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感觉陕西甘肃山西人吃饭很少有炒菜?

为什么感觉陕西甘肃山西人吃饭很少有炒菜?

2020-08-22 18:52阅读(72)

为什么感觉陕西甘肃山西人吃饭很少有炒菜?:我感觉这与地域特征有关,我是山西人,山西地処黄土高原,相对蔬菜种类种植比较单调,夏季以应季蔬菜为主,如波菜,

1

我感觉这与地域特征有关,我是山西人,山西地処黄土高原,相对蔬菜种类种植比较单调,夏季以应季蔬菜为主,如波菜,茴子白,西红柿,辣角,菲菜,豆角,黄瓜,西葫芦等为主,冬季以土豆,胡萝卜,白萝卜,白菜为主,加之改革开放前,流通领域不畅,这就造成了山西的可食用蔬菜花样比较单一。二来,山西人以面食,杂粮为主,这些蔬菜搭配足以满足口欲。再则、山西人自古以来,就延续了先辈们勤俭持家,不乱花钱的优良传统。不过,今天的山西人可是今非昔比了,想吃哈有啥,市场上不分季节的新鲜蔬菓,天天应有尽有,而且价格比国内其他大城市便宜!哈哈哈??如今的山西人可不是不想炒菜了,而是想吃啥吃啥了,天天如过年一样的,知足了!我这代人最清楚,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哈哈哈??


2

此话太片面了 ,说明你去过的地方的大少了,陕西南部汉中市是鱼米之乡,那里是以大米为主,很少吃面食,生活比较注重养生的,基本每天吃饭都要几个抄菜的。

3

北方的甘肃、陕西、山西,都在黄土高原上,不适合种水稻,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土豆,北方缺水,灌溉不便,蔬菜品类少;加之冬季寒冷,缺少蔬菜、副食,变换面食花样,辅以肉类、油盐酱醋、油泼辣子,以弥补副食之不足。而且面食絡口、实在、抗饥耐饿,吃一顿饱一天。




4


40年前的普通百姓生活习惯是这样,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地区,多产面粮,少产蔬菜,只要有饭管饱,有菜没菜无所谓。而且当地物产确实菜少,天干少雨,地干少水,寒冬期长,不利于绝大多数蔬菜生长。


但是如今的实际生活并不是这样。

其实这三个省份,是我国古代最为富庶的地方,古称秦地,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三个气候带,物产最是丰富。流传至今的山西刀削面、陕西哨子面和甘肃的牛肉面,世上无可匹敌,都算得上最好吃的面食。这样的美食沉淀,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不可能有的。

饮食文化源于民众生活。千百年来持续的吃一种食物,豆腐渣也能吃成一朵花。


譬如甘肃的兰州牛肉面。甘肃的地理特点可以算上农牧区,出产牛羊还生产小麦,说不富庶不可能,无非是历史以来蔬菜出产少些而已。多年来,一碗牛肉面风云全世界,兰州牛肉面兰州人一天三顿吃不够,结果衍生出兰州牛肉拉面,遍地开花,再说它一斤牛肉管做一万碗面,不耽误全国人都爱吃。没有牛肉还爱吃它,想想要菜不要菜又会怎样。别说人家陕甘宁吃面不要菜了,这不都可以不要菜嘛。这就是兰州牛肉面的魅力。


再说陕西臊子面,最有名的在岐山,叫岐山臊子面。也是带菜的面食。不仅带菜,而且连汤带菜,菜还很多,比面多。放眼看去,自称老师傅的南方面食,哪个的菜会比岐山臊子面的多?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苏州十大碗面,四川担担面,包括云南米线。都没有岐山臊子面来得厚道。人家一碗下来,小半的面,大半的臊子,再说人家吃面不要菜我就跟你急。


最后说山西刀削面。山西的面食品种超过2000个,当然有不要菜的面食,但是绝大部分都有菜。就说刀削面,一样的有臊,有肉有菜。


结论是,如今陕西、山西、甘肃百姓吃面不吃菜的很少了,除非不想劳神,偷懒,不是没菜。

有人犯懒吃炒饭,吃拨面才炒菜 。有人犯懒吃拨面,吃馍馍才炒菜。有人犯懒吃河捞,吃莜面才炒菜。有人犯懒吃莜面,吃馍馍才炒菜。有人犯懒吃焖面,吃羹羹才炒菜。

5

我是陕西人关中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一天两顿饭,早上九点多吃早饭。一般都是热好的,要么烤好的馒头,一锅稀饭,一般都是大米红豆大枣稀饭,包谷珍珍(就是老玉米粒打碎的颗粒状),要么白面糊糊。像我们农村人的家里,一般就是两到三个菜。早饭吃饭一般是十点左右。这已经算迟了,勤快点的人家,早上九点半就已经吃完早饭,洗刷锅碗,准备上地了。

中午饭一般在下午两点多到三点多,像我们家在三点半到四点之间。这顿饭以面食为主。陕西人的主食就是面食,各种面食小吃。尤其关中,古时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还有郑国渠一些遗址干渠,还发挥着浇灌的作用。主要种植小麦,我的老家富平的小麦是名闻全国的,被称为渭北平原上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在西安做面食生意,开面点的老板,指定要老家面粉厂的面粉,有些甚至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面馆的老板,都指定要富平县面粉厂的面粉。我们中午这顿饭的面食,有十几种吃法做法可以轮换选择!什么油泼面,拉条子,蘸水面,汤面,驴蹄子,“老鼠尾巴”,麻石也叫猫耳朵,煎饼,搅团,水围城,烙饼,锅盔等等。

晚上的话,一般不做饭,饿了,可以烤个馒头,热个馒头,配着早上的剩菜,要么就是油泼辣子,青椒水里一蘸,盐盒里一滚,就着吃。讲究点的人家,会炒菜,什么青椒炒蛋,小葱拌豆腐。大多时候,都是生菜,黄瓜,青椒,西红柿就着吃。我们把晚上这顿饭叫喝汤。其实大多数人晚上不吃饭,这已经养成了习惯。西北农村人的饮食,最不健康的地方就是不吃早餐,没有吃早餐这一说。

冬季的时候,主要是熬菜,白菜猪肉炖粉条,酸辣白菜,土豆丝等等。冬季的菜以可以长时间储存的菜为主。现在家家有冰箱,条件已经变好不少。但吃饭的时间和习惯还是未变。

我16年辞职回家后,为了让家里人的营养摄取更平衡一些,每周吃一次米饭,买条鱼或者煮些鱼汤或是排骨汤。炒几个菜吃。过多的摄入面粉类的吃食,主要是糖分,碳水化合物过高。隔几天吃点米饭,应该能好些吧!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6

因为以前北方干旱,菜少,特别是冬天,只有土豆葫萝卜大白菜,传统习惯导致的

7

因为早年种不出来蔬菜,所以传统就是蒸,煮,烤,不怎么炒菜,说白了,就是不会炒菜

8

你这个问题多少年之前的问题吧?我是山西太原的从小爷爷奶奶都会给我炒菜,那时我家开个小旅店。早晨都会喝牛奶因为我家附近有个牛奶厂,直到看到牛奶就想吐。奶奶虽然会打我,但是或许教育方式无力,但是吃喝不愁。现在更是到处都是超市,要什么没有。炒个菜有啥稀奇的,莫不说青菜,海鲜也分分钟,我家到海鲜市场5分钟,只不过很多吃不惯。

南方的水果也是啥也有,不过芭乐和菠萝蜜最不喜欢,榴莲还成。我们买肉买菜都很爽快,买一堆塞后备箱回家。南方菜市场那个买菜,一根葱讲半天价,买肉来个几块钱的,也是活久见。

各地的饮食习惯其实都有不同,没啥好坏之分,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还用几十年前的思维和眼光去看问题,也许你去的某些地方是那样,也不能以偏概全。

9

我是甘肃人,这几年在广东汕头带孙子,常去菜市场买菜,没见到南方比北方菜好到哪里去,无非多了豆蔓蔓,地瓜叶,尤其菜味远不如北方好,价又高。好吃点的菜都是北方运来的!说什么甘肃,陝西,山西人很少吃炒菜,真是少见多怪,很好笑的!

10

在整个蔬菜生产发展简史上说,中国南方盛产蔬菜的品种和产量,百姓日常蔬菜进食量,均高于和丰富于中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蔬菜生产在历史上属于落后地区的落后项目,其中历史上的甘肃省更是在蔬菜生产及食用方面,又属于落后地区的尾巴地区。

纵观甘肃省地理位置,北接鄂尔多斯高原,西连青藏高原,东邻山陕黄土地带,南望四川盆地,境内土地破碎,贫瘠干旱,海拔落差大,气候寒冷霜期较长,并非优良的农业耕种地带,而对于对水质,土壤,气候,肥分要求比较严苛的蔬菜规模化生产来说,这是很不利的生产因素,属于甘肃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自然瓶颈制约。

事物都具有多重性,虽然甘肃历史上属于蔬菜生产及食用的落后贫乏省份,但不代表历史上的甘肃人从来不食用生产蔬菜。只是相比较内陆其它蔬菜盛产省份,甘肃人饭碗里的蔬菜花样和品种较少罢了。

依甘肃省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大致可分无菜区;即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乡回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这部份地区历史上属于高海拔阴冷山岭地区,山大沟深气侯寒凉,百姓放牧长久来以牛羊肉食及奶制品为生活必须,既不习惯吃菜,也从未栽培过蔬菜,群众日常饮食中维生素摄取,基本依赖奶制品及酥油砖茶。

农耕地区;这部份地区占到甘肃土地四成左右,历史上以种植各种粮食为主,兼或有余力时,种植少量半粮半菜替代品种(如土豆),耐旱抗冷蔬菜品种(如萝卜,长白菜,辣椒,大葱,大蒜等),即是对口粮不充足的补充,某种情况下也起着下饭调味品作用。甘肃大部份耕耘农家,经常食用的一种饭食叫扯面,有的地方也叫抻面,干拌或拉条子,这种饮食有菜没菜下饭关系并不大,只要有油泼辣子,蒜泥,醋水这三样东西,照样下饭。但从一个侧面来说,如此饮食习惯,起码也印证了甘肃农民当时可食用的蔬菜的确很是欠缺。

中小城市周边及陇南地区;甘肃历史上的城市主要指河西三郡武威,张掖,酒泉。河东的兰州,及渭水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等地。有资料显示,这些地区历史上存在着蔬菜专业种植户,或是半农半菜种植户。他们大多种植一些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的蔬菜品种,专供这些城市中的官府,机关,大户人家及普通市民食用。

如兰州市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据《皋兰县志》记载:明,清两朝代,乡民在兰州种植蔬菜品种就达三十余种。主要乡土品种有刺黄瓜,水萝卜,鹅蛋萝卜,红棒子萝卜,莲花菜,包心白菜,长白菜,小白菜,羊角辣子,灯笼辣椒,菠菜芹菜小茴香等品种。到三十年代,当时兰州市政府主办的兰州农业学堂,又从北京等地引进了西红柿,茄子,豆角等优良新品种。昔日的兰州雁滩,十里店,马滩,八里窖等地,水土肥美,气候温和,都是蔬菜栽培宜地,每逢蔬菜成熟,菜农肩挑担手提筐满载鲜菜涌进市区交易,市民挑选购买络绎不绝,所以说当时身居城市的市民不仅有菜可吃,菜篮子品种也很丰富。

结论;甘肃省历史上生产蔬菜较为单调落后,广大群众食用蔬菜不足的现象既有环境制约,生产力落后,也有经济不发达,生活习惯简陋等种种因素交织构成的结果。但任何事物又不能一刀切,甘肃中小城市及天水,陇南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蔬菜的生产栽培和百姓生活食用,基本尚处在正常水平上。其它地区则显现出很大差距。七八十年代曾经去过甘肃中部干旱区体验生活,当地群众日常三餐无论干稀,一律是各种杂粮掺合土豆食用,粮既是菜,菜也是粮,粮菜不分,能填饱肚子就是幸事,谁还有心思考虑蔬菜摄入量不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人吃蔬菜,特别是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群众的吃菜问题得到了很大改观,这当然要归功于流通机制激活,政策扶持,当地农民也有信心有技术扩大蔬菜种植范围。尽管目前甘肃的农民在蔬菜食用量上可能还处在全国总排名其后。但这不能说明现在甘肃缺菜,或者说甘肃人吃的菜少。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种植水平提高,经济总量逐步提高,今后甘肃人的饭桌上,菜篮子里,将迎来品种更加丰盛,新鲜美味又营养的各类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