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秦始皇开始到1900年,我最喜欢的是大唐,万邦来朝,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科技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万邦来朝

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靖灭亡东突厥,使回纥契丹等臣服,并尊重其民族的风俗,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稳固了边疆。西域各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设置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单于,北庭都护府,于是“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周围各国前来朝贡。


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 粮食产量,天宝年间,达到了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仅仅十三文钱。茶叶,需求量大大增加,饮茶之风,盛行全国。陆羽所做的《茶经》是第一部有关茶的著作,标志着茶的种植,茶的制作和茶行业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 唐代的丝织工业达到了新的高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双面锦和缂丝。出土的各种五色丝线织成的丝锦,不仅提花准确,锦面细密,而且质地较薄。一个阿拉伯商人到广州采购丝绸,看到一个官员,感慨地说:“中国的丝衣真了不起,隔着一层还能看到里面的胸前黑痣。”官员哈哈大笑,边数边说:“我哪是穿了一层啊,我穿了五层啊。”


唐代的陶瓷业也很发达,很受欢迎,最有代表性的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这些瓷器质地光洁玉润,色调多用冷色,清雅平和。而唐三彩陶釉色彩斑驳淋漓,造型富有雕塑艺术,对国外同类艺术也影响深远。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是唐三彩的引入而形成的当地的制作。


自由开放

思想开放 一方面,唐朝的男子可以多妻,女子也可以离婚,可以再嫁。一方面,女子以胖为美,其服饰也宽松,流行袒胸装。


政治开放 白居易的《长恨歌》,郑畋的《马嵬坡》把唐玄宗和亡国之君陈后主相提并论,这些作品还能得以流行,不能不说政治上也很开放。

对外开放 丝绸之路,对外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对内也兼容并包,吸纳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管是马匹,医药,植物等物品,还是舞蹈,音乐,宗教文化等,大唐一并接收。而外国的使臣觐见,居然不行跪拜礼,皇帝却也不责备,笑呵呵地接受。自由平和的环境,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带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到来。


正是由于这些自由开放的促进,长安成为了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

科技成就

火药 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发明于唐朝。一开始用于炼制丹药,后来用于军事。其杀伤力和威慑力,促进了安全防卫,使部分战事也得以消停。


雕版印刷术 对于大量重复的抄写,省时省力,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传递,对国家的政令的推行也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这些至今影响世界的文化遗产,大唐的贡献可谓影响深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世界的发展。

醉在君王怀,梦回大唐爱。从秦朝始皇帝到1900年,历经两千余年,我们穿着“唐装”,听着别人称呼“唐人”,是一种自豪,也是一种自信。大唐,仿佛就在昨天,盛世,我们会再次开创。

最佳贡献者
2

唐太宗时代。开放,自由一派繁荣昌盛的大唐气象。

3

自秦始皇开始到1900年,你最喜欢哪段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回答,喜欢盛唐时期,八方来朝,外夷艳羡,百邦争相模仿,总的来说喜欢被被人崇拜,别人羡慕的感觉吧;

又或许喜欢宋代的才子佳人气氛,歌舞升平,富足阔绰


独爱汉——开拓、开放。

但是个人更喜欢汉朝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是多元化的,继承和发展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儒家还还处于发展中,思想上还是开放的,并且早期汉王朝还处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下管理国家,人们精神世界淳朴。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中国大地是一个积极开拓,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国家(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中西联系纽带,古代丝绸之路的打通,可以说明这个时代的开拓性,和开放思想)。

百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孕育着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两大发明:战国时期的指南针和汉朝时期的造纸术,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国,不是而后的中国只在乎:“升官发财,之乎者也,秦淮酒绿”。下面引用一下别人整理的汉代中华成就:

汉朝

一、科学技术成就
1)确切诞生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可能火药的诞生也在汉朝;
2)瓷器也在汉朝诞生,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礼物;各种手工艺品在汉朝发展很快;
3)纺织技术得到改良,丝绸等广泛使用;
4)冶炼技术得到改良,冶铁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这要感谢张骞出使西域);
5)水利技术得到发展,汉朝治水比较成功,很少有水灾;
6)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7)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历法和天文。
8)很多机械原理被广泛应用,例如轴承,曲轴连杆,转动变直线运动的装置等等,这比欧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筑学得到完善,据说有了具体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就好象现在的国标。


二、教育成就
西汉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汉武帝时代始兴的儒学教化,它深刻地影响从此以后的中国教育和伦理。

西汉政府特许郡国县官挑选少年入太学旁听。同时在各地设庠序之学以“崇乡里之化”。至西汉末,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时的大创造,此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便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确立。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察举、征壁与潜心攻经,成为入仕升官的两条途径和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巨大支柱。此外,汉代民间私学兴盛,学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当于大学,称“精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称“蒙馆”或“书馆”。教师中有不少古文经学派的著名学者,如马融、郑玄等,他们治学严谨,注重考据训诂,成为后世所谓“汉学”的主要代表。


三、文学成就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原创文章|您的点赞评论,都是对作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4

谢谢邀请,中国历史没有出现断层现象,这是令国人很自豪,很庆幸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到1900年,这二千多年我最喜欢的历史一下真不好回答,相对来说汉武帝、汉宣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时期。

这些时期国家政治相对清明,百姓生活相对安稳,虽然有战争存在,有时也很激烈,但是战争结束后基本就处于和平时期。统治阶级上层能够体会到基层百姓艰苦,不滥用民力。

言论相对自由,思想相对解放,文字狱较少,不活得战战兢兢,有安全感。汉武帝奠定了中国版图基础,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这是让人们兴奋的事情。

5

问答,我来答!

自秦始皇开始到1900年,你最喜欢那段历史?具体为什么?这是两个问题,我下面一一解答。

你最喜欢那段历史?

秦朝!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秦朝!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具体为什么?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争霸,逐鹿中原!然而秦王嬴政当政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全国之大一统。秦朝就此确立,首都设在咸阳。

秦王嬴政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过「五帝」,所以兼采二者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的专称。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孙将是「二世」、「三世」......以至无穷。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务、军务及监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设县,县下又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对外开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当时秦朝疆域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形成后来中国领土之基础。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扰攘,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朝后,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成为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东部的「万里长城」(今长城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全长六千多公里)。

总结

秦朝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时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秦代修建的万里长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6

自秦始皇开始至1900年,最喜欢明朝。

三代以下,论得国之正,无出大明右者。大明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朱元璋一介布衣,没有吃过元朝官府一粒粮,以布衣黔首身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同于隋、宋的欺负孤儿寡母,大明王朝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而从硬实力上来说,从疆域、寿命、治国上,明朝都可以算是让人扬眉吐气的朝代。明朝不仅结束了元朝这个外族统治,而且明朝重拾汉人遭受元朝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让汉人重新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有明一朝17帝276年,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汉人政权,而且它的的国策也让后人对它的好感倍增。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就立下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而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他父亲的祖训基础上又加了一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太祖的后代确确实实的一直遵守祖训,从不失骨气。英宗皇帝被俘决不求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没有逃走上吊而亡,南明的绍武战死沙场,隆武被俘绝食自尽,在明朝200多年前,从没有出现过以女人换取和平,没有割地赔款,即使国破家亡依然坚持,没有向任何势力屈服过。

壮哉!大明!

7

自秦以来到1900我喜欢唐宋,因为咱们的唐诗宋词是从古至今没有那个朝代是可以超越的,也是唐宋的古典诗词之美,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领略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美景,你也能抬头看见月亮就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离愁,你还能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

8

唐,李世民传奇,武则天一代女皇,唐明皇与楊贵妃惊天动地之爱,一代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鬼喷湧,波澜壮观,美哉!大唐

9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想,从两方面回答。

第一,喜欢研究哪段历史。我选择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初期,这是乱世四百年,也是从相对单纯的汉走向相对包融的唐,过渡的四百年,其间,无论文学、艺术、宗教、科技都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乱世中涌现出如王羲之、顾恺之等艺术大师,也出现了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巨匠。

有人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血腥戾气,世乱纲常,这个时期没有出现能够一统乾坤的伟大帝王,却也涌现出很多有血有肉的英雄豪杰。这是一段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把这些民族融到了一起,成为我们现在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先。

第二,喜欢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我估计,如果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汉以前的方方面面可能已经无法接受,唐以后每个朝代各有特点,都可以欣然接受,只是千万不要穿越到五代十国,那段时间历史虽短,却乱得一塌糊涂,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怀疑人生……

10

说到历史,我想说它更像是一段段故事。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历史课,也是因为喜欢听故事的缘由。每次课堂,历史老师总能把历史课讲的生动活波,精彩纷呈,我深深地被吸引,感觉我自己就像事件的参与者一样。

历史上的故事很多,而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刘邦,项羽,萧何,韩信的故事。对于项羽,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影视剧的观看,我觉得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却只是匹夫之勇,缺少帝王的气概和谋略。有贤能之士范增而不用,部下有功又吝惜予赏赐。长此以往,他以前部下的优秀人才像张良、韩信都跑到对手刘邦那里。同时他自己又信命,在深受围困乌江之时,认为天要亡他,而放弃亭长的建议:“东山再起。”这是他性格命运的悲剧。

刘邦,看起来是一个没有原则的奸邪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连自己的家人都不顾,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有时又有着过人的智慧,他能听得进张良、陈平的计谋,也能在屡次战败后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最后成就了一番帝业。同时在受困之时,他也能忍辱负重,眼光长远,说服韩信率兵支援。刘邦与项羽性格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两人不同的结局。

谈到萧何和韩信,我们总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但是最终韩信的死也是因为对于萧何的信任而被引入宫中被杀。萧何历史记载此人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他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也很善于识人,结交朋友。他很早就识得刘邦不一般,因此常常暗中利用职权保护他,并且后来辅佐他成就霸业。但是萧何也非常聪明,他知道刘邦疑心很重,在刘邦成就霸业后,他故意购置田产,自毁名节。但同时因为他礼贤下士,敬重贤才,才在每次危难之时,有贵人相助。这也是为什么他是为数不多能够在刘邦统一帝业后善终的人。

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在我们汉中有刘邦为他设立的“拜将台”。曾经我两次去过那里,雕像韩信非常雄伟、威严,手握佩剑,站在那里,傲视群雄。他的战袍迎风而展,给人一种大将风范。人们对他的评价褒奖数不胜数,如国士无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因为只懂兵法,却不懂政治,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厄运。正应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能够通过观看历史的风云交替,知道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也能透过历史人物,忆古思今,反思当下的工作和生活。愿未来我们多读一些历史,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