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作为典型的冷兵器时代,打仗的胜败之分中,兵力多寡是一个重要因素,大概一是为了鼓舞自己士气,二来也为了虚张声势号称坐拥多少兵力其实是吓唬对手的,仔细考量的话,战争的实战人数一般是号称人数的1/2-1/5。

据相关数据显示:

NO.1 牧野之战  

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国白起40万对赵国赵括45万长平之战,秦军战神级人物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NO.4 巨鹿之战  

项羽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基本上所有带着“中国古代没有过百万级别的战争”、“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根本不可能有百万级别的战争”、“中国古代史书吹水太大”这种观点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



严重脱离史书

其余全靠脑补


而之所以带着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关心中国古代的战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真相。他们的真实目的无非就是借着批判中国史书,标榜自己的标新立异和所谓的独立思考,顺带着给自己不读书找一个心理安慰,自己骗自己:我可比那些只会读书的掉书袋强多了,读书有个屁用,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了,这些人可能会同时有以下两个观点:

1.长平之战赵国根本不可能有40万军队,全是编的!

2.赵括能带领40万大军饥饿状态几十天不生乱,可见其统兵能力十分出色。


(?? . ??)


就事论事,百万级别的战役在中国古代有,而且有很多例。很多例指的是数量而不是比例。和茫茫多的战争比起来,百万级别的大规模战役可以说就像满地沙子里藏着的金子,但因为沙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金子的总体数量也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所有的史料记载众口一词:赵国损失共计40万,基本上全军覆没。而秦国出动的人数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推测也绝对要多于40万,甚至有可能达到100万(这可不是我原创的,观点来自靳生禾《长平之战》)。这么算来,长平之战怎么说也算是百万级别的战役。我知道我一提这个很多人就会着急反驳说“只会信几个书呆子写的呆书” “先秦时代的生产力怎么可能够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 ,进而再来一句“先秦时代动不动几十万的战役全是编的!”

首先说明一点,先秦时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战役,绝对不是“动不动几十万”,几十万乃至百万规模的战役在先秦时代恐怕只有那么几场而已,而这种战役一定是生死存亡的大战,也即在国力极端透支的情况下,拼尽一国甚至数国国力的大战。

以长平之战为例,这就是典型的生死存亡之战。战国后期第一强国秦国面对函谷关以东唯一的劲敌赵国展开的猛烈攻势。而战役的发生地上党郡,则是控制天下之中的战略要地,也即兵家必争之地。不论从哪方面来讲,客观条件要求两个国家必须用尽所有力量打赢这场战役。由于秦国国力较赵国更为强盛,因此秦国是战役的进攻方,而赵国是防守方。这场战役从公元前262年廉颇率军驻扎长平开始,至前260年以赵国全军覆没,秦国伤亡惨重告终。这三年的时间,并不是廉颇一开始就带了四十万人来,而是双方在进攻防守的过程中不断增兵增兵,你的防守太厉害我就多叫人来,而另一边看你兵变多了我也增兵防守,这样就如同掰手腕一样越来越使劲,到决战前就已经形成了几十万对阵几十万的规模。因此不存在“四十万大军吃粮三年”这种情况。几十万大军吃粮只发生在决战阶段。

而从时代背景来看,先秦时代属于典型的全民皆兵,甚至关键时刻妇女也得上阵,贵族的小妾也不能免。按秦汉策士推测齐国临淄兵力,计算方法就是粗暴的每户出三人,七万户一共21万就这么出来了。这还是社会比较繁荣,全民皆兵难以实现的齐国,对于素来以“其民习兵”骁勇善战著称的赵国和耕战体系完善的秦国,这种全民皆兵的情况只能更甚。根据近代以来学者推算,战国人口约为2000万至3000万,其中秦国人口为500万左右,赵国人口为300万至400万。对于生死存亡的大战,十分之一人口的兵力难道不能实现么?我从没有否定集合几十万人的组织力欠缺,后勤压力和动员难度,但我想说的是,面对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拼劲家底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兵粮问题,首先毋庸置疑,这种百万级别的战役是对粮食产量非常大的考验。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国是进攻方,因此会承担更多的后勤压力。而从关中到长平战场,依据靳的考证,首先选择了“泛舟之役”的水路运粮路线,再一路陆运至前线。正因为如此,在长平之战后才会有吕氏春秋说的“士民倦,粮食x”。而秦国雍州土地适宜粮食生产,秦国的耕战国策也让秦国人民基本除了耕地打仗没别的事情。
五百万人口+优良的土地+耕战制度 供给陆续增兵的50万军队(到最后的合围阶段可能增到了一百万,但只持续几个月),最后结果还是粮食匮乏士民疲倦,这难道很不可思议?

而对于赵国来说,三百多万人口,只需要一二百里的陆运(走路两三天就行了吧,最慢一个星期也能到了吧,何况还有车运),从河北运粮到上党,供给陆续增兵的四十多万军队,最后全军覆没,“国皆老弱”,就这么难以想象么?

另外还有把历代民兵比例拿出来说事的,认为后世人口辣么多,兵辣么少,先秦这么多兵肯定不靠谱。对于这一点,我可以很明确的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兵民比例一定是逐渐降低的。因为社会的发展,行业繁荣,可以吸纳大量的人口,从事一些脱离耕地和打仗的事业,而统治政权为了取得这些人的支持,只能放任其发展,甚至加以支持。打个比方,如果现在政府突然下了个政令,所有互联网行业,银行业,餐饮娱乐手工等等全部取缔,人口全部投入农业和国防科技建设,这可能实现么?放在古代也一样。先秦时代社会还没有那么繁荣,国家几乎全民皆耕皆兵,而且人民思想单纯,国家观念强烈,愿意为国拼命。不像后世国家,别人打来,老百姓跑路,官军去打。还可以对比一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原王朝的n分之一,可打起来完全不虚,一场战役出的兵一点不比中原王朝少。说到底就是因为北方少数名族社会形态不发达,士兵动员能力好。

中国古代作为典型的冷兵器时代,打仗的胜败之分中,兵力多寡是一个重要因素,大概一是为了鼓舞自己士气,二来也为了虚张声势号称坐拥多少兵力其实是吓唬对手的,仔细考量的话,战争的实战人数一般是号称人数的1/2-1/5。
再者,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了人口剧增,而中国古代总人口更是不多,一般全国组织1/10人口的参与作战人员和征召1/50人口的参战兵力已经是穷兵黩武,而我们的中国古代四分五裂,具备百万大战能力的国家几乎不存在了。


下面是晓木查阅史料记载总结的中国各朝代人口统计表

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约200万
西周(公元前1100-771年):约1000万
春秋战国(公元前600-221年):约400-2000万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约400万
西汉末(公元前2年,平帝元始三年):约5900万
东汉初(公元57年,光武中平二年):约2100万
东汉末(公元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
三国末:约800万
西晋初:(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约1600万
南北朝:约1100-2000万
隋初:(公元609年,炀帝大业五年)约:4600万
唐初:(高祖初年)约:1000万
盛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约5200万
唐末、五代:约3000万
宋初:(太祖至神宗)约2000万
北宋末:(公元1110年,徽宗大观四年)约4600万
元初:(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约6000万
明初:(公元1370年,洪武初年)约5000万
明后期:(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约6000-8000万
清初:(公元1652年,顺治八年)约5500万
盛清:(公元1742年,乾隆六年)约1.4亿
盛清:(乾隆后期)约3亿
晚清:(公元1851年,咸丰三年)约4亿
太平天国时期:约3.7亿
清末:(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约2.4亿
民国初:(公元1911年)约4亿
民国末:(公元1949年)约4.5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8年底13.36亿)


下面是晓木总结的中国古代的十大战役兵力史料简介
NO.1 牧野之战  
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国白起40万对赵国赵括45万长平之战,秦军战神级人物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NO.4 巨鹿之战
  项羽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

3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战争的参战人数与杀敌人数都掺水。可以考虑几个朝代的典型战争,西汉,唐朝,明朝,清朝,这几个大一统的帝国都经历国家组织的大型战争,却发现几乎很少有超过十万人的战役。原因很简单,后勤太可怕,十万人的军队在古代需要至少50万人的后勤!万一突出国境线,还需要大量的军队来保障补给线。

4

一百万人的补给就今天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有一百万军队就可以拉出去打仗那么简单的。

先说说古代的统计方式。中国古代战争规模是有掺水。明明只有10万,非要号称20万,起到威慑作用。并且古代的统计方式把作战的人和牲口加起来统计。比如说曹操号称80万人马,实际也就40万左右,并且不光是人,还有马。

我们这样算笔账,(我不专业,也就随便算算仅供参考)100万人是怎样的概念呢?,一个人每天半斤口粮(不管米还是面,只考虑重量)半斤口粮一天,这都吃不饱,如果要想吃饱,以下数据最少翻一倍。100万人一天50万斤,只打10天,500万斤。如果从南京运粮到北京。一辆马车就算1000斤。需要5000辆马车,路程约一个月,5000辆马车最少5000人,在他们把粮草运到之前,他们是不会饿死的,这5000人每天消耗2500斤粮草。一个月75000斤粮草。到了之后还得回来,再消耗75000斤粮草。这还没考虑马的口粮,如果遇到下雨和下雪。这个行进时间还得加长。即使是漕运,也是一个可怕的数据。

看了之后似乎可以理解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守边界了。

5

大唐盛世时,十五道,加起来正规军队不到六十万。这是全国兵力。其中威压西域各国,甚至跨越雪岭千里之遥跑去和阿拉伯开战的著名的安西都护府,正规配置兵力总人数为二万四千。不过乱世中,往往裹狭民众男丁为兵,总军队人数就会膨胀,但是能打的只是一部分。

中国记录中,国家正规军队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因为北宋为了社会安定,采取将犯罪者充军的措施,导致军队人数膨胀的夸张无比。据统计,最高峰北宋养了军人超过一百二十万。但是北宋战力,却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非但没有增强,反而大幅度削减。

一般而言,在农耕开发比较好的地区作战,尤其是有水运支持,就可以投入较大人员规模战斗。在边境,后勤无法就地分担,全靠运输,能投入的军队人数就相当有限。而且往往必须分兵,因为单一运输路线运输能力有限。

所以战国时,不管是动员还是投入作战,能发动的人数比例就比较惊人了。比如长平,秦王是将河西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征发来打这一战。这是因为,作战地对两国而言,后勤运输都不用长途。

6

这个问题,要先辨别清楚,中国史书里有没有动辄百万大军打仗,事实上是没有的,说说我能想起来的数字,比如南北朝时,突厥极盛时,西到铁门关,东到大海,控弦百万,元末脱脱南征高邮,领兵百万,其他的,就只有号称百万了。

至于说百万军队的战争,比如一方有100万军队的,也就上面脱脱这个。

其次,战争、战役、战斗,在空间范围上是不一样的,这个也要区分,比如官渡之战,说是曹操在官渡3万破10万,更极端地说法是万人破10万,其实这是在战斗层面,也就是官渡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如果以袁曹的兵力对比来说,曹军还有河内郡(在黄河以北)的方面军,在关中的方面军防御并州,在青州的方面军防御袁绍的青州部队,这些加起来,也有个5、6万人,只是作为防御方,曹操不能确定袁绍军的攻击重点,只能分路设防,分散了兵力。

所以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判断兵力数量是不可能一样的,而且,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的运输组织条件下,在单个战场集中百万军队,注意是军队士兵,不包括民夫,这是技术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住不下,补给不上,队形也没法展开。

第三,史书上记载的兵力数据要分时段来看,先秦时代采取国野制时,兵力与兵车数量相关,其数目本身不包括野人,也就是说,辎重后勤人员肯定是不放进兵力里的;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国野一体动员,所谓用兵的数字,里面就包含了后勤的民夫,比如长平之战,赵军被杀40万,里面真正的作战部队,应该是10万人,30万民夫。

理由见《梦溪笔谈》关于军队供应的比例,在500里的运输半径内,1个士兵的供应需要3个民夫来运输,从邯郸过太行山,以当时的通行条件,只能是批次发运。秦军的大包抄,将大批的赵国后勤人员兜进来,这才达到这个人力规模。

到汉代,这个数字有开始分开,因为秦汉的律令文书体系复杂,对于数字非常敏感,比如汉武帝征匈奴,9万骑兵,50万步兵运粮,都会区别得很清楚,到东汉发步骑也类似,直到魏晋,世兵制、部曲制出现,战兵和后勤的数字,又开始混淆,因为职责不明确,比如淮南诸葛诞叛乱,就在淮南凑了十几万兵,这个就很混乱了。

北朝骑兵有数,步兵无算,这和部落兵制变化有关,类似于欧洲的骑士时代,直到隋唐,军队的数量和民夫才又开始分开,比如隋征高句丽的兵力数,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兵力。

到了五代和宋代,兵力数字眼见变小,就是因为军队专业化,军、民分开。

此后元明清三代,除了有限的无法统计的案例之外,大部分时候,是分开的,这和档案材料相对比较丰富有关。

所以,“中国古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概念,拿出来大而化之的做结论,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所谓的动辄百万之说,本就属于无稽之谈。谢谢。

7

哪个朝代都能凑齐百万军队,为什么不用,粮食是一方面,较长的补给线,人工运粮,运粮队伍还的吃,那么就是一个运粮队伍,运50万斤大米到前线,运粮队最多运到20万斤就顶天了,这些有吃的消耗,有自然损耗,哪个时候没有冰箱,还有坏掉的,路不好走,扔掉的,等等因素,自然不可能调动那么多人去打仗

第二,如果粮食跟得上,那么行军超过百万人,每天的安营扎寨都是个问题,比如水源,百万人一人一口水能把黄河喝断流了,这么多水去哪里找?

第三,如果水源也没问题的话,好吧,每天能行军多少里?早上起来做饭,然后收拾帐篷之类,大概最快了,10点多才能集合起来,出发的12点,下午4点又要安营扎寨,要做饭,支帐篷,最主要的是厕所,的挖多少个坑?一百万人上厕所,是什么概念,所以费人费力,国家在强大也没有变过百万的战争。

8

我看许多回答的都说没有,诚然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有夸大之嫌,比如曹操号称百万其实是没有等等。但若说真的没有就有点错误了,因为历史上百万战争是真实存在的,你比如长平之战。

杀神白起坑杀赵国军队40余万,那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多少人,又投入多少万人呢?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就是说秦军投入至少有30万人,具体多少,可以看看引起长平之战的缘由,公元前260年夏,秦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战败,请求将上党地区划给秦国以罢兵火,但上党郡守冯亭却执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由此引发秦赵大战。

起初,秦国投入兵力只有约20万人,秦将王龁率领,而赵国再接收上党后,派出老将廉颇桂帅,也只投入兵力20万人左右,后来,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0万,其中,秦军达到55万,赵国也有45万之多。结果赵国战败,被坑杀40几万。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百万级别战争。

9

答者:皇帝说史头条号作者胡丹(历史学博士,著有“明宫揭秘”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

每次见题则喜,食指直动,想答一答(是表现欲还是喜欢教人?),而每次都说简答简答,可答着答着就答长了。

今天这个话题,一定要简。因为啥呢?因为“百万大军”本就是个虚胖子,要挤水,咱这答题就尤其要精兵简政了。

欧洲,大概到拿破仑战争以后,才有了大军百万的规模。那是从英国到俄罗斯,数十个国家和国家联盟间的大战,才有的规模,是各国武装力量参战和动员的规模。又过了一百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进行动员和征发,才达到百万的层级,但无论在西线还是东线,也没有一个战场上百万大军混战的情况。

中国抗日战争中,有大小数百次大战,武力占优势的日本就不说了,国军这方面哪次战役能够一次性投入一百万人?没有吧!共军在抗战后期来了个百团大战,多少人?那还是大范围、全方位的袭扰战呢!

可见百万大军,不是轻易敢说的。

可是,我们知道,我国的战争史记载,战争的规模很早就接近或达到百万级。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仅坑掉的赵卒就四十万,秦军规模更在赵军之上。不久后,秦发动灭楚之战,用兵至六十万!楚汉争霸中,项羽破汉军六十万,转过来没几年,汉军又破楚军六十万。如此,等等。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有多少人口(而且不能计入女人,小孩和老人),就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吗?甚可疑也。这是一。

几十上百万人作战,需要多少器械和给养,那时的国家有这样的保障能力吗?他们经得起这样的人口和物资的巨大消耗吗?这是二。

仗一打几年,百万青壮男子常年在外服役,农田岂不荒芜?赋税也收不上来,粮食大减产,国家经济岂不崩溃?这是三。

这么多人参与战役,战场上摆得开吗?要那么多人有什么用?我始终不明白,为何灭楚要六十万人?这是四。

书读多了,慢慢就明白一个道理:史书上记征伐之事甚多(国家大事,唯祀与戎嘛),但极少记载用兵之数,如调动多少兵马。可小说戏剧评书里却喜欢吹嘘用兵之多,什么“人上一万,浩浩荡荡;人上十万,无边无沿”。过去听评书杨家将、岳家将,常有这样的夸张表述。几十万人打仗,再灭对方几十万人,瞧那白袍将赵云,百万军中几进几出……听来不是挺爽的吗?鼓掌也带一百分的劲。

所以经过艺术这么一加工,好比曹操征东吴,二十万人就变八十万了。这既有主帅自己吹的(兵不厌诈),也有后世艺术的加工。总之是越“加工”越大,吹起好大一个牛皮气球。

我们最近一次听到百万大军这个词,是解放战争时期,所谓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参加渡江战役的解放军部队到底有多少人,已经不是秘密,离百万老鼻子远着呢!可为什么要说“百万雄师”呢?很简单,听起来壮我军威,吓死敌人!

欢迎关注“皇帝说史”头条号

10

实际上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看对“军队”怎么定义。因为我们知道一支军队,可不仅仅是打仗的士兵,还包括许多佃农运输粮草做后勤,这应该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那问题就是这个比例是多呢?

宋朝的沈括曾在三司使任职,后来又协助抵御西夏,说白了他就是常年干后勤的人,于是《梦溪笔谈》中有这么一句记载: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

换句话说如果是十万大军出征,那么运粮就需要三十万人,而实际能战斗的也只有七万兵马,还有三万随行后勤。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后勤也算在军队里面,古代那种五十万兵马出动的顶级大战,整个军队绝对超过百万人,叫做百万军队也不过分。

但是同理,一支真正的百万大军,起码动员都得三四百万了,我国古代并没有那个实力的。所以从严格程度上来说,我们并没有百万战斗力的大军。要知道沈括这种1:3已经是在宋朝经济发达,效率很高的情况下了,唐以前至少是1:4,而秦朝至少得到1:5了。


当然了,我们还有一种兵民一体的兵,打仗的时候兵,闲的时候自己种田。问题是这种兵只适合边防驻守的兵,而不是出征打仗的兵。所以比如说一个一统王朝,秦、汉、唐、宋有全国合计有百万军队那是现实的吗,但绝对没有可能一次出动百万大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