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2020-08-23 05:01阅读(91)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

1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2

叶名琛,绝对是中国古代吏治体系中的典型人物,其充满矛盾的思想,造就了一个戏剧化的人生,让现代人看来,颇有被猴子派来,负责搞笑的意味。叶名琛被俘往印度之后,被当做猴子供人观赏,只是个夸张的说法,整体而言,英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叶名琛的。

叶名琛,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绝对深谙做人、处世,以及为官之道。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28岁时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三年后外放知府。之后,可谓是平步青云,屡获升迁。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入仕仅仅12年的叶名琛,就已经升任了广东巡抚之职。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叶名琛做了5年巡抚之后,又升任两广总督,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叶名琛,是有才能的,而且对清朝有功,特别是在平定内乱方面。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叶名琛在广东讨伐反清的拜上帝会组织,诛杀数万人,成功遏制了拜上帝会在广东的发展势头。1854年,广东天地会聚众攻打广州,叶名琛倚仗大炮闭关坚守,在美英军舰的协助下,平息了事态,保持了广东的稳定。

同时,叶名琛坚定的反抗列强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在广东巡抚任上,与两广总督徐广缙合作,坚决阻止英国人入驻广州城,属于排外的强硬派。而且,叶名琛还在刚刚割让的香港遍布眼线,搜集情报,坚决与列强斗争到底。

到这里,叶名琛看似还是比较有作为的,而且很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感。不过,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叶名琛就有些“搞笑”,甚至是“荒唐”的天赋了。

叶名琛性格木讷而强势,且勤于吏事,导致他的属下都有点怕他。正因为此,叶名琛就少了言路和信息来源,做事不免“昏庸”。他在剿灭天地会时,就错误的把天地会分堂的山堂号,当做所在地,闹了不少乌龙。有一次,叶名琛突然得知了一个叫“老万山”的天地会分舵,就马上派人去老万山实地拿人,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了。叶名琛闹了不少笑话,而他的下属们也不敢提醒。叶名琛也就乐此不疲,每次都是空手而归,却丝毫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叶名琛善于“为官之道”,这个道从哪里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弄虚作假。他派了很多眼线去香港等地刺探消息,每次得到消息之后,他都会过滤一下,对朝廷报喜不报忧,甚至是颠倒黑白,捏造事实。叶名琛总是说一些英军失败的消息,以及法国在中英冲突中保持中立等等。搞的当时的咸丰皇帝天天在京城乐滋滋的,广东无事呀,好开心啊。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马上就要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要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了。

叶名琛在扼制列强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建树,但是,在镇压内部叛乱方面还是有一些手段的。在平定天地会时,叶名琛每次都找不到真正的天地会山堂,也就抓不到人。怎么办?周围老百姓多的是,抓来杀了,反正也没人会去查到底是不是真的天地会成员。毕竟,他叶名琛就是两广总督,他叶名琛说的算。于是,叶名琛每天都屠杀数百人,短短三个月杀了七八万人。然后,他上报朝廷,剿匪多少多少人,大功呀。

叶名琛强悍,敢于屠杀百姓,但是,他却不敢跟列强打。叶名琛坚决排斥列强,但是他对待列强的态度,却是“耍无赖”,深得“拖”字诀的要领。他对外国使节,态度傲慢,通常情况下,是既不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也不回复外国使节的照会,即使是回复了,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弄得这些外国使臣个个抓耳挠腮,不知所以。

如果“拖”,是为了发展生产,加强战备,是为最后和列强开战做准备,或者增加谈判的筹码,也就罢了。而实际上呢,包括叶名琛在内的大清政府官员们,似乎什么也没做,就是这么为了“拖”而“拖”着。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广东水师扣押了亚罗号,英国领事发难,而叶名琛只是释放了被捕的水手,却没有做进一步的沟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海军开始调集部署,而叶名琛却丝毫不予理会,还兴致盎然的连续两天去看乡试骑射。面对已经穿越虎门的英军舰只,叶名琛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不准开炮,也不准还击。沿途的炮台守军,也都收到了叶名琛的命令,走避不战。然后么,英军轻轻松松的占领了广州城外的所有清军防御工事,直逼广州城下。

叶名琛倒是很坦然,下令封闭海关,中断贸易,我制裁你们,不跟你们做贸易了。但是,在坚船利炮之下,是你叶名琛说不做生意就不做了么?于是,叶名琛又调集了乡勇团练,大肆操练,试图震吓英军。英军当然不予理会了,就是来打仗的,还怕了不成。英军炮轰总督衙门,而叶名琛则“危坐二堂,绝无惧色”,坦然呀。他如此坦然的原因,我们后面说。英军因为人少,冲入广州城劫掠一番之后,撤了,叶名琛取得对英作战的“完胜”。

第二年,英法联军大军抵达广东。叶名琛善于虚张声势,加上错误新闻的误导,他认为英法也是虚张声势,不以为然。他再次施展“拖”字大法,还想学上次英军进攻广州时的方式,将联军耗走了为止。而且,他还认为“过了十五日必无事”。结果呢,广州很快被英法联军攻陷,而叶名琛被汉奸出卖被俘,押送到了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

叶名琛遇敌为什么每次都十分的淡定,而且非常笃定的坚信可以“拖”走英军呢?原来,叶名琛非常迷信,非常相信占卜之类的东西,他通过占卜,相信自己可以赢,英军会自己退走。所以,他敢冒着炮火危坐不动,并确信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也会在十五天之后撤退。信仰的力量果然强大呀,只是,过于迷信就不好了。

叶名琛对列强的态度,被时人薛福成讥讽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实精髓可以总结为一条“死皮赖脸的拖下去”。叶名琛仅仅是把这条精华发挥到了极致,被誉为了“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千古奇人而已。

不过,叶名琛还算有骨气,口口声声“欲面见其王以理论”,要找英国女王说理去,这……而且,叶名琛坚决不吃英国人的一粒米,在他被俘后,还是自备粮食,耻食敌粟。这也不免让人在对其的嘲笑中,突然对叶名琛的坚持,产生了一点点敬佩之情。叶名琛再混沌,再搞笑,也总比那些趋炎附势,投敌卖国之人强多了。

叶名琛被俘后,英军很害怕清朝廷会设法营救他,同时,还担忧叶名琛会影响他们稳定广州局势。于是,就将叶名琛送到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加尔各答,将其囚禁在威廉炮台内,后来又迁往托里贡住宅居住。叶名琛还在坚守他的气节,日日读书诵经,写文作画,还以“海上苏武”自称。1859年,叶名琛在被俘一年多以后,因为自备的粮食尽空,不愿食敌粟,绝食而亡。叶名琛“搞笑”的一生终结了,而英国人将叶名琛的遗体装殓后,运回送还了中国。

在叶名琛在坚守的同时,清朝的咸丰皇帝却早已经抛弃了他。咸丰直接将所有的过错全都推倒了叶名琛身上,革去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让叶名琛成了一名无足轻重的罪人。大清帝国的君主有如此作为,在对列强的作战中,屡战屡败,也就可以理解了。大清朝在善于甩锅的道光、咸丰等帝王的统治下,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了。

3

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俘虏的清朝两广总督。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气节的清朝官员,自号“海上苏武”。这种奇人,这种奇事,也只会出现在奇葩的清朝末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夺取的权益,英法联军得寸进尺,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可是,面对清朝,他们也遇上了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无法沟通的问题。

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双方都以文明人自居,视对方为野蛮人。在双方的交流里,根本就不把对方的诉求放在眼里,最终只有付诸武力。这样,凭着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就占了上风。最后,谁的武力强,就按照谁的说法办,成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那些官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跟洋人打交道。当时和西方人谈判的清朝谈判代表回来后破口大骂,说此夷不讲道理,胡搅蛮缠,蛮横无理。可是,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留着辫子的鞑靼人更是野蛮。说话不着边际,朝三暮四,出尔反尔。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晚清的怪相。

而叶名琛则是这些怪相中的一叶。他当时坐镇在被英法联军攻打的广州,束手无策。打吧,自己肯定不是对方的对手。大家都知道,在后来的八里桥之战中,清朝的几万精锐骑兵尚且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叶名琛手里没有重兵,如何对抗敌军。因此,他采取了不战的方针。

而议和呢?叶名琛虽然是一个两广总督,权力很大。可是,他没有皇帝赋予的外交权力。他就算是想和英法联军议和,议和没有前提的条件,也是无效的。

守就不用说了。清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如果叶名琛能够守住广州,他也就不会被英法联军给抓走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多少清军也没有能够守住广州,更何况手无重兵的叶名琛呢?有人说动员民团,那些民团和外国正规军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究竟能够起多大作用就难说了。

投降,那是不可能的。叶名琛自认为气节第一,向敌人投降是他的节操不允许的。就是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从头到尾,叶名琛也没有对敌人有乞怜之语。

那么走呢?逃跑怎么样?叶名琛也不会选择这个方案。和上面的原因一样,叶名琛自己的节操不允许他这样做。同时,另一个原因是,清朝法律森严,丧师失地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叶名琛如果逃跑,名节俱损,还落个不光彩的下场,所以说这个方案他也不会采用。

那就剩下一死了。我们可以看到,叶名琛并不怕死。可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他死的不明不白。如果按照大清律法,他在城破之时而死,还会得到朝廷的抚恤。可是,他却采取了另一条死亡之路。

他一是不承认双方的战争状态。他认为,双方的冲突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他以为,只要他不抵抗,双方不流血,就没有了侵略,没有了战争。

二是,他认为,既然双方没有进入战争状态,那么自己就不是战俘。自己依然是清朝的两广总督。自己就有面见英国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可以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辩解和商谈。

因此,叶名琛在被英法联军抓走的时候,他还幻想着自己是打通双方关系的使者。这才认为自己是“海上苏武”。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节,还带着粮食,表示不吃敌人的饭。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战争并不因为叶名琛不应战就不存在。而英法也没有因为叶名琛自认为双方不在战争状态就没有把他当战俘。因此,落入英法手中的叶名琛,最终还是被当成战俘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关押了起来。

被关押在加尔各答的叶名琛虽然还幻想着面见英国国王,当面对战争冲突进行申诉。可是,他最终失望了。最后,他在自身带来的粮食吃完后,实现了自己不吃敌国的粮食的诺言,绝食而死。

至于说,把叶名琛当猴子展览这件事只是一种传说。我想这种传说的真实性不大。因为至少叶名琛还有着两广总督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宣传和利用价值。英法不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过分。

叶名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识,只是用来如何对付国内的情势。对国际的情势,他和当时的清朝人一样,都是两眼漆黑。因此,在与英法侵略军打交道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可笑的情况。最后,他的保守气节的死也变得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叶名琛是清朝晚期掌管着广东、广西大权的两广总督,历史中的他之所以会被抓去印度,主要跟他得罪了英国人有关。

早在他当广东巡抚期间,他就和英国人发生过冲突。

当时他和自己的上司、前任两广总督为了阻碍英国人进入到广州城中通商,曾与广东当地人组成的团练严守抗拒过英国人。

在冲突爆发时,纠集10来万人乘坐小船团团包围住了英国人的铁甲战舰,然后通过那10来万人的汹涌呼声,硬生生把英国人的铁甲战舰逼退了回去。

当他自己当上两广总督、英国人想找他重新谈通商事宜时,他也极力敷衍,迟迟没有让英国人跨进广州城。

这种种事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和英国人之间的矛盾,而英国人也不是什么特别有度量的人,在这种种矛盾发生之后,英国人就对他生起了怨恨。

扣押亚罗号

由于实在没办法进入广州城中通商,所以英国人最后就找了个借口向清朝发难、想以力破巧。

这个借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在明面上,亚罗号是一艘挂靠在英国人名下、聘请了英国人当船长的商船,但暗地里这艘船却并不简单,是一艘从属于清朝走私犯、专门在海上从事走私活动的走私船。

在澳门的时候,得知了这艘船真实背景的葡萄牙人就已经打算扣押亚罗号,只不过因为亚罗号离开得早, 他们并没能成功扣押亚罗号。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亚罗号来到广东之后,随着广东官府也获得了相应情报,亚罗号这才落入了法网。

当时广东官府趁亚罗号在广东港口靠岸时,派人抓走了船上的12名水手。

其中,包括了两名有案件在身的海盗。

英国人借机生事

如果只是简单的走私船,抓了就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挂了英国人的名号之后,一切就又会有所不同。

这时候,之前一直被叶名琛敷衍了事、一直无法进入广州通商的英国人赶紧抓住这个切入口,借这件事情对叶名琛以及清朝发起了难。

事情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借机宣称广东官府冒犯了他们,说广东官府在抓捕亚罗号船员的时候侮辱了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在让广东官府把亚罗号上的船员全部给释放出来的同时还要求广东官府向他们道歉。

面对他们的要求,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并没有全部答应。

因为在叶名琛经过调查后发现,广东官府的人并没有侮辱过英国的国旗,当时亚罗号根本就没有悬挂过什么英国国旗。

另外,亚罗号上的两个船员也确实是海盗身份。

所以他最终虽然迫于压力把那些船员交给了英国人,但是并没有抛弃尊严地向英国人道歉。

六不总督

在这双方闹僵的情况下,第2次鸦片战争自然而然就爆发了。

当时,英国人鉴于之前十万多人包围军舰的事情并没有打算直接攻打广州城,想的是直接沿海而上直取北京城。

不过还没动身,他们就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

从这个情报中,他们得知了广州的具体情况,知道广州城中并没有多少军队驻扎、知道那些曾经带给他们苦头的团练民夫们并没有被集结起来,在知晓了这种种情况后,他们就放下了原本的计划,出动军队直接对广州城发动了攻击。

而面对英国人的进攻,叶名琛则非常奇怪地采取了一种不攻击、不防守、不讲和、不逃走、不投降、不就义的姿态,任由英国人拿下了广州城。

很多人说叶名琛之所以不攻击、不防守,是因为他太过于迷信,迷信自己供奉的吕洞宾和李太白会保佑广州城不被英国人侵犯,但是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当时广州城驻守兵力实在太过于薄弱,他要是和英国人开战的话,后果绝对很惨,不攻击实属正常。

另外,防守也没什么用处,以广州城当时的实力根本挡不下英国人。

而如果是求和的话,他也做不到,毕竟亚罗号事件的错误本身不在于清朝一方,如果他请和了,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做错了。

要是让他投降或者弃城而走的话,以他清朝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他自己的心里也过不去。

让他就义、与城同亡的话,他则觉得过于草率,自己这条命留下来可能还有点用处。

在做出了六不决定后,叶名琛就很自然地被攻入广州的英国人抓了起来。

流浪印度

英国人抓了叶名琛后,按照惯例来说,把叶名琛关在香港是最好的选择,毕竟香港是距离广州最近的英国殖民地。

但是由于叶名琛此前曾派出过大量间谍刺探香港,所以在担心叶名琛会被救走的情况下,英国人就把叶名琛转移到了他们认为没什么风险的印度。

在用军舰把叶名琛转送到印度的过程中,英国人对待叶名琛还算是礼貌,给予了他一定的自由、让他把仆人带在了身边伺候自己,并不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他百般羞辱。

在有其他军方人员上了军舰的时候,这些人也会对叶名琛脱下帽子表示敬意,可以说礼节非常足。

而在把叶名琛押到了印度之后,他们也没有多么粗暴地对待叶名琛,只把他软禁到了一套院子里就没再做出其他举动。

至于把叶名琛当成猴子一样关到笼子里展览的事情在历史中是没有发生的,以英国人对叶名琛的尊重,他们还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主要是叶名琛在被软禁的过程中有印度人出于好奇翻到墙壁上去看他,在以讹传讹下,才有了被抓到印度展览的说法。

就这样,叶名琛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所带的食物吃完,他才选择了以绝食来了却自己的生命。

他绝食自杀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当时清朝官员的传统使然。

之前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叶名琛一直觉得自己会被英国人带去面见英国国王、以为自己可以在面见英国国王的时候跟英国国王诉说一番,所以才在自己被俘虏后说服自己没有就义。

后来当他发现英国人根本没想带他去见英国国王时,感觉失去人生意义的他就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吃完了从家乡带过来的食物后,没再碰印度当地的食物、慢慢把自己给饿死了。

5

这是真事儿,清朝晚期确实有个封疆大吏被英国人抓到印度关押起来,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堪,当成猴子供人观赏说的太严重了,他到印度因为水土不服很快就死了,这个人就是晚清两广总督叶名琛,当时人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

叶名琛,晚清正一品两广总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无作为,被英军俘虏至印度,最后客死异国他乡。

叶名琛,武汉人,1807年出身医宦之家,祖上经营“叶开泰”药铺,家族殷实,祖父叶继雯做过给事中、玉牒馆纂修,父亲叶志诜为兵部郎中,而叶名琛从小就聪明,在当地“以诗文鸣一时”,26岁就考取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入仕,先后担任兴安知府、江西盐法道、湖南布政使,40岁担任广东巡抚,算是早年得志了,1852年署两广总督,直到1858年被英法联军俘虏,他一直在这个职位,中间又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封一等男爵,足以看出道光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也是名副其实的正一品大员。

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广州黄埔港集结准备北上的英法舰队。

但这个人打内战可以,搜刮百姓在行,但打外战,灭洋鬼子却是个傻瓜和草包,当年他可是曾国藩得力的后勤部长,整个两广被他抽厘压榨,专供了江、浙各省湘军的军饷,说到底叶名琛的顶戴是靠搜刮百姓换来的。但随着1856年英国侵略者在广州炮制了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叶名琛的日子不好过了。

图为晚清的广州城。

他知道打不过洋人,所以他不战,整天在庙里搞巫术活动,准备用鬼神吓退洋人,英法联军可不管他打不打,直接进军,他下令广东水师不准抵抗全部撤走,是为不守,英法联军仅15天就占领了广州城,这时叶名琛才开始组织兵勇准备还击,此时洋人派人来叫叶名琛罢兵讲和,说凡事好商量,屡次三番他坚决不和,英法联军看到叶名琛油盐不进,怎说都没得谈,再也不客气,直接对其发动进攻,几发炮弹落在叶名琛的船上,神奇的是这位总督命真大,竟然没死,于是被英国人俘虏到了“无畏号”。

叶名琛的家族是当年武汉的豪族,一方面科举入仕做官,一方面开药铺济世救人,经营的“叶开泰”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民国时期与同仁堂、胡庆余、陈李济合称为中国四大中药房,图为现在的叶开泰药店。

英国人还是第一次俘虏清朝这么高级的高员,所以没有虐待他,还好吃好喝供着,然后派出各方人士进行劝降,叶名琛骨气还是有的,怎么说都不降,由于叶名琛打了败仗,朝廷把责任全推到他身上,直接被免职,对英国人来说失去了价值,又不想放他回去,当时的“无畏号”要回到印度进行补给,于是将这位俘虏带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囚禁在威廉炮台,很多印度当地人都没见过中国人长什么样,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趴在墙头看稀奇,由于吃不惯印度的食物,天气又炎热,很多就生病,30多天后叶名琛就病死了。

6

叶名琛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手下的重臣,官拜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清中期的一品大员。

叶名琛的前任是火烧鸦片烟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后期担任此职务的是力挽大清而不倒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由此可见叶名琛并非泛泛之辈。

事实确也如此,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史书记载:叶少时以诗文名噪一时,17岁考取贡生,讲真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一般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过是童生。(古代科举进阶的顺序: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26岁时,叶考取进士,这相当于天子门生。38岁时,擢升为广东巡抚。

咸丰皇帝继位的第二年(1852年),叶名琛接替林则徐的职务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叶名琛)

就在叶的仕途一帆风顺时,意外出现了,这就应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

咸丰六年(1856年),历史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说起来这场战争的爆发和叶名琛有间接的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始终要想打开我国国门强制进行鸦片贸易,英国人处心积虑寻找机会挑起战端。就在这当儿,“亚罗号事件”成了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我国的一条商船,船主为了方便走私,把这条船注册在了英国。

有一天,大清水师例行检查,发现船上有走私物品和强盗,船主为了躲避责任,就悬挂上了英国国旗,声称是英国商船,大清无权管辖。但大清水师依然扣押了船上的几名英国水手。

这时英国大使巴夏礼(就是曾经被大清王爷僧格林沁摔趴下的家伙)捏造事实,诬陷大清水兵扯下和侮辱英国国旗,提出必须赔礼道歉和释放扣押的英国人。



这时总督叶名琛为了息事宁人,有理有据回击了巴夏礼——放人可以,赔礼道歉就别想了!

讲真叶名琛处理的这次外交事件无懈可击,堪称教科书。但强盗是不讲道理的,英国还是叫嚣要开战。

按照正常思维,总督叶名琛应该做的是积极备战,然后向朝廷通报实情。

但叶没有这样做,他隐瞒实情,向朝廷报喜不报忧,只说自己消灭了多少太平军,把洋人要开战的叫嚣轻描淡写,甚至说洋人是讲道理的,不会轻易侵略我国……

(叶名琛的所作所为和林则徐的行为恰恰相反,林则徐对洋人很强硬,叶名琛对太平军很强硬)

叶名琛寄希望于洋人良心发现,这就是典型的书生意气,可能是读死书把脑子读坏了。

接下来他居然效仿诸葛亮,通过六爻八卦掐指一算,得出结论英国一个月内不会开战。

战争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一方,就在一个月的月底,广州总督府被英国军队攻陷,叶名琛在被窝里被洋人捆了起来。



洋人从来没见过清朝一品大员这样愚蠢,于是送给他一个“六不总督”的绰号。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这“六不”深刻揭示了叶名琛的心理。“不战”叶名琛想用真诚感动洋人;“不和”是文人的基本操守;“不守”是他认为洋人不会这么不要脸;“不死”是他想说服强盗退兵;“不降”是传统文化对他熏陶的结果;“不走”是指他能走到哪里去?回北京咸丰还不把他砍了。

此时叶名琛不想回去,英国侵略者也不想让他回去。洋人从没俘虏过如此高官,所以倍感兴趣,想研究一下他脑子里是怎样想的?

于是打算把他运到英国殖民地——印度研究一番。

如果我是一个封疆大吏,不为别的,为了大清的颜面,宁肯跳海自杀也不受这种侮辱。

但叶名琛脑子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想死。他竟然在船上和洋人讲起了道德经,他的目的无非是想感化洋人,可这有何卵用?

甚至他想到了要面见英伦女王,说服皇室不要侵略中国……

事后叶名琛声称自己是“海上苏武”,我认为这是他自己粉饰所做的一切,是为自己涂脂抹粉罢了。

我可以肯定叶名琛被八股文害惨了,脑袋秀逗了,和强盗讲经布道无疑是与虎谋皮,徒增笑料耳!



洋人总算开了眼界,原来大清的高官是这样愚蠢不开窍,当时华人都骂叶名琛为何不撞死算了,何必放屁打跟头臭名远扬!

印度人总算找到了出气筒,为了在他身上榨取最后一枚铜板,把叶名琛装扮成猴子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展览。

1859年4月9日,叶名琛客死他乡,终年52岁,对于他的一生世人褒贬不一。

文/秉烛读春秋

7

叶名琛是湖北武汉人,家境较充实,道光十五年考取进士,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广东巡抚,后来与两广总督徐广缙一同支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运动,而成功晋封男爵,当时因清朝上下排外气愤高涨,属于强硬派的叶名琛手段重用,到了咸丰元年,加封太子少保衔,咸丰二年,升任两广总督。



叶名琛任职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而他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面对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叶名琛采取了“六不”政策,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正是因为他的自大、不作为,很快就让英国人攻破了广州,他还是坚持“不走”的原则,最后束手被俘。


1858年1月5日,被俘后的叶名琛被送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如此高级别的官员被俘,英国人还是很有成绩感的,对他以礼相待,而叶名琛自始至终的保持了一种凛然的气节,从而也得到了英国人的尊重。



叶名琛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英国人又把他送往印度,他自己还以为英国人要把他送给英国女王,面对一路上海上的美景,叶名琛心情大好,还吟诗作对,好不乐哉。


在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后,让叶名琛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要求他穿上清朝的官服,然后将他关在四面透明的玻璃房里,又对外大肆宣扬抓到了不知名的物体,长相奇特无比。


很多人都没见过清朝人,于是纷纷买票前来观看,叶名琛被当成猴子耍,也觉得难堪,无地自容,在得知无法见到英国女王后,就决定绝食,于1859年4月9日死于加尔各答。


叶名琛乃清朝的封疆大吏,却被当成动物关起来,还被外国人围着观赏,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其实英国人更是在侮辱清朝,当时英国船坚炮利,是海上的霸主,印度已经变成他的殖民地,它还会把一个闭关锁国的大清放在眼里吗?



叶名琛采用“六不”策略,最后被人羞辱,其实应该说是清政府的无能,当敌人的大炮打开了家门的时候,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将自己的土地拱手让人,在这样的政府当差,能不受委屈吗?


叶名琛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大环境下造就了 他保守自大的处事作风,他的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所以的封建士大夫一样,跟不上急速变化的时代,天朝大国的思想决定了他生硬的处事能力,然而他被俘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8

叶名琛被英国人带到加尔各答是可以肯定的,至于有没有被当猴子供人观赏就未必了,相反的,英国人对他这个清朝的一品大员还是比较客气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后,至此这个“强大”的帝国走上了王朝发展的下坡路,也正是从此刻起两广总督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与洋人交战打赢了会因为“轻启战端”受到惩罚,打败了可能会按照“败军之将惩处”,不打又会被骂“卖国”

叶名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于1852年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从此负责与驻扎在广东的洋人打起了交道。而且叶名琛在洋人中的“名声”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臭到了极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叶名琛向所有百姓悬赏英国人的头颅,甚至用上了暗杀、下毒等方式来消灭英国人。英国人曾公开表示:“我们不满意大清皇帝任命的叶名琛总督,他应该被另一个人取代他。”这也从侧面看出了英国人他们害怕了,怕有叶名琛这样的人。

因此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并没有从叶名琛这里占到什么便宜,反观却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香港总督被英国罢免。甚至当时的英国人都想放弃进攻广州,转而北上找咸丰的麻烦。


其实当时的叶名琛日子并不好过。虽说取得的军事上的胜利,但咸丰皇帝非但没有嘉奖叶名琛“为国争光”,而是斥责他冒然与洋人开战。同时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广东的对外贸易也跟着停了下来,朝廷收不上来钱,叶名琛也没有了经济来源可以支付乡勇们训练和战争的开支。

更重要的是,叶名琛没钱的消息,也被英国人所得知

1857年10月,本已经放弃进攻广州的英国人知道了广州城内的真实情况,再加上汉奸们的配合与叶名琛身边人的出卖,英法联军这一次非常容易便占领了广州城,同时俘虏了这位两广总督。

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后,英国人害怕叶名琛的旧部与各路爱国人士,前来营救他。所以英国人决定把叶名琛送到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加尔各答。

被俘后的叶名琛以为英军会将他押往英国,为此他做足了准备,打算到英国后个他们女王当面辩论。

“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


加上被俘后,英军并没有虐待他,且军舰上所有的军士都对叶名琛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那些偶然上舰的洋人们都会向叶名琛脱帽致意,使得叶名琛更加坚定自己会被押往英国的想法。

但,叶名琛最终还是失望了,发现自己没有被押运到英国,而是被运到印度以后,得知自己不能见到英国女王,无法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后,叶名琛深为绝望。

终于叶名琛再吃完自己从广州带来的口粮后,拒绝吃任何英国人送来的食物,几天后叶名琛带着悔恨的泪水饿死在异国他乡。甚至在临死前,叶名琛依然关注着中英两国战争的消息

而叶名琛永远也不知道,他誓死效忠的朝廷,在他被俘后的第一时间便下旨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爵位、俸禄与抚恤金,甚至派人通知了英国方面,叶名琛的生死与大清国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题主所问的,叶名琛被送到印度后,被当成了猴子供人观赏,这点只出现于各类网文之中,正史中并无记载,且不管怎么说,叶名琛最终选择绝食而亡,也算是铁骨铮铮,以自己的方式报国也算死得其所,这么黑别人是真的不好!!!

9

他的武汉百年老字号叶开泰第七代传人,被英军俘虏到印度,气节堪比伯夷、叔齐,饿死都不吃外国食物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叶名琛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但如果提及武汉一个叶氏老字号,那知道的人就应该很多了——叶开泰,中国四大药号之一,有三百多年历史,雄踞武汉江汉路,武汉有句很老的歇后语“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用来形容该店药品和信誉优良。叶名琛就是叶开泰药店的第七代传人,也是叶家最大的一个官,他在清中晚期曾任两广总督及体仁阁大学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俘虏关押在印度,他宁可饿死也不食异邦食物,185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绝食而亡。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颇具争议历史人物,国人多数认为他昏庸无能,称呼他为“六不总督”,即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战、不守、不和、不降、不走、不死”。但是在西方人眼里,叶名琛是一个傲慢固执、凶残嗜杀的人,是中国排外势力的代表,称呼他为“广东屠夫”;英法联军将领眼里 ,他是一名令人敬佩的清军将领,是反抗势力的标杆人物。

英国人眼中的“广东屠夫”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出任山西兴安县知府,从此走上仕途。

叶名琛于1846年来到广东,出任广东布政使,两年之后被摧升为广东巡抚,协助当时的两广总督徐广缙处理五口通商事宜,逐渐接触到外交事务。1852年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叶名琛于咸丰二年(1852年)继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在此任期间,傲慢、排外、顽固的叶名琛不许洋人进入广州城,广州成为《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中,唯一不许洋人进城的城市。英国人多次要求就“入城”事宜谈判,叶名琛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仅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都见不到他,见他的请求都被他“一俟稍有暇晷,当即选定吉日”等理由推辞,这“吉日”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只能无限期往后拖。洋人在广州的进城问题、修约问题、经贸问题都因为见不到这位总督而无法开展。

洋人的怒火终于在1856年的“亚罗号事件”中爆发了,中国官兵到英国船只亚罗号上捉拿华人海盗,被英国人无中生有的说成中国官兵侮辱船上的英国国旗,要叶名琛在48小时内出具一份书面道歉,但叶名琛拒绝道歉。

在英国国内,议会就“亚罗号事件”展开了辩论,为找到正当的战争借口,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把叶名琛描绘成骗子和暴徒,说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将7000万实施了斩首;英国殖民部大臣拉布谢尔表示,英国有责任将中国人“从无知和异教徒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暴虐的统治、从广东总督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应该采取措施在那个国家建立一个更好的政府 ”。

最终,要求推翻叶名琛的统治成为共识。

于是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三天内占领了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开始炮轰广州城。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广州督署。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国民眼里的“六不总督”,实为无稽之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开始流传一首关于叶名琛的民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实际上叶名琛是迅速开始组织广州军民奋起抵抗的,并发布悬赏公告“凡杀死英夷者,不论文官武官,士兵或平民,凡捕获一艘80发英舰,最高赏现银2000,凡斩获英夷军官,证据确凿者,据军衔赏银500——5000不等。”同时,在城头堆积石块及石灰包,匆匆布防,用火船骚扰英军,尽力与英国人周旋,只因要对付太平军,手中无兵无钱无粮,不战不守是妄说;叶名琛想与英国人谈判解决亚罗号事件,但又不愿意按照英国人的要求道歉,因而双方互不信任,关系越弄越僵,说他“不和”是不确实的;说他“不降”是荒谬的,难道人们希望叶名琛在英国人的步步紧逼和最后通牒面前屈膝投降?说叶名琛“不走”也是没有道理的。叶名琛知道封疆大吏守土有责,弃城逃跑是要抄家灭族的,他如果优先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可找借口逃出广州,但他选择留守,束手就擒。

英同人的蓄意侵略和叶名琛的处理手段,得到马克思的理性评价,马克思在两个月后写了《英中冲突》一文,以社论形式登在1857年1月23 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上》,他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马克思还在另外一篇《英国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

气节堪比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不食异邦粮食

1859 年正月初五,英军占领广州,叶名琛在总督府被俘,随即被押解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在舰上被关押48天后,又被转移到印度加尔各答。上舰前,叶名琛让家人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决心不食异邦一米一粟。

成为英国人的俘虏后,叶名琛凛然的气节得到了英军军官的尊敬,他们向叶名琛脱帽致敬,叶名琛也欠身还礼。

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后,英国人为炫耀战绩,逼他头戴花翎,身着朝服,坐在玻璃房中像动物一样让人参观,身边还放了一块牌子,上书:清国公爵,被俘至此,免费参观。

面对这样的侮辱,别人早就自杀了,但叶名琛却任由英国人摆布。他自比春秋时期宋国的向戎、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自喻是“海上苏武”,希望英国人能把他带回英国,面见英国国王,表达和平主张,质问其为何挑起战争。

在从家乡带来的粮食即将吃完的时候,叶名琛觐见英国国王无望,开始效仿商朝伯夷、叔齐绝食,不食异邦食物,至三月初七病故。

10

1858年,一个清朝大员被英国军队塞入“无畏号”军舰,经过48天的航行,最后到达了终点站—印度加尔各答。

之后,官员被囚禁在一间玻璃房里,身上穿着清朝官服,脚上穿着清朝官靴,头上戴着三眼花翎红缨帽,蜷缩在一角,奄奄一息。

玻璃房外挂着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大清官员展览,免费参观”,有记者拍了一组照片,刊登在了《泰晤士报》上。

据说,当时吸引了不少印度人过来“围观”,印度人非常好奇,都想看一看大清官员的“芳容”,最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官员帽子上插着的三眼花翎。

好端端地帽子,为何插着羽毛啊?

其实,这是高官的标志,是权力的象征。普通官员一般戴单眼花翎,宗室子弟戴双眼花翎,只有亲王、君王以及贝勒爷才可以戴三眼花翎。

这个“三眼花翎”高官就是叶名琛!不过,他既不是亲王,也不是贝勒爷,他是一个汉人,他之所以能戴上三眼花翎,是因为他功劳大,很受咸丰皇帝器重。


他有什么功劳呢?

镇压农民起义。

主要是镇压天地会起义,而且干的相当“出色”,每镇压一批起义军,仕途上都能更进一步。可以这么说,叶名琛的两江总督宝座,就是用无数起义军的鲜血铸就的。

有人说叶名琛是满清走狗,是刽子手,但在咸丰皇帝看来,他是个好干部,是大大的忠臣。

可以说,四十岁之前的叶名琛,顺风顺水,志得意满,然而,四十岁之后,似乎就不那么顺当了。

因为两江总督可不是好干的,需要与狡猾的英国人打交道,英国人可不像起义军那么容易对付。

1858年,亚罗号事件爆发,这是一起国际争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叶名琛反应也算迅速,处置也算得当,可是有些事情哪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后来英国炮轰广州城,叶名琛组织军民奋勇抗击,击退了英国的多次进攻,有利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当年10月,英国退兵了。

第二年九月,英国卷土重来,这次找来了帮凶法国,英法联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然而叶名琛这次却异常的“平静”。

这天,下属急匆匆地过来报告说:“大人,不好啦,英国军舰已经越过虎门了!”

当时的叶名琛正在主持武乡试,自信满满地说道:“莫急莫急,告诉沿岸炮台,不要开火,放他们进来就是了,我自有妙计!”

第二天,下属又火急火燎地禀报:“大人,不好啦,英军已经占领了凤凰冈炮台,请求立即开火!”

叶名琛面不改色,不发一言,继续观看武乡试比赛。这时候下属急了:“大人,现在形势万分危急,就不打就来不及了!”

这时候,叶名琛缓缓地说道:“没事的,十五日之内,可保无事!”


叶名琛到底有何妙计?哪里来的盲目自信?

原来,叶名琛非常迷信,他在总督衙门里建了长春仙馆,里面供奉着吕洞宾和李太白两位神仙,“十五日内没事”就是两位上仙告之的。

也许是两位上仙道行不够,也许是叶名琛诚意不足,广州城仅仅坚持了十四天就被攻破了,离十五天就差了一天。

很快,叶名琛成了俘虏,被拉到印度“展览”去了!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