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宦官祸国者多,救国者无,历朝历代,力挽狂澜中兴之臣皆非内宦。

内宦首先是天子家奴,其次宦官才是天子近臣。内宦拥有先天的便利性,值得一提的是“义宦”在宦官参政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不少位。

西汉时,自刘邦之后主少国疑外戚当政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同时外戚结交外臣的便利性也不是宦官所能比拟的。

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夺权篡位后,东汉伊始外戚也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

直至东汉末年,在皇权与外戚的斗争中宦官正式成为“天子近臣”参与争权夺利背后的金主正是天子。外戚何进欲诛除宦官,效仿王莽继而引发十常侍之乱。

唐安史之乱后,节度持军。中央无力维持大一统,内部党争激烈。为防止藩镇外臣勾结,内宦掌军应运而出其本意是拱卫皇权。内宦掌军后,勾结外臣武将参与皇储之争,甚至爆发了甘露寺这样的恶性政变。

内宦反噬皇帝,是李唐一朝的正常现象。其根源就是宦官合法的拥有了擅权参政的最大资本-军队。

明朝伊始,朱元璋定下禁止内宦参政的铁律。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为巩固皇权使得内宦识字为日后宦官参政埋下祸根。

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此时尚在,日后朱祁镇的大伴王振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达成土木堡之变成就,内阁就只能沦为皇权的陪衬。

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厂卫内宦掌东西两厂,权势愈发滔天,不过一切的前提是天子授意。直至明末,内宦都是君臣斗争的棋子。明朝无外戚,自朱棣之后外戚皆出身民间而非勋贵。

“皇权、内宦、外臣、外戚、勋贵”都是封建王朝历史中的畸形一角。

最佳贡献者
2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到了明朝,对于老年的太监又称伴伴。

宦官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

1、皇权阶级庞大的家庭人员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2、自东汉开始改用阉人担任,一则避免 皇室女性出轨,二者阉人无男性气质,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磨灭他们的野心,使得皇宫内部相对稳定。

历史上乱国误国的宦官事件有:,

1,秦末宦官赵高误国,赵高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赵高太监出身,靠着秦二世的宠信,竟位高至宰相!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谋划逼秦始皇长子自杀,立秦二世为帝。而后谋划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继任为丞相。最后再逼迫秦二世自杀,立子婴为秦王。赵高结党营私、暴政苛律、鱼肉百姓、独揽大权,导致秦朝衰败灭亡。

2,明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乱国,魏忠贤是皇帝亲赐姓名,号称“九千岁”。魏忠贤为人阴险歹毒,最擅阿谀奉承,深受皇帝宠信。为排除异己,专断朝政,魏忠贤假传圣旨赐死选侍赵氏,阴谋杀害裕妃,设计皇后堕胎。为统领东厂事务,陷害太监王国臣、刘克敬、马鉴等人。以致宫中有传闻“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死后新帝继位,治魏忠贤十大罪,下令自缢而亡,魏忠贤余党被肃清。

3,东汉末年“十常侍”做乱,黄巾之乱平息后, 皇帝尊信张让等十常侍, 使得平乱功勋的各将士一一被陷害, 或被刺杀, 或被流放…… 而宦官与外戚明争暗斗, 十常侍张让等人与将军何进之争犹为激烈,称之十常侍之乱。

4,刘瑾是明武宗最宠信的太监,因擅长溜须拍马数次升迁,官位高至掌印太监。掌权后刘瑾结党营私、专权乱政、在宫内作威作福、在民间搜刮百姓。当时人们称明武宗为“坐皇帝”,称太监刘瑾为“立皇帝”。后因在刘瑾家中搜出金银珠宝无数以及伪造的传国玉玺和玉带,明武宗认定其谋反,将其凌迟处死。


3

首先要澄清几个大家常见的误区:一、宦官并不都是太监,而且宦官出现的很早。而太监出现的晚。二、宦官并不都是被阉割了的,也有正常人。第三,不止中国存在宦官。

宦官是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大家要特别注意,宦官首先是官员,也就是说用现在的话说,人家属于体制内的人。其次,这里从来没有说过宦官要阉割。只是说宦官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君主及其家庭。比如汉武帝时著名的东方朔就曾经当过中常侍(这官名一听就是常在皇帝身边侍从的意思),但人家可没有阉割过。

东汉之后中常侍才全部由阉割过的人担任,严格来说到这时候的宦官才是大家理解中的意思——阉割过、服侍皇家。

只不过古代统治者家大业大,后宫女人众多,如果任由健康男人在后宫自由出入,难免擦枪走火,于是后来宦官就更多的使用阉割过的男人了。既有男人的体力,又不会给主人戴绿帽子。这一点中外的统治者想到一处去了。比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为统治区内既有黑人,又有白人。直接宫廷内的宦官全部用黑人。而后宫妃嫔全是白人,这样双保险。

太监是一种高官的名称

今人提起太监,一股鄙夷之气油然而生,仿佛这个词天然就是指的那些被阉割了的人。但追根溯源,太监本身是一个官职名称,古代有些官署如国子监、内侍监、将作监、少府监 、军器监、都水监等等部门,主官称监,副官称少监。人家可是三四品以上的高官。所以那时候的太监、少监可不是骂人的话。

一直到明朝,太监也是所有宦官里面的佼佼者。因为明朝如果不是负责宫廷事务的比如国子监等不再设监和少监的官职。而宫廷内的二十四衙门如司礼监、御马监等才设有掌印太监。基本上都是这个衙门的长官。所以明朝能被称为太监的实际上应该是宦官里面的顶尖人物如刘瑾之流。

当然人都是虚荣的嘛,就好像现在副局长喜欢别人称呼他时去掉“副”字。那些没有混到太监级别的宦官听到别人叫他太监可能心里面也暗爽吧。加上明朝宦官势力强大,在外面拍他们马屁的人也多。太监也就慢慢的叫开了。

到了清朝,就把所有的宫廷宦官统称为太监了。

太监是否误国

你要说太监(这里的太监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宦官的统称)全是好人,你不会信。你要说太监全是坏人,也不可能。事实上,宦官群体就好像文官、外戚、武将、宗室等群体一样,有好人有坏人。有魏忠贤同时也有郑和。就好像外戚有王莽杨坚但也有卫青霍去病。文官有范仲淹也有秦桧。

但总体上来说,人家宦官群体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就是做皇家的苦力的一群苦命人罢了(条件稍好点谁也不会让孩子去挨那一刀)。几千年的皇权专制要比危害,宦官肯定比不过那些文臣武将以及大权在握的皇帝。总的来说,即使宦官势力最盛的汉唐明三朝,他们也不过是皇权的附庸和皇帝的白手套罢了。

所以要说宦官都是祸国殃民,还真算不上。但谁叫话语权不掌握在宦官手里呢。所以宦官成了文人手下的一大背锅侠罢了。

4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宦官,它是怎么形成的?

宦是星座的名字,四星在帝王座之西,拱绕帝王星,古代人很有智慧,把那些帝王周围的人称之为宦,实际上是帝王的近臣。

宦官最早的史书记载是在《礼》、《易》,因而它的形成远在于周朝以前,应该有着300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宦官组织也在不断变化,到秦始皇时,宦官己形成了一定的势力,甚至左右了朝庭的政策,代表人物则是赵高,他能指鹿为马,足见在当朝的地位。刘邦建立汉朝时,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对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但外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又不得不用宦官来加以权力平衡,实际上整个汉王朝,包括东汉,朝庭中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一直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体,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间的争斗,直接导致着皇权的衰败。

宦官,从现有的史书看,绝大部分是误国的,从秦朝到明后期的一千多年时间来看,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宦官引起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明王朝,宦官的权力己经豋上了顶峰,每次外出打仗,宦官都持天子剑督军,这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军事思想明显相违备。明朝的宦官王振,为了显摆,竞然劝说皇帝在亲征时改变行军路线,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结果被围土木堡,直接导致明朝大军的失败。明崇祯时期,宦官魏忠贤居然以九千岁自称,一方面镇压东林党人,另一个方面又打击朝中的大臣,包括军事将领,其结果直接导致明王的灭亡。(图片源于网络)




5

唐天祐四年四月(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篡唐称帝。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经过几十年的苟延残喘,最终还是无奈的落下了帷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此时此刻,远在西北边陲晋阳,一位年逾60的老宦官失声痛哭,向唐朝表达着最后的忠诚,并用他余生的16年时间,拼尽全力,奔走在复国大业的路上。

这个老宦官,就是张承业。

张承业,本姓康,太原府交城人。他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因此改姓张。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加左监门卫将军。

先说一下监军制度。

监军古已有之,但都是朝廷偶尔派御史监军,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以后,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开始由皇帝委派宦官担任监军。“安史之乱”以后,又把宦官监军由原来仅在作战时委派,发展到在所有方镇和边防军队设置常驻。那监军的职能是什么呢?“监视刑赏,奏察违谬”,就像班里的纪律委员。但是,这个纪律委员能够直接向班主任,也就是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因此有着极大的权力,连主帅都要敬畏三分。有些监军有权任性,干扰主帅军事行动,比如鱼朝恩干预李光弼军事行动,致使60万大军溃败。也正因为此原因,历史上对绝大多数宦官监军持否定态度。

但张承业似乎是个特例。我们从张承业的经历来看,他至少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他早年在皇宫之中,那里是政治斗争的漩涡,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能够一路升任内供奉、左监门卫将军、河东监军,没有一定的政治斗争能力是不可能的。

他执掌晋国后方军政时期,发展生产、积蓄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二是他为人正直。据《资治通鉴》记载,张承业治家非常严格,有个侄子杀死贩牛人,被他立刻处死。李存勖任命张承业的侄子张瓘为麟州刺史。张承业对张瓘道:“你本是一个普通百姓,曾与刘知俊一同做贼,一贯不守法度,现在若还不改悔,不知哪天你就会被杀死。”从此,张瓘不管到何处为官,都不敢贪暴。

第三是能够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张承业来到河东,实际上就是皇帝派来监视李克用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李克用的不满,甚至对抗。唐代监军和将帅之间的这种矛盾很多。但是张承业和李克用关系很好,唐天复三年,朝廷命各镇节度使诛杀当地监军宦官,但李克用不惜违抗朝廷命令,设法保住了张承业。也正因为这件事,张承业对李克用心存感激,竭力效忠。

虽然他有着种种优点,但是,他的一生是有着悲剧色彩的。

且不说他自由入宫,身体上遭受了巨大创伤。就说他位极人臣之后,由于同李存勖政见不合,一生的抱负落空,最终哀叹“诸侯们浴血奋战,本为恢复唐朝,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欺骗老奴啊。”一年后,郁郁而终。

张承业对后唐的贡献是很大的,称之为宰相亦不为过。

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遗命张承业与弟弟李克宁、大将李存璋、吴珙辅佐其子李存勖。托孤大臣共有4人,排在第一位的李克宁是李克用的弟弟,属于“亲王辅政”。第三和第四位李存璋、吴珙是武将,负责军事。第二位的张承业负责政务。特别是李克宁谋反被杀后,张承业成了名副其实的首辅大臣。

张承业在位期间:“积聚庾帑,收兵市马,招怀流散,劝课农桑,成是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 五代至北宋史学家薛居正语)李存勖在外征战,张承业留守河东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招兵买马,为后唐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他的成就,堪比汉初之萧何。

李克用父子是沙陀族人,带兵打仗非常勇猛,但是论及治理国家,却毫无章法,但他们却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吸收北魏以来的历史经验:治理国家必须重用汉人,若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推行汉化。

张承业辅政以来,运用汉族王朝的积贮思想、休养生息思想,使得河东地区稳定富足,李存勖能够连续多年大规模的用兵,扫平北方,完全得益于雄厚的财力物力基础。

“成是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张承业与李存勖有过一次冲突:

有一次,李存勖欲向张承业索要钱财,以赌钱取乐、赏赐伶人,便在储备钱财的府库中宴请张承业。他酒酣之际,让儿子李继岌为张承业起舞助兴。张承业将自己的玉带、马匹赠给李继岌。李存勖指着钱堆,对张承业道:“和哥(李继岌小名)没有钱花,七哥就给他这一堆吧。”

张承业道:“郎君为我歌舞,承业便拿自己的俸钱回报。这些钱是大王府库之物,支援三军所用,我不敢将公物当作私礼送人。” 李存勖很不高兴,借醉指责张承业。张承业道:“臣是个宦官,没有子孙后代。省钱并不是为子孙谋财,都是为了大王的基业。大王如果要赏赐别人,对老夫也没什么,不过将来财尽兵散,那就一事无成了。”

李存勖大怒,要杀张承业。张承业拉着李存勖的衣袍,哭道:“老奴受先王遗命,誓要为国家诛杀汴贼。若因为大王节省国库财物而被杀,死也无愧于先王。”李存勖母亲曹太夫人听说李存勖酒后失行,连忙派人召他回去。

李存勖素来孝母,听闻太夫人召见,便向张承业磕头道歉:“我今日多喝了几杯酒,冒犯七哥,太夫人一定会责怪我。还请七哥喝两杯酒,为我分解一番。”他连饮四杯,又向张承业劝酒。张承业却不肯饮酒。李存勖回府后,曹太夫人派人转告张承业:“小儿冒犯特进,我已经责打过他了,您先回府吧。”次日,曹太夫人又与李存勖亲自到张承业府中慰劳。

从这件事情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么几点结论:

一是张承业在河东的威望极高。连曹太夫人都不敢轻易冒犯他。

二是张承业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河东地区之所以治理的井井有条,主要是他的功劳。

三是李存勖政治水平不高。竟因为赌钱取乐、赏赐伶人和辅政大臣发生严重冲突。

这件事情之后,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结束了。

这件事情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了李存勖离开张承业的辅佐,不会有好的结果。

龙德元年(921年),李存勖欲登基称帝。得到消息后,卧病在床的张承业命人将他从晋阳抬到魏州劝谏:“大王父子与梁贼血战三十年,是要为国家报仇,恢复唐室社稷。大王应先诛除梁贼,为先帝报仇,然后册立唐室后人。唐室后人若在,谁敢承担?唐室若无后人,天下谁能与大王相争?臣只是唐室一老奴,希望能在成功后退隐田里。到时由百官送出洛阳东门,路人能指着臣感叹一句‘这是本朝敕使、先王监军’,便是臣无上之荣。”李存勖不听。张承业哭道:“诸侯们浴血奋战,本为恢复唐朝,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欺骗老奴啊。”他返回晋阳,从此一病不起,一年后病逝于晋阳。

一个宦官,悲凉的走完了他的一生。之所以说他悲凉,是因为他企图以渺的小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为大唐王朝竭尽愚忠。但他失败了,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过,消失在迷雾之中。

张承业死后仅4年,公元92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由于过于放纵,荒怠朝政,纵容宦官、伶人乱政等,最终引发叛乱,自己也被叛军杀死,北方地区旋即又陷入了军阀混战,刚刚出现的统一曙光,又彻底被黑暗笼罩。

假如张承业不死,以其极高的威望,李存勖绝不至于过于放纵、滥杀无辜,后唐的天下也不至于过早的灭亡。

6

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代名词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宦官专权曾演出了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其中以东汉、唐、明三代为最。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十个宦官:

一、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国·赵高(?—前207年)

秦代宦官,权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赵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钉宫理惠,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

他指使胡亥更为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二、敛财弄权乱汉室——东汉·张让(?—189年)

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

以他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

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张常侍是我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

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三、太监军师美人误——唐代·高力士(684—762年)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

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

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要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

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最精彩的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 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真是成也力士,败也力士。

四、厚黑高手一权宦——唐代·李辅国(704—762年)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李护国,再改名为李辅国。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

他相貌丑陋,看上去有些虚弱,粗通簿书记录,俸奉大宦官高力士。 四十多岁时,高力士才让他主管闲厩账务。他由于管的马喂得肥壮,所以被推荐给皇太子到东宫办事。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

他曾矫诏将太上皇(玄宗)逐出原来的住所,又杀张皇后,拥立代宗。代宗尊其为“尚父”,加司空兼中书令。 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 不久罢职,代宗派人将其刺死,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五、掌控军权封为王——宋代·童贯(1054—1126年)

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

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助蔡京为相,排挤朝臣。

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六、自阉走向富贵路——明代·王振

史学家称朱明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媚行深宫,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

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七、八虎之首“立皇帝” ——明代·刘瑾(约1452—1510年)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少年自阉入宫,依附刘姓宦官混入乾清宫。 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怂恿混蛋皇帝吃喝嫖赌,厌倦朝事,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

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制造了“奸党冤案”。 此后还发明一种套在官吏颈上的刑具——枷,许多大臣被重达75公斤的枷刑活活枷死。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混蛋皇帝朱厚照发飙,将其碎尸。

八、阉海第一枭淫监——明代·魏忠贤(1568-1627年)

魏忠贤,流氓恶棍祸国殃民的集大成者,当之无愧的恶心之首。

魏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

他不仅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自已娶妻纳妾,抢夺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红颜。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除。

九、恃功骄横终伏诛——清代·安德海(?—1869年)

安德海,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10岁自宫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 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 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

“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挑拨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

他疯狂敛财,骄横处世最后落个伏诛济南,身首异处的下场。 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乘楼船缘运河南下,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祯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诛于济南(一说恭亲王奕昕密嘱咐丁宝祯乘机诛之)。

十、近代厚黑第一阉——清代·李莲英(1848—1912年)

李莲英是为数不多的善始善终的太监,极为成功的政客。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

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7

宦官误国纯属胡扯。这个胡扯的终极目标是甩锅,皇帝甩给宦官无非就是避免自己的责任,大臣甩给宦官无非就是给皇帝免责。

简单解释一下,误国无非是问责的一个过程,是定罪名的过程。如果有人能误国他首先得有能误国的能力,也就是大到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权力。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大宦官,都背上了误国的罪名。可是,宦官的权力从哪里来?宦官的权力是皇权的异化,这种异化的特点是:他必须有皇帝的背书、他的权力没有继承的能力、他在失去皇权背书的情况下可以瞬间倒掉。

举例来说,继承就不说了,虽然特殊时期有干儿子拉帮结伙,但是干儿子也没法继承宦官的权力,东汉封侯的宦官后期是可以把侯爵给子孙的。但是,真的是极少数。历史上也没有哪个宦官自立为皇帝的。强如高力士、魏忠贤等也都是顷刻权力全无。

套用某第一夫人的话,太监就是皇帝的一条狗,还是条阉了的狗。责任应该主人负责,误国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和实际事情的办理者,对于一个中间的残疾人,虽然背着锅,是在欺负人家没有后人而已。

8

在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宦官都是被定义为服侍皇帝和后宫嫔妃起居的人,也负责给皇帝传递消息一类的事情,到了王朝末期,皇帝往往开始懈政,或者需要和外戚权,臣争夺权利,宦官便与皇权相结合, 产生了历史上最黑暗,最邪恶的一股政治势力——宦官集团。

至于宦官误国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或者国君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说的话便是圣旨,是法律,大小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逃不出创立,兴盛,衰亡的怪圈,王朝在建立之初,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励精图治并经历无数磨难才登上王位的,他们懂得江山来之不易,因此能够吸取前朝失败的教训,兢兢业业,使用本朝的经济,军事,文化得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皇位一代一的传承下去,当皇权传到了末代统治者手里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也没有感受过百姓的疾苦,往往贪图享乐,昏庸无能,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或宠信奸佞,朝纲混乱。因此,皇帝才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只有皇帝误国,没有宦官误国。宦官误国是在为一些昏君推卸责任。这就跟“红颜祸水”一样,是后世的人为亡国之君背书。所以历史上便有了夏朝亡于妹喜,商朝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之说。



赵高是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宦官,通过指鹿为马,杀掉了敢于说真话的大臣,把秦二世变成了聋子,瞎子。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故意将起义军说成小股盗匪,使秦朝错失了剿灭起义军的最佳时机。从此天下大乱,大秦帝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便土崩瓦解。问题是赵高为什么敢欺上瞒下?答案很简单,因为皇帝信任他。《史记》中记载”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群臣稀得相见“。就是说秦二世常常在宫中与赵高商量国家大事,朝臣连见皇帝一面都很难。他们能见到的只有替皇帝发号施令的赵高,这时候,赵高便是秦二世的代言人,他们不听赵高的有能听谁的呢?所以赵高能够乱政完全是秦二世的偏听偏信造成的。没有秦二世的信任,赵高决不能专权,更不能乱政。

事实上,宦官的崛起起源与两位明君,一位是汉武帝,因为经常在宫内办公,需要大量宦官在宫廷和外朝之间传递消息,于是,宦官便形成了一个机构叫”中书谒者令“,这是宦官集团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官职。另一位是东汉光武帝,他在任期间”中常侍“这一职位就是由宦官来充当的,此前”中常侍“一直由士大夫担任。这标志着宦官这一群体开始进入政治舞台。而他们在位期间,信任的都是有能力的大臣,宦官只能作为皇帝的奴仆存在,因此,没有宦官乱政。这也从侧面说明宦官专政是皇帝无能的结果。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宦官也有”治国“的时候,比如: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明朝时期的郑和。他们都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9

历史上一直以来宦官都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时间默默无闻,但凡出了名的都不是好人。若要问这群人在古代是什么,不可一概论之;是否误国,不可一概论之。

是什么?

是工具。只是后来失去控制,才有了误国之问。

帝王搞出这一类人的初衷还是“图他们的身子”,何意呢?能干男人干的活儿,伺候妃子们毫不含糊,却没有那方面功能,大可不必担心绿帽乱飞之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宦官制度也不断变更,有了懒皇帝,也就有了勤快的太监,太监误国也就随之而来。详细论之,怕要写一本《太监起源》,泛泛而谈却也不够过瘾,且以明朝为例浅谈之。

是什么工具?

一、 皇族家奴

太祖建明之初,太监可谓水深火热,朱元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帝王,从“基层”干起的他对贪污弄权之类的事情深恶痛疾,国家大事小事悉数过问,还建立了特务部门锦衣卫,权利牢牢攥在手里,别说太监,就是文官们也只能算是打工的,这个时期的宦官真的就只是老老实实地去端屎送尿和打杂了,动辄还要被剥皮。

而自明成祖时代起设立东缉事厂(非冬季市场),也就是东厂,直属皇帝,并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至此太监制度也就基本完善了,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自洪武年间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才有了掌印、秉笔的机会,这个稍后论述。个人认为掌管东厂是后来宦官掌权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东厂地位高于锦衣卫,终明一朝,锦衣卫翻身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的情报搜集和捕风捉影的事情被东厂承包,有了实权也就有人巴结,发展就此开始。

二、 牵制文官(本意),分割皇权(事实)

干了东厂的头子之后,宦官离登上巅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明代宦官可谓制度化,内廷一司礼监为首有十二监,下有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但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只有司礼监这一处,其他大多是干看门、洗刷之事,因此我们的眼光重点放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上。

刚才提到过,掌印、秉笔二监在初期是名不副实的,只有到了明英宗时代才真正开始掌印、秉笔。明英宗即位时才八岁,由太皇太后张氏秉政,张氏令内阁在奏章中列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做选择题,即所谓的票拟。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选择“照准”还是“不准”就行,这就是所谓的“批红”,批红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这边批完红,掌印太监打印一盖,流程就算走完。

后来这种方式就一直沿袭了下去,皇帝轻松,文官也不至于权利过大,事情也都得到解决,大家都很开心,牵制文官的功能算是起到了。而分割皇权,则完全是个人发挥问题。

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宦官团期还是以误国为主,但也有陪伴崇祯皇帝走到生命尽头的王承恩,耿直尽忠的怀恩,廉洁自守的陈矩,还有名垂青史的郑和,我们也不能忽略他们。

10

宦官又称“阉党”!俗称“公公”!东汉以前宦官在古代是指皇室亲属的仆人,自东汉后宦官才被全部阉人代替,当时皇帝为了保证后宫血统的纯正,防止后宫乱来,才启用全阉宦官!明朝后才把宦官改为太监一称!当时的太监算是宦官最高的别称了,还有更低微的少监。

历史上最厉害的宦官要属南北朝时的-宗爱!宗爱自又出身低微,因当时触犯了律法被强行阉割,送入宫中!但宗爱聪明伶俐,又会拉拢势力,最后有了与皇帝一较高下的势力!宗爱历经亲手弑杀过两位皇帝!但宗爱最后死相特别凄惨,被五马分尸!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就是孙耀庭了,孙耀庭出身贫寒,从被家庭送去当过伴读!最后因家境突变,父母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只好把孙耀庭送入宫中沦为太监!但好景不长,随着溥仪的倒台,民国的兴起,这位中国最后的一位太监也只能到寺院讨口饭吃!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才有了晚年的幸福生活!1996年孙耀庭于北京广化寺逝世,享年94岁!

宦官也好,太监也好!随意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宣布宫中永远不会再有宦官!这才终止了这个职位的永久不使用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