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妻生子女为嫡,妾生子女为庶。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个制度之下有了嫡庶之分。男子明媒正娶的女子是妻子,娶妻以德,所谓的德就是门当户对,或者攀龙附凤。妻子所生的儿女都是嫡子,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其他儿子女儿只要是正妻所生,都是嫡子,有部分继承权。

男子只能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个妾。娶妾以色,妾是满足男子性欲的工具。妾生的子女是庶出子,无家族继承权。妾可以买卖,视为财产。如果妻子去世后,一般重新娶妻,妾很难升格为妻。

男子犯罪如果祸及三族及九族,诛杀的是妻族,妾族不诛;诛杀嫡系子女,而不诛杀庶出子女。

最佳贡献者
2

一、首先了解一下配偶的区别。

1、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极贵之人有三妻,即正宫、东宫和西宫。妻指原配。

2、平妻是对商人在外经商所娶女子的一种称呼。平妻是商人中传出来的东西(唐朝除外),正妻平妻嫡庶不分,在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很让人看不起,是败门风的行为。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他们弄出来东西是不被社会主流承认的。

在宋朝之前,平妻这种习惯并不普遍。较为人所知的有,晋朝时的贾充先娶李婉,后因李家出事,李婉被判罪流放而离异,再娶郭槐。以后李婉遇赦,皇帝特许他娶两个正妻,称为“左右夫人”。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五皇后并立,元配天元大皇后以外四名皇后都是平妻。

至道光末年,国家混乱,对正妻与平妻的管制才有所放松。往往娶旁妻亦同鼓吹、官轿,这才有了正妻与平妻"两头大",或称"对房"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认可。

3、正妻以外的配偶为庶妻。

4、正妻是不能被降为妾,只有犯了“七出之条”才可以休,但也有例外情况。如: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只要有一条符合,就不可以休。

二、嫡子与庶子的区别

1、嫡子原指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2、后来嫡子分为两种,即正嫡和平嫡,其中正嫡为正妻所生的儿子,平嫡为平妻所生的儿子。

3、庶妻所生的儿子为庶子。

4、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5、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 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3

何谓嫡庶?正妻生者为嫡,小妾生的为庶。而地位继承人一般默认为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最先出生的儿子。

但这只是一种制度,封建社会,男子地位至高无上,嫡长子的地位又随着父亲喜好 与受宠程度随时发生着变化,再加上庶子中也不乏贤明有能力的人,他们也很难不对父亲的地位产生觊觎。

这就造成作为嫡长子并非完全没有挑战,百分百继承父亲家业。

以皇族为例:汉武帝卫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他们就因为父亲猜忌,不光失去了太子之位,更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生世世不复生于帝王家”并不是说着玩,身处高位,就与全天下为敌,几乎所有人都幻想能从你身上谋求利益。

港剧《帝女花》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当李自成攻陷潼关后,崇祯自己对长平说天下人对他只有四个字:“怨恨骂求”,几乎所有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嫡长子作为储君也是一样,既要表现出一定的才能,组建自己的行政班子,又不能锋芒毕露,引起君王猜忌。

春秋时期楚成王想废掉 楚庄王父亲的商臣的储君之位,也是因为其地位已经威胁到了他。


对于君王自身来说,他是不希望皇子中有实力、声名、才能太过出众的,这样就会吸引很多投机分子聚集到他们身边,形成一股恐怖的政治势力,君王自己也怕被人架空,任何一种身份都不行,哪怕自己的儿子。

因此,嫡庶之争只能暗地里进行,照顾君王的感受以及不给人“骨肉相残”的感觉,使得丢了皇家脸面,毕竟像玄武门这种政变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而且相关事物发生后,他们也会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李世民也成为一代明君,使得在后世,玄武门的影响被他的文治武功盖住。同理,明成祖朱棣也是如此,在文治武功的同时,将靖难的四年改成洪武年份也是为了掩盖靖难的影响。

同时嫡庶之间的差距,除了先天身份、父亲喜好、受宠程度、自身才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母系势力。

能成为嫡长子,除了宋明之外,古代大多历史时期讲究门当户对,存在嫡庶之争的豪门,母族势力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么嫡长子母族在他继承父亲爵位时,也能形成非常大的帮助。

李治舅父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晚年,就为李治扫灭了各方势力威胁,他才得以顺利继位。

而且一旦母亲非常受父亲宠爱时,很多比父亲地位低的人,会在他父亲面前进谗言,立他为继承人。一是卖他父亲面子,二是卖他母亲面子,给他父亲吹枕边风,做到简在帝心。三是希望他继承家业之后还能继续保证他的富贵。

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言立他宠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出发点就是如此,之后更造成了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总体来说,古代嫡庶之争在越是地位显赫的人家就越明显,因为继承父亲地位和没有继承父亲地位的结果有天壤之:

皇家继位后可以掌握兄弟的生死。

王候继承家业和地位后,可以保证自己这一支不会泯然众人,永远在王朝权力中枢,富贵整个王朝。

这个位置只能一人,也就造成嫡庶之争非常激烈。

而他们倚仗的筹码无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父宠、自身才能性格、母族势力。

成者王侯败者寇,在古代激烈的生存环境下, 发生这些情况也难免。时隔千年,当我们再想到这些著名事件时,也难免让人不胜唏嘘!

4

嗯,这么分的。

正妻的儿女都是嫡出,其余妾、婢、姬、外室所出子女为庶出。

一,正妻

正妻,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明媒正娶的女子。

又分为原配,继妻。

二者的区别是,针对宗祧,爵位继承权,原配所出优先于继妻。前任继妻优先后任继妻。

二、扶正妻

皇家有很多类似情况。

扶正妻就是将妾婢扶为正妻。这样,她的所出也是嫡出,但继承权低于正妻所出。

针对一般家庭,法律历来禁止以妾为妻,只要是妾就禁止当作妻看待,唐代法律规定,男子娶自己的妾为妻,徒18月,废婚。

明代开始,法律不再禁止扶正妾婢为妻。但也有约定,有嫡子的情况下禁止扶妾。就是避免扶正妻的儿子年龄大于嫡子。譬如,唐代多位皇帝在正妻死后没有再立皇后,如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如此。即便唐高宗也都是因为皇后无子才废黜皇后另外立武则天。

三,继承权

财产权,自汉代开始一般都是诸子,所有妻妾婢儿子平分。明代以后,《大明令》明确规定诸子无分嫡庶都是财产同权,可证明身份的私生子享有半份权益。

宗祧权(爵位),原配嫡子优先于其他正妻所出,扶正妻所出最后。各以年龄排序。最后才是可以证明身份的私生子(奸生子)或者外室女所出儿子。

所以,明代以前很多庶子被驱逐出去。明代之后,正妻与嫡子会采取其他办法来分薄公共财产,比如购买祭田族产,以达到少給庶子分财产的目的。

5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一般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嫡出就是正妻所生,庶出就是妾所生。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中贾府里就十分明显,同样是公子少爷,为什么嫡子贾宝玉地位那么高,为什么庶出的贾环地位就那么低。一般来说,嫡出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庶出一般是没有资格的。

6

古代按礼法,尊崇一夫一妻。

妻必须门当户对,明媒正娶,拜了天地,祭拜祖宗,成为合礼合法的嫡妻。

嫡妻生的子女为嫡子,嫡女。

嫡子有优先继承权。

妾为庶,为众多之意,可娶多个,门第比妻差远了,平民,小户人家,为奴为婢的也有,因此,妾的地位也有高低,良妾,贱妾………

妾生的子女为庶子,庶女。

在封建社会,嫡庶之分很严,决不能僭越,妾要对嫡妻执妾礼,以主妇敬之。

若嫡妻亡故,贱妾决不能扶正,要另娶门当户对的作继妻,但仍是嫡妻。

第一继承人是嫡长子,如嫡子都亡故,庶长子才有继承权。

所以古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妾,广生子才有保险,把自己血脉传承下去,才对得起祖宗。[原创问答]

7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们样的?中国古代有嫡庶之分,这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系,以前的“一夫多妻”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嫡庶之分。

“一夫多妻”制度中,各个妻子之间地位不一样,仅有一位妻子为正妻地位最高,其他的均为妾,地位较低。相应的她们所生的孩子也相应的有嫡庶之分。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子女,妾生的为庶子女。

男子在取正妻的时候,仪式非常隆重,正妻地位是与男子相持平的。根据古时多为嫡长子世袭制,正妻所生的孩子,排在了继承家业的第一顺位。有时会出现妾比正妻先生子的情况,就是庶长子,但是哪怕正妻所生孩子年纪较小,但依然是嫡子,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古时的嫡庶之分即决定了诸妻妾的地位,也决定了嫡庶子女地位以及家业产业的继承问题。

8

何为嫡庶?这其实是相对于生母地位而言的。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即男性可以拥有众多配偶,一妻多妾。而妻和妾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随之便有了所谓的嫡庶之分。简单点说就是妻生之子为嫡,妾生之子为庶。

先来说一说妻和妾的区别。

所谓妻者,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身家清白、门当户对的女子,经三媒六证,用大红花轿抬进门。进门以后,妻理所当然就是这个家的女主人。

所谓妾者,即有名分的小老婆。这里要先说明一下,妾并不是指男性除了妻以外所有的女人。在中国古代,妾和外室是有区别的。

妾是正式娶进门的小老婆,是有名分的;而外室有点相当于现在的“小三”,是男性在外面勾搭或包养的女人,是没有名分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的生母曹氏,《史记》《汉书》的对曹氏的记载是“外妇”而不是妾或者汉代妃嫔的封号。换句话说,曹氏只能算刘邦的外室而不是妾,她是没有任何名分的。反观刘邦另一个庶子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她的身份就是妾,是有正式名分的,即“夫人”(这里的“夫人”和现在所谓的夫人不同,汉代的“夫人”是皇帝侧室的一个封号)。

此外,妻和妾在家中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妾即便再得宠,表面上的地位也还是要远低于妻的。

以近代的“北洋鼻祖”袁世凯为例,袁世凯是庶出,在其生母亡故后,彼时已经权倾天下的袁世凯想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但是却遭到了嫡出长兄袁世敦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袁世凯的生母是妾,而自己的生母是妻,袁世凯就算官再大,身为侧室的生母也没资格跟老爹合葬。最后袁世凯不得不妥协,将母亲另葬他处。

再举一个例子,民国时期曾经和蒋、汪齐名的风云人物之一谭延闿。谭延闿同样是庶出,在其年轻时考中进士之后,其父曾当众宣布,因为儿子的出色表现,今后其生母可以坐下和自己以及嫡妻同桌用餐了。而谭母死后,谭延闿同样遇到了袁世凯曾经面临的难题。因为身份是妾,谭母按祖制是不能从正门出殡的,彼时已经身居高位的谭延闿同样是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趴到了母亲棺材之上,扬言“延闿已亡,从正门出殡”,这才让母亲的棺椁得以从正门抬出。有此二例,足可见妻妾地位差别之大。

再说一说妻,所谓“一夫一妻”者,并不是说妻只能有一个。

而是说,妻这个编制只有一个。妻是可以出缺的,即不娶妻,只有妾。最典型的例子应当要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了,秦始皇终生未立皇后,因此秦始皇无妻,但妾却是非常多的。

同时,如果已经娶妻者,妻亡故或者被休(用于帝王即为废后),男性可以“续弦”,即再次娶妻,而续娶之女的地位仍然是妻,而不是妾,其地位和待遇和原配相当,高于先期进门的妾。

这一点在皇家尤为明显,以清高宗继后辉发那拉氏为例,辉发那拉氏是在清高宗潜邸时期进门的,地位是侧福晋(清朝的侧福晋和妾、即所谓的“格格”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侧福晋是明媒正娶、有正式封号的侧室,而所谓的“格格”是没有明媒正娶和正式封号的妾。但是,实际上二者的身份都是妾,只是地位上略有不同而已)。

清高宗即位后封娴妃,后在清高宗原配孝贤皇后病逝后被册立为皇后。这时,辉发那拉氏的地位就由妾变成了妻,是正室,其地位和一应待遇与已故的孝贤皇后富察氏理论上是相同的,高于潜邸时期差不多同期或先期进门的其他妃嫔,如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等。古代皇家妾扶正为妻者比较多见,而民间相对要少一些。

皇家的妾大多也是出身官宦人家,最起码也是中下层干部家庭出身,因此扶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民间很多人家的小妾出身寒微,不少是丫鬟、家奴出身,甚至有娼妓出身者。

因此,民间侧室扶正者相对要少一些,更多的是续娶身家清白、门当户对之女,但也不是没有。

在明确了妻和妾的区别之后,所谓嫡出与庶出也就一目了然了。

妻生之子即为嫡子,不论原配还是继妻,所生之子都是嫡子,是有继承权的。而妾和外室所生之子则为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换句话讲,老爷子的家产,嫡子是可以参与分家的,而庶子没有资格。庶子充其量只能由老爷子生前给予一定资产,分家另过。

皇家和贵族除了家产还涉及皇位和爵位的承袭问题,于是便衍生出了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皇位或爵位只有一个,而嫡子有时候却不止一个。

所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来承袭,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以皇家为例,皇帝的嫡子如果不止一个,那么通常会册立年长者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如果皇太子死于皇帝之前或者被废,则选择年长的其他嫡子为继承人,以此类推。若嫡子皆亡故、被废或者没有嫡子,这才考虑庶子,同样是长者优先,贵族的爵位传承亦然。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古代废长立幼者还是不少的。并且,像清朝等朝代更是没有严格遵循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情况就要看皇帝老子的态度了。

不过,清朝虽然没有明确遵循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从皇位和爵位的传承来看,总体上还是有那么点儿嫡子优先的。

此外,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则更为特殊,是嫡长房优先,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优先,通常嫡长房绝嗣后才考虑其他嫡子,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继妻所生嫡子和原配所生嫡子的继承权问题。

如果是续娶,长幼有序、长者优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继妻是侧室扶正,扶正之前已有子嗣、且长于原配嫡子,那问题就来了,谁更优先?

这个问题是不少朝代都曾经出现过的,而各个朝代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商周时期以及后世部分朝代,继后未扶正前所生之子一律视为庶出,因此自然是没有继承权的,网上一些人常拿出来说事的商纣王帝辛之与微子启、微仲衍就是这个情况。

部分朝代采取了原配皇后之子优先、继后之子其次,而后才轮到庶子的做法,这样一来等于是把继后的地位打了一个折扣,不过,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

明朝的处理方式最为简单粗暴,不论原配、续弦,所出嫡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这也就是明惠帝朱允炆能够跨过懿文太子朱标原配常氏所生嫡子朱允熥而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皇太孙的法理依据之一。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两头大”的说法,即所谓的平妻。

平妻虽然也是二房,但地位却是妻而不是妾,和原配处于一个比较对等的地位。最初的平妻是古代商人长年在外经商而娶的女人。清朝中后期满满变成了“兼祧”婚制的一种形式。

即兄弟绝嗣者,可以娶平妻,所生之子兼祧两房或多房,嫡妻与平妻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属于妯娌,但事实上还是一人之妻。这类情况通常以大宗兼祧小宗为主。

再往后,平妻还逐渐演变成了一些出身清白,略微有点家世背景的女子,不愿委身为妾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

当初,福女士嫁给梅先生做二房,但福女士的父母是旗人,虽然彼时清朝已亡,但旗人的架子还是要端起来的,不愿女儿委身为妾。

因此,退而求其次,福女士成为了梅先生的平妻,同时也得到了梅先生原配夫人王明华女士的认可。通常来说,平妻的儿子也同样被视为嫡子,拥有继承权。但是,较原配之子某种程度上要略微打一些折扣。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当初,福女士嫁给梅先生做二房,但福女士的父母是旗人,虽然彼时清朝已亡,但旗人的架子还是要端起来的,不愿女儿委身为妾。

因此,退而求其次,福女士成为了梅先生的平妻,同时也得到了梅先生原配夫人王明华女士的认可。通常来说,平妻的儿子也同样被视为嫡子,拥有继承权。但是,较原配之子某种程度上要略微打一些折扣。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9

关于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孩子的说法,是可以这样认为的。

如果说的更详细是,一对夫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才是嫡长子。

丈夫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孩子,最多是庶长子。

在继承原则上,只有夫妻,也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有继承权。如果代入到帝王之家。那就是嫡长子生下后,又没有夭折,还长大了。那么,这个男孩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庶长子就算比嫡长子年纪大,能力出众,也没有继承权,可以当皇帝。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比如正妻所生的几个孩子相继去世。或者留下来的孩子能力实在很差,不适合当皇帝。那继承原则还有另一种说法,叫立长立贤。也就是说,当正妻的孩子不具备继承权的话。那庶长子就可以被选为皇帝了。

10

古代的嫡庶是这样分的:

一是正妻所生的子女才算是嫡子。所谓正妻需要地位相当的族群中选得,娶妻过程也很复杂,周天子娶妻要一年,诸侯娶妻要半年。要经过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文定,即纳采、问名、纳吉。乞日,即纳征、请期。还有亲迎等六个步骤。

二是小妾和婢女所生的子女就是庶子。娶小妾仪式比较简单,妾可以买卖,而正妻不可以,妾也不可能转为妻,婢女只有生了子女才可以为妾。到明清才逐步淡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