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社会对职业的分级是士农工商,商为最低级,从商的普遍不召待见,也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秦朝时商人都不能穿丝绸衣服,唐朝时出身商人家庭的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著名诗人李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经济方面

古代都是农业经济,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的物资进行买卖,也没有需求。交易时货币的使用也是个问题,古时候的铜钱,携带不是那么方便,到了宋朝出现了“交子”纸币才方便一些。

政治方面

古代的治国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商人手里有钱,有时被统治阶级认为是潜在的危险隐患,比如他把钱如果资助给起义的人员,他的财富就对朝庭形成一种威胁,明朝大富豪沈万三被朱元璋杀掉就是犯了这个忌讳。

地理方面

商业,有一点重要的是奇货可居,一招鲜吃遍天,地方差异,商品的独特性完成交易需货品的流动,古代交通不发达,南北东西距离又大,等到东西运到时,黄花菜也凉了,只有朝庭才可以实现,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运到新鲜的荔枝供杨贵妃吃,都不知累死多少匹马。

商人有悖社会道德

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道德水平备受推崇,商人往往与缺斤少两言过其实联系在一起,“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在人们看来,财富来路不正,人品不好。




最佳贡献者
2
古时候,以士、农、工、商为等级标准。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很低,可以说备受歧视,就算自己有钱,也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还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如:战国末期,吕不韦为了入仕途遇见落魄王子异人,以商人敏锐的眼光认为其“奇货可居”,于是,决定进行一场政治赌博,也是为了摆脱商人的身份。那么,古代商人地位低的原因是什么?



一、古代推崇以儒家思想治国

在古代,各朝各代都以儒家学说的思想来治理天下。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靠“投机倒把”挣钱。商人经商的行为与儒家学说的思想背道而驰,“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儒家学说宣扬: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




2、古代是农业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给商业带去足够的政策倾斜,秦国时期,一切都是为了强国强兵,为了战争而准备的政策,秦国自然希望一切所得资源都能成为运转战争机器的物资,百姓是否生活富足,并不是秦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秦朝直至清朝,无不强调“以农为本”。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他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灾难承受力,而商人的逐利本性,流动性强不好操控。自然会被统治者长期打压,地位低下。



3、货币不发达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商人一生追求金钱一身“铜臭味”,清高的读书人自然嗤之以鼻。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皇帝最怕别人造反,一旦商人富可敌国,是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如:明朝时期,沈万三只因其富可敌国比皇帝还有钱,朱元璋疑心很重,容不下一切隐患的存在,最终被朱元璋抄家流放。



四、交通不发达

古代讲究“男耕女织”,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对贸易需求量大大降低,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居无定所,就像流浪人员,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总结:古代以“重农轻商”,商人买低卖高的行为属于“投机倒把”不务正业。开口就谈钱,满身铜臭味。交通货币不发达,导致商品贸易的局限。富可敌国的商人对国家造成潜在的威胁,各朝各代对商人不得不打压。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持不同意见的小伙伴,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3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

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最低,无外乎这三点原因

1、文化制度方面:儒家思想的束缚

2、政治制度方面: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

3、经济制度方面:货币不发达


◆到了明清的时期,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现“红顶商人”,商人也可以参与国家的建设治理,经过改革开放到了二十一世纪,商人的地位简直处于社会的最顶层,为什么商人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自己的地位会出现飞跃式的上升。

1、文化制度方面:儒家思想的束缚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儒家学说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惟有读书高

2、政治制度方面: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对贸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人员一般,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这些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古代男耕女织

3、经济制度方面:货币不发达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那么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

  ◆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由统治者专卖。所以,古代商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条件,其次,在统治者眼中,这些经济活动并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商人自然没有存在感。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钱粪土,清高的读书人自然会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封建统治者最怕别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敌国,谁都保不准他会干什么事,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

▲古代贸易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入到新时代,一个国家的繁荣自然要靠经济来带动,需要商人来建设国家,因此在新世纪,商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更多人想做生意当商人,更想挣非常多的钱。

4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对您有所帮助。

引言

就我们中国的历史来看,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士农工商”的社会定位一直被延续,俨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固有模式,所有人都不会去改变,或者说也无法改变。就算巨商富贾掌握着大量的金钱财富,但他们始终无法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样,从商的人会被别人觉得很卑贱,也会被他人看不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得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就要归结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因为封建王朝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只有农业才是民生的根本,所以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把“重农抑商”作为做基本的也是最重要内容来抓。

政策限制抑制经商

据史料记载,商缺变法中关于商业的规定就有,私有土地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但是有因为经商或者懒惰而导致贫穷的家庭,其本人连同妻儿子女都会被官府抓去做奴隶,所以很多人不会轻易走上经商的道路。

威胁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是呈金字塔形式生态链,所谓的上层人员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控制力。同时也掌握着大部分是财富,他们不允许别人拥有动摇他们利益的机会和实力,所以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施行相应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抹杀了他人撼动政权地位的能力。

经商空间狭窄

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其实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依靠田地自给自足,并没有多少购买能力,同时还要上缴粮食和赋税,很多时候根本连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历史上饥荒的年代并不在少数。所以没有购买能力,同时由于交通也不如现在发达,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小,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商业活动,商人的生存空间极为狭窄。

仇富心理亘古不变

其实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经济思想还是比较落后。看到商人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取差价,就会给商人冠以狡诈,奸商的名头。商人没有如农名一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压榨农民利益。同时在统治阶级的恶意宣传下,商人就成了低下的职业,商人也成了唯利是图的代名词。加上人们的仇富心理作祟,使得商人的地位一直处于底层。

总结

首先是统治阶层的政策限制,其次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限制,最后是仇富心理促使部分人不希望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便将商人作为打压的主要对象,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就算拥有大量的财富,其社会地位依然十分的低下。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5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古代商人的排位为什么靠后呢。要了解这个,首先要知道一个故事。

商人的“商”字,来自于古代商朝,周朝战胜商朝以后,商的遗名四处躲藏,无周朝认可的身份,没有土地,没有工作,只能东奔西走,靠贩卖一些东西过生活,而且非常危险,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

士:古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入仕,当然是地位最高的。

农:民以食为天,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农民的身份还是很重要的。

工:手握技艺,改善生产力,凭本事吃饭。

商:互通有无,得依靠别人来获得财富。

其实我认为士农工商,把商排在末位,还有一层意思,因为商并不能创造资产,却能获得财富,古代人口不多,要是都去经商,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故意一直把商人的地位放在最后。


6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些封建王朝,商人的地位其实很高。

一、商人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商人

  •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商人”,是指从事商品贸易的人群,但是追根溯源,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人却是一个部落族人的名称。这个部落就是建立“商王朝”的“商部族人”。“商部族”的始祖叫“契”,他与大禹是同时期人,曾助禹治水,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地
  • 契的孙子“相土”发明了马车,契的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王亥”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商部族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生产的物品也有了剩余,于是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它部落交易,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可见商人在夏朝时,并没有受到明显限制。
  • “商部族”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商人”成为从事贸易活动之人的统称,并把用于交换的物品称作“商品”,把贸易交换称作“商业”
  • 商部族强大起来后,商汤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商王朝。在商王朝,商人地位自然非比寻常,更不会受到歧视,但是商王朝灭亡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 周武王灭商,“商部族”元气大损,“商人”的地位也是一落千大丈。基于对前朝的防范,周王朝对商人严格管控,对商人的行为也做出严格限制,商人在周朝地位低下。

二、商人的崛起—东周末年及秦朝的商人

东周末年,列国纷争,周王室的统治力日渐衰弱,各诸侯国也放松了对商人的管控。由于商业发展,能给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许多国家对商业倍加推崇,最有名的代表便是齐国和宋国。

  • 齐国坐收“鱼盐贸易”之利,齐桓公称霸诸侯时,以盟约的方式保护贸易畅通,出台保护各国商人的利好政策,以致“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 商业最发达的当属宋国,宋国本就是“商朝”后裔,有经商传统,并坐拥交通地利之便,形成了睢水北岸的“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等商业大都市。
  • 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孔子学生-子贡、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商。

秦国虽然实行“奖励耕战”政策,但对商业并不排斥,秦国的商业也很发达。秦朝建立后,商人也并未受到歧视。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史记?货殖列传》

这位孔氏商人“因通商贾之利”,富甲一方,连车骑,游诸侯,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史记?货殖列传》

对于这位乌氏马商,自北戎将牲畜贩回内地,秦始皇赐予他封君一样的待遇,让他与大臣一起入朝议事。

由以上观之,秦朝鼓励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低。

三、商人与儒家思想的冲突—汉朝时的商人

  • 西汉初期,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百业凋敝,为禁止商人屯居积奇,对商人做出种种限制,并颁布“重农抑商”政策。由于汉初奉行“黄老无为“之道,虽然有“重农抑商”的法令,但对商人的影响并不大。
  • 经过“文景之治”后,商业重新开始蓬勃发展。当时的俗谚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形象的描述了商人的处境,虽然受到法令的限制,但“商人“已经是许多人羡慕的生活

到汉武帝时,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深远。

  • 儒家重仁义,讲求君子之风;商人做生意,追求利益为本。
  • 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低买高卖,赚取差价。
  • 儒家崇尚周礼,而周朝制度对商人则是严格管控。

儒家与商人存在天然的矛盾,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必然影响商业的发展及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商人的真实地位—汉朝以后的商人

  • 每个王朝的开始阶段,都会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其出发点更多的是突出对农业的重视,毕竟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相比,其投入产出比差距巨大,而且农业是基础,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即便现在,我国每年发布的1号文件,仍是农业政策,目的都是突出农业的基础重要性。
  • 但是经济的发展,自有其本身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也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 虽然汉之后的朝代也会对商人做出了种种限制,各级官员并不会严格彻底的执行这些法令。比如清朝末年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曾活跃在我国晚清的政治舞台。

但是,自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在大多数时期占据主导思想。在儒家理念中,“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一位。受其影响,导致人们对商人有许多片面认知。其实,真实的商人地位,在我国历史上并非一直低下,某些朝代也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我是@君临格史

7

汉学家费正清曾告诫过他的学生说:“在中国的黄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曲弯前行的船,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在岸边拉纤的人们”。

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人不仅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就连职业也划为了“士农工商”。而商人在中国历史上,貌似一直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群体里面。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在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就依靠着工商经济跻身于世界的前列。而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的动荡不安,使得商人阶级即便在曾经被人崇拜过、被人歧视过,也最终无法成为“四业之首”。

据记载,在我国商代,商业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商朝不仅商业十分繁荣,甚至还享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后来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殷朝遗民被迫集中到洛阳。这个时候,殷朝的遗民在周朝人的口中称为“顽民”,他们不仅会被召集训话,还过着被监视的生活。

虽然殷朝的遗民已经被周朝人所接收,但是同处于一片领土,殷朝遗民被周朝人歧视的现象也不断发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殷朝遗民在没有政治权利以及土地上,便回归到老本行,继续靠着买卖行业的商人工作以此谋生。

久而久之,“殷人重贾”的现象便产生了,也许我国商人受轻视的首例多半都是来源于此吧。再加上古代最看中的就是土地的资源了,而商人又靠着买卖赚取差价,这种行为在当时的人眼里也是不被理解的。

俗话说“存在即是合理的”,既然商人阶级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并且也能给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为什么商人的地位却“一低再低”呢?

1、封建主流的儒家思想,认为从商违背了道德

时至今日,儒家的思想依旧在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像在当时那个科技水平低下的时代,儒家思想里的诚信和坦诚便是证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而商人作为一个中间商一样的存在,那么对于那些信仰儒家学说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从商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手段。

这一切又恰恰与儒学里面的仁爱相悖,所以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商人的地位低下也是局势所带来的历史产物。

2、商人的不断兴起,不利于统治者集中管理

我们都知道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若是拥有了一块土地,就意味着一家人会一辈子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如此,只要不是遇到天灾,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会不断的传承给下一代。

当祖祖辈辈都在这一片土地上劳作,从未有过出远门的经历,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愚民政策”的推行。

而商人则恰恰相反,商人的工作就是需要不断的往返两地或多地进行采购。那么,大多数的商人都是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并且流动性也是很强的。那么,这些人在农民的眼里,自然也是不被看好的,

3、商人与农民之前的贫富差距拉大

像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时候,连年发动战争。那么这也就导致民生凋敝,粮草短缺的现象。

不管所处的朝代是处于动荡也好还是稳定也罢,农民种植的土地粮食则是国之根本。而商人的存在,靠着信息差赚取农民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金钱,只会让农民眼红。

如果大家都去经商而没人种植土地,那么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国家的根基将会受到重大的伤害。

因此,为了避免农民破产,弃农离乡,统治者往往会采取“抑商政策”,用来稳定农民,让农民安心生产。

综上,在封建等级制森严的社会里,贵贱尊卑的界限分明是维持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而当商人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之后,就想着在政治上有所造就。如果商人地位真的提高了,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秩序进行冲击与挑战。

8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商人往往是官家“待宰的肥肉”,富可敌国也得任人宰割,地位怎么会高?

题主问:为什么古代封建王朝商人地位非常低?

清风的答案是: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商人逐利与正统思想相悖;豪门望族是皇家眼中肥肉。

历史上的著名商人很多:

  • 春秋时期,“道商鼻祖”范蠡;
  • 东周时期,人称“商祖”的白圭;
  • 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
  • 清朝,人称“亮财主”的晋商乔致庸,等等。

虽“家富巨万”,却结果大多凄凉。或散尽家财保脑袋,或被迫斥资修城,或伦为古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古代商人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电视剧《沈万三》剧照)

不禁要问:既然能“富可敌国”,为啥地位却低至这般?原因有三。

一:生产力决定“重农抑商”。

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从使用工具来看,最原始的是“耒、耜”;然后才是“刀耕火种”;春秋时期才用牛耕,使用铁制农具;再经历朝历代改进、发明。

古代,越久远时生产力越低下,大多以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为主。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工具等等有限,需要的是数量,不需要太大的流通。所以商人少,地位也低。

古代社会经济强盛与否,主要参考人口和田亩数。商人的职能是互通有无,把产品从一个地区收集转运到别处,还赚取差价。于国家经济、统治阶级利益上无多大实惠。

生产力不高,追求富足只能增加人口和田亩数。故,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唐朝时的太宗、玄宗、武则天,元代忽必烈、明代朱元璋等,都有鼓励生产、“重农抑商”之策。

二:商人逐利与“正统”思想相悖。

逐利、重利,是商人本色;兴起于春秋,定位正统于汉朝,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两者相悖。互相看不起,又不得不互相利用。

至汉代董仲舒建议“大一统”后,逐渐确立儒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且廷用至明清。读书人才能考取功名,考功名必学儒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人赚取差价甚至暴利为儒家所不耻。

三:豪门望族是皇家眼中肥肉。

朝代的更替是推陈出新,新的王朝为了自保,必须不遗余力的打击旧势力。既消除了隐患维护统治,又能大发“抄家财”。这活儿历史上的皇帝没少干。

汉朝时的地方豪门望族;唐初打击的隋末势力,比的打击河间崔家;明朝朱元璋胁迫沈万山筑城;晋商乔致庸为慈禧太后买单、被关,无不出其左右。

这些豪门望族,有钱有势。有钱,都会有专人经营产业;有势,必须千方百计往朝堂上塞人。有钱有势就想保家族了代,培值自己的势力呀,拉拢大官当保护伞啊,甚至间接干涉朝政。

比如汉初,地方豪族把持了盐铁专卖,甚至是铸币权,统治阶级不修理你修理谁?

(下图:朱元璋向富商“借款”)

所以,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商人地位普遍地位很低。尽管“富可敌国”,在读书人的天下,不过是皇家官家待宰的肥肉。有的又贪心不足,好好的富家翁不当,偏偏要去找事儿,结果能不惨吗?

9

很高兴晚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展晖论史,专注发现快乐的历史!

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说法,商人排末位。商人“卑之谓市井,贱之谓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充分说明商人在古代相当长时期的囧况。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能够自给自足,“农”为国本,本固邦宁,商人都是奸诈之徒,要不然怎么会有“无奸不商”的说法?商人不能生产更多的社会价值,被认为是投机取巧的人。

各朝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方针。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统治阶级支配土地,靠农民生产劳动,收租入税。而商人利用特有手段,获取巨大财富,自然不被统治者认可。所以历史上就有统治者轻易对巨商巨富定罪抄家的案例。

直至近代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才不得不放宽,允许民间商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才得以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直至今日,商人成为令人尊敬的一个社会阶层。

以上所论,欢迎网友们评论补充。探讨不一样的历史,我是展晖论史!




10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我认为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商鞅的商君书就说的十分清楚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商君书----农战篇节选>由此可知商鞅认为重农抑商有以下几个好处。

1. 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就是说让人们一心一意的种田,就能使人心淳朴而统一,淳朴的人心才容易管理和驱役。

2. 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重视农业可以是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每日耕种没有欺诈,管理者可以通过奖罚鼓励他们,使得他们亲近管理者,并为国家制度出战。

3. 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经商可以轻易的使人富有,人们看到经商可以致富便会放弃务农。放弃务农也就不会固定在土地上。就不容易管理。也不利于国家驱使他们为国家作战。

可见历代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一方面是想把人们捆绑在土地上便于管理和驱使。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商人是狡诈的,商人四处游走不利于管理。



商鞅

农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