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武,汉景帝一母同胞的弟弟,皆为窦太后所出,因其哥哥景帝乃是嫡长子,所以他早早的就与皇位无缘,前178年,受封代王。前176年,梁怀王刘揖绝嗣,基于多种原因,汉文帝命刘武继嗣梁王位。



前154年,梁王刘武入京。后在一次宴席上,景帝与刘武说道:“千秋万岁後传於王”(《史记.梁孝王世家》),就是日后传位于你。“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此时刘武是表面推辞,且也知此言可能非真心实意的,但他内心却是有了一丝的欣喜。

汉景帝这次在宴席上的承诺,虽被参加宴席的窦婴给驳了回去,但是却无疑让刘武有了对坐上皇位的一丝信心。因这个承诺,刘武在“七国之乱”时始终都站在汉景帝的一方,并倾全国之力帮助汉中央军抵挡吴楚联军的进攻。而因梁国的牵制,吴楚联军的主力也不敢茫然越过梁国向汉长安进兵,这也就让汉中央政府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调配兵力和粮草,如此也就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可以说“七国之乱”能够被汉中央所平定,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刘武。正是刘武牵制住吴楚联军的主力,周亚夫才有了机会率兵南下,并趁机夺取了泗水入淮之口,从而断绝了吴楚联军的粮道。而事实上若无周亚夫这般冒险的断吴楚联军粮道的做法,汉朝恐很难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若无刘武的牵制,周亚夫偷袭粮道也断然不可能成功,所以刘武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当然,刘武之所以会在“七国之乱”中如此的卖命,都不惜将手中全部的武装力量派出与吴楚联军决一死战,这其中虽有着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是汉景帝此前的那句“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绝对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不过,让刘武没有想到的是“七国之乱”平定不久,汉景帝就在窦婴、袁盎等朝中重臣的劝谏下违背了这一承诺,在前153年,景帝立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如此汉景帝这般“背信弃义”的做法,也就造成了日后刘武欲图刺杀袁盎等朝中重臣这等汉历史上首次诸侯王刺杀公卿大臣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延续数年的夺嗣风波,让汉中央经历了数年的动荡与不安。

“景帝传位于梁王”所引起的夺嗣风波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前154年,宫廷宴席上“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汉景帝承诺自己百年后会将皇位传位于刘武,这句话也导致了汉朝在日后数年出现了一场较大的政治风波。



不过这次承诺并未得到实现,因为在汉景帝刚承诺要传位于刘武,就遭到了窦太后的从侄窦婴的竭力反对,窦婴上谏道:“汉法之约,传子适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婴认为自高祖开国以来,皇位的传承从来就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死弟继承,这显然有背于汉祖制。

景帝在听到这句话后,“於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史记.梁孝王世家》),景帝与窦太后二人皆不再说话。次年,景帝立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自此汉景帝传位于刘武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是在前150年,这一年的正月,刘荣因馆陶长公主刘嫖的设计,从而被景帝废黜太子之位。刘荣被废后,窦太后又重新燃起了对于让刘武继承皇位的心思。之后她就让刘武回到京城,然后在宴席上,窦太后就向景帝提出“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史记.梁孝王世家》),希望立刘武为皇储。

这时景帝是不敢拒绝,也不敢答应,在酒席上他只能与窦太后装糊涂。而后宴席结束,他就立刻召集袁盎等朝臣商议此事,询问他们如何解决这件事,该不该立刘武为太子。



此时袁盎等朝臣自然是一致反对立刘武为太子,他们认为“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史记.梁孝王世家》),袁盎等认为大汉承周制,而周是没有立兄弟为太子的先例的,所以汉断然不能起这个先例。

同时为了让景帝彻底断了立自己弟弟刘武为太子的念头,袁盎还举了一个立弟为太子后,而让国家动荡不堪的例子,其言:“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後,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史记.梁孝王世家》),就是当时宋宣公因立弟为皇嗣,就导致日后宋国是“祸乱后五世不绝”,宣公与自己弟弟的子嗣相互争夺皇位,都视自己为正统,从而导致宋国政局是动荡不已,祸延五代都不止。



如此,景帝在袁盎等朝中重臣的劝谏下,“景帝传位于梁王”之事就再一次化为泡影,之后窦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史记.梁孝王世家》),刘武再次被迫返回梁国封地。

第三阶段是在前150年4月,这一月汉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此时皇位再次离刘武而去,但这并没有让刘武放弃对于皇位的争夺,他并没有因此而死心。刘彻被立为太子不久,刘武就向景帝请求:“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史记.梁孝王世家》),刘武希望景帝能答应他让梁国将士来修建一条能让一辆车通过的甬道从京师直通长乐宫,以此来方便他朝拜窦太后,而对于这种几乎是胡搅蛮缠的请求景帝自然不会同意。



要知道刘武可以通过这条甬道直通长乐宫去朝拜窦太后,但是也可以利用这条甬道直接率兵攻进景帝的居所,所以景帝怎可同意呢?之后再加上袁盎等朝臣的极力反对,景帝更无答应的可能。如此,被拒绝的刘武,虽对于景帝不敢有什么的记恨之心,但对于袁盎等朝中重臣却已是恨之入骨,最终在新仇旧恨下,刘武下定决心要对袁盎等朝臣行报复之事。

不久,刘武“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史记.梁孝王世家》),在自己谋臣羊胜、公孙诡的建议下,刘武决定派人前往长安刺杀袁盎及其他反对他的议臣,自此引发了“景帝传位梁王”事件中最大的一次政治风波。



此后,袁盎等一些反对刘武的朝中重臣皆被刘武所杀。如此,朝野震动,群臣个个义愤填膺,要求严惩凶手,景帝下令彻查。不久就查出是梁王刘武与其谋士所为,景帝震怒,此时刘武处境堪忧。不过最后因窦太后的庇护,再加上刘彻的舅舅王信(被刘武谋臣邹阳收买)向景帝上谏:“昔之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太子,封之于有卑”(《资治通鉴.汉纪八》),借舜与象之事,让景帝消了怒气,后羊胜、公孙诡相继自杀替刘武顶罪,刘武最终得以脱罪,未被处罚。

这里说句题外话,夺位失败后的刘武之所以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行刺杀朝中重臣之事,其根源在于汉景帝、窦太后对他无底线的宠溺。

汉景帝即位之后,刘武得到的待遇就是“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史记.梁孝王世家》),他在京城时,出入皆于景帝同车同辇,而要知道景帝的车可是皇帝才能坐的辇。同时景帝还赐刘武“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赶,入言警”(《史记.梁孝王世家》)的待遇,就是刘武能用等同于天子的仪仗,出行享受天子的待遇。



如此,刘武以诸侯王的身份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这在汉朝乃至中国封建史上实属罕见,而这足以看出汉景帝、窦太后对他的宠溺是有多深。而也就是如此,刘武变得越发的骄横跋扈,他自认为自己如此受宠,必然不管做出什么事情,景帝都会原谅他,即使景帝不原谅,他的母亲窦太后也会让他原谅,如此这就造成了刘武的有恃无恐,直至做出这等刺杀朝廷三公九卿这等重臣的罪行。

当然经过这件事后,“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史记.梁孝王世家》),景帝开始疏远刘武,给予刘武的一些特权皆别取消,刘武彻底失宠于景帝。再加上他肆意诛杀朝中重臣的作为让窦太后也对他失去信心,也无脸再提刘武继位一事。自此刘武的皇帝梦彻底破碎,数年后,刘武便郁郁而终,“景帝传位梁王”之事也就彻底宣告结束。



现如今,多数学者都认为汉景帝要传位于刘武完全就是一句戏言,并非是出自真心的。因为在前154年景帝公开允诺要传位于刘武的时候,景帝正值壮年,且也拥有众多的子嗣,他断然没有要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嗣的必要性。所以多数学者认为景帝的传位许诺,是“随意许诺”,也是“口是心非”,并非真心实意。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梳理汉景帝说出要传位于刘武这整个事件背后的始末,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汉景帝说要传位于刘武绝非是戏言,而是受时局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纵观《史记》、《汉书》等关于景帝承诺要传位于刘武时自身的状态,这些史书都形容为“从容言曰”,“从容”2字就可以看出景帝允诺要传位于梁王刘武时,他完全是处于清醒的状态,他的这项决定也完全是自己的意思,并没有受到诸如窦太后这些人的胁迫。



要知道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时代,君主说的话往往是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君主不能随意的乱说些什么,不然可能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结局。更何况当时景帝还是在有窦婴等朝中重臣参与到宴席中说出的承诺,这就更是如同圣旨一般,所以景帝断然不可能在这种场合随意的许诺,而他之所以公开许诺“千秋万岁後传於王”,其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刘武以应对当时复杂的时局。

汉景帝即位之初,内外矛盾十分尖锐,时局更是举步维艰。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建立汉以来,为了让汉朝江山永固,他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前往全国各地就藩,借此来拱卫汉中央政府对于天下的统治。同时为了恢复汉朝的国力,汉初惠帝、文帝、景帝三帝皆采取“无为而治”的国策,此时汉皇帝并不过多干涉社会的发展,只要民众不违背律法,就任由其所为。



而这种“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汉朝虽的确是大幅度的让汉朝的国力得以迅速壮大,但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这个弊端就是会放任军功集团和诸侯王势力在中央和地方的滋长。

无为而治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就会导致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实力进入野蛮式的发展,《史记.平准书》载:“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如当时吴国就因汉朝的“无为而治”,从而依靠铸钱富甲天下,实力远超汉中央政府,最终也因此行造反之事。总的说自刘邦大封诸侯开始,地方上的诸侯王不但没能成为拱为中央政府的强大保卫力量,反而是成为了一股危急汉中央政府对于天下统治的最不稳定的地方武装势力。



而对于诸侯王对于汉中央的危害,虽自文帝开始就有所认识,并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如文帝初期,文帝就采纳了贾谊“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资治通鉴.卷十五》)的建议,通过削弱淮南国的方式来扩大自己儿子刘武的梁国的封地,以此来间接增加中央的实力。

再如文帝还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在保持诸侯国所占的地盘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诸侯王的子孙全部册封为王,从而增加王国的数量,借此来减少单个诸侯国所占的地盘,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实力,然后壮大中央政府的实力。



后齐文王死后,文帝就依照贾谊的策略“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与城阳、齐凡七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将齐国一分为七。再后淮南王被废黜后,文帝又“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史记.孝文本纪》),将淮阳国一分为三。

不过因文帝对于诸侯国的削弱是一种“小范围的、较温和的、以分国为主、以亲制疏为的削藩政策”,所以文帝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削弱,除淮阳、齐两国外,吴、楚等强大的诸侯国都相安无事,势力依然是十分强大。因此文帝朝的预防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势力的矛盾。



而这种现象到景帝时期是愈演愈烈,为此到景帝时期,就如晁错所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则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对汉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景帝登基后,就接受了晁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的建议,开始全面推行“削藩”。

但是因景帝与晁错的“削藩”太过急进、过激,且也没有一套相对完整及可行的策略,所以就导致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矛盾开始被迅速激化,且日趋明朗化。这种矛盾在汉朝决定对吴王刘濞进行削藩时,被彻底的点燃。

刘濞早年间就对景帝为太子时杀他儿子怀恨在心,但因当时实力不济,文帝处理的也较为妥当,所以刘濞那时虽“即山铸钱,煮海水以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史记.吴王濞列传》),但最终也并未付诸于行动。可是到了景帝时期,景帝筹划要削吴之地,再加上景帝的削藩让各地的诸侯王都胆战心惊,并也十分憎恨于景帝,所以此时刘濞觉得机会以来。



“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史记.吴王濞列传》)。“胶东、胶西、济南、齐四王有举兵反谋,谋由吴王濞起,连楚、赵,凡七国”(《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先是积极联络被景帝惩罚过的如胶东、胶西、济南、齐等诸侯王,让他们一起跟随自己造反,而这些诸侯王本就对景帝怀恨在心,所以自然是一拍即合。

随后刘濞在得到这些诸侯王的响应后,他为了能确保自己的造反能够成功,就又“北使匈奴,与连和攻汉”遣使与汉朝北方的大敌匈奴密谋,让他们一起跟着攻打大汉。

如此,因景帝初期,景帝采取过于激进的削藩,所以就导致景帝登基之初,汉朝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此时汉朝面临着内外双重的压迫,内部面临着吴、楚等诸侯王的欲图反叛危机,而外部又面临着北方强敌匈奴的虎视眈眈。可以说此时的汉朝不但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连国家都已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景帝要想解决这次危机,他就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作为地方上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王之一梁王刘武,他作为景帝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无疑就成为汉景帝所要拉拢的第一势力,而因他的实力,刘武更是汉景帝在未来应对复杂时局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景帝要想拉拢刘武,除了用皇位别无他法,毕竟作为诸侯王,刘武拥有所有的东西,权力他有,财富他有,美人他有,他不缺任何东西,所以此时除了皇位能拉拢刘武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能让刘武心动。如此,这也就有了景帝在那次宴席上,在十分清醒的情况下公开承诺要在自己百年后将皇位传于刘武的诺言。



总的说汉景帝公开许诺要传位于刘武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用皇位来拉拢刘武,让刘武能够在未来国家可能发生的动乱中坚定的追随自己,然后与自己同心同德,共同承担起平定叛乱的责任,从而确保刘氏的江山永固,及刘恒一脉对于刘氏江山的掌控。

最佳贡献者
2

谁跟你说过汉景帝要把皇位传给梁孝王?

汉景帝的母亲是窦太后,窦太后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启,也就是汉景帝,幼子刘武,也就是梁孝王。

汉文帝死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她的小儿子梁孝王刘武,希望在汉景帝百年之后,能让刘武继位当皇帝,并就此事多次跟汉景帝说明。



汉朝以孝立国,所有的皇帝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汉景帝对于其母窦太后的要求,并没有表示拒绝,也没有同意。

在一次皇家聚餐中,参加人员有汉景帝、窦太后、梁孝王、窦英(窦太后的侄子),汉景帝当众表示,自已百年以后,要把皇位传给梁孝王。窦太后听了很高兴,但窦英马上表示反对说: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父亲传给儿子,汉朝的皇位继承制也是父终子及,如果兄弟相传,会破坏祖制,引起变乱的。汉景帝不说话,窦太后很生气,马上取消窦英进入皇宫的自由。



汉景帝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并且经常隐藏自已的真实想法,在宴会上说会传位给梁孝王,也就是说说而也,只是讨太后欢心,并没有实行。

结果第二年,汉景帝就立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窦太后再次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孝王,汉景帝说让朝臣来商议,商议的结果肯定是不同意,于是大臣们去找太后,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的宋国国君宋宣公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临死前又将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结果宋穆公的儿子不干了,发兵叛乱,结果导致宋国五世大乱。



窦太后虽宠幼子梁孝王,但也是明事理的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就不再要求景帝传位给梁孝王。

汉景帝是借群臣之嘴,堵住了窦太后传位梁孝王的主意。汉景帝是从来没想过要传位给梁孝王。

3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汉景帝要把皇位传给梁孝王呢?都有哪些原因?

山野老人讲一个故事,大家就会明白一切!

(汉景帝 剧照)

一天晚上,景帝早早地就准备了晚餐,等着梁孝王的到来!

兄弟俩见面,本来是景帝很期待的事情!景帝准备了好多话要对梁孝王说,可是见了面,景帝却感到很难堪,找不出兄弟俩共同的话题。

景帝只是一味地劝酒,反复地说一句话:“母后把我们兄弟俩拉大不容易,我们兄弟俩要报答母后养育之恩!”

景帝把这句话说了几遍,说得自己都烦了!

景帝之前想好了很多话,准备对梁王说,但一见面,景帝觉得原来那些话不适合对梁孝王说。

景帝原来想告诉梁孝王,说朝廷官员有两派:

一是御史大夫晁错为一派。御史大夫晁错对朝廷很忠诚,可是势力单薄,总是受到排挤。

另一派,原来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死了,现在领头的是国舅爷窦婴,袁盎是窦婴一派的。

他们这些人处处与晁错作对,千方百计地置晁错于死地。

这些话,到了嘴边,景帝觉得不合适对梁孝王说,说了担心梁孝王挤兑他,笑他:一个皇帝,几个臣子都摆不平,还做什么皇帝?

景帝原来还打算告诉梁孝王,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这些人都有反叛之心,他们正在联络,企图想抱团来推翻朝廷。

这些话,到了嘴边,景帝也咽下去了。

景帝认为这些话更不合适对梁王说。一旦对梁孝王说了,说不定,梁孝王还有其他企求。

景帝还想说,现在,我们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我们兄弟俩要团结一心,保卫朝廷的安全。

这些话,景帝觉得更不能对梁孝王说,一旦说了,梁孝王说不定还以为自己离不开他,反过来要挟自己,那就更难办了!

兄弟俩很难得的一次见面,却由于互有防备,本来想好的话,本来应该交流的事情,却由于不知根底,放弃了!

由于环境的险恶,景帝对梁孝王抱有极大的奢望,希望梁孝王在朝廷有危机的时刻,能与自己一道同心同力。可是由于对梁孝王的猜忌,景帝不敢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景帝就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一方面想与梁孝王掏心窝,说些知心话;一方面又担心梁孝王不理解自己,一旦说出自己的处境,梁孝王反而会要挟自己。

处在这种矛盾之中的景帝很痛苦,很郁闷!

为了排泄自己的痛苦与郁闷,景帝只好不停地劝梁孝王饮酒!

后来,景帝有些醉意!

(梁孝王刘武 剧照)

醉意、痛苦、郁闷等加在一起,让景帝有些失控!

景帝再一次猛地端起酒盅,对梁孝王说:“来,我们俩再饮一盅!”说完,景帝一饮而经,然后醉眼朦胧地拍着梁孝王的肩膀说:“我对你说一件好事!等到我百年之后,我把皇位传给你!”

景帝话一出口,自己就犯傻了!

梁孝王听了,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梁孝王无法压抑自己的兴奋!但是梁孝王还是克制了自己的兴奋!

梁王当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梁孝王带着醉意离开了景帝,歪歪咧咧地回到窦太后的寝宫!

梁孝王之所以带着醉意,坚持回到窦太后的寝宫去,就是要趁机告诉窦太后刚才皇帝说的话,然后怂恿着窦太后,把这件事情生米做成熟饭!

窦太后闻着梁孝王身上的酒气,有点生气地说:“你这个幺儿子,今天怎么喝这么多的酒?”

梁孝王说:“母后,今天你幺儿子太高兴了!”

窦太后说:“太高兴了,也不能喝这么多的酒啊?”

梁孝王说:“母后,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高兴啊?”

窦太后笑着说:“你这个幺儿子,母后怎么知道你今天这么高兴?”

梁孝王笑着说:“母后,您知道今天皇上对我说了些什么吗?”

窦太后说:“你们兄弟俩在一起,我又不在场,我怎么知道皇上对你说了些什么?我又不是神仙?”

梁孝王说:“我说给母后听,母后一定会如我这般高兴!”

窦太后说:“你这个幺儿子,就不要吊老娘的胃口了,快告诉老娘,皇上到底对你说了些什么,让你像疯了一般!”

梁孝王说:“我这就告诉母后,当心,母后站稳当点,不要听了惊吓得摔倒了!皇上对我说,他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我。这样一件喜事,我能不高兴地喝酒吗?”

窦太后似乎没有听清楚,连忙问:“幺儿子,你刚才说什么?”

梁孝王一字一句地说:“皇上刚才对我说,他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我!”

窦太后这次听清楚了!

窦太后突然拉着梁王的手说:“幺儿子,皇上真是这么说的?”

梁孝王点点头,说:“皇上确实是这么说的!”

窦太后又问:“皇上确实是这么说的?”

梁孝王说:“皇上确实是这么说的!”

窦太后才想起来了,前天晚上,皇上说的那句话,感叹说:“这才是皇上应告诉我的太难打听的好消息!”

这一下可把窦皇太后高兴死了,于是窦皇太后一直拿这话当真,逼迫景帝册立梁孝王为太子。

景帝没有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景帝口无遮拦的承诺,自己百年之后,让梁孝王继位。这不仅仅是景帝为了讨好母亲,讨好弟弟梁孝王。景帝是想借此笼络母亲,笼络弟弟梁孝王,给弟弟梁孝王一个想象,让弟弟梁孝王安心做梁王,尽力拱卫京城。

因为景帝在朝廷内外,势力单薄,只有这样一个亲弟弟,他想依靠弟弟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他想给弟弟一个想象,企图把弟弟套住,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让弟弟安心做好梁孝王,拱卫好京城,不仅仅是为了朝廷,更是为了他刘武。景帝是想让弟弟梁孝王知道,一旦山陵崩,他梁孝王就是皇上。如果朝廷不保,他梁孝王的希望就会破灭。为了他梁孝王那个希望,他必须尽力做好梁孝王,拱卫好京城!

景帝无可奈何,没有想到,自己只想哄哄母亲,只想哄哄弟弟;没有想到母亲当真了,没有想到弟弟当真了。母亲为此日日惦记在心,紧追不舍!

(窦皇太后 剧照)

后来由于这一句空头许愿,兄弟反目成仇,梁孝王刘武最后被他的兄长景帝逼死了!

4

这里是芒果论史!

其实景帝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所谓传位于梁王只不过是景帝说的一句违心话而已。

为什么说“传位于梁王”是景帝的违心话?

历史上之所以会留下景帝有意传位于梁王这一说法 ,在于景帝在一次酒宴上放言,“千秋万岁後传於王。”梁王虽然知道景帝说的不过是一句玩笑话,但仍然为此而感到惊喜,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更是因此而喜不自胜。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

但从景帝的一系列表现中可以看出,他的这句话实在是充满了虚伪。同样是在这次酒宴之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强力反对景帝“传位梁王”的言辞,弄得窦太后对其不满,甚至开除其门籍。与窦太后表现相反的是景帝,他因为窦婴的言辞而对其青睐有加,在七国之乱爆发时拜窦婴为大将军。

据《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景帝召见窦婴,欲拜其为大将军时,窦婴称病不愿担此重任,直到窦太后表现出愧疚之情后窦婴才愿意带兵平乱。让窦婴、窦太后二人如此纠结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宴席之上,关于“传位梁王”的争论。若景帝真有传位的意思,那就应当对窦婴感到不喜,但他对窦婴一副宠爱的样子,显然是极为喜爱。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后来景帝想废太子刘荣时,窦婴与其争辩,则悖了景帝心意。到了选丞相的时候,窦太后觉得窦婴能力很强,而景帝却对其不屑,这就非常的有意思。窦婴并无任何突出表现之前,景帝坚信窦婴是奇才,让他担任大将军,窦婴圆满完成平乱任务,景帝却对其不屑一顾。由此看来,决定景帝对待窦婴态度的并非窦婴的个人能力,而是窦婴是否顺了景帝的真实心意。

如果说从景帝与窦婴的关系中可以侧面看出他对“传位梁王”的真实态度。那么立太子之事就直接表露了所谓景帝“传位梁王”不过是一句谎言。

景帝立刘荣为太子的时间实在是巧妙,据《史记 梁孝王世家》记载,在七国之乱被平定的第二年,景帝就立刘荣为太子,而梁王因为景帝“传位于他”的言语而在七国之乱中鼎力作战,拖住了诸侯军,为西汉中央在三个月内平定叛乱做出了极大贡献。在这样背景之下,景帝迅速的立刘荣为太子,显然就是为绝了梁王的心思,要知道,景帝此时并无嫡子,刘荣不过是庶长子罢了。

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


同样是在《史记 梁孝王世家》中记载了景帝第二次立太子的情况,刘荣在景帝二十九年十一月被废,而“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景帝将两个太子之间的真空期压到了最短,目的显然也是为了不让梁王生出异心。但可惜的是,窦太后曾经希望景帝立梁王为太子之事流传到了梁王的耳中,受奸臣蛊惑,梁王派人暗杀了否定窦太后提议的袁盎等人,此事也成为景帝与梁王决裂的开始。

景帝为何要假意传位于梁王?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景帝其实无意传位于梁王,但他又为何要说出“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的话来呢?有人认为这是景帝酒后胡言,但实际上,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记录这段场景时都说景帝是“从容言曰”。由此看来,景帝的这番谎话是经过了思考的,而不是一时意动的冲动之语,可他为何要说这句话呢?应该说有两个原因!

  • 拉拢梁王,拱卫中央
  • 受窦太后“良家子”家庭观影响

先来说第一点,景帝放出“传位梁王”的话语其实是为了拉拢梁王。梁王和梁国其实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上,在众多诸侯中梁王刘武和景帝刘启是最亲的亲兄弟,他们都是窦太后与汉文帝的孩子,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最为浓厚。

梁地的地势非常险要,在汉文帝时期,西汉中央就开始逐渐打压地方诸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贾谊却建议文帝扩大梁国封地,而这正是因为梁地的地势非常险要。据《汉书 贾谊传》记载,贾谊建议文帝扩大梁国封地以抵御齐、赵,文帝遂迁刘武为梁王,七国之乱发生时,梁国也确实牵制住了叛乱的诸侯国。

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


事实上,景帝上位之后西汉中央对地方藩王的打压力度猛增,拉拢梁王也就是为了预防吴、楚等国发动叛乱,而“传位梁王”自然就是景帝为拉拢梁王所许下的承诺。七国之乱平定之前,景帝迟迟不立太子是为了给梁王一个念想,使其效力于朝廷,叛乱平定之后,景帝迅速封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则是由于梁王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吴、楚等大国一蹶不振的情况下,梁王也无法构成威胁,由此可见“传位梁王”不过是景帝许下的一个虚伪的承诺。

当然,除去政治上的彼此利用之外,窦太后的“良家子”家庭观也对景帝“传位梁王”一事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史记 外戚世家》记载了窦太后的出生阶层,所谓“良家子”是西汉社会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像底层人民一样受苦受累,通常来说,自给自足是“良家子”家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家庭氛围与汉初无为而治的潮流不谋而合,也就使得皇家的家庭成员得以像普通家庭一样共存。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

梁王对于太子之位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仅限于“太子之位”,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想过要从景帝手中“抢夺”,景帝给他的,才是他的,景帝不给他,他绝不会抢。景帝同样也非常疼爱梁王,虽然无意传位于他,但也从未亏待他,即便梁王因袁盎等人否决窦太后“传位梁王”提议,而擅杀大臣时,景帝也仅仅是疏远梁王,而未致其于死地。

正是由于景帝和梁王之间存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才使得景帝决定在酒宴上“从容言曰”传位梁王这句谎话。窦太后的“良家子”家庭观加深了景帝刘启、梁王刘武二人的兄弟之情,否则景帝是断然不敢将“传位之事”用作此途的。

小结

“千秋万岁後传於王”是景帝的一句违心话,他从未真正意义上有过将皇位传给弟弟的想法。他之所以说出一句如此虚伪的话,还是在于要拉拢梁王,让梁王站在西汉中央一方,以防削藩过于激烈导致各路诸侯反弹。

事实证明,景帝此举是很正确的,可惜的是,梁王被这句虚伪的传位之言困住了,他的太子梦做了一辈子,搞得自己郁郁寡欢,实属可怜。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5

最后的强藩



晁错死后,窦婴、袁盎、栾布等赋闲的功臣武将纷纷复出,同周亚夫和郦寄等功臣二代连手,仅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平定了七国之乱。


但是对孝景帝来说,威胁最大的藩王并未消除。因为这个人不是挑起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而是孝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刘武。


梁孝王刘武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


若非他治下的梁国拼死坚守,挡住了吴楚叛军的西进之路,太尉周亚夫就不可能以逸待劳,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刘濞一举击溃。


但浴血奋战的刘武可不在战场上卖傻力气,他真正的盘算是要做孝景帝刘启的接班人。

孝景帝刘启同梁孝王刘武兄弟俩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争夺,简直就是一出西汉版的《郑伯克段于鄢》。


关于这个故事的前因还得从七国之乱发生前说起。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也就是七国之乱爆发的前夕,梁孝王刘武来朝。孝景帝同梁王燕饮,席间从容地对梁王说道: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史记·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为什么要说“死后让梁王继承皇位”?


关于这个问题,电视剧《汉武大帝》是这样还原“案发现场”的:


因为梁孝王刘武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舍不得让他之国,想留他在身边,所以提出让梁王做储君。


孝景帝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打了个措手不及,碍于母亲和胞弟的情面勉强应承,随即又在外戚窦婴的提示下改口说自己“一时没想好,话就说不周全。”


这个情境还原有两点同司马迁的记载相冲突:


第一,据《史记·梁孝王世家》,主动提出让梁王嗣位的是孝景帝本人,而不是他的母亲窦太后。窦太后仅仅是在孝景帝提出这个意见之后表示了高兴。


第二,司马迁说孝景帝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从容言曰”,而不是“失言曰”。


“从容言曰”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这个语例:


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

——《史记·吴王濞列传》


削藩是晁错计深虑熟的主张,他对太子刘启陈述自己的削藩意见不可能“失言”,更不可能“屡次失言”。


所以,“从容言”是考虑成熟之后才出口的话。


孝景帝为什么要说这番话,让人费解;而说出此话之后,刘武的反应更是蹊跷: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史记·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说“传位于梁王”并不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这一点,刘武心知肚明。所以对皇帝假惺惺的“好意”,他表示了谦让。


但皇帝的这番话仍然让他感到高兴——世上哪儿有这么笨的人呢?明知道拿了个画饼,还挺知足?!


在我看起来,《梁孝王世家》里面这一段看似简单的记载,背后隐藏着许多政治斗争的暗算与角力。

孝景帝对梁王刘武说要传位于他,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话。而且就算他再不情愿,这番话也是不得不说的。


因为,为了预防在近期内可能因削藩而发生的藩国叛乱,孝景帝急需要梁国的鼎力相助。


早在孝文帝时代,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曾指出,梁国是中央防范齐、赵等东方诸侯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当初,孝文帝正是根据贾谊的建议把刘武封到梁国去的。


为了让梁国成为关中地区的有力屏障,孝文帝一口气把北界泰山,西至高阳的四十余座城池尽数封给了刘武。



但孝文帝使得动梁王并不代表孝景帝刘启也能使得动他。


因为汉朝的传国制度是父死子继。


对刘武来说,孝文帝刘恒是父亲,父亲去世,他是有机会继位的。他同孝文帝可以藉此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连手应对其余刘姓诸侯。


可孝景帝刘启只是梁王刘武的哥哥。他跟刘武的关系本质上同吴、楚等其他藩王并无区别,都是中央和地方藩国的关系。


现在朝廷要削藩,作为藩国之一的梁国,它的政治诉求、利益关切应该同吴、楚等藩国一致才对。


孝景帝想把梁国从诸侯的行列里拉到自己身边来,调转枪口对准吴、楚,他能开出什么让梁王心动的条件呢?


答案只能是:传位于梁王。

所以,孝景帝对刘武说的这番话,虽然言不由衷,却是想清楚了才说的。


可是梁王刘武拿着皇兄画的大饼,为什么又这么高兴呢?


这大概是因为他背后有窦太后的鼎力支持。


窦太后之所以支持梁王继位,应该是希望在汉朝中央政府同地方藩国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央始终能有一位强有力的成年君主来控制藩王势力,维持朝政稳定。


这样算起来,让刘武继位比让刘启的幼子继位要更保险。


而且,坐皇位的是刘启还是刘武,对窦太后来说区别并不大,反正都是她的亲儿子嘛。


如果孝景帝不主动提出传位给梁王,就算窦太后支持刘武也没用。


因为父死子继的传国祖制不能随意更改。


但现在皇帝松了口,即便他言不由衷,但在太后的支持下,梁王刘武也大可以为此奋力一搏。


看到了继位的希望应该才是刘武窃喜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七国之乱爆发前夕,孝景帝刘启和梁孝王刘武虽然仓促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其实兄弟俩都心怀鬼胎,各有算计:


孝景帝盘算着拿刘武当枪使,在战争爆发之时将叛军挡在睢阳以东;梁王刘武则惦记着挟战胜之功逼迫刘启承认他的皇位继承权。


这样的联盟关系注定是短暂而脆弱的。七国之乱刚一平定,孝景帝和梁孝王哥俩就开始掰手腕了。

就在叛乱平定之后的第二年,孝景帝违背了当初的承诺,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作为补偿,梁王得到了丰厚的物质赏赐。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说:


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


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中略)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当初的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招降亡叛,不朝京师。有此四条就已经让孝景帝寝食难安了。


而现如今的梁国呢,财富不比吴国少,军力不比吴国弱,梁王的排场已经与天子分庭抗礼,更要命的是它与京师的距离远比吴国近得多!



患生肘腋,祸起萧墙。


梁国在七国之乱以后的迅速壮大已经注定了刘启与刘武两兄弟最终决裂的结局。


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孝景帝下诏废除了刘荣的太子名位。身在京师的梁王刘武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窦太后的支持下对皇位继承人的宝座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最终梁王刘武为什么失败?


司马迁说这是汉朝宫廷的秘密政治,外人无从知晓。


但是从梁王夺嫡的蛛丝马迹看,以窦婴和袁盎为代表的功臣武将应该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

西汉自高祖时代延续下来的政治格局是异姓功臣辅政中央,刘姓藩王镇抚地方。


藩王进京继位,会打破这种政治生态的平衡,在七国之乱中凭借军功而再度崛起的异姓功臣们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在梁王继位的问题上,窦婴和袁盎都表示了反对,这一点《史记》当中有明确的记载。



在这一次争夺继承权失败以后,当年四月,孝景帝册立胶东王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这意味着梁孝王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失望的梁王将怒火发泄到反对自己继位的袁盎等汉朝大臣身上,派遣刺客进京刺杀袁盎等人。


长安城里迅速飘散的血腥味随即招来了孝景帝对梁国的怀疑。经过对刺客的审讯,梁国买凶杀人的犯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但是对于梁王刘武,孝景帝没有祭出收拾吴王刘濞的手段来对付他。


这并非是孝景帝仁慈,而是因为用雷霆手段处置刘武的话,万一逼反了他,梁国这个七国之乱时为皇家站岗的卫兵转头就会变成烧杀抢掠的暴徒。


那样一来,汉朝的战略纵深将比七国之乱时后退上百公里,战火将在家门口点燃。


有鉴于此,孝景帝选择了妥协。梁王刘武抛出公孙诡和羊胜两个替死鬼来顶罪,他也勉强接受了。


但自此以后,梁王在孝景帝的压制下逐渐失势,终于在五年以后抑郁而终。


梁孝王刘武一死,孝景帝随即将梁国肢解为五个小国,分别册立刘武的五个儿子为王。

由此,对西汉中央政府构成威胁的最后一个强藩终于黯然落幕

6

历史上没有哪位皇帝真正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除非是真的没有子嗣,迫不得已,凡是有儿子的都不会想传给弟弟,兄弟关系再好,能亲过父子吗?就拿咱们普通人来说,百年之后尚且把家产都留给子女,不会给兄弟姐妹,更别说皇家了。汉景帝要把皇位传给梁孝王不是出于真心,他的目的只是想讨好自己的母亲窦太后。

01 舐犊情深,心系幼子

窦太后有三个子女,分别是长女馆陶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次子梁孝王刘武。和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窦太后非常看重这个小儿子,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好东西都分给他。城府极深的汉景帝看出了母亲的偏爱,于是在一次家宴上,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心,脱口而出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梁孝王,此时汉景帝还未立太子。

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位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内心喜。太后亦然。 《史记.梁孝王世家》

从这件事我们能读出三个信息,一是景帝传位于弟的说法就是玩笑,当不得真;二是梁孝王知道这不是出自皇帝的本心,但是听皇兄这么一说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三是太后听皇帝这么一说,也很高兴。

事实胜于雄辩,就在这件事发生后的第二年,汉景帝就立了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02 太子被废,风云又起

景帝前七年栗太子刘荣被废,梁孝王觊觎皇位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立马进京拜谒太后,想通过窦太后向自己的皇兄施压,实现自己当太子的目的。

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 《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王入朝后,窦太后把景帝叫来,举行了一场家宴。太后对皇帝说:我听说商人亲其所亲,传位于弟。周人尊其所尊,传位于子。我百年之后,就把梁王托付给你了”。景帝在坐席上跪着,挺身说道“谨遵母命”。

那么景帝真的会像他说的那样,立梁孝王为太子吗?

03 朝臣力阻,太后罢手

汉景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同意了,但是立太子是国家大事,还需要进行朝议,很快朝臣们听说皇上不立儿子要立弟弟,立即炸开了锅,纷纷表示不同意。于是景帝借助朝臣的反对,让窦太后放弃了立梁王的想法。

那固执的窦太后是怎么被说服的呢?原来袁盎等大臣拜见太后,向太后陈述了春秋战国时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结果导致宋国五代陷入内乱的事实,太后虽然偏爱小儿子,但是她更担心子孙互相残杀的惨剧,于是窦太后让梁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再也不提立梁王为储君一事。

04 狗急跳墙,作茧自缚

梁孝王不甘心就此失败,他派人打听出了是袁盎等人坏了他的好事,于是与他的亲信羊胜、公孙诡商议,派人刺杀了袁盎等十几位大臣,此事一出朝野震惊,景帝派人追查此事,很快就查到了梁王身上,羊胜、公孙诡躲在梁王府不敢出来,景帝派出的使者不敢招惹梁王,没办法把真凶缉拿归案。

于是景帝一天一个诏书,勒令缉拿凶手,景帝在亲信韩安国等人的力谏下,不得不交出羊胜、公孙诡,二人听说后自杀。虽然这次事件,查案的使者回复此事梁王并未参与其中,但是这之后景帝越来越厌恶梁王,兄弟二人渐渐疏远了。

之后,梁孝王又入京朝见皇帝,请求留驻京师,但汉景帝拒绝了,回到封地后的刘武精神恍惚,没多久就得病死了。

小结

梁孝王凭借自己在吴楚七国叛乱中立下大功,又仗着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屡次僭越景帝,招致景帝的不满,此后还不知收敛,竟然刺杀大臣挑战皇威,最终谋权失败抑郁而终。正如他的大臣韩安国对他说的,景帝对自己的儿子太子刘荣还说废就废,兄弟关系能亲过父子吗?治理天下不能因私废公,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对你进行处罚,如果你还不知悔改,太后百年之后,你还能指望谁?

7

汉景帝从来都没有想把皇位给自己的弟弟梁王,汉景帝自己有十四个儿子,为什么要把皇位让给弟弟?即使窦太后偏爱梁王,但景帝很快借大臣去去劝服了窦太后,并先后立了自己的长子刘荣和十子刘彻为太子。

8

孝道母亲的愿望大义所在,一方面也是兄弟感情。但是后来自己有了后代也就改变了,

9

梁国实力本来很强,但在七国之乱的时候以一国之力抵挡吴楚乱军,士卒死伤惨重,国力大损,由一个大国变成一个中等国家。所谓实力说话,梁王没有资本,汉景帝也就不鸟他了,至于说过的话,什么君无戏言纯粹就是……[打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