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菜市场买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

为什么菜市场买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

2020-08-22 16:01阅读(59)

为什么菜市场买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不是不能叫猪舌头,而是受中华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影响,习惯性的称谓,让人不会感到不舒服的反应,在古代早期的广告形式,有

1

不是不能叫猪舌头,而是受中华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影响,习惯性的称谓,让人不会感到不舒服的反应,在古代早期的广告形式,有两种,叫卖广告和招牌广告,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广告形式。当时走街串巷的生意人,扁担上挑着货物一边走一边叫卖,有街头巷尾摆摊卖货的,全靠吆喝来吸引买主。叫声响广告。

声响广告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但也不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为了吸引人来买货,叫卖声除了要很大,还要有音乐感,不能让人听着不舒服。不仅仅是声音抑扬动听,脍炙人口,而且还非常巧妙,具有艺术的潜质。

比如卖烤白薯的,他不是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这就比“谁买烤白薯!”更引人注意。还有卖萝卜的,他不是喊:“萝卜谁要,便宜呀!”而是喊:“赛梨味,辣了换!”这就比前一种叫法更能勾起人们的购买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音乐感很强,即便在你身边吆喝很多遍,你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报菜名的时候,为了让客人听着舒服,不直呼菜名。如“猪舌头”不能直接喊出来,而要喊“口条”,“炸鸡块”要喊成“炸八块”,“卤小鸡儿”要喊成“卤生口儿”,“高汤甩鸡蛋”要喊成“高汤甩果儿”。报菜名也要声音婉转,节奏感强,还要报得准,声音清晰,让客人听的清楚。

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欢迎大家有什么补充的,在下边评论,我是先锋食艺专注于美食,喜欢美食的可以关注我头条号!

2

谢谢邀请。其实正如这个题目下不少答案所说,国内不少地方并没有这样的限制,购买时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猪舌头就是猪舌头,并没有什么不能叫的。但是也的确有部分地区会有这个忌讳,这也算是地方特色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发音的问题,“舌”字的读音与“折本”的折一致,在生意人耳朵里,“折本”是听不得的,谁做生意不想多赚钱呢,大家都不想亏。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忌讳,大家会给猪舌头专门起个另外的俗称,如有些地方叫口条,有些地方反其道而行之,更是称作“赚头”,意思就是大赚特赚。

其实类似的传统文化很有意思,因为独特的发音从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文化,如果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生活时间短肯定摸不着头脑。前些年新闻说有一种菜叫“发菜”,快被吃绝了,其实本身也没什么独特的营养价值,就是名字谐音“发财”,于是大家蜂拥而至,你说被起了个吉利名字导致快被吃绝了,找谁说理去……

3

同意覃仕勇先生的回答。补充一下:

1. 粤人忌讳多。再举例:“干”意头不好,故“猪肝”改说“猪润”,多好!

“猪手”有讲究,只用前脚。后脚才叫“脚”只管走;前脚则称“手”,抓与拿,拟人化。粤菜标准菜式“发财好事就手”,自然用材为髮菜、蚝豉、猪手。“就手”——唾手可得、手到擒来;“就脚”——容易、方便到达、落脚。

现在普通话的“买单”,实为粤语“埋单”之近音,意思都贴切。有账单欠钱不是好事,尽快了结“埋”了;还钱把单“买”回,普通话也正确。

有心学粤语的,尽可以大胆地跟广东人学着说;广东人也都开始学“煲冬瓜”(普通话)了。记住:别问广东人“食完饭没?”那有耶稣“最后的晚餐”的忌讳。认个有钱的广东“干爹”,记得要说“继(近于音“开”)爷”——“继”好过“断”吧?

2. 粤语的声调至少有五个以上,与音乐的调式比较吻合,所以用粤语读古诗近乎于“唱”诗,这是古汉语的魅力之处。“猪脷”、“猪润”及“猪手”的“平仄”读音,远悦耳于“猪舌”、“猪肝”及“猪脚”的“平平”读音。

有说有笑,开心就好!

4

这是个民俗问题。豫南地区叫做“猪赚头”,道理有三点:

⒈自古百姓很少读书人,不会咬文嚼字,习惯口语表达,重“音”不重“字”。猪舌(shé)头,等同折(shé)本、赊账一个音,很不吉利。老百姓的聪明直白就表现在,你说折老本,我非得有赚头。于是,猪舌头变身猪赚头。

⒉从40多年前直到远古,吃猪肉是有钱人的事,自古有钱人从来是少数。就是历史上最富庶的宋朝,人们还舍不得一天吃三顿饭,包括皇帝都两顿饭。穷人也不是完全吃不到,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一年的洗碗水合着草、秕糠,可以养成一头猪。于是,家家杀年猪成了过年的重头戏,忙活一年有得肉吃了。杀猪吃肉也就有了仪式感,猪舌头就是标志。再穷的家庭,以杀年猪显示自身的劳动价值,猪舌头一定的单独做菜,必须当家人享用,下酒。所以,猪舌头只一种做法,卤。当家人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和精神依托,要言语吉利,肯定不能说“猪折头”了。
⒊传统的饮食文化里,不仅猪舌头,整个猪头都是难得的美食,自古就是供品。撤下后,所有部位各有做法,成就许多名菜。

5

舌头和折(She)头同音,折头是赔本的意思,有很多地方把猪舌头叫\"猪赚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傻子去菜市场看见卖猪肉的,就说你这猪舌(折)头真大,卖肉的听了不高兴,没搭理他。傻子回家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对傻子说,猪舌头不能叫舌头,应该叫赚头。卖肉的说上回家气的把猪舌头割掉了,结果第二天傻子又来菜市场,看见卖肉的猪舌头不见了,就说,你这猪今天没赚头了,卖肉的气的半死!

6

这都过去做生意人的叫法,我们宁波人猪舌头故意叫”赚头”,把猪头叫”利市”也叫利市头。也许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这都是为了讨个吉利!结果这种叫法得到大家都一致认可也认为好听!所以一直延传下来。

特别谢年请菩萨,更加不能叫舌头,舌头就是”浊本”,也就是亏本的意思不吉利。叫赚头明年还可以赚得更多的利润!利市就是市场顺顺利利,都是图个吉利的意思!

祭祀时要摆活的鲤鱼、全鸡、肋条肉(有的全鹅)、年糕(年糕是年年高的意思),中间摆个”利市”,把“赚头”伸出外面咬了一稞葱,上头放了一把小刀,都贴了园园的红纸,点上大红腊烛。上香请菩萨来吃!

傍晚男主人公剃了头、洗了澡、换了新衣服,拜天拜地口中念念有词一个劲的磕头,礼罢要放爆竹送行!这样谢年的祭祀就算结束,一家人开始高高兴兴的吃年夜饭,我们宁波过年多数喜欢吃年糕汤,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风俗习惯!

7

舌头的“舌”字与做生意“蚀本”的“蚀”字同音,不吉利,为商人忌讳,在两广地区,猪舌叫猪利。看过周星驰粤语版《算死草》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葛民辉在澡房吻猪利片段,当时,星爷是不是猪利猪利的叫?

8

任何行业都有忌讳,做生意的当然应以赚字为先图吉利,而猪舌头的舌头有亏本的含义,所以作为菜市场的老板就将舌头改口叫赚头,这种叫法自古延续至今。

9

不是不能叫只是俗语习惯的称呼,如有的地方鸡蛋俗称“鸡子”、螃蟹称之为“蟹子”、猪蹄美名其曰“猪手”、猪头肉又冠名为“猪脸”等等。



都是人们生活中

习惯性的名称,古代没有现在的庞大广告形式,在叫卖声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不能让人有不舒服的反感,古人的广告形式第一就是叫卖,第二是门头招牌,古代受才力物力所限制门头还是很少,花样叫卖是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广告形式。古人小生意多以走街串巷的叫卖为主,比较繁华街镇有门面也主要依靠摆在门前叫卖,以花样叫卖来吸引买主。如老北京的叫卖:冰糖葫芦 :冰糖儿多呀哎;
酸梅汤:喝的嘴里凉嗖嗖 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 ;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 ;烤白薯:热乎呃 ;年画儿:卖哎 画儿; 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 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 ;石榴花:拣样儿挑哇 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 ;硬面勃勃:勃勃啊 水萝卜:辣了换呃 炸丸子、炸豆腐:炸丸子开锅了 羊头肉:羊头肉喂 。这样听着是不是很舒服的感觉。

10

这个问题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7、8十年代或者更早更早更早一些时期,那个时候的生意人,一般都是小打小闹,所以许多词汇是非常忌讳的,做小本生意都希望有点“赚头”,有谁愿意去“舌”呢?“舌本”即亏本的意思,那年头养大一头猪确实不易,而做屠夫的去购买一头猪然后宰了拿到街上去卖,算得上是一庄大买卖了,更希望赚大点,当有人要买他的猪舌的时候,顾客必须这样对屠夫说:“你的‘招财’怎么卖”?或者说:“你的‘赚头’怎么卖”?要么就是:“你的‘千口’怎么卖”?如果你要是说:“你的‘舌头’怎么卖”?那这个屠夫一定会一脸的不高兴:“我没有‘舌头’,你去别处买”。

所以说,做生意就是图个吉言吉利,特别是小本生意,更是“舌”不起。

好了,把话题转移到现代,现代人上市场买东西就没那么多忌讳了,买牛鞭干脆叫牛卵,买狗鞭干脆叫狗鸡把,买猪舌头一般都说买“招财”,因为叫顺口了,叫舌头反而觉得别扭。买猪舌不叫“舌头”的原因大致如此,你觉得如何请在评论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