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行”是中华文明传承史上著名的“公案”,至今流传有很多版本:有说老子西行是为了归隐悟道、炼丹“成仙”;有说老子西行是为了进入圣地“亚武门”教化世人;有说老子是去古印度“西行化胡”(这里“胡”狭义指“佛陀”和佛教);更有甚者说老子和佛陀(佛祖)其实是同一个人,老子西行“归位”......“是说”纷杂。
历史学家和著名学者也参与其中,经“引经据典”曰:老子西行是为了避祸。这种说法是比较风行的,也因此被一些人当成“正史”:据说老子被卷入周朝动乱,跟随王子朝一起流落到楚国,后在楚国受孔子加害,继而西行避祸。
《出关》是鲁迅1935年12月写的一篇有关“老子西行”的历史小说,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20日上海《海燕》月刊第一期。从内容上看,《出关》具有一定“古今中华”历史背景的,鲁迅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新编“老子西行”故事章节,借古喻今,以此来隐喻自己晚年的“彷惶”状态——既想在“当今中华”圆老子的“道德梦”,却又不得不面对“孔孟之道才能实干兴邦”的残酷现实。
其实,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尖锐、敏感、“无解”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影响太大了,甚至可以动摇到中华文明的根基,故而“不可说”的问题。好比一个简单的道理:“老子是韩国人”这句一点也不好笑的玩笑,假如有人能证明它是“真”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编,作为中国人你能接受吗?鲁迅先生在写《出关》的时候也是百感交集,面对大众、特别是他的“粉丝团”对他刻意“贬低”老子的不解、甚至是愤怒,他“史无前例”第一次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辩解,发表了“《出关》的‘关’”一文,大意是说:《出关》是通过“漫画”经典人物来“喻世”,把他们送到另一种意义上的“神坛”,以警醒世人。鲁迅“漫画”得最谨慎的是老子,因为他有老子“孤独理想”的影子,但鲁迅不喜欢“老子”(代表左翼文化界阵营)“无为而治”“空谈误国”(更多是种左翼阵营对传承“老子道德”的“误解”,“教条主义”);鲁迅一直在批判儒家迂腐世故,但却又不得不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办事效率”。
《出关》只是历史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当真。《出关》中的尹喜(关伊子)是一副官僚形象,但历史记载他为人正直,是老子的崇拜者。一说老子西行时没有“通关令”,然后尹喜编造出“紫气东来”的经典,顺理成章让老子通关,并追随老子西行,而且《道德经》并不是出自老子亲笔著作的,而是尹喜等老子追随者根据老子言谈而编写的,《道德经》又名《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
据说孔子曾对“见过老子”一事持否认态度,也不存在什么“迫害一说”,历史学家也众说纷纭。不过有趣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出土的古版《道德经》和市面上的传世本“有所”差异。普遍看法是道家经典被“儒家化”,甚至传世本《道德经》加入了《周易》等内容,以致有人把《道德经》看成“权谋之术”来推崇。
其实,站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上,“老子为什么西行”这一真相并不重要了,关键在我们怎么看待中华文明至今的成果,并把国学传承下去。而中国国学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所有“百家学说”,而不是单单指其中某一样,这也是历史的选择。最近有新闻报道说《道德经》已经超过《圣经》,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多的书籍了,而德国人每四个人就有一本《道德经》。
“无为”,是“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没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上”,而“节约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引用古版《道德经》来结束: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正所谓,道理不是“死”的,是根据时代需求而变化的,我们也要秉承老子“与时俱进”的理念,来看待“老子西行”问题,把它变成有利于中华国学传承的有利因素,而非阻碍。
相关链接:
1、经过历史学家对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实地走访,探寻出老子在甘肃的大体行程线路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去世)”。
2、《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西入夷狄”。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
3、《庄子· 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说明老子有可能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4、《老子化胡经》曾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该书主要的内容是认为:老子出关西去之后,把他的教导传化于西域,并特别指出,所谓印度佛教乃是渊源于老子的教导。
5、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古版《道德经》摘录: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大括号内的是帛书上烂掉的,小括号内的是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