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行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兴起的,首要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仿制西方的武器装备,后来进一步被发展为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新政

军事方面

洋务运动的第一步行动在军事方面,先后兴办了很多兵工厂,其中重要的有四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除此之外,还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成立洋枪队,配备西式武器装备。

文化方面

洋务运动的另一个行动是对文化的重视上,创办了新式的学堂,派遣10—16岁的青少年去国外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堂比较出名的有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培养了大批的电报,西医,矿务方面的人才。严复,詹天佑都是公派留学生,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

洋务运动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主持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标志着它失败了。

对后世的影响

先进思想的传播

清朝统治者长期的闭关锁国,关门造车,跟西方列强的差距变大,而落后就要挨打。兴办的新式学堂,还有翻译的外文书籍,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旧式的科举制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西方的技术不在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是成为求富求强的学问。

培养了专业的人才

清政府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还有严复成为近代思想启蒙家,军事工业的兴办也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最佳贡献者
2

洋务运动,是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的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等人面对惨败的现实和残局,意识到不能贪图暂时的安稳,通过清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恭亲王等人想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就是用西方列强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和练兵方式来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此时在京外的一些比较有见识的大臣,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也同样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他们周围也有一批比较了解国内外形势,希望开办洋务、富国强兵的官员和开明人士。由此,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形成了一个势力比较强大的派别,习惯上我们称他们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也开始兴起。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当时那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洋务派提出的“自强运动”虽然没有触及到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但仍然招致了以倭仁、徐桐等奉行“祖宗之法”和“圣人古训”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洋务派的各项举措都受到了来自上层和清政府内部的极大阻力。在我们看来,当时的那些顽固派又是多么的可笑和自以为是呢?而这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即: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使洋务运动的很多举措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列强是根本不希望清政府能完全发展起来的,所以洋务运动的困难可想而知有多么大。因此,洋务运动所发展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其实都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很多举措的实行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制约。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巨大缺陷,它最终没能使中国真正的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而以失败告终了。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分布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一战期间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开办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决定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也让国人明白外交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必行之道。

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4

现代汉族文化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结合体。

而吸收西方文明起源于洋务运动。

5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后历经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最后终结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期间,以曾、李、左、张”等四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创办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难能可贵的是,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新式企业,并且参照西方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北洋水师”,使得军事近代化也有了稳步的发展。可惜的是,没有引进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来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总体来说还是太弱了,不足以与西方列强展开真正的较量,来保护国内自己的经济发展。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渗透。

洋务运动,获得了慈禧的支持,抵御住了顽固派的反扑,成功在洋务派的推进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例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等成就。既有国防军事方面的重工业,也有民生方面的轻工业。

中国亦由此进入了近代化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过渡到了工业国,而且还朝着现代化方向在不断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6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政府通过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或自强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破败落后的局面,清朝的恭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官僚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推动下展开的以经济为核心的求强、求富的改革。

  • 洋务派人物

●洋务运动核心就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求强,民用企业求富。

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工业。这是洋务运动的重点。如曾国藩于1861年创建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建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械局,左宗棠1866年建马尾船政局,张之洞建湖北枪炮厂等。

  • 枪炮局
  • 造船厂

?民用企业。李鸿章兴办轮船招商局,唐山煤矿,天津电报局。左宗棠兴办兰州机械局。张之洞兴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制铁局。

  • 煤矿厂
  • 电报局

?兴办外语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1862年恭亲王奕訢创立同文馆,招收八旗子弟学英,法,俄语。李鸿章,左宗棠办外语和科技学校。还组织留学,翻译外国书籍。

  • 外语学校
  • 留学生

?创建海军。清政府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北洋海军

洋务运动的结果:

  • 甲午海战

?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炸毁马尾造船厂。

?甲午海战日本侵略者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各地军工,民办企业因为都是官僚控制和官督商办,腐败贪污严重,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海战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也反应了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使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洋务运动重点发展了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铁路

?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

?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有了长足进展。《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

?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墨骨读书

7

你好!我是生活领域学员:摘遇!

@今日头条 @头条生活家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还是深远的、积极的!鸦片战争之后,朝野上下几乎充斥着“自救!自强”的呼声!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当时先进的工厂、先进的近代工业、教育思想等都让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清朝)的发展方向!引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种的先进模式,成为彼时举国上下一致推崇的求强方式。

洋务运动对后世的正面影响包括以下五点:

  1. 洋务派在思想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洋务派让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让近代中国人真正的了解和接触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础科学和现代科学!为彼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学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开启了民智!
  2. 洋务派和封建顽固派的激烈革新争斗,在一定的程度上触发了部分官员和民众要改变中国的愿望;
  3. 客观上洋务派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了属于近代中国的军事工业、国营和私营企业,直接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快速形成;
  4. 洋务派为近代中国打开了现代教育的大门。促使了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外交人才、军事人才、基础科学人才、近代科学人才。通过在各地开办的新式学堂、选派官派留学生,这些都为中国近代教育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洋务派以言传身教、授业解惑的方式让近代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直接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不少传统封建士绅的支持和加入!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打下伏笔。

消极的影响:

第一,对上(清朝)想保护封建主义王权,对下又想实施资本主义,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必将引发剧烈的冲突!所以,洋务运动处处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第二,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洋务派不但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封建主义的摧残者和破坏者。

第三,洋务派坚持“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对西方列强妥协投降的做法也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抵御外辱’的信念,也失去了一次改变中国、富强中国的机会!

所以说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积极的!虽说洋务运动最终没有彻底取得成功,但至少成功的唤醒了一部分想改变当时中国现状的人!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帮助不大,但还是有相当的帮助的。

就像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多少也做了一些洋务。比如印度至今还在使用的铁路,就是英国人当年修建的。

洋务运动为中国留下了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等。

满清搞这些东西是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让中国有了一定的进步。

以典型系统为例,洋务派在1879年在天津到大沽口之间建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事实证明,原本快马跑几个小时的急报,电报传送只需要几秒钟。


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并铺设由上海至天津的电报线路。

由此,中国的通讯完全不同了。

以往都是靠快马传递消息,中国又面积辽阔,从南到北再怎么快,也需要几天时间。

所以,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率兵奔赴台湾参战时感到修建现代通讯事业的急迫性,但奏报被守旧官僚否决。

电报线路建立以后,对于中国军事、外交、政治甚至经济,都有极大的意义。

比如中法战争期间,福建的清政府发电报请求皇帝决策,只需要几分钟,皇帝就可以看到福建一线的情况。

而皇帝下命令,福建也只需要几分钟可以收到。

同时,由于电报存在,全国的军事作战完全不同,效率提高了百倍。



可惜,像电报这要能够保存下来的洋务运动成果很少。

这是因为中国根本制度不变,还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而现代化资本主义实业,必须有相应的制度配合,不然根本就无法发展。

比如建立现代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组织配合,比如生产零件的其他工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等等。但这些都被清政府控制,所以根本就没有,也不会允许发展。

洋务运动的大型军工厂,不能说不先进。但工厂需要会计,管理者是满清官僚,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账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无标准,最终形同没有管理,武器质量很烂,一些步枪发射后甚至炸膛,将士兵炸死。加上贪污腐败横行,所有军工厂全部严重亏损,最终只能倒闭。



其实李鸿章说的最好:“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9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迈向现代工业的开端。

从政治层面上来说,统治者意思到西方现代工业强大,而自身需要学习来增强实力。

后来逐步的放宽民间办厂的政策,为后面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涌现出了大批的实业家,有效的促进民族工业的进程。

从经济层面来说,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财政压力,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雇佣关系发生改变,为后来民族工业的经济实力和雇佣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层面来说,更新了人们对西方工业文化的认知,认识到现代工业的重要性。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堂,并派出学生留学出国,同时也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学。

为后面的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甚至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从军事方面来说,创建了第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创建了第一支现代陆军。

北洋新军,后面也是这支现代化的行军覆灭了清政府,同时也导致了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

北洋水师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侵略,著名的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从一定的程度上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为后面的民国海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重新创办的北洋水师在1911年11月15日海军在九江易帜,民国海军诞生。

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开启了现代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先河,为后世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发展基础。







10

自清末以来,帝国主义入侵打破中国几千年来在东亚拥有的优势文明地位,这不仅是中国近代苦难的根源,还不时引发中国人民对自身体制甚至文化的否定。可以说,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反殖民、抵抗亡国灭种的奋斗史。为了救亡图存,中国曾尝试各种程度不一、磕磕绊绊的变革,尽管成效有别、手段不一,但本质上俱是为了重振国家,达到民族復兴的目标。

百年耻辱开启復兴进程

中国的民族復兴进程,其实从1840年清政府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进入「百年耻辱」伊始,就已经提上日程。

尽管鸦片战争的惨败並没彻底打醒中国的天朝迷梦,但仍令小部分官员或有识之士有所警觉,开始试图接触外界的更多新知,藉此反思和改进自身厚重的体制。如衔命膺任钦差大臣禁烟的林则徐,在广东期间密切搜集西洋动态,延聘中外人士翻译澳门、印度、南洋等地的书报,编纂为《华事夷言录要》,还翻译部分国际法为《万国律例》,以及翻译纂修介绍世界各国的《四洲志》,在情报搜集上可谓十分用心,另还添购西洋船炮以改善武备。其他如增修《四洲志》为《海国图志》、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编撰《朔方备乘》谈守卫蒙古、防范俄国侵逼的何秋涛;还有撰写《瀛寰志略》介绍各国地理与政体的徐继畬等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警醒世人。

尽管彼辈引进部分西方知识,本质仍不脱「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家治学法,也未获得朝廷重视採纳,更未根本性地改变「华夷有别」的天下观,但林则徐等人是最早开眼看世界、渴望恢復大国荣光的第一批人,是传统士人在新时局下、以旧学体系补救时弊的最后一次努力。因此可以说,最初中国民族復兴的动力,正是在这批忧国志士中逐渐孕育累积。

1860年英法联军攻佔北京并焚毁圆明园,逼得咸丰帝宣告「北狩」逃到热河后,朝廷内才有大员勐然清醒。受命为全权大臣负责议和的恭亲王奕訢,一边忙着同列犟周旋,一边忧心太平天国的乱事,喟嘆「外忧与内患,相为倚伏」,深知非求变不可。稍后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奏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此统辖外务和正式展开长达三十馀年的「自犟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与技术。这也是大清在帝国体制下首次正式的復兴尝试,希冀能藉此重振天朝上国的威严。

自强运动的要旨在于练兵,革新军备成了清朝的首要目标。为了操办兵工业,需培养通晓西方科学的人才,因此相继设立同文馆、广方言馆、天文算学馆、北洋电报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並分批向美国派遣幼童留学。而办理自犟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故又陆续开办轮船招商局、开採煤矿、修建铁路、架设电缐等,都为中国带来全新的风貌。

不过自强运动並非一帆风顺,自推行以来就苦于保守派的抨击和经费的短绌。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的牡丹社事件时,奕訢便上奏痛陈:「人人有自犟之心,亦人人有自犟之言,而迄今仍无自犟之实。从前情事,几于日久相忘。」从这便可看出復兴的阻力。

如果牡丹社事件是自犟运动的随堂测验,那么1883年的中法战争无疑是场期中考。这场战争中清朝陆军虽取得胜利,海战却大败,南洋水师和福州船政局更遭法国舰队摧毁。最后清法议和,清朝虽不必赔款,但从此丧失藩属国越南。经此一役,清朝才痛定思痛,于1885年创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正式将海军列为独立军种,曾名震东亚的北洋舰队,也才就此慢慢茁壮,于1888年正式成军。

期末考很快来临,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被光绪帝和不少朝臣以为可恃之一战的北洋海军,不仅未击沉一艘日舰,退守威海卫的残存舰队更在最后几乎全被日本掳去。甲午战败的结果不仅是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和赔偿2亿两白银给日本,还允许日本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列犟见此也援引最惠国条款,对中国经济造成无以復加的严重打击,宣告军事或器物的表面变革已绝无挽救中国的可能。此外,西方列犟看透清朝的腐朽本质,纷纷盘算瓜分中国,相继要求租借港湾或划分彼此势力范围。一时之间,中国似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命运。1898年严復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出版,书中提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观念,在危局中更是犟烈震动人心。

自强运动的失败,代表器物变革无法真正扭转中国颓势,也是首次民族復兴的重大挫折。不过中国也取得不少现代化成绩,以及刺激近代资本主义与新社会阶级的萌芽,为日后中国的进一步改变提供助力。如在工业方面,清朝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兵工厂,不但提供清军所需的枪炮弹药,更在后来兼有部分铸币功能,如天津机器局辖下的宝津局曾在李鸿章主持下铸造银元货币,企图统一币制以改善经济。

商业方面,为争回利权和筹措财源,清朝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採煤矿、设立电报总局等。如1876年后,福建巡抚沈葆桢于台湾基隆市八斗子,开办台湾第一座官矿,並引进新式的採矿设备。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自从轮船招商局开办以来,「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馀万两」,遏制了帝国主义资本的垅断。而出口额也不停在上升,尤以茶、丝、棉花、大豆佔大宗。这替中国累积了资本,也改变了经济生产结构,促进商业市镇的兴起,令中国逐步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

而这些变革更催生出一批受雇于近代工业体系的工人,还有接受西式新知教育的人士,以及在中外贸易里得益的买办阶级。尤其是在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中培养的人才,都在清末民初成为影响社会的人物,如鲁迅曾受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后负笈日本;唐绍仪是留美幼童出身,回国后办理过税务与外交,並在民国期间出任国务总理、孙中山广州军政府财政部长等要职;同为留美幼童的詹天佑,日后修筑中国自建的首条铁路京张铁路,是不可多得的工程人才。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等北洋海军军官,也都曾留学西洋,相继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亦因阅读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等机构翻译的西学书籍,而开拓眼界,滋养变法救国的决心。

可惜的是,自强运动的成效终究有局限,其本质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故有限的技术革新並未促成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流动,新兴的工业也因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故时有亏损,导致无法累积更多的资本、刺激更多的生产和扭转经济结构,令中国富犟。受过新学教育的人才更难撼动科举出身的传统官僚阶层。因此,自强运动虽开创了民族復兴的可能性,在视野、产业、思想上为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埋下了伏笔,但因不愿触动传统皇权与传统思想体制而限制了其进步性。

立宪与革命的救亡之争

甲午之败,中国内部对于如何救亡图存的方式也发生分歧。一派打算继续扶助清朝,以变法维繫中国命脉;另一派则已对清朝失望,决心发动革命推翻清帝国,重建一个以西方制度为模板的崭新中国。前者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最知名,他们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1898年发动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要对政制、军事、教育、经济等领域展开彻底的变革,这是中国在帝国体制下第二次復兴救亡的努力。然而,维新派太过急切,根本不考虑政策的适用性,百馀日内就推出180多道上谕,仿佛要在短期内就达到百年才能厚积的富犟,更丝毫未考虑裁汰科举和旧官府的社会冲击。更要紧的是,维新派缺乏武力后盾。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反扑,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变法人士,谭嗣同等人遭斩首,成了为中国前途牺牲的忠魂,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和梁启超则仓皇奔逃海外,鼓吹拥护光绪帝,提倡君主立宪,成为立宪派的先锋。而百日维新的失败,也代表清王朝已成了阻碍进步、保全旧势力的障碍,不復有率领中国幡然改变以求振兴的意志。

此时中国民间因西方产品侵入和大量赔款的负担,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加上基督宗教随着西方势力入侵而遍佈各省,与中国传统礼教风俗格格不入,令教案时常发生。1898年,四川余栋臣领导的叛乱队伍檄告天下,「(列强)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佔上海、又割台湾,胶州立埠,国土欲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高喊「但诛洋人、非叛国家」,可说是义和团的先声。

这股盲目的仇恨在朝廷有意无意的纵容下不停扩大,最后催生出蹿行华北的义和团,四处攻打教堂、捕杀洋人,令恼于列犟侵逼的慈禧太后误以为可藉之成事,竟然在1900年向各国下诏宣战,结果引来八国联军,北京再度遭到外国佔领。慈禧、光绪帝和其他朝臣一路逃往西安,命令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辛丑条约》,付出象徵中国人口总数的四亿多两白银的屈辱性赔款,並许外国在北京驻军,埋下日后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的隐患。

义和团之乱是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袭数十年的一次总怒吼,但这怒吼无济于阻止中国的衰亡,反倒将中国拖向更苦难的深渊,中国抵抗外侮的民族自信也再次遭受重创。尽管清朝在事变后推出「庚子新政」,如编练新军、预备立宪,做出第三次救亡的尝试,但颟顸的清室仍只想藉此保全皇权不坠,而非顾念全中国人民。沉重的辛丑赔款和新政开销,以苛捐杂税的名目摊派在老百姓头上,更激起各地抗税民变。尤其预备立宪时间竟长达九年,更使不少立宪派大失所望,转而投入排满革命的滔滔洪流。原本在新政中编练用以拱卫清室的新军,最后更成了多次革命的主力。

革命党中,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黄兴的华兴会和陶成章、蔡元培的光復会影响力最大。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时于章程中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首度提出民族復兴的概念,以共和制为目标,否定帝制拥有復兴中国的可能性。无独有偶,身为立宪派核心的梁启超,也在1901年《中国史叙论》中首度使用「中国民族」一词,后来改称「中华民族」,藉此犟调中国各族的一体性以求救亡,正说明革命与立宪两派救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並陆续为后人转化与继承。如1917年李大钊喊出「中华民族之復活」,1928年国民党在制定的国庆口号中正式揭橥「庆祝中华民族復兴的光荣」,1932年张君劢创办《再生》杂志,也提倡「中华民族復兴」,皆显示民族復兴目标的一脉相承。

各派革命团体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合併为「中国同盟会」,集中了起事力量,並以思想与武力两途並举,如发行《民报》勐烈抨击满清的腐败,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多次论战,最后梁启超等保皇派终因不敌革命派的勐攻,以及清朝的保守力量无法为其立场背书,最后导致保皇论的溃败。

此外,陈天华还以《警世钟》、《狮子吼》等通俗着作警醒世人,高唿:「真呀!真呀!真呀!中国要瓜分了!」激发同胞尽快觉醒。青年留日学生邹容,在其着作《革命军》内慷慨倡议「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震动海内外华人,连企图炸死清朝出洋五大臣的吴樾,还有孙中山、蒋中正等人也曾在早年受此启蒙。这些思想的传播,都在不停扩大反清革命的民意。

尽管武装起义一次次失败,前仆后继的革命志士牺牲,但仍不能阻止人们反清的决心。陆皓东、秋瑾、林觉民等人,俱是壮烈牺牲的青年英烈。尤其是林觉民,在起义前写就《与妻诀别书》,留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之大义悲嘆,更使人闻之动容。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先后响应,再加上袁世凯挟着北洋军威要挟清帝退位,这才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实现共和,完成民族革命的胜利。

然而,国体转变並未给新生的中国带来国富民犟的昇平局面,列强依旧威逼,民生依旧凋敝。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张勋復辟、军阀混战、南北分裂、日本犟加「廿一条要求」等内忧外患接踵而来,都令中国各界感到失望。孙中山更在演讲中斥责:「满清的政治犹稍愈于今日……如现武人官僚的贪婪,亦较满清时代为甚。」这是民族復兴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败,仅有国体表面革新这种阶段性的胜利仍无法真正救国。因此,民国政治的失败,促使中国人民不得不探索復兴救亡的更深层次方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