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如果说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红利”最多,那一定是美国。它由战前的头号经济大国,变成了影响全球的军事、经济霸主。这其中,罗斯福的“高瞻远瞩”功不可没。

当然,还有一个人的作用也很大,那就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任期的6年里,他将区区13万人的二流国家部队,演变为拥有各类先进武器,人数接近一千万人的军事强国。就在他功成名就之际,却要求退休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他看来,军人的使命结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经历两场世界大战的马歇尔,44年的军旅生涯,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军人职业。尽管从未亲身带领部队冲锋陷阵,甚至没有放过一枪,但他却是美国人离不开的陆军参谋长。战争结束了,他选择退休也是一种姿态。

首先,抓好节点,完成新、老参谋长交接。他十分清楚美国的战时体制,一旦回归正常后,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一定是政客们“你夺我争”的中心。而作为65岁的老军人,“解甲归田”是迟早的事,如何安排“身后事宜”,是他必须考虑的。

马歇尔在日本投降后一周,即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辞呈,并提议由艾森豪威尔接任自己的职务。这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既可以不给任何人有可乘之机,顺利完成交接,又可以不受政客们的影响,保证军队建设能“一脉相承”。

其次,不倚老卖老,给新政府带来麻烦。作为罗斯福时代的军事顾问,彼此十分了解,工作有默契。杜鲁门接任时,战争尚未结束,马歇尔必须“站好一班岗”,帮助新总统。尽管杜鲁门对他的帮助感激不尽,但不能保证战后还要“依赖”他。

作为军队“老人”,杜鲁门还是很尊敬他的,在一些问题上,一定会顾忌他的感受而影响决策,不如趁现在“见好就收”,不给新政府添麻烦。这么做,非但不会招人嫌弃,反而还会称赞他顾全大局,不倚老卖老,落个好名声。

更为重要的是,战后庞大的军队是一定要裁撤的,所有的军人都在看着他。对于干了一辈子的军人们来说,脱去军装是一件“很难过的事”。但马歇尔必须这么做,这不仅体现部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更有“让路给新人”的示范作用。

马歇尔提出辞职,引发国内一片哗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马歇尔辞职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在惊叹之余,纷纷猜想他会干什么?他的追随者们在全美各地,掀起了一场拥戴他成为下届总统的候选人,遭到了断然拒绝。过去曾经对他有看法的人,这个时候也大惑不解,并暗暗地佩服他。

当然,许多人都认为他会躲在某个安静的地方,写回忆录。这让精明的出版商们“嗅出了”商机,他们纷纷找到马歇尔,希望将他的一生经历写成书,并答应给予高额的酬金。让他们失望的是,马歇尔全部婉言谢绝,他的理由是:

一是,按照他的性格和做人原则,写回忆录必须真实、有依据,其中的人和事复杂而精彩,尤其是政府的政治决策和手段,作为“军人不涉及政治”的坚定支持者,他不会对国家政治妄加评论,以及无依据的“陈述事实”;

二是,回忆录中的当事人,有许多是他的老朋友、老部下,有些人依旧是主宰美国命运的风云人物,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一旦形成文字,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更何况,他辞职后只想休息一下,陪陪家人,静享晚年。马歇尔夫人已经在弗吉尼亚买下了多多纳庄园,他们将在那里浇花种地,享受自由的时间,过一般人的平民生活。马歇尔戎马一生,是该休息一下了。

杜鲁门也舍不得他离开,战后一大堆棘手的问题,都需要马歇尔来处理,但他去意已决。1945年11月20日,艾森豪威尔接任后,杜鲁门在告别仪式上授予他橡树叶勋章,这是二战期间马歇尔唯一接受的勋章,先前的勋章都被他拒绝了。

其实,杜鲁门也没有理由不让马歇尔退休。他已经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胜利,做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现在希望辞职退休,是合乎情理的理由。仪式结束后,杜鲁门向马歇尔保证:“一定不打扰您的退休生活,您有权得到休息”。

但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仅过一周,他的新任命就来了。

战后的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人民,都渴望着休养生息、建设家园,但南京政府挑起内战的举动,却牵扯着美国人敏感的神经。他们不想武力干涉,只能寄希望于派出特使,调停双方矛盾,尽量避免内战爆发。由谁充当特使?杜鲁门第一个想到了马歇尔。

首先,马歇尔是二战中美国的英雄,国内外的声望很高。尤其是抗战期间,他积极支持史迪威的工作,为国共双方联合作战穿针引线,口碑很好。并且,派这么一个“大人物”当特使,也说明了美国政府的重视程度,分量不轻啊。

其次,派马歇尔去不会引起苏联人抵触和反感。战争期间,他的公正、民主给苏联最高统帅部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他办事公道、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偏见,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当然,苏方也和美方的想法一样,希望马歇尔能调停成功。

更巧合的是,1924年在潘兴将军的安排下,马歇尔来到天津担任第15步兵团任代理团长。3年的海外驻军生活,让他对悠久的东方文化十分喜爱,并成为美国军界极少的“中国通”。由他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当杜鲁门拨通电话,愧疚地说道:“上周刚保证永不打扰您的退休生活,但情况紧急,能否愿意去一趟中国?”马歇尔迟疑了一会儿,回答道:“愿意”。就这样,马歇尔再次来到中国,尽管他力图促进和谈,但还是没有成功。

事后,许多人认为马歇尔不该去,说他是沽名钓誉、想出风头。显然,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他推让盟军总司令,两度放弃元帅军衔,战后拒绝争当总统候选人,就很好地说明了他根本就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职业军人。

至于马歇尔赴华调停,完全是出于一名军人的服从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也是他赢得人们尊重与信任的根本。“国家有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军人的操守使然,没有什么功利在其中。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佳贡献者
2

乔治·马歇尔是二战中美军中极其特殊的存在,他没有亲自领导过一场战役,但却在1944年12月16日成第一个晋升五星级军衔的陆军将领,只比海军名将威廉·莱希晚了一天。能被如此重视是因为他是美军的伯乐和建制大师。

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美军中的老将,马歇尔力主更换新血,积极推荐了包括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奥马尔·布拉德利等一大批年轻将领。也正是这些将领不拘一格的指挥,确保了最终的胜利,推荐他们的马歇尔自然声望爆棚。

其次是这位老将亲手完成了美军最艰难且不出风头的任务,在1942年之前让美军膨胀40倍,达到800万人的规模。短短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的艰难程度不用多说,但马歇尔确实做到了,他没让前线的将军们缺乏兵员。美国人当然也懂后勤的重要,自然对他推崇备至,可是马歇尔却在日本投降后一周向杜鲁门递交了辞呈,其中原因吐槽机觉得无外如下三点。

他本人长久的愿望

仔细翻阅马歇尔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在珍珠港事变之后已经开始有退役的愿望,他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这代军人的战争思维还停留在一战,并不足以支撑新的战争形态。所以作为老将他一直积极推出美军将领的年轻化,他并不栈恋军队。

只是因为罗斯福比较信任他,而且美军确实缺乏拥有丰富训练经验的人才,马歇尔才勉强留在了军队。但是他的角色更多倾向于计划制定、军事建议、军队组织训练这方面,明显更靠后方。

而在盟军否决了他直接横渡英吉利海峡攻击法国北部的建议后,马歇尔就几乎不对重大军事问题公开提出个人见解,更专心的担任参谋长的职务。所以战争结束后他递交辞呈并不让人意外,在军队中他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

有些不利的风向

很凑巧的是在德国投降后不久,美国调查珍珠港袭击事件的国会联合委员会收到了一些证词,这份东西共计40卷2万多页,对美军在事件中的情报障碍问题做了详细的取证和论述。

这份报告中不乏对马歇尔本人的批评,包括他推迟送出夏威夷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将军提供的情报信息,那份情报是来自日本外交文件,很可能会分析出日本的偷袭意图。另外有些证人表示当时无法联系到马歇尔。

这份报告对马歇尔的名誉损害极大,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几乎摧毁了(nearly destroyed)”马歇尔。在这种情况下,递交辞呈不失为一种展示负责任态度的方式,也算是以退为进。

为后续职业发展铺垫

这一条大抵算吐槽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美国当时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军政分离制度,作为军人有些职务是不能担任的。比如1947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法》就明文禁止任何穿制服的军人担任国防部长。

年龄偏大的马歇尔半生在军队中服役,他可选择的其他职业并不多,从政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项,这个时候军人身份就成了他职业转型的羁绊。更要命的是当时五星级军衔刚推出,一些东西还不完善,他的那个军衔会跟到他退休,这可能也是促成他决定辞职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后来马歇尔确实步入了政坛,担任过杜鲁门的国务卿,也当过国防部长(他真的遇到了军人身份的麻烦,最终靠总统强制豁免才能就职)。一直工作到1951年才正式退休,回到了弗吉尼亚州利斯堡的道多纳庄园。

3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先后为罗斯福和杜鲁门出谋划策,对美军在二战中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一名将军,马歇尔却从未在战场上亲自指挥过战斗。

更奇怪的是,在日本宣布投降仅仅几天之后,马歇尔就迅速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了辞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

早在1901年,马歇尔就从军校毕业正式进入了美军陆军部队。到1916年,马歇尔已经在美国14个不同的部队中任过职。他工作吃苦勤恳,并且尤其喜欢钻研军事理论,几乎每一任领导都对他赞不绝口。

不过,由于20世纪后美国军队的晋升机会较少,因此尽管马歇尔已经在军队中十多年,但仍然还是中尉军衔。

后来一战爆发,马歇尔奔赴法国前线,成为了一名师部参谋。凭借着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马歇尔在战后被提拔为少校,并得到了潘兴将军的赏识。

1939年,罗斯福将马歇尔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并授予他少将军衔。要知道,参谋长在美国陆军中地位是很高的。罗斯福能够让一位少将出任这个职务,并且还让他暂领了上将军衔,这足以说明马歇尔确实有非凡的才华。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军队高层中有很多人遭到了处分,但马歇尔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为了让军队在战争中拥有更强的战斗力,马歇尔向罗斯福列举了一份很长的退休名单。这份名单中有很多人是功勋卓著的老将,但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再加上其战术思想始终停留于一战时期。这就使得马歇尔认为美国军队应该吐故纳新了。

更重要的是,这份名单的头一个名字,就是马歇尔自己。在马歇尔看来,他已经是61岁的老兵了,对陆军的帮助已经非常有限了。只有把舞台交给年轻人,才是真正对美国陆军负责。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最终,罗斯福批准了马歇尔罗列的退休名单,但却坚决留住了马歇尔。

马歇尔在留任后,第一时间提拔了大量优秀的年轻将领。比如时任第三集团军参谋长的艾森豪威尔,就被马歇尔破格提拔为了陆军作战计划处长。再比如性情如火,一向被视为异类的小乔治·巴顿,也被马歇尔派上了战场。

而在二战中,正是艾森豪威尔制定的“霸王行动”,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将德军逼入了绝境。而小乔治·巴顿也成为了美国陆军中的一员悍将,帮助美军在二战战场上大杀四方。

从这一点来看,马歇尔的确是有一双能够辨识人才的慧眼。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所执行的“先欧后亚”的战略,也是马歇尔所制定的。要知道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整个美国人民的仇恨矛头,其实只是日本这一个国家。但美国想要在战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显然并不能只将目标锁定在太平洋战场。

在马歇尔的坚持下,美国率先向欧洲的法西斯发动了进攻,扭转了整个二战的局面。而在二战之后,美国也如愿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有权力的国家。这一切和马歇尔的筹划都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1944年12月,马歇尔正式被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5月,德国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得知这个消息后,已经65岁的马歇尔终于松了一口气。自从1941年以来,马歇尔每天都要绞尽脑汁地思考整个战局,为美军的每一个决定作最后的拍板。在常年的高压工作下,他的身心都感到了无比的疲惫。此时德国投降,他便再次萌生出了退役的想法。

几个月后,日本人也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法西斯集团彻底倒下,战争终于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终结。而这一次事件,也坚定了马歇尔退休的决心。

1945年8月20日,在二战结束仅仅几天后,马歇尔便正式向杜鲁门总统递上了卸任书。为了避免美军军官争夺参谋长一职而陷入混乱,马歇尔直接在信中推荐艾森豪威尔为新的参谋长。杜鲁门在考虑良久后,最终同意了马歇尔的辞呈。

不过,本打算好好放松一番的马歇尔,却并没有得到太多休息的时间。二战后,中国两党关系逐渐紧张,杜鲁门只能请求马歇尔再次出山,前往中国协调两党问题。

1947年,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并提出了影响世界格局的“欧洲复兴计划”。1953年,马歇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59年,马歇尔因病去世,全美国为他哀悼一天。直到这个时候,马歇尔才终于拥有了休息的时间。

(参考资料:《马歇尔传》等)

4

军人为战争而生。军人为国家而为。军人为民众保护家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