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的牛肉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新鲜的鲜牛肉
第二种:已经加工的半成品牛肉
第三种:是完全烹饪好的牛肉,比如酱牛肉、五香牛肉
一般我觉得买的新鲜的牛肉算是比较好的啦,都是别人当天杀的牛肉;加工的牛肉和烹饪好的牛肉由于是半成品和成品,里面会不会参杂别的肉说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看不到牛肉最初的来源。
所以,要想吃好的牛肉,还是买现杀的牛,自己能看清楚是牛身上那一部分的肉,吃起来也放心。
我们这边的牛肉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新鲜的鲜牛肉
第二种:已经加工的半成品牛肉
第三种:是完全烹饪好的牛肉,比如酱牛肉、五香牛肉
一般我觉得买的新鲜的牛肉算是比较好的啦,都是别人当天杀的牛肉;加工的牛肉和烹饪好的牛肉由于是半成品和成品,里面会不会参杂别的肉说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看不到牛肉最初的来源。
所以,要想吃好的牛肉,还是买现杀的牛,自己能看清楚是牛身上那一部分的肉,吃起来也放心。
不好意思,我确实知道为什么。
产业链环节利益所致,不得不接受。
除非在源头,并且十分清楚是怎么回事。
常规误区:
1、便宜的牛肉
90%以上的消费者购买牛肉时的第一反应是价格。
只要你价格不是太贵,哪会去管你是不是注水,是不是第一天卖了,第二天又接着卖的牛肉。
这样商户也能赚到钱,用户也买到了心仪的牛肉。
双方都开心,何乐而不为?
2、牛肉的需求
日常百姓家庭一年吃牛肉的次数能达到多少次?
一月一次?
两周一次?
一周一次?
能一年吃12次就不错了。
对牛肉入口的感知,能分辨出注水与否?
换句话说,能分辨出是不是牛肉或者合成牛肉都还不一定。
近两年市面上很火的100多块5到10片的牛排,吃完后都不一定知道那是合成肉。
所以能分辨出来的基本条件是吃的多,见的多,懂的多。
3、我们认知的注水牛肉
购买牛肉时,如果当场怀疑是注水牛肉后。
我们能做什么?
专业的做法是用一斤肉通过仪器蒸煮后,看还余多少肉。
用一斤生牛肉,如果蒸煮后还有50%以上的肉,那么没注水。
如果小余50%,对不起铁定注水了。
但老百姓买个肉不至于在别人肉铺上这么专业操作一波吧。
只能现场目测及触摸。
意思是你只能凭借自己对曾经牛肉的知识积累来判断这牛肉有没有注水。
经验这个东西,人各不同。
不试个多次,不多见一些牛肉,怎么可能丰富呢。
4、纯正牛肉(非注水)
注水是在哪个环节呢?
在入场屠宰之前,给牛支大量饮用水。
也有很暴力的灌水,CCTV有报道过。【写这段文字太痛苦了】
不注水与注水出来的牛肉,重量可以相差到10~20%。
假设一头牛出肉300斤,取中间值15%就是45斤。
市面上牛肉是多少钱,按热鲜肉35元~45元,取中间值40元,45x40=1800元。
所以这种诱惑下,有多少人愿意拒绝呢?
再看非注水
非注水两种,一种是热鲜,一种是排酸冷冻。
热鲜在屠宰后3小时内的味道是最鲜美的。
隔牛支屠宰场很近的地区能吃到3小时内的热鲜牛肉。
超过3小时后会产生乳酸,影响牛肉口感。
排酸冷冻肉呢是在牛支屠宰后倒挂起来放入4度环境中风吹48小时。
这48小时牛肉中的二氧化碳、水和酒精,将会挥发掉。
然后送入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速冻。
所以这类牛肉即使注水也早流掉啦。
并且呢,这类排酸肉还有个说法叫熟成肉。
最早的方法起源于国外。
人们把牛埋起来,或者放入地下室,过几天后再去皮去蹄,结果发现牛肉不但还可以吃,并且味道不错。
然后才过度到现在的倒挂放血,冷冻排酸。
5、进口牛肉比国内贵,并且好吃?
进口牛肉是生牛拉到国内再宰杀?
不可能,时间太长了,等拉到国内牛都不知道瘦成啥样了。
所以是冷冻排酸肉。
因养殖模式及产业链原因,进口牛肉实际上的批发价格比国内牛肉便宜近一半的价格。
进口更好吃?
实际上是育肥时脂肪多,并且还按脂肪的分部排了等级。
米国标准M1到M9,霓国标准A1到A5
那注水了没?
正关与非正关情况相都相对较少,因为已经用特殊方法育肥了,没太大必要注水。
解冻后看冰渣情况,但最好还是用蒸煮法介定。
总结:
为什么我懂?
因为我就是做溯源牦牛肉的。
文中数据及部分来源于网络。
图原于网,侵删。
我们一般吃现杀的牛肉,普通牛肉一般不吃啊!也不知道是什么肉啊!
在我的生活里,很少能吃上牛肉。有时候能在老家镇上买上新鲜杀的牛肉,知根知底,所以是好牛肉,但是真的是很少很少买。当然,一年四季里,总是免不了出去吃什么清汤黄牛肉阿,牛肉火锅阿,牛排之类的,这些牛肉,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有多少水分在里头!
怎么说呢,除非你现场看着宰杀的,不然你都不能确定是什么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