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被赐死、但不谢恩的例子。
南朝宋明帝时期,宋明帝刘彧的身体不好,担心自己死后,幼小的儿子会被自己的兄弟们篡权,于是开始诛杀兄弟。
建安王刘休仁过去和刘彧的关系不错,刘彧能登上皇位,刘休仁出了不少力,但刘彧也不放过他。
泰始七年五月,刘彧召刘休仁入宫议事,故意拖到很晚,然后告诉刘休仁,今天晚上就住在尚书省,以便明天一大早入宫,接着谈事。
当天夜里,刘彧派人“赍药赐死”,就是带着毒药去逼令刘休仁自尽。刘休仁大怒,大骂道:“皇帝得天下,是我出的力!这样诛杀兄弟,刘宋的江山能够长远吗?”
骂也没有用,他必须得死。
再说一个被赐死而谢恩的例子。
唐高宗死后,继位的是唐中宗李显。后来皇太后武则天废掉自己的儿子李显,另立儿子李旦为皇帝,但她一直大权在握。
垂拱三年四月,凤阁侍郎刘祎之私下里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皇太后废掉了昏庸的李显,另立了贤明的李旦,皇太后就不必临朝称制,不如返政给李旦,以安天下之心。”
结果贾大隐把这些话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很生气,说:“当初是我引荐了刘祎之,现在他却背叛我!”
后来武则天找个借口,把刘祎之“赐死于家”。刘祎之临死前,沐浴更衣,神色自若,提笔写了一份几页长的谢表。谢表的内容,即是感谢武则天,同时又表明自己的清白。
赐死,是给死者保留尊严的一种死刑。
从结果上看,赐死和死刑是一回事,都是结束受刑者的生命,但执行的过程有差别。一般是皇帝派使者带着毒药或者帛带去见被赐死的大臣,让他自己服药或者自缢。有时候,是让罪臣自己选择死法。所以,从形式上看,被赐死的大臣其实是自杀,只不过是被皇帝下令自杀的。
比起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当众斩杀,赐死要仁慈一些,体面一些,死亡的地点一般是在家中或者狱中,不是公开执行。
从刑罚的角度看,赐死要比斩刑轻一些,比谴戍重一些。被赐死的大臣和皇帝之间,还不是深恶痛绝的关系,所以刘祎之在死前会写一份谢表。
谁都不愿意死,这时候的感谢,并不是真心的,有许多现实的或者名誉上的考虑,各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人谢恩,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但也有人会像刘休仁一样,不但不谢恩,还会痛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