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从许多正野史的记载来看,可以说雍正是一位信奉仙丹道术、严苛治世、文治武功的好皇帝。遗憾的是,他于雍正13年8月(公元1735年)的一天,当时他正在圆明园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的事务,还召见了宁古塔的几位官员,这一天是8月20日,他仍然能够像往常一样正常办公,但是到了8月22日,就突然暴毙,年仅58岁。他的死至少有5种说法:被民间侠女吕四娘杀害,被曹雪芹、竺香玉合谋毒死,被宫女、太监串通用绳子勒死,被道家术士丹毒所伤。


谈到他对中国教育的措施,也都是些对民族政策、选官改革、教育皇子、私密立储等方面的推而广之的借鉴。

一是雍正期间,选官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官僚体制和民族统治,当时的科举制就是用封建教化的方式加强皇权统治,迟滞了近代转型。

雍正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僚体制改革,比如:保举替补制、皇帝人事制、纳捐收银制、科举选拔制等,对经济、文化、人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强化,而这种改革和强化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诸如:文化、教育和统治的稳定,也有利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在组织、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但是也增强了政治和行政的非理性因素,使中国官僚体制的近代转型更加困难。比如: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危害,让人为了“进阶”陷入了如疯如傻的地步,其中”范进中举“就是一个例子。”闭关锁国,天朝为大“,也是封建”太久积弱“的表现。如果谈到有何借鉴?就是从科举制度中吸取教训,不要走”畸型追求高分“的路子,要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来抓。


二是雍正期间,立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皇权选贤任能和避免内斗,当时的继承制就是用世袭制的方式进行世代统治,减缓了社会动荡。

选储立君,是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头等大事。清朝之前,都是长嫡有别,长子即龙子,无论多么无能羸弱,但凡皇帝的长子就“顺天承意”地成为真龙天子。所以,朝廷中就会有人不服,就会有势力缠斗。到了雍正,他就琢磨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为什么他要这样在继承权问题上下功夫呢?因为清太祖死后,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几乎上演了兵戎相见的惨剧,大皇妃生殉、多尔衮当政就是佐证。清世祖死后,仓促让一位8岁孩童继位,是不得已而为之。清圣祖死前储位未定,上演出了雍正兄弟间骨肉相残的闹剧。雍正观在眼里,痛在心中,为了避免因为皇权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不安,他就煞费苦心地琢磨出一套“秘密立储“制,彻底否定了”嫡长制“。雍正的办法,就是根据皇子们平日里的德才表现,通过认真的观察和选贤任能,预先确立皇位继承人,但是又不公开,且把传位诏书预置在密封的锦匣中,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到传位时与自己手中的一份相吻合方能生效。这一建储制度的重大改革,既避免了兄弟间的争斗,也宏扬了”实干绩效“的选拔设想,客观上减缓了社会动荡。从这次立储的改革来看,雍正用实际行动教育了皇子们要用“德能勤绩”作表现,来最终获得继承权才更具说服力,搁到现在仍有社会的进步和借鉴意义。他是一个教育皇子们间精诚团结的好父亲。


三是雍正期间,多措并举的改革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当时的综合而治直达州郡景象也是文化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雍正期间,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先后进行了”奏折制度、摊丁入户、以银养廉、军机奏折、改土归流、海禁洋运、禁毒鸦片、教育皇子"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尝试,广泛地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强了社会、官员、办公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这些举措都是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系统性的,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抨击了不合时宜的流弊,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借鉴意义,就在于:作为教育不能脱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存在,它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教育的昌盛。


中华上下500年,那些成功的帝王将相,他们自身不但时刻保持着虚心自警的学习态度,不但能够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全面发展自己,而且还能够对自己的子孙严格要求,非常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关怀,教育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强身健体,如何成为选贤任能的胜者,如何能够成为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皇子皇孙中就会有不少后来成为了优秀的一国之君,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所以借鉴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家庭,就是要百样想地搞好家庭教育,让孩子们以更加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最终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向古代帝王学习育儿,教育孩子们踏上正途大道,就是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责任。

欢迎关注@家国子华心经教育,谢谢您的置评建议。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答: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然而大兴(文字狱)却是令人发指的。【雍正】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一1735)在位13年。清朝有个遗风,大兴文字狱,早在乾隆时期,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2句是:(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结果被人有意诬告,被定为攻击当权者不懂文化,获罪死刑。到了雍正朝,文字狱更历害了,其中最惨的是雍正4年(公元1726年)查嗣庭一案。他当时是礼部侍郎,公差江南主持科举考试,出了一道考八股的试题《维民所止》。维民所止本是古书《大学》上的一句话。清政府却根据(维)和(止)恰好是《雍正》两个字去了字头,硬说这是要砍雍正皇帝的头。雍正知道后大怒,马上派人到江南把杳嗣庭押回北京,关进监狱。老查纵然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连气带病,死在狱中。皇帝仍没出气,又把查戮尸示众,家属也跟着倒霉,流放3000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