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系列第十九篇:曹操刘备先后死去,三足鼎立的吴国为何没能完成统一?
吴国在三国中,实力居第二,但魏国的实力,超过蜀吴总和。换言之,吴国不可能单凭自身实力攻灭魏国。因此,孙权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联合蜀国伐魏,其二是联合魏国内部的割据势力,借机北上。
历史上,孙权这两条都没做好。刘备集团巅峰时,关羽出师北伐,假如孙权配合关羽,一起北上打曹操,则大业必成。但是,孙权选择了背盟,他投靠曹操,袭击关羽,占领荆州。
孙权这么做,有他小算盘。他认为,如果曹操被攻灭,刘备必然势大,下一步就会打江东。他出于维持力量均势的考虑,让刘备集团弱一些,这样最安全。这种解读,虽然符合事实,但却低估了孙权的野心。孙权的另一意图,是把刘备弄垮后,单独完成灭曹大业。
在当时,曹操的实力自然是很强,可荆州是必争之地,孙权拿到荆州,就有了北上打曹操,向西打刘备的资本,他是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孙权虽然占领了荆州,可并没有北上的实力。至少在曹魏眼中,孙权没有太大的威胁,因为他的实际战斗力,实在是太差。
或许,赤壁之战是吴国的战力巅峰,孙权在此后的岁月里,打的胜仗并不多,还险些全军覆没。最终,孙权被迫采取了守势,曹魏反倒采取攻势。如此一来,孙权束手束脚,他只能采取联合蜀汉,北抗曹魏的路线。这条路线的代价,就是必须承认蜀汉为灭曹的主导者。
不得不说,蜀汉的战斗力,明显强于吴国,而蜀汉的凝聚力,也是三国中最强的。诸葛亮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练出十万精兵,依然是个奇迹。数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消耗了魏国实力。这个时期,吴国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是策应。即便如此,孙权也没有做的太好。
诸葛亮死后,魏国西线压力大减,吴国就更没有了取胜希望。辽东公孙渊被攻灭后,魏国扫清了最后的隐患。这个时候,魏国大军可以专心准备伐吴攻蜀之战。只不过,蜀汉的实力最弱,比吴国先一步灭亡。
事实上,吴国人才众多,兵精将广。可是,孙权并非一个明主。前期,他有周瑜,鲁肃辅佐,这些人是他的前辈,是孙策时期的老人,可以看作吴国基业创始人。他们死后,陆逊固然独当一面,可孙权的权威一直在增长,最终陆逊没能得到善终。
孙权的后半生,主要忙于权力斗争,至于灭曹大业,不能说忘记了,但肯定不重要了。孙权死后,吴国内部权力斗争加剧,这导致了内耗。如此一来,即使吴国有北上的实力,也难有取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