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只有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已经命在旦夕,北边有胡赵,南边有蛮楚,东边大魏国已经夺取河西之地,相当于进了他家的客厅,西边有义渠少数民族的蚕食。

秦人内部私斗成风,将肥沃的土地放弃任由荒草丛生,穆公时期秦人好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部荡然无存,

秦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必须与时间赛跑,必须在短时间里让秦国度过难关,变法求图存。

秦孝公力挺商鞅变法,大国崛起威震天下

秦孝公发布全国求贤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走遍秦国的山川平原,实地做了考察见到秦孝公,两人相见如故、彻谈三天三夜,商鞅为秦孝公献上富国强军的变法改革措施,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商君之法是在秦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时候开始推行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举收复河西,秦国锐士势不可挡,士气大增,攻克巴蜀、剿灭义渠国,挫败五国合纵攻秦的企图。

秦国迅速崛起成为东方五国忌惮的国家,霸主地位油然而生,虎狼之狮的秦军让敌国闻风丧胆。

商君之法是把双刃剑,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严刑峻法富国强军

在那个奴隶社会,老百姓的生命和尊严一文不值,虽然当时秦法严酷,乱世用重刑才有效,但是军功制让平头百姓一夜之间获得至高无上的公爵地位,良田百亩,与氏族贵族平起平坐,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独一无二的。

商君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秦国成为东方霸主,商鞅死后,依旧沿袭商君之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百姓深受秦法酷刑的摧残,成为统治者的驭民宝典。

我觉得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进行商鞅变法改革,秦国很可能会亡国灭种,弱肉强食、土地兼并只有靠军国主义才可以存活下来,残酷的刑法只是为富国强军做铺垫和基础。

不得不说商鞅变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程,也是历史的进步,秦人最终站在了历史的最高点,商鞅拯救了秦国,拯救了老秦人。

最佳贡献者
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变法改革,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经数百年的改革探索;从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更是等待上千年的时间,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其中包含无数心酸泪水,先人的改革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从秦国的商鞅变法,探究大秦帝国的崛起之路,秦国从战国最弱小的国家,通过变法改革,最终走上强国之列,秦国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其旧制被彻底废除,并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商鞅触犯秦国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落得“车裂”的下场。商鞅虽死,但其变法仍然实行,最令人感到惊讶的,秦国连续出现七位明君,绝对是历史之奇观。如此,秦国如何不强大?在经济上,秦国的旧有生产关系彻底改变,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政治上,变法打击并瓦解旧式血缘宗法制度,秦国的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始;军事上,变法奖励军功,以达到强军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此之谓大秦帝国的崛起。 商鞅变法对秦国和秦朝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往更长远来说对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秦国从最弱的国家成为战国最强的国家,经秦孝公鼓励变法后,秦国后来的掌权者皆沿袭商君制度。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最终统一天下。

3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有几位伟大的人物是这么评价商鞅的:

一、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翻译:商君,他的天资刻薄人啊。从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说,不是它的本质了。再说凭靠宠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高昂,不兵赵良的话,也足以证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书,与他的个人行为相类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译:从古代百姓赶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让政治一定行。

三、毛泽东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个人小结:巍巍大秦,振振商君!功在千秋,名垂千古。

4

商鞅变法自然居功至伟,奠定了秦一统的基础。但他所留的秦法,正面部分固然伟大,但确实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要死刑酷刑诛连亲族,人心惶惶,为秦国留下暴秦的口实,也埋下了二世而亡的祸根。最终秦国灭亡起于陈胜吴广起义,原因就是失期法皆斩,然后一呼百应,不可一世的秦帝国就这么土崩瓦解。秦国的命运也恰似商君的命运,商君变法终死于秦法,秦国兴于秦法又亡于秦法。如果他能够遵从赵良的进言,低调行事,兴许可以安度余生。但商君要强国必然会牺牲自己,这在今天也是必然道理,改革就是这样,本心为好,而最后必然涉及权贵,所以阻力重重。


5

我只想说,在大秦IP相关作品区域中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没问题,可以视之为针对文学作品的讨论感慨。但如果在【历史相关】的作品区域中刷这句口号,不好意思,我认为这是在侮辱历史上那个真正意义上的秦国。

战国史一共大概232年,没有任何史料记录表明,秦国曾在这232年间遭遇过任何“国难”类型的事件。当然,秦失河西是真,之后匡章攻破函谷关的可信度也相对较高,但这些挫败还远远到不了国灭家亡的地步。我是真没见过哪家史书写过咸阳告急之类的话,相反,山东例如大梁、邯郸、郢都、临淄等国都皆有过被围被破的记载,真的要说“国难”,最有资格的恐怕也就齐燕两国吧,匡章破燕、乐毅破齐,这对冤家实打实给我们演绎了什么才叫国难。至于秦国,“国难”?难不成你说的是子婴出降???

即便我不是秦粉,也会肯定秦国有很多闪光点,正是这些难得的闪光点,才使得秦国能在诸侯逐鹿的混乱局面中笑到最后。所以,请问如此厉害的秦国,难道还需要靠小说里完全颠倒历史的虚构情节来抬高身价?强大就是强大,牛逼就是牛逼,大大方方承认就好了,何必强行自诩“国难”来煽情?秦人若泉下有知,恐怕也不会乐意被后世刻画成这类卑弱受欺的白莲花形象(单指献公时期前后)吧。

我之所以越来越讨厌这个IP,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读者观众会把里面设计的情节当真,仿佛掌握了一手资料般,在各种历史类问题下面信口开河。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好多次,每每见到他们义正言辞,我都会诚恳地求史料出处,结果往往都是我在评论区追了好几页,却也最终求不到丝毫干货。


顺便也提下改编剧吧。我觉得像《芈月传》之类的作品,虽然很离谱,但除了一部分无知少女外,基本没人会把里面的狗血情节当真。而《大秦》恰恰相反,这个系列一直打着历史正剧的名头吸粉,在场面道具服装等等的安排上也确实透露着看似严谨的风气,在这种极具诱惑性的条件设置下,自然会有更多的观众会把里面的剧情设定当真。相较之下,狗血乱扯的《大秦》(这里主要指崛起)反而要比剧情设置上更加离谱的《芈月》有着更坏更深远的影响。

6

老秦人的意思是指血统比较纯正的养马时期的秦人的后代,之所以会叫老秦是因为秦国尚武,国土一处在扩张之中,老秦原本是秦国原本土地上的人一种自称,就如北京人自称“老北京”,是一种颇具有自豪意味的称呼。

秦人的前身为嬴姓部族,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和飞廉都为商朝重臣),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则向东逃往奄国。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后严厉地惩罚了参与叛乱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迁成为秦人的先祖。秦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