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吴的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征服全国。

曹操刘备虽然相继去世,但是三国鼎足之势已成,魏国国力强盛,蜀汉江山稳固,东吴偏安一隅,根本无力征服全国。

三国之中,魏国最强。以一敌二尚且游刃有余。其总人口和总兵力,比蜀汉东吴两国之和还要多!

兵力如此悬殊,东吴无论如何打不过魏国。而且一旦东吴军队离开长江流域向北进攻,就会在北方平原遭遇曹魏的精锐骑兵!在平原旷野,以步兵对骑兵,只有送人头的分!

那么东吴攻打蜀汉怎么样?

更加危险。

东吴攻打蜀汉,只能从荆州向西出发,绵延数百里的山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蜀汉有十万军队。东吴如果不起全国之兵前来,根本不可能攻进四川盆地。

但如果发全国之兵攻打蜀汉,曹魏必然趁机征讨东吴。那东吴可就要亡国了。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虽死,但是他留下的魏国实力依然居第一位。刘备虽崩,但是诸葛亮犹在,且诸葛亮比刘备更难对付。孙权年龄最小,他继承的是父兄的基业,并不是白手起家的。孙权比曹操、刘备晚了一辈人,所以他死得最晚,却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公元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注意到孙权的爵位是王爵,吴国是魏帝国管辖下的一个诸侯国。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史称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吴国的实力弱于魏国,但略强于蜀国,因此蜀吴二国联合对魏作战,防止魏国统一天下。诸葛亮北伐魏国,吴国经常从南面策应蜀国,但魏国以一敌二,依然游刃有余。吴国单独对抗魏国时,胜少败多,如果不是有长江天险的存在,吴国早就被魏国攻灭了。大势如此,吴国统一天下的事就只能想想了。

3

吴国本可能在曹操、刘备相继去世后好好发展一下自己的自身实力,但很无奈,孙权不想对外扩张领土也就罢了,对内居然“原地起爆”,直接把东吴的节奏带到崩盘。

我们用时间点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能让大家更清晰些。公元220年,丢了荆州的关羽被为东吴所斩,吴蜀两国的仇恨拉到了新的高度,同年曹操也病逝了(跟关羽没啥关系,不是看见关羽头颅加重的病情…),曹操死后曹丕称帝,东汉宣布灭亡。次年,刘备于成都称帝,称帝之后的第一件外战之事就是伐吴,孙权一方面抵抗蜀军,另一方面开始与魏交好。到了223年,刘备伐吴失利,曹丕见东吴没有完全臣服的意思就也出兵伐吴,结果也是铩羽而归,东吴依靠两场不错的防守反击战为自己刷足了流量。

等到刘备去世后,孙权接受了蜀汉的重归于好之请,而直到孙权称帝的数年间(公元229年),除了在曹丕逝世的那年(公元226年)有过偷袭魏地的举动,除此之外东吴一直以防守的姿态应对着周边的纷争,而孙权在魏、蜀接连易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勃勃生机,除了他本身年轻以外,东吴内部的和谐也是江东能稳固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但就在公元241年,东吴发生了一件举动哀痛的事情,就是太子孙登,暴毙了。

那年,孙登只有三十三岁,而孙权已经六十高寿了。

孙权的次子孙虑和长子孙登先后去世,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该归到三子孙和头上,孙权确实也给了孙和太子之名。但不知是怕孙和也像两位儿子一样早夭还是怎么的,孙权让四子孙霸和孙和享受同样的待遇。孙权的举动让孙霸及其拥趸者们觉得孙霸也是有登基的可能的,于是二子之间开始了维持许久的争斗。在争斗中,朝堂内的大臣们纷纷站队,一时间朝堂内的风气差到了极点,再加上长女孙鲁班,陆逊、步骘等人的加入,让孙权完全乱了神。最终孙权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公元250年)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孙权于次年(251年)病逝。

也就是说,孙权晚年基本都被二宫之争的风波冲刷了头脑,而在孙权死后,二宫之争依然没有结束。孙亮年少继位,缺乏威望,就算自己有心培养“童子军”以备不测,也无法阻挡谋臣们的暗箭。孙亮在位不足10年就被孙綝所废,接着孙休变成了新的统治者。孙休在位期间把大智若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恰当的时机诛杀了孙綝,也在更恰当的时机开始发展教育,可孙休也是短命之辈,在孙休死后,由于太子年少,张布等人篡立孙皓为帝。

孙皓可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他的童年可是一直处在家破人亡的阴影之中,让孙皓掌管吴国,实在是一道险棋。但让人意外的事,孙皓在位初期不仅抚恤人民,还开仓振贫,一时间成为江东的希望之星,可渐渐的孙皓聚集了一定人气后便原形毕露,开始了自己的酒色杀戮史,后来三家归晋也是不可阻挡的了,这我就不说了。

所以,都怪孙登不给力,活着活着就死了,也让孙权在晚年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无论怎样,东吴能够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从某方面来讲还有占据了地理优势,否则就他们搞二宫纷乱的那几年,没长江的话估计早被灭了。


文/逻辑文史游

4

谢邀。

这个问题,孙策就可以帮我们回答了。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要是孙策活着,那天下估计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但是孙权只是守成之主,不具备进取的能力,即使他背叛盟约,夺了荆州,大大扩张了地盘,但仍然只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

孙权曾经也是个不信邪的人,不相信哥哥的话,非要自己上战场试试,亲自带十万大军,死磕合肥,结果被张辽、满宠轮番教育。

所以,即使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也很难统一的。

5

原因是孙权的强敌并未死去。


自曹操、刘备死后,迎来真正的三国鼎立时代,孙权、曹丕、诸葛亮、陆逊、司马懿(179年生)等一群80后主导天下的年代,这些80后正处于40岁左右,正是精力充沛又富有经验的时期,是作为执政者最佳时候。


曹操和刘备其实是孙权前一代的强敌,孙权同时代的强敌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蜀汉由刘禅委任诸葛亮执掌国事,诸葛亮实际上才是蜀汉的首脑人物,孙权一直以来在名义上是跟蜀汉皇帝刘禅进行外交,实则是跟诸葛亮对接。曹丕继位后,以陈群、司马懿为首辅大臣,曹丕常率大军亲征,由司马懿在后方管理政务,把司马懿比作自己的萧何。孙权以陆逊执掌荆州军政事务,与曹丕抗衡。


所以新时代里是【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陈群、司马懿】这么一场对决,其中诸葛亮、司马懿的才智均不亚于昔日的曹操、刘备,自是孙权的劲敌。


曹丕虽非雄才,亦也是中上之君,他执政时期魏国的状态还要好于曹操时期。曹操那时由于长期征战,经济没能得到很有恢复,自曹丕开始魏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国力优胜从前。这倒不是曹操能力不如曹丕,是曹操给曹丕铺好的路子,由曹丕将曹操的政治完全发展下来的成果。


这也是孙权面临一大难题,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绝不会人死政熄,无论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还是曹魏的赋税制度,均在曹操时期打下基础,使孙权即便在曹操死后,仍需要对抗曹操遗留下的思想、体制。曹丕就凭此数次对孙权发动全面战争,使孙权被打的非常被动,同时也因为孙权、曹丕一直在交战,给了蜀汉恢复国力的时机。


蜀汉自刘备死后,状态极度恶化,由于夷陵之战使蜀汉军队受到重创,已经难堪大战。南方不断有人发动叛乱,陈群等魏臣写信逼迫诸葛亮投降。是诸葛亮凭着过人才干安抚国内稳定,执政严峻而公平,官吏对诸葛亮极其信服,他又重建蜀汉精锐部队,数年中跟孙权恢复了外交,可以说是让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起死回生。孙权后来派使臣张温去探查蜀汉国政,张温大肆赞扬诸葛亮秉持良政,孙权为此恼羞成怒杀了张温。


十几年后,时代又变了,孙吴的执政者依旧是孙权、陆逊,而曹丕、诸葛亮已经病逝。

可正因为诸葛亮也是出色的政治家,蜀汉并没有因他死去而人死政熄,他的继承者蒋琬、费祎依旧延续诸葛亮定着的制度,保证蜀汉国政稳固,使敌国无可趁之机。曹魏一方始终有司马懿在,孙权曾两度跟司马懿交锋都落了下风。


司马懿和孙权一直斗到251年,这时陆逊也早已经被孙权气死。这一年司马懿发动了正始之变,诛杀了曹爽一党,完全获得曹魏的实权,可他没多久就病逝。


孙权已经是熬死了所有劲敌,即将天下无敌。四个月后,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半年后病逝.......孙权熬死他同时代的强者,却仅剩半年的寿命,自然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


事实上一个时代一批人,魏国的司马师(00后)、司马昭(00后),蜀国的费祎、姜维(00后)也不是好对付的,孙权再多活数年也不见得能改变什么。

6

孙权可以说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中最高寿的,直接熬死了曹操、刘备。在魏失曹操、蜀去刘备的情况,孙权的吴国却是没有完成统一,甚至是一直偏安江东,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纵观中国历史,到清朝为止,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只有明朝一个。从南向北统一可见难度之大。

1、先说曹魏这边:自三国鼎立以来,曹魏一直都是实力最雄厚的那个。曹操通过“狭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策正统地位,一统北方,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曹操死后,给曹丕留下了一个强盛的北方,留下了一大帮子的治国能臣和安邦武将。曹魏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三国中最强的,有了经济实力才能更好的发动战争。曹魏占据北方,其境内多良马产地,而且北方民风彪悍、从身体到勇力都是相对强一些的。在军力上比东吴占优势。

2、再说蜀汉这边: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逝白帝城,但是诸葛亮开始主政蜀汉。蜀汉是政治清明、上下一心,采取联吴抗曹的战略。最主要的是蜀汉天险难攻。夺取荆州后接壤蜀国的就是三峡和崇山峻岭,水上逆流陆上仰攻,这太难了。最后蜀国亡国的时候东吴都没占到便宜。

3、最后说东吴自己:

①名分上吃亏,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孙权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

②东吴因长江天堑而得以自保,进取心不足。

③东吴水师天下第一,但是步战不行,离开了江淮一线,东吴的水军就没用了,让水军离开船只面对魏蜀两国的步骑混合的大军就是找死。

④东吴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太强:孙权立国之后和世家士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使吴国在大政方针方面存在太大分歧,资源整合也不够;山越人时不时的叛乱是牵制了东吴的一部分兵力;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去消化。

7

解读“三国”系列第十九篇:曹操刘备先后死去,三足鼎立的吴国为何没能完成统一?

吴国在三国中,实力居第二,但魏国的实力,超过蜀吴总和。换言之,吴国不可能单凭自身实力攻灭魏国。因此,孙权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联合蜀国伐魏,其二是联合魏国内部的割据势力,借机北上。

历史上,孙权这两条都没做好。刘备集团巅峰时,关羽出师北伐,假如孙权配合关羽,一起北上打曹操,则大业必成。但是,孙权选择了背盟,他投靠曹操,袭击关羽,占领荆州。

孙权这么做,有他小算盘。他认为,如果曹操被攻灭,刘备必然势大,下一步就会打江东。他出于维持力量均势的考虑,让刘备集团弱一些,这样最安全。这种解读,虽然符合事实,但却低估了孙权的野心。孙权的另一意图,是把刘备弄垮后,单独完成灭曹大业。

在当时,曹操的实力自然是很强,可荆州是必争之地,孙权拿到荆州,就有了北上打曹操,向西打刘备的资本,他是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孙权虽然占领了荆州,可并没有北上的实力。至少在曹魏眼中,孙权没有太大的威胁,因为他的实际战斗力,实在是太差。

或许,赤壁之战是吴国的战力巅峰,孙权在此后的岁月里,打的胜仗并不多,还险些全军覆没。最终,孙权被迫采取了守势,曹魏反倒采取攻势。如此一来,孙权束手束脚,他只能采取联合蜀汉,北抗曹魏的路线。这条路线的代价,就是必须承认蜀汉为灭曹的主导者。

不得不说,蜀汉的战斗力,明显强于吴国,而蜀汉的凝聚力,也是三国中最强的。诸葛亮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练出十万精兵,依然是个奇迹。数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消耗了魏国实力。这个时期,吴国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是策应。即便如此,孙权也没有做的太好。

诸葛亮死后,魏国西线压力大减,吴国就更没有了取胜希望。辽东公孙渊被攻灭后,魏国扫清了最后的隐患。这个时候,魏国大军可以专心准备伐吴攻蜀之战。只不过,蜀汉的实力最弱,比吴国先一步灭亡。

事实上,吴国人才众多,兵精将广。可是,孙权并非一个明主。前期,他有周瑜,鲁肃辅佐,这些人是他的前辈,是孙策时期的老人,可以看作吴国基业创始人。他们死后,陆逊固然独当一面,可孙权的权威一直在增长,最终陆逊没能得到善终。

孙权的后半生,主要忙于权力斗争,至于灭曹大业,不能说忘记了,但肯定不重要了。孙权死后,吴国内部权力斗争加剧,这导致了内耗。如此一来,即使吴国有北上的实力,也难有取胜的机会。

8
  • 主要原因是孙权没有曹操的军事才能以及刘备用人不疑的态度;其次是吴国水域领地比较多,水军力量较强,但是陆军作战战力堪忧。个人认为这是导致孙权在曹操、刘备死后不能统一的原因。

  • 孙权不擅长军事
  • 如果孙权有军事才能,在合肥战役中10万大军也不会被张辽800人敢死队打士气全无。被人们称之为“孙十万”“张八百”。由此可见孙权在军事上的并不是一位出色的人物。
  • 孙权用人且防人
  • 东吴四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周瑜活着时防着周瑜,防止夺权;吕蒙杀死关羽后又莫名其妙的死亡。但凡有人建立奇功,威望高都会被制衡,如此个人觉得孙权喜好制衡之术以确保自己大权在握。
  • 东吴不善于陆战
  •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就嘲笑周瑜,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大都督尚且不善陆战更何况是士兵。
  • 魏国当时国力
  • 曹操死后虽然也出现了夺嫡的情况,但在曹丕胜出后魏国依然是最强的,而且曹丕并不是庸君,也是有一定能力的统帅者。况且手下还有司马懿这等人物。魏国一些名将依旧在位,且后起之秀也不少。
  • 蜀国当时国力
  •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虽说刘禅昏庸无能但是帐下有诸葛亮、姜维等一班强人,国力虽不如魏国但是诸葛亮智计无双啊!
  • 再者虽然孙权没能统一三国但是他的韧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9

东吴在和刘备死磕之后损失惨重,甘宁等一批将领战死沙场,只能转入防御。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且孙权在晚年打压世家,他的继承者也不信任世家,所以这道题太难了

10

曹操于220年病逝后,曹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魏国一直人才济济,曹操死后,还有司马懿、张辽、徐晃和曹真等将领。曹丕虽然在“武功”方面没有多少建树,但是在“文治”方面是颇有成绩的,在位期间,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风,使魏国的经济和文化都进一步发展,并且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国是没有能力灭亡魏国的,相反还得防范魏国的侵犯。

刘备于223年在白帝城托孤后病逝,此时的蜀国经历了夷陵之战已经元气大伤,但是魏国的实力还是过于强大,如果此时吴国乘胜追击,全力攻打蜀国,势必造成两败俱伤,而魏国绝对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刘备病逝后,蜀国还有赵云、诸葛亮和魏延等人才,吴国也没法立马吞并蜀国。相反,这个时候诸葛亮主政了,和吴国重修故好,合力对抗魏国,因为魏国的疆域和人口,一直都是三国里面最强大的。

所以三国之间的关系一直维持着平衡态势,直到后期蜀国衰微,吴国孙权立嗣之争自相残杀,损耗了国力,司马炎才乘势统一三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