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确实有所不知了,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而现在古装电视剧根本不够还原,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困惑。

一千两纹银有多重?

在东汉时期,一千两银子的重量就是15*1000=15千克,这个重量一个人完全OK啊。而放在唐代,一千两银子重量可能就是40*1000=40千克,这重量一些女生就不行了呢。

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

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

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黄金在古代重吗?

《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

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10000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3000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10000枚五铢钱重达130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130斤铜呢?

所以如果只根据电视剧的假道具来分辨银子的重量,那你可就大错特错啦!

最佳贡献者
2

这不应该是个问题!我国在长期的历史中,所使用的“计量”,是十六两为一斤的!这就有了“十六进位制”!即“百两不用想,六斤零四两,千两不用算,六十二斤半!”

也就是说,一百两是“六斤四两”,换算成今日“计量”,就是6.25斤!一千两呢?就是六十二斤半了!也就是62.5斤!

至于能否拿得动,百两尚可,而千两,即使能拿动,也不可能拿,必竟安全也是问题。那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创造了一个方法,“以兑代负”,这就是“银票”!这个方法就解决了“重量”问题,还防止了“露白”!

3

拿得动。古时16两为一斤,千两还不足百斤。10斤160两,以十倍之,千两不足百斤,拿得动拿不动,要分年龄,体质,问答出题不准确,如婴儿拿得动吗?从事体力的壮年5千两都拿得动。以后这样的问答就不要上头条了,一显问答者无识,二显版块无知,什么都上!

4

自唐至清的16两1斤没什么变化,合现在的596.8克。 即1两合现在的37.3克,接近于香港仍然在使用的司马两37.4克。

37.3克×1000两=37300克=37.3公斤×2=74.6斤。

这个重量男人没问题,女人就够呛了。

5

你好,在唐代及唐代以前,银子是不普及的,很难见到一千两纹银。汉代以赏赐青铜为主,唐代多以铜钱和绸缎作为赏赐物品,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了。包括到了宋代,金银基本上还是用于制作金银器皿。而纹银一词则是出现在清代了,如果是赏纹银一千两,这样的台词只可能出现在清代。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随着美洲和欧洲的白银通过好望角和马六甲大量的进入中国,让万历朝的财政收入每年达到二百多万两白银,这才让中国进入的白银贸易时代。市面上才有人带着白银上街吃个饭,然后掏出一锭白花花的银子付账。而在宋代,靖哥哥是不可能用银子付账的,那个时候估计多半掏出来的多半是铜钱和纸币。
&宋代二十五两银鋌

在宋代以前,一两的克数是不稳定的,汉代只有24克,唐代有40克,直到宋代才确定在36克左右。这个重量标准一直就这样沿用到民国早期,但是在银两上往往是达不到36克的标准重量,都会少几克,严重的一两只有26克,民怨极大。所以清末清政府积极废两改元,以挽救背离的民心,但是为时已晚。
&清代十两银子才319克
,足足少了40克。

所以说,一千两纹银一般都是以宋代以后的重量作为标准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那就是说一千两纹银标准重量是36000克,也就是36公斤。但是往往一两银子重量只有30克左右,这样一千两纹银就只有30公斤,以古人的力气,区区六十斤完全能拿得动的。
&出土宋代钱库

6

谢朋友邀请!

咱们也不啰嗦古代到现代的,物体称重方法的由来和演变,直入你提出的问题。

一千两纹银有多重,那要看在什么年代,用什么计量标准来计量。过去都以十六两为一斤,而现在是十两为一斤(500克)。按照现在的计量方法计算,十六两为一斤就是800克了。

那么你所说的一千两纹银,按现在的方法计算就是100斤了。用过去的十六两计算,一千两也就是62.5斤。

至于你提到是在电影电视剧中,常看到这些场景,用托盘就能捧走千两纹银,我看你还是不用认真,那是道具,是演戏,戏不必当真。

现实生活中,能拿走这么上百斤重的千两银子,也是体力好的人,一般人也够呛。

7

在汉代,十六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所以人们打趣说,半斤八两,都是二货,所以古代货币中就有一种铜钱也叫重量钱,比如秦半两,汉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其重量等同铜钱重量,到新汉王莽币改后成为象征,出现了货全,大全五十,小全直一乱其八爪一堆东西,直接引发市场混乱。

8

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但历朝历代每斤的重量不是很恒定。就按清朝的计量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克,一千两=37300克=37.3公斤。也就是现在的74.6斤。

体力良好的成年人拿起来,还是不成问题的。每个人都抱过媳妇吧,反正一千两白银比媳妇还要轻上一些。

银子的密度是10.5克/立方厘米。一千两银子的体积约3552立方厘米,大致相当于7瓶矿泉水的体积,放到托盘里是完全行的通的。

故而影视剧中,拿托盘端一千两银子的设计,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虽然符合实际情况,真正历史上并不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一、银子大量进入流通领域,是在明清之后的事情。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面上白银的稀缺性得到缓解,才有了成为货币的基础。

银子的价值还是蛮高的,按康乾年间的粮价计算(受亩产的影响,古代粮价比现今要高很多),一千两银子足以购买53.5吨大米,正常情况下是没人需要这么大交易量的。

真正需要用到如此多白银出场的,一般是出现在外贸、或者是买房买地之类的大交易上面。这类交易,自然会有牙商替你打点一切,自然不需要拿个托盘端着银子出来。

二、虽说能拿动,但千两白银真的很重呀。如果真带着出门的话,那和负重跑就没啥区别了。况且,就算你能抱动千两白银的话,那万一需要5000两、一万两该怎么办?

于是古人发明了票号,这个现代银行的前身。有钱就存到票号里,平常只要用银票就好了。安全、方便、又有牌面。就像同样的交易,签支票比拿现金有范吧。

既然有了如此方便的兑付手段,自然也不需要捧着一托盘的银子了。

总结:一千两银子成年人能拿的动,托盘里也放得下。但应对这种大额的货币流通,古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不需要拿托盘来捧。

9

以清代库平制为例,1斤约等于596.82克,1斤16两,所以一千两官银约等于37公斤,理论上一人可以搬走。但是将之放在一个托盘上带走,这就很反智了,抬银、受银者两臂怕不是有千斤之力?

然而我们都知道,从宋代以后中国就出现了纸钞,也就是飞钱、交子(纸)、宝钞、银票这些东西。所以大体上来说,都是将现银和银票折算到一起的。这点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比如“实付纹银、铜钱多少后”,再搭上“宝钞”。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源于当时宝钞的泛滥。所以一个托盘上能承受的,可能也就是百两左右的现银,配以数百两的银票。

但即便如此,银票的再流通,在清代也是因朝廷经济困难,故而在咸丰年之后,才重新开始出现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而后才在出现的上述这种搭配式赏银、赠银。至于私下里的会(汇)票流通,在当时不为官方认可,加之流通地区相对狭隘、自筹资金有限等问题,难以快速发展,至多便是在各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也即民会、商会、工会)中自行流通。以嘉庆年间出现的西裕成票号为例,最终在道光三年(1823)左右,才正式成立了第一家票号“日昇昌”。

那么说赏银千两,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的。可能一个军营的赏银千两,就是几车铜钱。而如果是知交好友的赠、借千两,就是几锭金子或等价珠宝。

(其实,我就是想说电视剧反智。)

10

银两真正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因为重量原因,不便于大量携带,多用于赋税以及大宗交易使用。铜钱仍然是最常用的交易货币。所以电视里不分朝代的用银锭支付,而且一出手就是一锭的做法显然有悖常识。

纹银的全称叫做“户部库平十足纹银”,是清朝制定的一种银钱成色标准,含银量其实并不高,大约在93.5左右。从目前存世的银锭看,以五十两为例,重量多在2000g左右。

以此推算,一千两也就是二十锭,大约在80斤。即便是一个精壮男子,想要轻易端起来还是有点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