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了解魏吴分界,看到了题主这个问题,就根据我的了解说一下看法,敬请指教。
01
汉置十三州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非东汉十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最初汉代的州就是一个监察区,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督察该州官吏。权力很大,但品秩不高,俸禄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改为州牧,俸禄为二千石。待遇跟郡守相当,但位在郡守之上。哀帝时期“罢州牧,复刺史”,后又“复为牧”,来回折腾。东汉中前期经常出现来回折腾的事情。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接受刘焉建议,选派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并自请出任益州牧。从此,州逐渐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也成为了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
这个想法很好,但却导致了地方诸侯权力太大,视自己的地盘为独立王国,苦心经营,不允许别人染指。
曹操统一北方,占据了司、豫、兖、徐、青、凉、并、冀、幽等州全部和一部;
孙权占据了扬州、交州全部;
刘备占据了荆州一部、益州。
魏蜀吴三国实际控制地域,以十三州为基础,互有交叉,犬牙交错。
赤壁之战以后,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彼此之间相互攻伐,更为混乱。特别是荆州地区,魏蜀吴三家瓜分,分界线更为复杂。
02
魏吴边界
蜀汉占据益州,孙吴占据扬州、交州,曹操除了荆州、徐州、豫州、司州与蜀吴交界地区,控制了北方各州。
先看一下荆州所管辖的各郡:
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这是历史上所存在过的,曾经属于荆州管辖的区域,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最初的治所是在汉寿县(今湖北汉寿县北),后移治襄阳,再到江陵。
刘表单骑赴任,时荆州七郡,他占据了除南阳郡之外的六郡。在张绣投靠曹操后,南阳郡基本被曹操控制。
赤壁之战后,曹操将南郡北部地区设置为襄阳郡、南乡郡,这就是荆襄九郡。
湘水划界以后,曹操实际控制南阳、襄阳、南乡及江夏郡江北地区;
孙权控制了长沙、桂阳、江夏郡江南地区;
刘备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这基本确定了魏蜀吴三国辖区,在关羽失荆州之前的分界线。
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还,留曹仁、徐晃守南郡;由原来刘表大将文聘守江夏;
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
一年后,周瑜击败曹仁、徐晃,曹仁等撤走,东吴占据南郡。之后刘备从孙权那里借来南郡,关羽驻守。
这就是赤壁之战后,三国基本的地域控制范围。
03
不以长江划界
十三州的划分,是根据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也是出于行政、军事、经济管理而确定。所辖郡县都有很深的归属感,不是人为随意就可以调整的。
长江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但行政区划要遵循历史惯性。
就以特点鲜明的荆州来说,其管辖的地域跨越长江南北。从秦汉郡县制建立一来,本地区交往密切,认同感很强。
曹操没有对刘表用兵之前,其实力没有染指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以后,如上面所说的情形,分界线自然以自己控制的范围划分。
荆州地区就形成了三国瓜分的局势。
再来看一下扬州地区。
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汉末时期,扬州的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苏长江以南、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与北部豫州、徐州形成一条基本是平直的界线。其江北地区也基本是长江流域的范围。
孙吴控制了扬州,也就基本控制了这一地区。
同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魏吴的划界也是遵循行政区划固属的这一原则,并不是自然以长江地理为界。
从军事方面来看,北方曹魏集团以陆军和骑兵为主,水军基本没有,很难越过淮河、汉水,进攻到长江岸边。即便是暂时取胜,也很难守得住。
而孙吴以水军势力为主,陆军力量偏弱,很难攻破淮河一线染指北方。
由此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的分界线,以北为曹魏牢牢控制。
长江以南由 孙吴凭借长江天堑死死把守,曹魏无法染指。
在长江与秦岭---淮河之间,形成了频繁交战的军事区。
曹魏凭借陆军、骑兵强大,进攻到长江边,就如强弩之末,望江兴叹;孙吴进攻到淮河以南也就失去了锐气。来回交战,犬牙交错。
孙吴多次进攻合肥,都没有取得成果;曹魏在濡须口多次交战也难有收获。
文聘凭借一人之力,多次击败关羽、孙权的进攻,保住了江夏郡所辖江北的地盘,的确不简单,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特例。
三国时期,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治所初治石阳县(今武汉黄陂区西南),后迁上昶城(今湖北云梦西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今武汉市江夏区),后治武昌县(今鄂州市)
总而言之,魏吴划界遵循了历史习惯及军事势力的辐射,并没有以长江自然天堑作为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