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跪坐也是如此。在中国,跪坐的习惯慢慢被摈弃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北方民族大量入住中原,将胡床(就是椅子)带入了中原,到唐宋时期,跪坐慢慢被高足坐具取代了。
所谓跪坐,就是双脚跪地,席地而坐,臀部放在脚踝上,将上身挺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大腿或膝盖上,目不斜视。因为形似骑鹤,所以在佛家中又称为跨鹤坐。
中国古人跪坐的习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研究发现,跪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因为跪坐要求双膝和小腿着地,所以一般在地面上会有铺垫物,比如说席子、草甸子。而铺垫物在中国新时代晚期就出现了。至少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已经发明了席。在半坡文化、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过程中都在器底留下很清晰的席子印痕。
虽然在唐宋之际,我们就已经从跪坐变为高足坐了,但是,由于长期以席子为坐具,所以至今汉语里把座位叫做“席位”,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者政党领袖叫做“主席”,把参加会议或开某会时列于坐席叫做“出席”。
跪坐是中国古代汉人在正式场合里唯一正式的坐姿,如果在正式场合里没有跪坐而采用其他坐姿,通常是向他人表示不尊重,因此也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成书于秦汉年间的《燕丹子》记载,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嬴政失败后,
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箕踞的姿态为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是对对方轻慢傲视的姿态。在这里荆轲以箕踞的姿态骂秦始皇,可见正式场合的其他坐姿比如箕踞是充满不敬之意的。
如今,我们早已经抛弃了跪坐传统,而改用座椅,跪坐反而在韩国、日本这些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得到了保留。那么,抛弃跪坐,带给我们什么影响呢,或者说,跪坐有哪些好处呢?
一君臣平等关系失衡
在先秦、秦汉年间,君臣在正式场合都要跪坐,也就是君主和大臣们跪坐在席子上,完全不像宋元明清后世,君主高高在上地坐在龙椅上,臣子要么在底下站着,要么在底下跪着。这个时期,君臣之间还比较平等,臣子对于君王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直言不讳,不像后世,尤其是满清,大臣完全成了皇帝的奴才。
跪坐消亡,减弱了国人优势思维
纯粹的华夏哲学精神就是跪于天地之间思考,这种典型的东方思维修炼讲究的是顿悟,是灵光的闪现,是一瞬间就使思维达到终点。而西方人重视的是过程,是老老实实地推论。 也许是巧合,中国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产生在那个席地跪坐的时代,自中国人普遍地从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走向僵化,曾经有过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飞扬,而自宋以后,则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跪坐产生刚毅正大之气
采取跪坐的姿势读书、听课、冥想,你可以感觉到身上仿佛在酝酿着一股刚毅正大之气。这种大气,与那种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懒散漫之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有人可能觉得跪坐的样子刻板,岂知那正是一种刚性的符号,那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姿势,其实内含着一股爆发力!中国人性格最果敢刚健的时代,也正是那个跪坐的时代。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跪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跪坐着傲视天下。
自宋朝开始,中国人的坐姿从席地跪坐变为腾空高坐的时候,中华文明却走向了下坡路。精神也渐渐变得萎靡,宋朝之后,两度亡国于异族,清朝更是把汉人的精神脊梁给打断,威武不屈、刚毅勇敢的性格没了,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精神没了,包罗万象、不拘一格的气度没了,剩下的只有麻木、胆小、怯弱、愚昧,被西方嘲笑成东亚病夫。
跪坐对身体也有好处
正确的跪坐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一种坐姿。现在的人整天坐在办公室,身体也出了很多问题,劲椎病、腰疼等毛病不断找上门。而跪坐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炼,对身体存在诸般好处,这已有医学证实。首先,习惯跪坐能减少驼背的发生。第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所以,在闲暇之余,自己练习跪坐一会,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