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两个党派一直在明争暗斗,康熙都看在眼里。平定三番之后收复台湾成了主要的目的,东南五省离台湾最近,因此五省海关总都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魏东亭才是最佳的人选,因此魏东亭成为两党争夺的对象。

康熙南巡南京时,兵部派往福建经南京时的30门红衣大炮有三门不翼而飞了,让魏东亭又惊又怕。后来在找到三门红衣大炮并发现四百万两的造反银子时,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置却颇为费解。剧中康熙以扰民,未发现有人造反而渎职,越是亲信大臣越要严加处置为由,贬魏东亭为台湾一知县。结合当时的时局可以得出:

1 稳定朝局当时正值党争胶着时期,双方都想拉拢这位能在康熙面前说一不二享尽极宠的封疆大吏,魏东亭有时也是康熙的影子代表着康熙的旨意,他的走向极易引发连锁效应,无论走向索党还是明党,朝廷局势立刻翻盘,不仅不利于朝局平衡稳定,反而会威胁到皇权。

2 保护魏东亭在剧中,索明两党极力拉拢魏东亭,但魏东亭对之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只效忠于康熙一人,令康熙很是赞赏,但魏东亭却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不留神被人栽赃,便授人以柄,到时想不参与党争都身不由己,就连康熙到时收拾党争想救他都无力回天,因此在关键时刻拿下魏东亭既不引人怀疑,也能保护魏东亭。

3 发展台湾大战一过百业凋零,况且台湾土夷杂居,易生民变,所以台湾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急需一位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得的人,魏东亭在治理地方方面经验丰富,堪当大任,换做别人康熙也不放心。但又不能对魏东亭授予高位,一来仍有可能受到索明两党拉拢,二来万一有裂土封疆之心就造成大患。

4 历练魏东亭魏东亭自幼跟随康熙,除鳌拜后也是位居高官,少有机会去基层了解民情,这也让魏东亭成为康熙了解民情的一扇窗户,从而有效避免受百官奏折的蒙蔽糊弄,对于治理台湾更能对症下药,其次也为日后重新启用魏东亭打下基础。果然在康熙收拾党争之后立刻找回魏东亭并封为毅亲王,康熙借四百万两造反银子之事不露声色达到目的,此计虽苦,却是苦中有甜,因此康熙对于越是信任的亲近大臣不仅越严格而且越呵护。

最佳贡献者
2

在《康熙王朝》里,在康熙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之后,首功之臣两江总督魏东亭却因“百密一疏”,险让栖霞山寺庙假和尚“印空”炮轰康熙,而遭贬台澎知县。

当初把魏东亭放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康熙有两重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要魏东亭替康熙看着江南,毕竟南方原来是三藩的地盘。明朝的遗老遗少较多,又是大清的财税重地,不容有半点闪失。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必然要引起重视。而魏东亭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不但有着深厚的主仆情谊,而且经过擒鳌拜、平三藩等事的考验,魏东亭成为康熙比较信任的人之一,把卫东停放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合适的。

第二个目的也是比较现实的目的,那就是需要魏东亭为康熙筹集大量的”收台”资金。由于迁界禁海,当时大清的财力物力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三省财税锐减,这需要靠魏东亭的闪展腾挪,拆东墙补西墙,才能保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这个差事放到别人身上,康熙同样不会放心。

但是当康熙彻底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以告天之功的时候,原本应该是论功行赏之时。但是实际上新的危局,又开始重峦叠嶂。

康熙有着严密、强大的监视系统,对朝内各种势力的暗流涌动非常清楚。


当康熙到了南京之后,发现魏东亭将所有的明孝陵附近的百姓全部和百姓进行交换,让士兵扮作百姓进行全方位戒严。康熙就明白魏东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南京,魏东亭对南京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周全把握。

但是康熙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们看清楚自己的功业,宣告自己是承祚于明朝的。做的本来就是给百姓看的,而现在你让百姓住到军营去,百姓的平静生活遭到了打扰,反生怨言,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另外康熙实际上对索额图收养红玉和朱三太子勾结是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的。
但是这一点作为两江总督的魏东亭却毫不知情。不单让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以“印空”的名义潜伏在栖霞山这么多年;竟然连红衣大炮的走失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这是让康熙几乎不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魏东亭这方面而言,这两件事真的怪不得魏东亭。

首先假朱三太子在魏东亭到任之前就已经潜伏在那里;

其次红衣大炮的走失也是必然的,因为魏东亭当年为了筹集军饷,实际上是悄悄开了部分海禁的,康熙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刻魏东亭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筹集军饷收复台湾的重任。

但是,因为索额图和朱三太子的“合流”,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魏东亭如果继续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不但无法替康熙继续监视江南,反而有可能会陷入到明索党争无辜成为牺牲品。

现在的魏东亭在这个局里陷得有多深?康熙还不能确定。因为结果的表现是魏东亭绝对忠于自己的,但过程当中,他与索额图牵扯有多深?尚不得知。毕竟两江是财税重地,富得流油。朝内的各种势力都会在两江布局。而此刻的索额图,康熙还没有打算动他。他仍然是国丈,仍然是康熙的肱骨之臣。但是时机成熟了处理索额图,魏东亭就得跟着白白牺牲了。

所以魏东亭本应该回京,回到康熙身边。但是康熙此刻最大的担忧是刚刚收复的台湾,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放别人去他不放心。

但是如果主动把魏东亭放到台湾,显然又显得不近人情,毕竟人家刚刚立了功。康熙不好主动提这事儿,所以借着他的失误,让魏东亭主动请缨,性质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台湾那个地方,在当时并不富庶,苦寒之地。朝内的各种势力对那个地方不上心,因此那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地方。也是在变相的保护魏东亭。不然就看不到晚年魏东亭回京,各种勅封,各种荣华富贵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这个问题,要从前清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可能更清晰一些。

康熙是大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和汉文化的交融还处于初期。江南是什么地方?江南是南方士子集中之地,是明朝政治的根基所在。

满清入关后,清朝对南方的治理在洪承畴等人的引领下,取得较为长足的进展,但是南方士子的归顺之心并非已经完成,反清复明的浪潮此起彼伏,暗流涌动,在《康熙王朝》中,以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为主的三郎香会就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比如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红花会,神龙教都属于反清复明组织,在康熙年代尤为猖獗。

台澎地区,泛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历来都是中国的领土,自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之后,算是又回归到我国领土,台湾郑氏因为此功被明朝皇帝赐为国姓爷。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在郑氏集团的经营下,经济和政治一直发展得很好,台湾和内陆比如福建等地商贸往来发达,经济运行良好。

大清入关以后,一直打到南边,因此,郑成功的军队为了保证台海经济贸易,与清军也常常发生冲突斗争,但是大清终究是骆驼体大,郑氏只得不断缩小在内陆的领地,最终全部退往台湾弹丸之地。到康熙年间,郑成功已死,由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王位,继续与隔海相望的大清对峙抗衡。在台湾,经历了郑氏两代人的经营,台湾民众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康熙的情况绝对存在。

这就是当时南方及台湾地区的历史大背景。

我们再回到《康熙王朝》电视剧。魏东亭,本来是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杜撰的一个人物,他是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魏承谟也是杜撰的人物,有人说他的原型是大清功臣范文程第二个儿子范承谟。

不管是或者不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魏承谟及其儿子重要的关系成分,既是兄弟,也是君臣,还是挚友,一起平三藩、擒鳌拜的哥们儿死党,是康熙最信任的忠臣良将。最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魏承谟魏东亭父子是汉人身份。

魏东亭是因为对康熙安全照顾不周,骚扰百姓,差点弄失了三门红衣大炮,让康熙身处险境而被贬为台澎知县的。如果没有这点事,以魏东亭在江浙赋税重地筹集收台战争经费的功绩,康熙就可以将他调回进入内阁,与明珠索额图等一起位列台阁。

可是,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下这样的重锤,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呢?

除了弄丢红衣大炮,就侍卫换百姓为康熙保驾那点不是事的正常事就值得康熙如此吗?显然不是。那么弄丢红衣大炮是不是主要原因呢?我看也不是。

魏东亭很精明,以魏东亭在康熙身边一起长大的经历来看,魏东亭绝不是什么马虎大意之人,红衣大炮是多么重要的武器,他会轻易弄丢?而且一弄丢还是三门。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怀疑,要知道,当时运进红衣大炮的时候,魏东亭对大炮可是披红挂彩,大张旗鼓的啊。他是不是在放线钓鱼呢?

康熙要祭奠明孝陵,以彰显大清皇帝浩浩皇威,收复汉族士子之心,安全工作自然是魏东亭要管的首要工作。前面的历史大背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江南的情况并不明朗,反清复明的运动很严重,如果诸位还记得,康熙和魏东亭到山西视察的时候,康熙让魏东亭一直跟随三郎香会的杨起隆,虽然后面没有再出现,但是这件事一定还在继续,追查杨起隆的下落魏东亭不会就此放下。

魏东亭会不会利用红衣大炮做文章,引诱杨起隆现身,这可是一招出其不意的险招。管理军备物资调遣的一直是上书房的几个大臣,后来康熙远征葛尔丹的时候,是索额图管军备粮草供应,这个时候应该也是索额图管,不然就联系不起来他和杨起隆的关系了。所以,可以大胆的猜测,这件事可能索额图有份儿,而魏东亭一直盯着这件事,就等杨起隆现身。

但是,这回被魏东亭利用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康熙皇帝。三郎香会杨起隆和索额图的勾当目的对准的是康熙皇帝,那么,魏东亭只有利用康熙皇帝做诱饵,才能让杨起隆及其背后的团伙全部落网。不能不说,这是及其危险的一招。

当然,最终这也难逃康熙皇帝的眼睛,他一生都痛恨被人利用,待他发现这件事的始末之后,故而雷霆大怒,盛怒之下,没有杀了魏东亭算是好的了。所以,魏东亭是自请到澎湖做知县,并非康熙一开始就提出来的。

君臣盛怒之下的政治考量。

康熙皇帝心里一定在想:好你个小魏子,连我都利用起来了,胆子太大了,把我的身家性命都压上了。

但同时,康熙皇帝也不是情绪化的人。所谓帝王心术,无非就是“利用”二字,康熙皇帝趁着这件事,也要好好利用魏东亭一下,这是出于大清朝政治上的考量。

1.警示魏东亭。这件事做得太过火了,只有皇帝利用臣子的,哪有臣子利用皇帝的,虽然没有出什么事,但是像这样的臣子,要是不警示敲打,康熙担心以后还会处于险境之中。当然,这可能是康熙皇帝的小心思。同时他也是在警示朝野众臣,即使是皇帝的亲随,犯了错,一样受到贬斥。

2.为强力治理台澎落下一颗硬棋子。前面说过了,台澎地区经过郑氏两代人的经营,根基深厚,盘根错节,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大清皇帝的现状存在,魏东亭身为汉人,康熙的亲随,以汉人的身份前去治理台澎,实际上是落下一颗硬棋,以确保台澎收复以后的稳定。相信以魏东亭的能力,一定可以将台澎地区经营得很好。想想,台澎虽小,但是位置和意义重大,还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前去,魏东亭已为总督,不贬斥一番,还真派不下去。康熙借着由头贬斥魏东亭,实际上“早有预谋”。

台湾收复之后,便是北上远征葛尔丹,要是南方地区不稳当,那就成了康熙的后顾之忧,把自己的心腹大臣魏东亭放到南方,就是要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为北上征讨葛尔丹打基础。

3.保护魏东亭免受朋党之患。众所周知,明珠与索额图朋党之争已经开始,以魏东亭的资格,入内阁应该不成问题,可要是那样,魏东亭也许就会陷入朋党之中难以自拔,这反而是害了魏东亭,所以,康熙将他派驻台澎,实际上可能是要让他远离朋党,免受其祸。

4

谢谢邀请。

魏东亭贬到千里之外,蛮荒之地的台澎做七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走就得死,走才能保全自己,以图后续发展,最后得封亲王,善终。

一、维护满族正统地位,九五至尊的帝王权术

康熙大帝四十六年为什么要下江南之后,去祭拜明孝陵?为什么刚好出现明朝遗孤“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入关都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办法让汉民族承认清朝的正统合法性呢?故他此次政治作秀活动的目的是确保祖宗基业不衰败,确保满清贵族地位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是以少数的满族统治庞大的基数的汉民族,又始终拒绝与汉民族进行深度融合,虽说康熙大帝学贯中西,崇拜与仰慕汉民族文化,但他也知道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可怕性。

故魏东亭作为五省漕运总督兼康熙南巡的总策划与指导,他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党争派系进行斡旋的同时,他又有康熙大帝身边人的身份标识,吸引与集合一帮汉族官僚人员。假如还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在朝廷上将会出现第三大派系之时,康熙大帝个人认为是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多党派系或独一党派的现状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最具威胁或对国家的治理最具破坏力。为了确保两党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剔除掉形成汉民族官员的第三大党派系的可能性。

康熙南巡的花销费用,属于皇帝私人定制VIP,不能从国库费用报销。这笔费用的亏空又没有办法进行弥补又有着朱三太子的事情集合起来,将会让明珠或索额图两大党派联合起来把魏东亭给铲除。

康熙大帝为了南巡花销费用及朱三太子的事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魏东亭给处分,避免到时群起攻之时,他没有办法平衡与协调这帮大臣的怒火,因为满族官僚体系对于汉民族官僚体系一直都是敌视与排斥的状态。

二、台湾收复之初,派经济大臣到蛮荒之地,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清廷统一台湾初,旧日郑氏部众,以及沿海来台的人民,纷纷“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尚有一半“逃亡南洋群岛,因致全台湾空虚,人烟寥落,十室九空,民生凋敝的现状。派个自己放心又懂地方,又管过经济民生的地方主官,老成持重的魏东亭这个人选最合适。原来掌控台湾地区的是汉民族,且郑氏在台湾经营多年,一直宣扬着“反清复明”的统治文化,不可能派个功勋满族亲王,满族大臣,那台湾就会一直在镇压与反压迫的斗争,再次爆发动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也能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魏东亭,历史趋势选择了他,康熙大帝给他明降暗保的待遇,康熙大帝对于他儿时的伙伴是比较照顾的。虚拟一些,康熙大帝对于汉文化给予最低保障待遇,但又不能让它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如此纠结的心态。

三、年老归来封亲王,善始善终得正寝

年老归来封亲王,享受汉民族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最高规格的荣誉称号,相比明珠与索额图的一代权臣丧命,魏东亭的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因为他遇到康熙大帝,成为康熙大帝的身边红人,也在盛年党争最猖狂之时,远离庙堂之外,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寿终正寝。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5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时,当看到康熙将魏东亭贬为台澎知县时,很为小魏子鸣不平。作为康熙的侍读和心腹手足,魏东亭与康熙可谓情谊深厚,魏东亭也一向对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鳌拜、灭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样一位心腹,康熙却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谋逆和将百姓迁往兵营两件事大怒,将其贬至台澎。可魏东亭实在是罪不至此,何况那时候的台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风彪悍、生活艰苦。

康熙是怎么解释的这件事呢?他对魏东亭说,自己之所以要办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树一个典型,树一个办错了事情就要罚的典型,杀鸡给猴看。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台湾刚刚收复,那里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精明干练的人去管理,这个人便选中了魏东亭。

康熙说的是贬魏东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为什么真的要贬魏东亭去台湾,他并没有真的说出来。且看康熙明着说的两点,其一是犯错就罚,可魏东亭犯的这点小错决不至于被从四省督抚贬为一个小小知县。要罚,要杀鸡儆猴,其实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将魏东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万方,亿兆生灵,有多少事情需要魏东亭这样的干将,又何必非要将他派去台澎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康熙说的这两点原因是对的,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在《康熙王朝》一剧中还有一个人的遭遇和魏东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说是伉俪情深,但康熙还是让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马桶。这是因为胤礽必须得废,而容妃的遗诏肯定会让此事难产。为天下计,为列祖列宗计,康熙也只能牺牲他深爱的女人,将她罚去干活。虽然残忍,可这又何尝不是对容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会寻她的事端,她才能活。这就是康熙的作风,对人好却不说,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对魏东亭,康熙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理解,而理解这一问题的题眼就在“天涯海角”四个字上。为什么非得是台澎县这个天涯海角,因为那里远离朝堂,远离着阴险的政治斗争。

彼时的朝堂,索额图与明珠都争相结党,对各地督抚、朝廷大员极尽拉拢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东亭自然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而魏东亭无论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为之一变,微妙的平衡也将被打破。而魏东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势必会被两股势力忌惮而被清洗。

其次,彼时的魏东亭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四省督抚,不说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种程度的担忧。要知道剧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间就在魏东亭府上安插了奸细。难道此时的康熙就不会怀疑魏东亭?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要为自己考虑,要为江山考虑。

就算魏东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后,元老魏东亭又将如何自处?后继之君又能否控制住这个老臣呢?所以只有让魏东亭去那个“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党争。而在这个时候断送他的前程,魏东亭才不会在之后陷入窘境。

康熙这招虽狠却是用心良苦,面对即将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常来信”。

而魏东亭也在最后被封为毅王爷,平安而终,成为陪伴到康熙最后一刻的人。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逆流时代”,也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6

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理要放在整个大清当时的复杂情况,康熙中前期是很不太平,内有索相明相党政,外有三藩谋反、台湾郑氏、朱三太子作乱、准葛尔丹等等。魏东亭在除鳌拜、平三藩等事件中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且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对于明珠和索额图的拉拢都不为所动,不参与党政,这让康熙看在眼里,也在不断谋篇布局。

皇帝对魏东亭的处罚理由只是借口而已,康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朝政,历经8年平三藩战争,明珠和索额图都乘势大肆扩张个人势力范围,朝内一半以上官员出自他们两家门第,魏东亭也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而当时面临准葛尔丹、台湾郑氏集团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康熙还暂时不能对两党采取措施,毕竟朝中团结一致是最重要的。

康熙打发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县,一方面是保护他,找个合适的机会让他远离朝堂是非,远离党争,也不至于招人怀疑,给他个低官职,表个姿态显示皇帝冷落了魏东亭,也是省的明珠索额图还惦记魏东亭。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台湾,找个信任的官员给台湾打个好基础,毕竟康熙也怕找个不靠谱的跑到台湾又做了郑氏第二。

还有个更大的布局,南京遇到的事情,包括假朱三太子在南京经营多年,一直积极准备反清事宜,加上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情,这让康熙深知朝廷肯定有内鬼。康熙假借惩治魏东亭的事情,把这事儿就算搪塞过去了,让朝内内鬼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避免打草惊蛇。

最终,经过一番布局,明珠索额图先后入狱治罪,党争被化解,康熙后来也把魏东亭接回来做了毅亲王,这过程虽然苦了点,但阶段性结果还是甜的。

7

只因一个假和尚印空躲藏在南京栖霞山下的寺庙中,守株待兔等了近十年之久,终于抓住一个康熙南巡来南京祭太祖明孝陵的时机,差点将康熙乱炮轰死,贬魏东亭去彭台做知县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说魏东亭被贬反而说是万幸呢?

对话中康熙说魏东亭是“百疏一密”,那么魏东亭到底做了哪些百疏一密的事情,而让康熙想杀而不忍杀之?

魏东亭做的这几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差点把康熙送进了阎王爷的殿门:

第一件:假和尚印空“卧底”南京栖霞寺,名为僧侣,实为明朝余孽珠“朱三太子”。

自上次逼宫失败之后,朱三太子元气大伤,来到南京城藏于一家寺庙之中,继续他的“反清复明”的大计,这个假和尚印空(朱三太子)之所以可以兵败后可以继续养兵旭日,源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给了他八百万两银票,答应和其一起实施反清复明的计划。

最为让康熙怒发冲天的是这个假印空(朱三太子)竟然在此窝藏了数十年之久,身为总督的魏东亭竟然没有发现一点此祸心活动的迹象。

第二件:康熙委派魏东亭打造运送红衣大炮,在运输过程中有三枚红衣大炮竟然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如果说这三枚红衣大炮不慎沉入海中或者说运输损坏,康熙定然不会如此生气,而恰恰这两枚崭新的红衣大炮竟然落入前朝余孽朱三太子的手中,并且在得知康熙南巡且要来南京城祭拜太祖明孝陵的消息后,偷偷埋伏在栖霞山下,等待康熙在山上祭祖时将康熙等人一举轰炸死在栖霞山上,自己也愿意和康熙同归于尽。

第三:严重扰民,竟然把周围的百姓全部迁徙到军营居住,而让军营里的将士,打扮成村民及集市小贩等来保护康熙的人身安全,心虽善,但是却违背了康熙的意愿,也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做法。

试问魏以上几件事哪一件是康熙喜闻乐见的?

如果捉拿叛贼的士兵稍微晚了一步,假和尚点燃了红衣大炮,康熙和大阿哥胤褆及大臣们都将死于炮火之中,身为南京总督的魏东亭对此竟然毫无察觉,直到康熙南巡来到南京,其才有所发觉,也输后知后觉,但是这却危及到了康熙的生命安全,当然康熙这样对待魏东亭也是杀鸡儆猴,给反贼以震慑,给朝中大臣们敲警钟。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8

康熙将魏东亭安排到台澎去做知县,正是因为对于魏东亭有着绝对的信任。

施琅和姚启圣率兵收复台湾,并且使用武力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立马成为了康熙最为“烫手的山芋”。

一来,台湾孤悬海外已有三十多年,在郑氏集团的统治下与大清王朝时刻出于武装对峙状态,期间还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可以说康熙在台湾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并且遇到的思想上的排斥不亚于当年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

二来,这是因为台湾这种复杂的局面,尽管台湾整体只是被划归到福建的一个州府,但是其治理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治理一个省,对于辖官台湾的官员的要求也会更高,不仅需要有能力,更是需要有着这份魄力。

三来,台湾是被康熙动用武力收复的,内部必然存在着诸多反抗的声音,再加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相隔着台湾海峡,有着大海作为天然的屏障,因而极为容易再次的武装割据,康熙不得不再次面对收复台湾的情况。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康熙能够派遣一位能力强,并且对于康熙忠心耿耿的人,这样既能实现对台湾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能让康熙皇帝所放心。

而魏东亭,作为康熙的发小,从小相伴长大的伴读,无论是交情上,还是利益共同点上,都是一致的,而魏东亭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外臣,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之一了,所以魏东亭无疑是康熙派驻前去治理统御台湾的最为合适的人选。


让身居督抚之位的魏东亭前往台湾,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在魏东亭与康熙都有着这样的一个共识,“魏东亭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过程,更多的是魏东亭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利用价值,因而才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康熙。

尽管康熙是以魏东亭治安不利,遗失红衣大炮,险些让自己命丧杨起隆之手,同时又以魏东亭接待康熙南巡期间劳民伤财,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为由,将魏东亭从封疆大吏、地方督抚的位置上一路到底,贬到了台澎做知县。实际上,这仅仅是康熙“杀鸡儆猴”的做法,一方面,表明康熙整顿吏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做给那些即将前往台澎任职的官员,乃至朝中更多到基层和底层任职的官员来看的。魏东亭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但是魏东亭犯了错都会受到惩罚,别人就更会受到严惩,同时,魏东亭能够下到底层出任末流官员,那么其他官员为什么就不能为此。

这就是康熙利用魏东亭在官场和吏治上做出的文章,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此时的魏东亭已经结束了他的使命,需要承担的新的责任了。

康熙将魏东亭,这个自己最为信任的外臣安排在了江浙,实际上就是两个目的,第一,保证江浙的安稳,第二,确保江浙的税收到位,帮助康熙打胜对台湾的战役。

台湾战役不同与征讨噶尔丹,大清的水师从无到有,从劣到精,靠的是经济,靠的是钱堆出来的,所以对于收税的需求则是更加迫切,因而康熙才会让魏东亭代表自己坐镇江浙,保证前方的军需钱粮。

如今,台湾已然收复,魏东亭的职责也已经按成,那么康熙也就需要魏东亭承担新的职责与任务,那就是治理台湾。

而魏东亭出于对全国大局的考虑,也处于对康熙的支持,没有任何反驳的支持了康熙的安排与决定,所以并不能说,这是康熙“兔死狗烹”,而是魏东亭与康熙两人之间的默契,更多的还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魏东亭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其在《康熙王朝》的结局也与在《雍正王朝》的结局是大相径庭。

不管是在《康熙王朝》之中,还是在《雍正王朝》之中,我们都看到了魏东亭的身影。

在《康熙王朝》中,魏东亭在康熙临终前,被康熙召唤进了宫中,死在了康熙身边,可以说是寿终正寝。而到了《雍正王朝》中,魏东亭因为欠下了户部巨额的亏空,无法偿还,最终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部但电视剧中,魏东亭与康熙的关系都是非同一般的,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其实,大家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因为不管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魏东亭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的存在。

实际上,魏东亭在《康熙王朝》中的历史原型由两个,魏东亭作为康熙的伴读,并且被康熙外放到了江南,这里的魏东亭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江南制造曹寅了;而作为康熙身边的贴身侍卫,帮助康熙训练布库少年,并且协助康熙智擒鳌拜,这个时候的魏东亭的历史原型,就是真实历史中的索额图。

至于电视剧中的魏东亭的结局,大家看看就好,就不必当真了。

9

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按照电视剧的剧情来回答,因为《康熙王朝》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其中有很多杜撰出来的人物,比如这个魏东亭就是其中之一。

剧中魏东亭的人物设计为,康熙皇帝幼年时候的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进宫作为皇帝的伴读,可以说是康熙幼年的玩伴,所以康熙对其非常信任,康熙亲政后魏东亭为康熙近身侍卫,可以说是皇帝的心腹。更是在铲除鳌拜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

再后来康熙将魏东亭封为“封疆大吏”,作为“五省海关总督”,掌握着江南富庶之地的税收,这是大清朝的钱袋子,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魏东亭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康熙对其十分信任。

剧中魏东亭因为在康熙皇帝祭明太祖陵时护驾不利,以及惊扰地方百姓,惹怒天威,故而被康熙派去做了台澎知县,理由是魏东亭老成持重,台湾刚刚回归,所以他最合适。

按照皇帝的官方说法,是因为魏东亭是皇帝近臣,要做到铁面无私,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在魏东亭看来是杀鸡给猴看。

但是根据电视剧的剧情来判断,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保护魏东亭免受朝中各党派的拉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

2、魏东亭自己说过“这个最肥的总督,多少人眼馋。”康熙处罚魏东亭就是要告诉朝中的官员,康熙并不是任人唯亲的那种人。无论谁只要办错事一样被惩罚。

3、台湾刚刚收复,民生凋敝,而且统治还并不稳固,只有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自己才放心。

总结:康熙和魏东亭告别时,拍着他的肩膀说要常来信,期间不只是君臣之礼,更多了一分朋友间的感情,魏东亭在台湾兢兢业业,直到老年才被召回,还被封为“毅亲王”,可见康熙对魏东亭还是非常认可的,最后竟然连传位诏书都给他看,可谓是莫大的信任了。

10

我个人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台湾刚刚收复,需要一个人去安抚民心,控制混乱局面,镇压残余。魏东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方面,收服人心。魏东亭从小跟着康熙,又是伴读,又是御前侍卫,后来还做了封疆大吏,是皇帝比较亲近的人,更重要的是,魏东亭是个汉人。

这些条件都比较适合收拢台澎的民心。你想啊,百姓一听皇帝派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汉人来做父母官,抵触心理就会少很多。如果是派明珠索额图这类满员,他们本身心里就崇满抑汉,怎么收服人心?

另一方面,削平后续叛乱。台湾虽然收复了,但是追随郑家的人,或者其他的不想投降满清的人,会继续抵抗,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过平叛经历的,文武双全的人来坐镇。魏东亭恰恰也符合这个条件。

魏东亭跟着康熙从小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比如擒鳌拜,灭三藩,为收复台湾征集军饷。这些经历足以应付台湾的混乱局面。

二、魏东亭被贬的罪名是什么?两条,一是丢失红衣大炮,护驾不周,剿乱不及时;二是把皇帝行宫周围的百姓赶走,骚扰百姓安居乐业。

这两条罪名,说实话,对于魏东亭这么亲近的人,康熙帝不至于做这么绝把他赶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做知县。像索额图明珠,哪个没犯过比他更大的过错,不也将功补过了吗?

而康熙之所以对魏东亭做这么绝,我考虑是为了小小的惩戒魏东亭。在康熙的眼里,你魏东亭不是很会驱赶百姓吗?那好啊,台澎有的是百姓,你去驱赶一下试试。你魏东亭不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朱三太子这些“乱党”吗?那好,台湾有的是乱党,你去治治。

而且从魏东亭的经历来看,他也不是一味好狠斗勇的狠毒之人,到了台澎,也不至于弹压过甚,激出民变。

以上种种因素,都说明魏东亭是去治理台澎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其他人说的,保护魏东亭什么的,我是没看出来。此时离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浮出水面还早,再说,只要不把魏东亭调回京城,他就不会太深陷于党争,让他继续做封疆大吏不就行了嘛,何必非得搞到台澎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