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今天耳熟目详的一句诗词,把满清入主中原,统治中国的罪责全部加身于吴三桂。

通过近些年的考究与论证,洪承畴才是满清入主中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核心人物,也被后世唾弃为罪魁祸首。

立场不一样,对人物的评价就会得出相反结果。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洪承畴给多尔衮献上赚取明朝政权的三大计策,被后世唾骂为明朝第一汉奸,吴三桂比之望尘莫及。

其一、山海关久攻不下,洪承畴建议多尔衮走中线喜峰口或西线打下北京。

其二、当吴三桂向后金请兵之时,洪承畴建议多尔衮直接走东线,直面吴三桂,相机行事夺取山海关。

其三、当多尔衮取得山海关以后,就想打道回府,并不想与李自成争天下。此时洪承畴建议,沿途张贴檄文,藉驱逐贼寇,为崇祯皇帝报仇,兴正义之师直取北京。

由此可见,说吴三桂引狼入室,并不可取。

洪承畴又倡导满清政权学习明朝,模仿明廷建设政权体系,并积极推进各方面汉化。

他是明朝投降后金政权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对后来明朝将官对满清望风而降的态度开了先河。

洪承畴对减少战争、减少杀戮,防止对无辜百姓的无端摧残,荼毒生灵,起到一定的历史积极作用,是继汉人范文程之后的满清立国第一功臣。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对于评价洪承畴,我想从他松山惨败开始说起


一、松山惨败被俘


在松山战役之前,明朝的蓟辽总督是洪承畴。此人来自福建,1616年中进士。他虽是文官,但一生主要成就却在军事方面,并很有组织后勤保障的才干。17世纪20年代末,在陕西镇压西北叛乱吋,他负责为明军筹集和运送粮草,由此初露头角。1629年,他在义州粉碎了王左挂的进攻,从此名声大振。


1631年,他出任陕北总督,主张直接以武力镇压当地起义,而不愿像其前任杨鹤那样,以赦罪和封官对义军进行招安。1634年,负责镇压这次起义的明军最高将领陈奇瑜,恰恰因为赦免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致使他们返而复 叛,被 削 职 听勘 。


洪承畴遂接替他担任总督五省(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军务之职。1638年,洪承畴在潼关一举击溃了李自成起义军,迫使李自成逃入商雒山中藏匿了一年多。也许是因为他作为总督在当地的声望增长太快,引起了朝廷的恐惧,洪承畴受到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弹劾;但他被贬后,又被崇祯皇帝召回,委以军职,1639年授任蓟辽总督,负责主持直隶东北及辽东一线抵御清军之防务 。



现在,洪承畴从报告中获悉清军正集其精锐攻打锦州和松山,立即遣兵1万支援松山,又尽其所能,从关内的宣府、大同等处调集军队回援 。援军与祖大寿的外甥新任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宁远守军汇合后,总兵力达到13万人,战马4万匹。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许洪承畴集中大军同时北进。他不顾洪承畴极力反对,坚持将部队一分为四 。


各路明军在大雾弥漫、海岸环绕的山地集结后,与其说是一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几乎没有统一指挥的意识。他们匆忙扎下了七座各不相连的营寨,又未制定协调作战的计划。9月23日,明军惊悉清朝皇帝已亲率大军抵达锦州、松山之间, 绵亘驻营20里。恐慌气氛笼罩了明军营地。次夜初更,清军发动了进攻,明军大败。总兵白广恩、李辅明、唐通率其残众乘船入海;吴三桂率部败回宁远,洪承畴则逃入松山,试图率众据城固守。


9月25日清晨,清军打扫战场,只见从松山到乳峰山沿海一线,明军尸首“多如雁鹜”,共 有53783具 。松山惨败的消息使明朝内部对清策略之争骤然又起 。


相当一部分大臣主张息兵停战。但给事中张缙彦等人提出的占优势的意见认为,停战不仅意味着抛弃洪承畴及其军队,还等于放弃松、锦前沿阵地,从而使山海关暴露在敌人面前。


于是,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率部重新集结于松山之南,命令刘应国率所属8000水师从海上登陆,又令松山守军做好准备,待援军到达后一同出击。但是援军迟迟不出。这主要是因为兵力不足。据明朝兵部报告,这支援军实际只有 2 万名士兵和8000匹战马,而敌军则布满了锦州、松山之间的整个辽西海岸 。


此外,清军对松山、锦州的包围似铁桶一般,城中守军已粮草俱尽,被迫杀马而食了 。最后,明朝政府勉强放弃了从海上登陆的计划,只派出3000人出山海关由陆路北上,企图冲破清军的包围,救出被困在前线城中的士气低落的明军将士 。


洪承畴确实曾经试图突围,但他派去冲开突围道路的部队,被清朝两白旗汉军彻底击溃了,残兵又 退 回 城 中 。1642年1月,洪承畴又派6000步骑出城,希望与来自山海关的3000援军汇合 。但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援军胆战心惊,拒绝越过宁远去冒险。洪承畴的部队深夜突围,冲进了驻守恒山的多尔衮部正红、正黄两旗阵中。结果,突围的明军或死或逃,全军覆没。洪承畴的人马所剩无几,要冲出重围打通逃往宁远的道路,已毫无希望了。


太宗知道洪承畴已陷入困境,决定采纳范文程、张存仁等汉官的意见,赦免洪承畴。在一封可能由范文程执笔的长信中,这位大清皇帝提醒洪承畴明朝的援军不会再来了,并指出明军败局已定,明朝必将灭亡;而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证明了满洲是仁慈的统治者,朝鲜被征服后,其国王受到宽待,大凌河陷落后,祖大寿的官属都安然无恙。洪承畴若肯降顺,则其父子亦将得到赦免 。




洪承畴连信都不回,但其副将夏承德却暗中响应。他秘密派遣其弟夏景海四次至清营纳款。他答应充当内应,并以自已的儿子作为人质,太宗长子豪格则表示欢迎他归降。1642年3月18日夜,清兵用两架云梯登上夏承德部守御的南城,沿城墙迅速展开,然后四面同时而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全城。


次日清晨,城内军民被赶到一起。夏承德及其所属部众一一男女老幼共1863人一一别聚一处。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和几位降清汉官的亲属,包括祖氏兄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和白广恩之子白良弼,亦别聚一处。其余俘虏,包括官100多人,兵3000余名,皆就地屠杀;其家属——妇女儿童共1249人一一则留为奴婢 。


四天后,祖氏兄弟及白良弼在清军营中得以 和 亲 人 重聚 。副将夏承德和巡抚邱民仰接受了宽赦,后 在 清 朝 为官 。只有洪承畴尚未正式投降,仍是一名战俘。豪格见他拒不归顺,欲将他就地斩首。但范文程和张存仁坚请豪格饶其性命,指出若能劝其归降,他必会成为大清的忠臣 。


此人毕竟是被清军俘获的最高文宫,是因大败李自成而名震天下的明朝总督。因此,为了保留这位南人的性命,设法将其拉入清朝的事业,值得付出努力。太宗被说服了。1642年 6 月1日,他下令将洪承畴押至沈阳。


二、洪承畴降清


关于洪承畴降清一事,有许多想象出来的描述。1644年以后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他被俘后曾绝食9 天,经强行灌入参汤后才苏醒过来。但此后他仍以自己是朝廷大臣,又是南人,而拒绝背叛明朝。清人见劝降无效,便将他放掉,并派甲士护送。将入关时,他遇见一个家仆。此人告诉他,京师中人人都以 为他已经死了,并特别提醒他说,他如今是“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于是,洪承畴感到除了回去寻求清朝皇帝的保护之外,已经别无出路了。抱阳生:《甲申朝事小 纪》


还有一些记载,或说是由于范文程的极力说服,洪承畴才放弃了绝食而死的念 头;或说是皇太极让他年轻美貌的妃子蒙古科尔泌贝勒塞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去服侍洪承畴,使他恢复了健康,或说是皇太极亲至其室,解貂裘而与之服,使洪承畴大为感激,遂叩头请降了。萧一山:《清代通 史》



产生这些传说的原因之一,也许是洪承畴本人的特殊性。虽然后来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南方士大夫为清朝效力,但在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人加入清政权及早已归附的辽东汉人集团,势必使人感到震惊。文秉:《甲乙事案》,不加 深 究 地 把 洪 承 畴 说 成 是 乱 臣 贼 子,总是很 容易的;但人们对这一令人困惑的事件,显然渴望得到更 详尽的解释。


据清朝官修史书载,洪承畴因受到太宗的宽赦而感激涕零。他说:


臣…… 自分应死。蒙皇上矜怜,不杀而恩养之。今令朝见,臣自知罪重,不敢入。


太宗则回答说,他不会因其在松山时为其主子崇祯皇帝效力而责怪洪承畴。但现在天命已移,因而他希望得到同样的忠诚,清军攻克松山,“皆天也”,天知清帝欲恩 养人民。“尔但念朕抚育之恩”,太宗说,“尽心图报可耳。”


其实太宗非常高兴,以至在殿内以国宾之礼盛宴庆贺洪承畴归附。太宗本人因在元妃丧中不能亲自出席,还令大学士希福向洪承畤转达了歉意 。事后,诸贝勒大为不悦,想知道太宗为何对一个起初并非主动表示愿意归顺的明朝俘虏如此恭敬。


太宗反问道:“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欲何为?”众人回答:“欲得中原耳。”太宗遂笑着说:“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 吾安 得 不乐?"


松山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过了两年多,人们才得知他其实还活着,并已投降了清朝 。而当时,京城的士大夫纷纷为他举哀;崇祯皇帝为激励臣属尽职效忠,还下令在正阳 门西侧的大 士 庙为他立祠。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开始暗中与清朝议和,清廷汉官大多反对同明朝议和。祖可法上疏力劝太宗一心一意征服天下,抛弃任何其他念头。“讲和之策”,疏中写道,“利于彼,而不利于我”,并警告说,明朝会利用停战之机,“募训练,修防御”,还会说服蒙古部 落 共 同 抗清。



他坚持认为,清军现有实力足以打败明朝军队。“方今铁骑如云,加以蒙古之众,取天下有余力。明虽大国,势已极弱。”他还指出,关键的一步是夺取山海关,山海关既下,关外的锦州、宁远等城唾手可得,然后便可进围北京,切断其东西通道。他坚信北京一定可破,因为北京的防御力量甚至比大凌河还要薄弱,而一旦拿下北京,那么整个天下就会望风迎降,承认大清的统治。


三、洪承畴的评价问题


关于洪承畴投降清朝这一件事,有些人说洪承畴是叛徒,而有些人认为清朝是民心所向,千里马就该遇到伯乐,但是,关于洪承畴为什么降清,到底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从历史的资料当中我们其实是可以知道的,关于归降清朝这一件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开始,洪承畴是拒绝的,早在松山的时候,就有人劝他投降,但是坚决地拒绝了。尽管他深刻地知道明朝的后期有多么腐败,整个王朝的内里有多空洞,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追随着。


就算是后来,洪承畴被清朝俘虏。虽然从一开始,他就看出了清朝最后会统一天下,也看出了皇太极的精诚图治,可他还是坚决不投降,就算是皇太极亲自出面劝说他还是没有投降。在被清朝关押的时候,其实他早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了,他不吃不喝披头散发,就算是一开始被抓住的时候被强迫下跪,他依然傲骨轻蔑。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的衰败,都和统治者的政策糟糕与否是分不开关系的。在历史王朝明朝后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统治非常之腐败,而且重小人弃良臣的整个社会风气,让整个王朝都岌岌可危。


在松山战役当中,当时的崇祯皇帝因为不听信洪承畴的建议,而杀害了良臣袁崇焕,而这,也是刚好成为了松山战役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明朝末期,整个经济社会动荡不安,在注定灭亡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其实打动洪承畴的还是皇太极的真诚和诚心。有一次,他看到他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皇太极立马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了他。洪承畴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皇帝确实有一统江山的能力,他会是个明君,会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洪承畴选择了归顺于清朝。


洪承畴在降清后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



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3

洪承畴,福建泉州人。客观来说,洪承畴确实对于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明朝的汉人来说却难以接受,因此才造成了民族英雄和汉奸的争论。 洪承畴长时间被认为是明清交替之际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堪与其相提并论的就只有吴三桂了。


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中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为朝廷平定农民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处死高迎祥的刽子手。因其立有大功,崇祯将其调往辽东参加对后金的反击战。松锦大战中,明军全军覆没,这位重臣竟然向满清投降,为满清入主中原出谋划策,并帮助其镇压汉人的反抗,双手沾满大明百姓的鲜血。


洪承畴对满清功劳有多大呢?被清廷称赞为开清第一功,吴三桂和其比都不算啥,毕竟和洪承畴比吴三桂只是个莽夫而已,只会打打杀杀。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贴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 可是他也是推动中国统一的有功之臣,让生气蓬勃的清朝取代了腐朽的明朝,历史得以进步。

清史学家李治亭和著名史学家王思治,他们认为清朝的崛起乃至消灭明朝是历史趋势,洪承畴能站在历史高点,看清天下大势,并积极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是有功的。并且洪承畴在清兵入关后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事。 与他相比,同样是降清的将领,施琅仅仅是因为收服了台湾就被当作民族英雄。而洪承畴,江南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不仅清政府恩薄于他,还被认为是古今大汉奸之首。

4

这几年,一些历史学者哗众取宠,开始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反向解读!历史上所有的奸臣都可以用促进统治阶级矛盾或促进民族融合等理由来翻案,甚至被满清朝廷写入《贰臣传》一书的洪承畴,被他们说成为缓解满汉矛盾、促进中华民族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笔者看来,无论谁来翻案,都改不了洪承畴都是近千年来排名前三的大汉奸这一事实!

这千年来,华夏民族遭遇三次大规模外敌入侵。金元时期出了著名大汉奸秦桧,以及吕文焕、刘整、张弘范等人。抗战时期是溥仪、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殷汝耕等人。那明末清初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吴三桂、洪承畴、孙可望等人。危害最大、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便是洪承畴。

洪承畴进士出身,深沐皇恩,几千年来进士群体都以孔门弟子为自豪,以儒家伦理为立身之本,鲜有投降外敌的。他恰好是那个少数。洪承畴不光是文人,也是武将,自从陕西道参议的位置出道以来,便屡立战功,以雷霆好杀的手段震慑农民军。经过多年努力,把李自成十八骑打入伏牛山。此时,洪承畴已做到五省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掌握山西、陕甘、四川、湖广、河南五省兵马大权,可以说半个大明天下尽在手中。

崇祯皇帝非常信任他,随后把蓟辽总督位置给他,节制辽东、蓟门、胶东等巡抚数人,掌控对新崛起的清政权的作战大权。还把天下精锐调到辽东,如石柱白杆兵、秦府兵等,不惜放任农民军作大,以求以洪承畴的巨大军事才华一战而定辽东。可惜洪承畴在松锦一战中一败涂地,精锐尽失,以至李自成等迅速崛起,无可节制,明亡不可挽回。虽然崇祯皇帝在战役有很大过错,但洪承畴辜负圣恩,错失多次良机最后导致几乎全军覆没并且主帅被俘这也是事实。正常情况下,如此惨败,论罪当死。但凡有些许惭愧,主帅多会自杀。

崇祯皇帝闻知非常悲痛,辍朝七日,以为洪承畴饱读圣贤书,被俘必自杀,便设坛祭奠,并欲追封为王。可惜,最后洪承畴投降了。投降给了割据称帝、荼毒辽东、四次入关、俘杀百万百姓,和自己十三万大军对峙两年的满清。投降的那么迅速,深深透着知识分子的精明,毫无节操可言。

洪承畴投降后,由于大明精锐已失,不得已而亡国,崇祯皇帝自杀,随后清军入关,席卷全国,残杀千万百姓,造成数十次大屠杀,中华衣冠尽换,可谓亡国亡族。洪承畴不仅在清军入关时提出建议,更亲自督抚东南,招揽故吏。由于他的巨大示范效应,恬不知耻的明朝文官武官多有投降,帮助清军迅速摆平东南。随后,他在清朝朝政体系建设、国家治理建设、缓和满汉矛盾等方面立下大功,帮助清朝迅速站稳脚跟,成为成熟的国家治理者。由于洪承畴投降前的地位很高,文武兼通,掌握明朝的大量秘密,加上他卖力出言献策,对清朝来说可谓功勋卓著。虽然他始终难以进入统治阶级核心,并在乾隆时期被写入《贰臣传》并排名第一,但客观来说,他是清朝初期鼎定中原的第一大汉人功臣!

这样一个人,可谓一生才华皆有用,可惜不卖一家主!在他生前,广受汉人的质疑和唾骂,连他的母亲、弟弟、学生都不能理解他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已经坐实了天下第一汉奸的位置。虽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助纣为虐,但是在皇帝自杀、国家不保的前提下,是被裹携投降的。他也是千古汉奸,只不过由于后期反清,遭明清双方唾骂,知名度高而已。实际来看,明末第一汉奸还得属于洪承畴。

自古以来,忠君报国是儒家第一伦理,无数仁人志士为践行这一理念献出自己的生命,宋末有文天祥,明末有范景文、张煌言、阎应元、李定国等人。他们是无悔的,是应受到世人敬仰的。洪承畴身居高位,深沐皇恩,而兵败被俘,旋而投降,其“节操还比不上一个妓女”。随后助纣为虐,残杀百姓,敌对故国,其心之狠,其义之绝,闻所未闻,可谓人神共愤!

无论任何朝代,哪怕他最后效力的统治阶级,都不会认可他的。

也许他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但这是现代史观,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历史背景为前提。否则,假如日本侵华成功,汪精卫之流是不是就成了民族英雄;假如多年后中日关系良好,世界大同观念盛行,是不是汪精卫之流又成了国际主义战士?

显然,必须以历史来看历史,洪承畴千古汉奸之名不可推翻!



5

这几年出现翻案热,被满清朝廷写入《贰臣传》一书的洪承畴,又被拔到历史的新高度,说他为缓解满汉矛盾、促进中华民族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一些学者也跳出来为其站台,甚至还要将洪承畴的事迹编入乡土教材, 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成才之路”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等。

这不排除是洪氏后人通过金钱打点为洪承畴洗白成功。

洪承畴究竟是促进了国家统一,还是汉族王朝的背叛者?能否被称为民族英雄呢?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着近2亿人口的大明会被只有不到100万人的满清部落给灭了。

其实,灭明的并非满清,而是明朝内部出了汉奸,正是这些带路党,让满清顺手捡了个大便宜,能称得上明朝第一汉奸乃至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无底线带路党的非洪承畴莫属。

汉奸一词,原指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元朝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江山,但明朝的边患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

为了牵制蒙古残部,就扶持东边的满清女真;后来满清崛起后就成了白眼狼,开始与明朝为敌。

崇祯上位后求治心切,急于解决满清边患问题,大增军费开支,造成国库空虚,引发了国内的农民起义。

要说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满清叛明先引起的。

因为国内的老百姓没吃的就要闹事的嘛。

原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起义军一直采取先抚后剿,边抚边剿的策略,以安抚纳降为主,虽见效慢,但至少事态可控,对朝廷还构不成太大威胁。

而此时还是杨鹤手下部将的洪承畴不仅不执行上级的招安政策,反而大开杀戒,不仅力剿,而且杀降。

洪承畴对吃不上饭的农民军瞧不起,视为乱臣贼子,他认为前来归顺也是诈降,就算是真降,朝廷也无力养活他们,对这些叛而降降而叛的流寇必须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大开杀戒,表面上流寇是消灭一个少一个,但仇恨的种子却种下了,会结出更多的仇恨果实。

而崇祯皇帝却对洪承畴这种猛药去疴的铁腕政策非常赞同,遂将三边总督杨鹤以剿匪不力为名罢官入狱,提拔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

洪承畴上任后,果然不负所望,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打得李自成只带着十八人逃命而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

表面上看农民起义陷入低谷,但李自成再次卷土重来时已是百万之众,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后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洪承畴打起义军并不见得军事才能有多高,而是他的权术得到了施展,如何分化、离间起义军,他是轻车熟路。

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洪承畴来说,对满清八旗军就不呲花了。刚出关外,几十万大军几乎被活吞,自已还被清军俘虏了。

本来他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也能成就一世英名,他却选择做满清的走狗。

此后洪承畴的所作所为,不论放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万人唾弃的叛徒。

就连他最效忠的满清集团,还是把他写入《贰臣传》一书中。可见满清也对这种投敌叛国的人是看不起的。

人类是社会性生物,人类的本能是忠于自己所属的集体,保卫自己集体族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算英雄,反过来的则是叛徒,这是最基本的。

举个经典例子,岳飞抗金。

岳飞干了什么?四个字:保家卫国,就这么简单。对于血染战袍将士来说,他是胜利的指望;对于饱受战火荼毒的老百姓来说,他是这片家园的保护神。

赵构和秦桧算什么,恐怕一百万年也洗不白。

再比如大汉奸汪精卫,不论你如何为自己的立场辩解,你说你所做之事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的融合统一?

恐怕在抗战中倒下的千千万万烈士,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

我们再看洪承畴做了啥?——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甘作清廷走狗。

在松锦大战兵败之后,他被皇太极俘虏。退一万步讲,蝼蚁尚且贪生,他不自杀殉国可以理解。

他当了满清的臣民后,老老实实找个凉快地方躲起来,不要出来碍眼的话,也没人说他什么。

但是这二货偏偏想拼命证明对新主子是忠心的,掉转枪头,射向自已的同胞。

满清准备入关的时候,洪承畴第一个跳出来:爹,你想打北京吗?哎呀,北京我熟啊!来来来,大伙都听我说,从蓟州、密云那里打进去,动作一定要快!

当清军南下的时候,洪承畴又说:爹,我在江南那边人脉很广,我去动员一下。让我去吧,可以减少我大清国的伤亡。

再后来,清军进军西南的时候,遇到了南明政权李定国部的顽强抵抗,还战死了两个王爷。清廷有些动摇,打算放弃云贵川。

又是洪承畴站了出来:“”爹!南明政权必须消灭,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啊!”

于是,年逾花甲的洪承畴亲自披挂上阵,巧妙地运用他的权术,成功地离间了南明朝廷和李定国的关系。

最终不相信他投降、还以为他殉国而以国礼厚葬他的明朝政权被他彻底灭掉。

他孝顺满清十七年,手上沾满了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将士的鲜血,他的满腹经纶只用来帮满清人镇压汉人的抵抗。

满清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国家机器,每当清廷遇到麻烦时,洪承畴就会站出来:爹,这个难题我能解,当初我在大明做官的时候就如此如此这般,以来讨好清廷留他活命,吧啦吧啦吧啦……

看着他为清廷如此卖命,真的忍不住问一句:“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做汉奸还做的如此忠心耿耿还理直气壮,历史上闻所未闻。

即使是洪承畴的生身母亲和胞弟也对洪承畴为沦为清廷走狗一事羞耻难当:母亲拒绝洪承畴的赡养,胞弟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年老母亲从此避居湖上。

6

很多人说洪承畴是汉奸,这是典型的分裂主义者。洪承畴促进民族融合,尽早结束战乱,恢复民间生产,在大一统的华夏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请那些骂洪承畴汉奸的人放弃你们汉族至上的情节,满族也是组成中国的一部分,56个民族之一,汉族也是这56个民族之一。汉族之至上的那些人:你们的优越感那里来的?还是你们太自卑了?(本人楚人,汉族)

7

洪之前从无文官投降后金,哪怕八九品的小官也没有,洪之后就有大量的文官投降后金了。

因为洪的身份足够高,洪做过陕西巡抚,后升做督师,挂兵部尚书衔,相当于正部级高官。

主要是洪投降,没有考虑到家乡的父母兄弟。

8

乾隆定的案,贰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