、通讯事业、交通运输业各方面蓬勃发展,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又使得知识和信息传播迅速,开拓了人们视野。

此外,由于民国时期离当代较近,所以国人都比较熟悉。古时候中国也出现不少大家,只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历史人物和事件浩瀚无边,很难尽知古时的大师。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民国大师多或许是一种错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看到有个穿着很不起眼的人,在一个街边摊上一边吃着面,一边对着手机跟旁人大谈世界格局国际油价的视频,毫无悬念的又被一些大大大V、知识分子、清醒的独立思考者们无情的鄙视和嘲弄了。

无非就是鄙视嘲笑他这么一个穿着普通吃着十块钱一碗面的底层小老百姓竟然跟人吹什么国际局势,无非就是笑他地命海心。

其实吧,普通小百姓吃饭时间闲的没事跟朋友吹吹牛,就跟历史上大多数文人秀才们喝高了指点江山一样,没啥大不了的。

总说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一个穷秀才可以慷慨激昂的高声嚷嚷一顿瞎白活,肯定有人会点赞,有些实在看不上的最多也就会说他穷酸气了一些。

可是,换成一个在路边摊吃面的普通小百姓跟人吹个牛,咋就会被那么多有识之士挖苦讽刺,这是为什么呢?

思来想去恐怕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配他没资格吹牛指点江山。因为,指点江山这种活从来都是我们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最不济也得是个有功名在身的秀才,你个吃面的底层也配?

古往今来,话语权在谁手里?

在帝王将相手中,在文人士大夫手中。

这些人不仅掌握着话语权,还掌握着批评权、质疑权,他们可以批评质疑别人,而别人却不能质疑品评他们。

如今仍有很多人向往民·国,说是民·国·大·师辈出,但却忘了那时候的识字率连10%都达不到。

与其说他们向往大师辈出的年代,不如说他们向往的是90%的大众不识字的年代。

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够垄断话语权,而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一个普通网友就可以上网跟一位大知识分子辩论一番。

很多普通网友确实水平不高,根本就无法和知识大拿们相提并论,但是技术的进步给了普通人发表观点的机会,虽然很多观点错误甚至低级得令人无法忍受。

技术的发展进步带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精英、知识分子、行业权威越来越不好做了。能够表达的人多了,参与讨论的人多了,随便说一些不靠谱的瞎话,就很容易被人戳破。

部分话语权的丧失,让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从前高高在上的,或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

以往都是他和他们批评质疑启蒙大众,什么时候轮到你们这些升斗小民来批评质疑他和他们?

回到最开始,为什么要嘲讽一个穿着很不起眼吃着十块钱一碗面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底层小民吹牛呢?

因为,在一些人眼中,只有他们才配吹牛,才配谈古论今,才配聊嗨了喝高了以后高谈阔论,而升斗小民根本不配。

你一个升斗小民聊什么国际局势吹什么牛,你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做被启蒙的对象,抬头仰望,不准反驳。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话语权,话语权在谁手里。

话语权在士大夫手中,狄青就会头上长角,病死陈州;话语权在太史公手里,卫青就是和柔媚上的小人,而马屁拍得震天响的司马相如则会成为委婉劝谏的后世文人典范。

如今,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了说话的机会,自媒体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有可能让大众听到你的声音。

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民国之后再无大师,那一定是放屁,千万别被这种玩意忽悠了。现在一个高中毕业生回到民国,就能到北京大学当教授。到时候女学生疯了似的要嫁给你,你休了结发妻子娶女学生,不仅不会被骂,还会有一堆大师夸你敢于追求爱情。

3

民国短暂38年大师辈出的原因大致如下:

1.政治上,民国政体效仿欧美,小政府大社会,加上中枢变换频繁,租界有治外法权,所以对士民管控较弱,使得知识界的思想能自由表达。

2.文化上,清未民初虽有新文化运动,但对传统文华并没有绝对摒弃,同时,西方思潮的涌入,更使得百家争鸣,文化上一时灿烂夺目。

3.经济上,政府对教育投入极大,加上教会学校的建立,庚子赔款的返还,出国流学的通畅,使得一部分人获得极好的教育。

4.家族传承上,民国的大师绝大部分并非平民家庭出身,其家族本身有很好的家风,多少代传承下来出现一位或几位家族顶尖人物也是很正常。

4

抛开问题本身看看时代背景


民国的文盲率几乎是9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能读大学已经超越99%的人,属于万里挑一的那一种,现在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成就,现在只能成为教授,民国可以成为大师。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数量惊人的文化名人的精彩人生和人生的精彩展现,随便将文学、艺术、教育、学术方面的名人琢磨一下,就能列出一个长长的而且光辉灿烂的名单:

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章太炎、黄侃、刘师培、蒋梦麟、蔡元培、梅贻琦、梁漱溟、吴宓、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钱玄同、胡适、李大钊、陈独秀、茅盾、郭沫若、梁实秋、巴金、鲁迅、周作人、闻一多、林语堂、老舍、叶圣陶、傅雷、徐志摩、戴望舒、郁达夫、瞿秋白、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冰心、萧红、夏衍、赵树理、丁玲、张恨水、曹禺、梅兰芳、阮玲玉……


民国或许能养出几个大师,甚至得到个别诺贝尔奖,但他无法发展强大的制造业。也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起民国时期来说,或许数量上、质量上都不如吧!

这些大师与其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还不如说是国学的复兴,西学浅尝辄止的效仿。却并没有出现影响世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巨人。所以,那个时代出现大师是适应历史的需要,是时代变革的必然。大师是社会环境培养出来的,是造就出来的。任何一块璞玉不经雕刻加工,是成不了名气的。而民国的环境,正好让大师们成为了大师。


5

俗话说人类的苦难史是文学艺术的催情剂,灵感源。君不见传世经典,朗朗上口的文化佳作很多都是痛苦的回忆、反思?

乱世,百花齐放,重在文学、哲学。“盛世”,文化受压制,但往往手工业和科技成就突出(这里说的是大多数,并不绝对说乱世科技就不发展,反之亦然)。

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南北朝时的魏晋风度,南宋时的爱国诗人,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文化名人辈出的时期。因政治分裂,文化政策宽松,题材多样,再加上中国文人固有的多愁善感,忧国忧民。

而在统一时期,封建王朝无一例外的采取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政策。读书人以谋求功名为首要目的,其次是投身于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手工业(冶铁、陶瓷、纺织等)等在农业社会较为实用领域的研究与总结。在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这些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时期的文化当然也有发展,但主题除了爱情往往就是政治上的歌风颂德,文化名人也就难以涌现出群星璀璨局面了。

中华民国大师辈出的起因要从晚清开始说起。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旧制度的崩溃,新制度、新思想的萌发,再加上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与碰撞。救亡与图强,科技革新与道路探索。各种思潮、运动波澜起伏,给了当时的文人墨客广阔的舞台。

晚清种下的种子,到了民国就结出了硕果。

中华民国(1911辛亥革命到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的这三十八年实际上也就是一块招牌而已。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何尝有一天安宁?所以在呐喊声中涌现出来的大师辈出,却也大多数是文学艺术哲学领域的,自然科学类固然也有发展,但相比前者,那要暗淡得多了。

6

民国大师辈出有很多原因,简略归类大概以下几条吧。

1、文化传承,民国时中华文化还是一脉相传的,那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古文都能读懂,社会没有现在浮躁,很多大师家境优越不用为生计发愁。

2、国家久遭罹难,促使有识之士寻找救世良方,从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很多思想都有继承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国家虽然疲弱却并没有后面抗日战争和全面内战这样大的战争,算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3、国民政府对学者、对教育相当重视,而此时学校又有相对自由的权利,能够不拘一格的选择人才。比如钱钟书的数学零分仍然可以被录取。

4、此时社会风气良好,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学者能够静心搞研究,不会像现在只为了搞科研经费,为了虚名浮利而无心学术。

7

一、20世纪初,一场知识界的新文化运动和之后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开端。

这个时期,新思想不断涌现,大师成群而来。从本土的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思想活跃、交相辉映。

他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思想自由,才华横溢,这些大师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共同照亮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天空。

在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蔡元培、胡适、梁漱溟,他们参与了“新北大”的缔造,在动乱的时局里,开辟了一块思想知识的新领域。

考古、文物、文学领域,也诞生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著名翻译家傅雷,文物研究、大收藏家张伯驹,文学大家钱钟书

在民国动乱的时代,也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沈从文,飘零流落写尽人生悲苦的萧红,细腻写出人世百态的传奇女子张爱玲,他们的存在,给民国增添了几许细腻和柔软。

民国时期的全民教育水平不高,那时候60%-70%的中国人在民国时期可能是个文盲。

那个时候有高小文化,什么是高小文化?念过小学6年级那绝对是个文化人了。

念过中学、高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能念大学比今天教授还厉害。文盲高识字率低,基本没有几个读书人,这是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

所以,但凡有些条件能念大学的人,如果还能出国留学,回来后那基本上就是教授级的人物。

民国的大师多,从另一方面说是人才缺乏,有点学问能力的人就被赶鸭子上架,发挥空间足够大,没有拘束,造成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三、中华文明有三个大的冲突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土生土长的文化冲突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过几百年融合,扎根东土,形成了儒释道三大主流文化。

三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西方文明伴随着枪炮,强势东进,我们知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都传入了中国。

文明的诞生需要制度,中华民国不仅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制度国家,而且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建立的。

各种思想、各种主义在这种环境中诞生,探讨研究未来中华民族的走向,思想思辨之气一时繁荣,思想自由,思辨之盛,易出大师。

四、民国的大师多出现在思想学术领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并不多。

民国大师们大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私塾教育的学习经历,对中国古代文化、国学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后,中西交融、比较、促进,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影响。

在科学技术方面,民国的科学技术被外来的西方打开,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特别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研究氛围。

生长在民国和后来新中国建国后的科学人才,大都是国外学成回国的,并不是民国自身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

五、民国的这些大师们,他们倾其全部的生命能量,投入对人生的探索中,他们奋不顾身的勇敢和对生命极大的热情,对于那个时代、家国的责任,完成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仍会被他们的精神打动。他们的学识和思想,延续到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在那个物质匮乏、战乱纷争的民国时代,他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生活和家国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去面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困境,仍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欢迎关注??@I曹二牛I ??与我一起阅读文化故事,品味智慧人生。

8

所谓大师,更多的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光环,也是后人对他们的一种神话。

民国大师更多的是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在自然科学领域能够数得上来的并不多,数得上的大概也就钱学森、李四光、苏步青、候德榜、童第周、竺可桢、叶企孙、苏步青、华罗庚等人。而且除了钱学森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有限。

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国学乃至文化领域,则可以说是灿若星河。但这毕竟是在自己母语文化中的能力,他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中华文化对外输出贡献能力极为有限。

民国多国学大师,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现象。就像我们说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大爆发的一个特殊时期,民国时期国学的蓬勃,也是那个特定社会形态下的一种衍生品,军阀混战如同战国列强一样,营造了国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这个就不多说了。

另外民国时期正是西学东渐的一个时期,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大多也都是有留洋历史,学习了西方的治学方法,加上他们深厚的国学功底,毕竟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这个功底还是很强的。有了先进的治学方法,对已有的素材就有了更好的加工能力,所以也就造就了对国学乃至文化的蓬勃。就像呼市的中国哲学史纲,其实无非也是引进了别人的政治学逻辑,但也给当时如傅斯年等人也造成了一个很强烈的耳目一新冲击。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先进治学方法的一个引进者和引用者。

后人往往更愿意神话前辈的神奇,这一点在民国所谓国学大师身上有着更强烈的体现,正如后辈人对陈寅恪、钱钟书等人的神话一样。当然这些民国大师踏踏实实的学风是今人所难以忘记项背的。但是如果把今人在国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放在民国时期,那么这些人也是必然的大师级人物。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更加捉襟见肘,民国时期的自然科学能力是很弱的。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这句话还是站得住脚的。民国时期是世界基础科学蓬勃发展的一个大爆发时期,以量子力学、相对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是在那一时期走向巅峰的,特别是量子力学,这个全新的基础理论出现之后,后面的各种科学发现就成为如过江之鲫一般,一个二三流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一领域做出世界级的发现和贡献,但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很少参与到近这一个历史进程中来,这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所以总体来说,民国大师的出现,确实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神话这些大师,更不应该神话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所做的,只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他们并没有超越局限,也更没有走向世界。

9

其实许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师,问这句话的人们就忽略了一个很悲催的东西!

所谓“寒门出贵子,国危思良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让中国当时的环境已经到了接近崩溃的境地,无能是国力还是民智,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劣质的民族,全中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急切盼望着中国的改变,重新树立古老中国的信心,让中国尽快的强大起来,比如“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一个富家子弟,为了唤醒中国民众发奋图强的意识,宁愿用自己的鲜血来激发,所以即使后来有些人说当时的维新变法不过如此,但是这些人永远也不会思考,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血,自己赤诚的心来开启民智,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伟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中国民众,一股要求变革的强大潮流在中国沸腾,于是,这些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们,纷纷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冲向社会,他们对所有的知识都如饥似渴,彻夜不眠,恨不能将世界上所有可以学习到的东西都一下子装进自己的肚子里,他们如此勤奋的学习,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尽快的强大起来。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爱国志士们,只要他们认为哪一种东西可以救国,可以让中国强大,那么他们就无所顾忌的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当时的民国真可谓众星云集,大师如云,各种思潮,各种文化都大放异彩。

如鲁迅初始学医,后弃医从文,皆为救国;蔡元培创建大学,号称“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如 郭沫若、林徽因、徐志摩、徐悲鸿、齐白石、胡适、刘文典、吴宓、钱穆、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梁实秋、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鲁迅、周作人、翁文灏、李四光、丁燮林、朱家骅……

这样的大师们还有许多许多,“民国以后,再无大师”,一言非虚。

10

民国确实一大片的大师出现,所以有人说民国之后无大师,其实现在是有大师的,只是民众不好糊弄罢了,而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师的确容易出道和容易混社会!

民国的普罗大众容易被忽悠啊,想想当时的文盲率达到90%以上,自然好糊弄呢,毕竟没文化难以反驳啊,虽说我听不懂大师们说什么,但是还是觉得大师们好厉害,其实是民众的知识水平不够,大师们随便一忽悠大家都相信了,也就有大师的称号了!民国的大师很多都是国学的大师,理科大师几乎没有,这就是悲哀了!为什么文学大师这么多,就是因为文学容易啊,能当大师的都是家庭富足的人,有钱人可以读很多书,然后出国留学喝点洋墨水,回来后就成了大师啦!而文学容易学嘛,现成的资料多,用心读读古籍就有收获了,再发表什么论文的,就是大师啦,多容易啊!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呢,有一个原因就是医学难学啊,没有个十几年你才小有所成啊,文学不同啊,投入小,效果快,自然有钱的知识分子喜欢学啦,所以民国就有许多的大师,而绝大部分的大师都是国学大师!

民国虽然有大师,可很多都是国学大师,这就有点悲哀了,国家强大是靠科技的,民国有多少科学家啊,几乎没有啊,那些知识分子都热衷国学研究,有几个研究科学的,文学当然有用,可是国家要不被别人欺负就得科技强大,军事科技先进,有了强大的国防国家才安全不被侵略啊,而国防靠的就是科技的研发!当然民国的大师也是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毕竟一句口号,一篇文章都能让世人顿悟,思想的改造是容易办到的,民国政府也是支持的,你如果写什么科学论文,大家都看不懂,就起不到作用啊,何况民国也没条件搞科研啊,而国学却容易办到嘛,毕竟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多的很,从文学宣传来提高民众的思想水平是见效快的,这也是民国大师多的原因之一啦!

现在的人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师就少了,当然很多名不副实的大师有很多,这些都是骗人骗钱的“大师”。凭借文学去忽悠民众当大师这条路很难走了,大家相信的是实实在在的本事,而真正的大师没有花时间潜心研究拿出成绩,大家是不会认同的,好在中国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者,这些人我们可以叫他们为大师,至于在网络上吹嘘自己大师的人,那都是没水平的人,就是想骗钱的人,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人不像民国那样好忽悠了,这是时代的幸运,容不得滥竽充数的人欺骗世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