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说古代的法治很不完善,有的时候仅凭领导的喜爱就可以杀人,有时违反了社会的道德就可以代替法律,就置人于死地。我们看下这位的死就很憋屈,他就是孔融。

孔融是怎么死的呢?当时曹操杀他的时候是用“不孝”罪名,当时曹操公布了孔融两条不孝言论:一个是孔融说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没啥恩情的,这也许是孔融一时酒话,结果被曹操断章取义了。二,他说遇到荒年的时候,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把粮食拿给外人吃。这些言语在当时的社会,那可是大逆不道的。

就这样,孔融先生被杀了,而且连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杀,更蹊跷的是,杀孔融布告上居然写的是,孔融先生两条不孝言论还是听祢衡说的,这是不是很搞笑?我们暂且不论孔融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当时祢衡已经被黄祖杀了,也无法对质了。

事实上,孔融老先生被杀,与他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反对曹操的每一项决策,曹操实在不能容忍,但是也不能明杀啊,毕竟孔融是当时清流的代表,孔子的二十世孙,所以曹操用了维护孝道、违反天伦名义就把这位给砍了。

最佳贡献者
2

用道德来代替法律,自然会产生许多奇葩的判决结果,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就颇有几分此种味道:


乾隆年间,有个老无赖就叫他赵大吧,有一个儿子叫做赵甲,儿子娶的媳妇貌美如花。于是就被这老头给惦记上了,频频加以骚扰。


为了避开赵甲的骚扰,儿子、媳妇决定搬家出去,另找地方安家。于是搬到媳妇娘家,一户姓牛的亲戚旁边安家了。


但贼心不死的赵大,并不甘心放弃,这不是到手的鸭子飞了吗?于是许下重利联系另一个无赖钱二,定下毒计以达到霸占儿媳的目的:


趁着月黑风高,两人冲入牛家,杀掉牛家一家五口。反手就跑到衙门报案,说是儿子赵甲杀人。


赵甲心里明白,杀人的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但要自己当堂举报的话,岂不是要落下不孝的罪名?于是心一横,干脆直接认罪了。


好在,县太爷并不算太糊涂,发现赵甲的招供,很多都和案发现场对不上。于是细细查访之下,终于找出了真凶赵大。


按理说,这个案子并不算复杂,到了这一步完全可以结案了。但问题来了,道德和律法之间发生了冲突:


按照大清律,类似于这种灭门惨案,杀几人就需要凶手家几人抵命。可赵大家呢,满打满算也就他、儿子、媳妇三人。且媳妇作为女眷,一般古代是不会加以诛戮之刑的。


问题就出现了,作为受害人的赵甲,此刻也成了该起案件要惩治的对象。不管县官怎么判,似乎都不合情理。于是这个案子就交到了乾隆帝的手里。


乾隆的判决结果很有意思:


赵大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判处凌迟之刑;


赵甲是受害人,本不该加刑,但若是放过的话,让赵大这种穷凶极恶之人能留下后代,又觉得心有不甘。于是决定把受害人赵甲给阉掉,再流放宁古塔。


这个案例,确实耐人寻味。赵大的无赖、赵甲的愚孝以及乾隆在情与法之间的判决,共同造就了道德高于法律的情况下,救人救一半的奇葩故事。

3

在我们中华历史中,有很多离奇的事件,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北宋时期的一个案件。

北宋嘉佑年间,在东京汴梁(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发生了一起由鹌鹑引发的人命案,竟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关于是否“防卫过当”的认定上,开封府与知制诰王安石发生了争执,刑部、大理寺重审裁决,最后皇帝出面这事才不了了之。这一事件在《宋史·王安石传》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繁华都市里的“鹌鹑杀人案”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经济发达,人口最多时达到二百万,城郭气势恢弘,风光宜人,可谓世界大都市。

城市大了,各色人等一应俱全,即使在天子脚下,也聚集着不少闲人泼皮,时常为一点小事闹出人命官司。

话说有一个泼皮小伙喜欢斗鸡玩鸟。有一天,他在花鸟鱼虫市场上淘来一只好斗的鹌鹑,它的羽毛非常漂亮,与别的鹌鹑斗起来勇猛剽悍,经常获得“冠军”。小伙非常喜爱这只鹌鹑,经常带着它到街市上玩耍,向朋友炫耀其本领高强。

一位和他要好的朋友看中了这只鹌鹑,很想弄到手,自恃两人平时关系处得不错,他好话说了一大堆,央求小伙把鹌鹑送给自己。夺人所爱,非君子所为,小伙岂肯割爱相送。于是朋友趁他不注意,抢了鹌鹑,拔腿就跑。小伙子见状大怒,心想竟敢抢本少爷的心爱之物,非得给你点颜色看看。于是紧追不舍,追上去猛踢这位朋友一脚,没想到踢中要害部位,致使朋友当场倒地昏迷不醒,经郎中抢救无效,竟一命呜呼了。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防卫过当”

朗朗乾坤,繁华都市,出了这么一起人命案,于是有人向开封府报了案。开封府尹接案后勃然大怒,便立即命令衙役将小伙抓捕归案,严加审讯。又派侦探到案发现场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调查和取证,基本将案情搞清楚了。开封府认为:朋友抢走其鹌鹑,是因为两人平时关系密切,有开玩笑的成份在内。小伙一怒之下令朋友毙命,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如果不予严惩,将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于是判决小伙子过失杀人,必须偿命,收押在监,待秋后问斩。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人命案须报朝廷审核,而负责审核这个案件的正是王安石。

王安石在嘉祐七年(1062年)就开始担任给皇帝起草诏书的知制诰,同时兼任纠察在京刑狱,负责审查京城的各类刑狱案件。他接到案卷后,仔细审阅一遍,认为开封府的判决不当,于是大笔一挥:“按照法律,公开的夺取、偷窃都是盗窃行为,应该论罪。该小伙不肯把鹌鹑送给他,而此人竟公开抢劫潜逃,其行为之罪甚于盗窃。追捕盗贼属于捕盗自卫,何罪之有?虽然打死盗贼,也不应抵命论死。开封府误判无辜死罪,应当纠正。”于是驳回令开封府重审。

开封府当然不服,案件被转到刑部、大理寺定夺。两院经过详细研究,认为开封府判决正确,维持原判。

两院的判决相当于最终审核了,显然王安石批错了。按照惯例和当时的制度,王安石批错了应该向开封府赔礼道歉,可是王安石就是不认“这壶酒钱”。御史台也多次出面勒令王安石向开封府道歉,王安石还是不认错。这些御史们素知王安石的性格,心想这次非扳倒他不可。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到底有什么性格呢?《宋史》评价说:“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就是说这个人自信率直,认死理,不管对方地位有多高就是不认错。

御史们为了争这口气,到皇帝那里弹劾王安石,治王安石的罪。宋仁宗赵祯开明大度,宽厚仁义,特别欣赏王安石的才能。赵祯也想当个老好人,两边都不得罪,欲息事宁人,于是下诏既支持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结果,也免予追究王安石的责任, 但是他应当到开封府谢罪。可是执拗的王安石倔强得连皇帝的账也不买,还振振有词:“我本没有罪,何谢之有?”还是不肯道歉。御史们见状,个个义愤填膺,又联名到皇帝那里告状,要求严厉处理王安石。赵祯一见喋喋不休的御史们,心里也很烦躁,无奈地说:“行了,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们不是不知道这个人的脾气,幸好又没造成大的过错,各位就不要再提这件事啦!”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于是王安石有了“拗相公”之称。

王安石到底错没错呢?这个案子放到今天又该如何判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4

大家好,我是晚来风,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个案件害死不仅离奇的!

北宋仁宗年间,有个传奇法官叫张詠,他破获了许多离奇的案件。据说他在在益州为官的时候!有一次,出去办差,在回来的路上,听到街巷里有户人家传来一个夫人的哭声!他就叫手下的一个叫张三的官员去看看怎么回事!

过了一会,张三回来了,告诉张詠说,前面有户人家死了丈夫,那是他老婆在哭呢!张詠听完脸色微变,吩咐张三,把那个夫人带回衙门审讯,同时派仵作去检查她丈夫的尸体!众人一听都觉得很惊讶,但是既然大人说了,那就照办吧!

张三把夫人带回来后,立即开始审讯,但是那夫人哭天抹泪,说并没有什么要交代的!这时候,仵作也回来了,说并没有发现尸体有什么异常!但是张詠觉得还是不对劲,于是手下问他为什么怀疑那个夫人?张詠说,正常夫人家死了丈夫,哭声一定是悲伤哀痛的,但是他听那夫人的哭声里满含惊惧和恐怖,这哭声不正常!众人听了目瞪口呆,只好先把那夫人收押!

张三回家之后,在吃饭的时候,就把今天的事情顺便和他老婆说了!没想到他老婆说,明天验尸的时候,告诉仵作仔细看看头部,说不定有什么发现!

第二天,因为还没有证据,张詠也准备放人了。这时候张三忽然想起来他老婆说的话,于是告诉仵作仔细看看头部!果然,这下发现了端倪,在头部赫然钉着一根长铁钉!那夫人一看,事情败露,只好招供,众人都说张三真是高明啊,张三此时也很高兴,就说,这是他老婆告诉他的,是他老婆高明!

此时张詠听到后,却派人把张三老婆抓来了,一番审讯,张三老婆吃疼不过,就招供了!怎么回事啊?原来这张三的老婆是死了前夫之后改嫁给张三的,她承认前夫是被她杀的。怎么杀的?诸位应该都猜到了,钉子钉死的!后面派人去开棺验尸,打开棺材一看,果然头骨骷髅上有一根已经生了锈的长钉!

这张大人真是厉害啊!仅凭哭声就破了两起杀人案!而且两个夫人杀夫手法一致,也够让人惊叹的!所以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做了坏事,一定逃脱不了惩罚!

5

大明王朝万历四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案件,一个叫张差的人手持一根木棒,公然闯进太子寝宫慈庆宫,打死一名太监,还准备打杀太子朱常洛,结果因为护卫的及时赶到没有成行,但此案疑点重重。

做为大明王朝太子的朱常洛虽然不被万历皇帝看中,可他好歹是一个王朝的太子,不说他的护卫能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那也至少得守卫森严,寻常人难以进出吧,可是偏偏就有一个人能够堂而皇之的闯进去刺杀他,还差点成功。

刺客张差的武器也实在不符合一个刺客的形象,居然是根木棒,对于一个合格的刺客来说,至少一把神兵利器才行吧,太子丹还专门买了徐夫人的剑抹了剧毒,给荆轲刺杀秦王,可张差居然只有一根木棒。

而关于张差的审讯更离奇,由于案件重大,朝廷迅速组织了三法司会审,张差招的很痛快,说是自己在家收到恶霸欺负,到京城告状,无意间闯进了太子寝宫,因为害怕动手伤人,这听起来很胡扯,可是朝廷迅速定了性,死刑。

后来,张差又翻供说是因为庞保和刘成两个太监教唆他闯进宫禁,刺杀太子,而庞保和刘成是郑贵妃的近臣,郑贵妃又是朱常洵的母亲,朱常洵一直是朱常洛太子位的竞争对手,一条线穿下来似乎说得通,可是郑贵妃要害太子,又何必只找一个人拿着木棒行刺那?

最终的结果也很仓促,郑贵妃去找太子求情,太子表示不相信是她干的,最终草草了结,之后庞保和刘成也被赐死,一场离奇古怪的闹剧,就这样以离奇古怪的方式结束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