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6式半自动步枪,全称中国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军方简称“56半”,称得上是“枪坛常青树”了,因为爷爷打过此枪、父亲打过此枪、本文作者打过此枪、儿子打过此枪,估计儿子结婚有了儿女,在军训时打的还是这把56半。此枪是苏制SKS半自动步枪的仿制品,在国内知名度非常高,当年,是与56式轻机枪、56式冲锋枪同时装备我军,尽管枪械的零配件完全不能通用,但因为都发射7.62×39 mm中间威力步枪弹,被称为“56式枪族”。56半,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高、动作可靠等优点,随枪装有折叠式刺刀,必要时可以进行白刃战,参与了62年西部、69年北部、79年南部三次军事冲突,算是参与实战较多的一把步兵枪械。此枪全枪长1.02m,枪重3.85公斤,口径7.62mm,初速735m/s,采用10发桥夹弹仓供弹模式,有效射程400m,弹丸在距离1500m处仍然有杀伤力。SKS半自动步枪,设计于二战时期,当正式装备苏军时,已经是战后的1947年,装备不过数年时间,就被火力更猛的30发弹匣供弹的AK-47突击步枪所取代,在苏俄军中保留的原因,是站岗的卫兵以及仪仗兵所使用,作战时不再使用SKS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结构,自动装填子弹的SKS半自动步枪,在研发时吸取了苏军参与二战的10发弹匣供弹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每个士兵只能得到3个弹匣,战斗紧张时弹匣根本就不够用,且可拆卸弹匣又增加了生产成本的经验教训,因此,设计师西蒙诺夫最终决定,SKS半自动步枪采取10发桥夹弹仓供弹模式。而56式半自动步枪,是参照全套SKS枪械设计图,以及样枪依样画葫芦地仿制的,当然,采用弹仓供弹模式了。况且,10发弹匣供弹,一个士兵120发子弹,就得携带12只弹匣,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弹仓供弹模式,使用56半的士兵,只需携带12只10发桥夹就解决了子弹。10发桥夹弹仓供弹,操作时非常方便,10发桥夹和比10发弹匣,要轻巧许多,也便于士兵携带,56半采用弹仓供弹,显然要比弹匣供弹,对于士兵来说省时省力。

最佳贡献者
2

56半的原型,也就是SKS的设计从1941年就开始了,在那个时代,快拆可换弹匣这个概念虽然在冲锋枪、手枪这块领域已经流行开了。但对于步枪这种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而言,依旧是弹夹的天下,即便是有弹匣—比如恩菲尔德,但也并不是用弹匣换弹,这个弹匣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拆卸的弹仓而已。平常装弹依旧靠弹夹从上方供弹

SKS也一样,它在1943年,随着中间威力弹的定型而重启。当时正是东线打的最热闹的时候,而对于一款新弹和新枪的研发只能尽可能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包括弹仓。

尤其是可拆卸弹匣这玩意既要满足结实可靠,也得满足低成本,这个对1943年这么紧促的阶段是不现实的。(到现在为止,很多步枪出故障的原因依旧是弹匣)

所以说,为了可靠性和赶工,SKS采用固定弹仓、弹夹供弹

另一方面,10发的弹容量也确实适合弹夹供弹,如果换成AK那种30发弹匣要是用弹夹装填,估计压都压不进去

外加10发的弹容量...一个吃瓜步兵得准备多少个备用弹匣啊?这额外的负重考不考虑了?额外的后勤考不考虑了?额外的损耗考不考虑了?

3

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56半)设计年代久远,属于老式步枪范畴。它是在二战期间设计的,直到1946年才装备到部队,而它的设计也沿袭了SVT半自动步枪的特点,早年间连队里的步枪都是发射大威力子弹的,需要精确射击,枪本身也很重,如果使用类似冲锋枪那样的弹匣枪不但变得更重,也起不到增加精确射击的效果,在半自动步枪下面插一个弹匣在卧姿射击时很别扭,所以包括SVT、SKS、加兰德这些半自动步枪都使用弹仓供弹方式,这样既减轻了战斗状态时的重量,在卧姿射击时还减小受弹面,所以SKS(56半)采用弹夹十发上弹方式。

对于半自动步枪来说,弹仓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一旦出现压入子弹错位可以打开弹仓的底部将子弹全部放出,然后重新关闭弹仓,再一次上弹就可以了,熟练的战士可以在不到10秒钟内完成。

一般来说7.62×39毫米子弹一个战士一次可携带180~200发里面有18~20个装好弹的十发弹夹,1940年代的人还是节约子弹和苦练精确射击本领的思维方式,那个年代也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因为二战这样的物资消耗是空前,各国军械设计师没有想到,认为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构成的连队火力打击层次和范围已经足够了,并没想到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
这只是演示怎样用弹夹上弹,时间战斗当中要比这
快一些,5~6秒就能完成在不算激烈的战斗场合还是能做到火力持续性的。
往下扳弹仓的卡笋
,弹仓的底部就打开了,可以将子弹全部缷出,这个动作主要是上弹时出现子弹错位,不能正常射击时,卸下→关闭→再上弹时间很短。
其实SKS是有一型伞兵枪的,它倒是可以使用20发的弹匣,但它也是半自动射击方式,使用弹匣的目的主要是伞降之后与敌接触可以提高一次装弹的火力持续性。

但56式毕竟是半自动步枪,射速太慢,不管弹仓压弹速度有多快火力持续也很低,所以它的前型SKS在苏军服役也就几年的时间就被AK–47全面替代了。

4

56半自动步枪是以前苏联SKS半自动卡宾枪为原型仿制的,基本上和SKS的结构保持了一致。SKS原本就是以固定弹舱供弹的枪械,那么仿制型号56半自然也是固定弹舱供弹了,毕竟当初我国的军工工业的底子薄,也只能走仿制这条路了,这和仿制苏27战斗机的道理一模一样。

56半自动步枪的固定弹舱容弹量为10发,每个步兵再携带9个桥夹,一共是100发子弹。毕竟56半自动步枪的长度为1025毫米,比同期的56自动步枪的874毫米要长上不少。如果再使用弹夹供弹的话,显得就很不协调。长长的步枪在加上高达30发的弹夹,怎么看都有点另类。如果说,采用弹舱供弹的话,仅仅在下部有一个凸起物,显得比较协调。

56半自动步枪使用的7.62X39毫米步枪弹属于中间威力的子弹,后坐力较小,比较适合于步兵的近战,在当初大批量装备了我国的陆军,数量高达上千万支。由于当初正值二战结束后不久,陆军的作战思想并没有完全的转变过来。

基本的战术思想是,继续坚持“步枪手装备单发射击的步枪用于精确射击,冲锋枪手装备连发射击的冲锋枪用于近战压制”,于是步兵还是分步枪手和冲锋枪手,步枪手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装备56式“冲锋枪”。

另外,受限于当初的国际环境,国内还是有着“全民皆兵”的思想,就必须大量生产56半自动步枪。也正是56半自动步枪的结构简单,生产较为便捷。所以说,56半自动步枪当年等我产量是很高的,加上56自动步枪,两者的产量高达5000万支。

5

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不一样,自动步枪采用弹匣供弹,一次扣动板机就可以打空弹匣中所有子弹,火力强大,是战争中压制性武器。优点是可以持续发射子弹,弹匣配置可以保证枪手很短时间内就可恢复击发状态。

缺点同样不可忽视,由于自动步枪射击时会引起枪身抖动,虽然轻微不易察觉,但却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效果,自动步枪强大的火力带来的负作用就是准确度降低,射击有效距离缩短。

半自动步枪虽然不及自动步枪火力凶猛,却有拴动步枪的优势,有效射程优于自动步枪,命中目标精准度也比自动步枪好的多。半自动步枪每扣动一次板机只能射出一颗子弹,比拴动步枪好用的地方就是只需拉动一次枪拴,就可以持续扣动板机,一直到弹仓内的子弹打完,抛壳方式与自动步枪相同,无需象拴动步枪一样每一次击发后都需拉动枪拴退壳。省去了这一繁杂重复动作,在生死立判的战争中已是革命性的重大转变。

56式半自动步枪是我国工业制造相对落后时的产品,虽然落后于同一年代的国外步枪,但简单不易出故障精准度高却深受国外军迷喜欢。56式半自动步枪是由弹仓上方压入10发联装弹夹,压下子弹空夹弃之不用,因为不需要持续射击,所以56式半自动步枪装弹与老式拴动步枪相同,一款扣一下板机打一发子弹的步枪非要装上自动步枪弹匣,不但是画蛇添足使得射手不得不抬高射击姿势,还会因为没有持续的压制火力而让敌人有机会开枪伤到自已。

6

我虽未接触过枪械设计,但在我軍人生涯中却有一段时间与56式半自动步枪形影不离,我就从实用这个角度上谈点个人看法。以我的观点看,56式步枪是我国仿制的性能最可靠、外观最漂亮的一个枪种,从枪身、机件到刺刀结合得都非常完美,特别便于操枪。若问56式为什么不用弹匣而设计成弹仓,我想这可能是设计师根据枪体的总体结构和枪身的前后配重而设计的,端起枪来枪身易于平衡和稳固。就我实际体验来看,弹仓的设计非常科学,容纳子弹的数量、重量都很合适,易于平衡。立、跪、卧三种射击姿势,枪与人都能成为一体,不容易晃动。56式半自动步枪轻易不出现故障,命中率也高,如果不是摔击严重,使用多年也不用校枪。

56式不用弹匣供弹的另一个原因是,半自动步枪在射出第一发子弹后,抛壳、送弹、闭锁连续完成,接着击发就可以了,当弹仓内的子弹用尽后,再用弹夾装弹,速度很快。半自动步枪虽可连续击发,但不能连发,只能单发,这也是称其为半自动的原因。半自动步枪善于精度射击,在战时用弹仓供弹就足够了,在供弹时间和火力上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因为这款枪的外观漂亮,所以部队换装后好长一段时间,国家仪仗队和门岗警卫仍然使用这款枪。

7

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武器。是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班用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56枪族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供弹方式不同,互相不能通用。

中国56式使用7.62×39毫米步枪弹,有效射程达400m,装上专用的发射器还可发射枪榴弹。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简单可靠等优点,并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活塞短行程),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式,实施单发射击,使用10发弹夹,固定弹仓供弹。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SKS在苏联只是一种过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SKS的设计初衷只是提供一种与德国G43以及美国M1半自动步枪相抗衡的武器。前苏联时期轻武器走的是简单经济实用路线,适合于全民皆兵的大规模战争。不过,SKS相对于二战结束后各国采用的半自动步枪,如比利时的FN49、法国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来说,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弃用大威力步枪弹,开始使用中间威力型M1943枪弹,在体积、质量和后坐力上具有优势。因此,SKS半自动步枪没有可拆卸的弹匣,只有固定弹仓,只能半自动射击。该枪的固定弹仓可以从容纳十发子弹的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装填。

中国在仿制SKS时把固定弹匣也原封不动的模仿了下来。弹仓式的步枪,装弹和弹容量肯定是比不过用弹匣的。但弹仓式的结构更简单,更轻便。

目前民用市场针对SKS和56式半自动步枪有很多改造例子,都改为10发或30发活动弹匣供弹,美国佬好像不喜欢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三棱刺刀,都改为活动的匕首刺刀。我在美国看到一支加拿大生产的30发弹匣的魔改56式半自动步枪,全套枪械价格2400美元,而一支德国生产的民用版M4步枪价格1600美元。

以下几种魔改的56式半自动步枪。





8

56式的原型即苏联的SKS步枪。作为一款二战研发的10发容弹量的步枪,搞个弹匣出来是没有太大必要的。作为10发容弹量的步枪,弹夹完全够用了。弹匣自身成本就比较高,而且会带来枪械结构复杂度上升,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是不需要弹匣的。其实15发子弹以下的容量,完全可以用弹夹装填。同时期的托卡列夫SVT-40虽然使用10发弹匣,但是同时也保留了使用5发莫辛纳甘步枪弹夹装填的能力。

一般来说15发以内的弹夹装填起来没啥问题,再多了就不好操作了

SVT-40虽然是弹匣装填,但也可以用条夹


10发以内用条形弹夹完全够用,不会出现装弹不顺的情况。一般步枪容弹量只有扩充到20发或者更多的情况下时才需要上弹匣。不过当SKS和56式半自动远渡太平洋,来到美国的民用市场后,美国人民表示十分不能接受这么一款步枪居然用不了弹匣,于是动用自己的智慧对SKS进行了魔改,还真搞出来了很多弹匣,价格也不贵。

各种为SKS研发的弹匣,有30发的,也有20发的

9

个人认为56式半自动步枪之所以不被设计成弹匣供弹的模式,大致上应该有两点。首先就是降低生产建造成本,其次就是简化使用工艺并减少故障率。

首先就是降低生产建造成本,56式半自动步枪作为中国第一款仿制于苏联的制式步枪,仿制原型为弹仓设计也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应该还是降低生产建造成本。遥想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军工能力,即便是相同的零部件都无法做法标准化,在这种生产工艺上限之下,要是想制造合格可靠的弹匣是非常困难的。千万不要小瞧弹匣这个小部件,里面的弹簧与压板的生产工艺可是相当高的。

其次就是降低使用成本,众所周知弹匣在打空之后一定是要丢弃的,没有人会重新插回自己的弹袋里,因为要回收弹匣的话关键时候肯定会手忙脚乱装上空弹匣造成丢命的惨剧发生,所以用光的弹匣必须丢弃。可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丢弃弹匣和弹匣本身的使用损耗,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如果步枪是弹仓设计,在将子弹压进弹仓之后被丢弃的只是一个小弹夹而已,一块小铁片被丢弃根本就不痛不痒不心疼。

其次就是弹夹装弹模式比较简单便捷,老式的步枪通常都是这种供弹方式。如果使用弹夹固定成排的子弹,可以一次性将5-10发子弹按入弹仓当中,比一发一发的装子弹快的多。

最后就是降低故障率,还是要说到当时中国军工产业那过分的标准化工艺品质,想要制造出合格的弹匣供弹模式实在是不容易,一旦搞不好就有可能会变成印度或是英国那种步枪的窘境,步枪用着用着弹匣就自己掉下来了。

10

半自动步枪有什么必要采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吗?56半自动仿制自苏联的SKS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10发,对于半自动步枪这个弹仓容量已经够用了,没有必要弄可拆卸弹匣。

简单是苏联武器的特点。

苏联人在自己的SVT40上边用过可拆卸弹匣,容量就是10发,不过这种可拆卸弹匣也是从上方把子弹压下去。在SKS上边使用固定弹仓应该是通过SVT38/40这几种半自动步枪,苏联人认识到像半自动步枪这种武器,没必要使用可拆卸弹匣,用弹仓就够用,用弹匣反而是自己找麻烦,一个是增加了士兵的负荷,另外一个也是增加了整个机构的复杂程度。

苏联人应该是从SVT上边得到了结论,就是半自动步枪用不着可拆卸弹匣。

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