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李自成的研究涉及到如何守住江山的问题。毛主席从陕西米脂县到河北西柏坡至北平,这段时间针对当时现实面临的开国执政守城的新问题,着重关注历史事实史料,实地探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在糖弹面前打败仗。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毛主席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李自成在历史的结点上,在攻进南京城后的最后一段时间,发生了重大战略性错误。集团内部划分势力范围搞内讧内斗内耗相互残杀,损兵折将兵败如山倒。对清朝势力及其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崛起,这种形势战略对策不利而失策,预则立、不预则废。最后,尚未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稳坐钓鱼台。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晚期,天灾不断,各地的庄家几乎是颗粒无收,没有粮食,百姓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食不果腹,饥寒围绕,饿死了很多人。当时的李自成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朝廷驿馆里给送信马匹喂草喂水的养马人,虽然俸禄很少,但是勉强能让一家人有饭吃,所以对于这份工作他也是兢兢业业,并没有做别的打算。

然而,这种情况只维持了不多年,后来崇祯皇帝继位,因为年成不好各地进贡很少,国库更是亏空,国库没钱就等于朝廷没钱,为了让国库充盈,皇帝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开始减少驿站,为国库减少开支。这驿站一减少,本来李自成还能有俸禄养家糊口,这下好了成无业游民了,无业游民也不能饿死啊,实在没有出路了,年少气盛的李自成直接起义了,成了崇祯皇帝头一号对手,崇祯皇帝大概说什么也想不到正是自己减少驿站才逼得李自成开始跟朝廷对抗。

李自成还真有带兵的本事,他揭竿而起经过多年,竟然发展到近十万的人力,他赫然成为一个首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李自成李皇帝宝座不远了,然而虽然有人力物力,坐拥很多优势还是没有当上皇帝,与皇位失之交臂。李自成虽然有勇有谋,手下也是不乏大将跟人才,要强兵有强兵,要粮草有粮草,何况军心稳定,为什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他会没有取得皇位呢,很多人都很纳闷,下面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 他杀死了罗汝才,罗汝才虽然生性狡诈,但是为人还算讲义气,罗汝才更善于维持各部之间的关系,以他做媒介,所以谁都愿意与他共事。每当攻下一个地方之后,所得财物都是跟大家平分,一同分享,并且清廉的官员一律不骚扰,只是攻打是贪官,这就是罗汝才所说的江湖道义,曾经有人为泄私愤攻打清廉的官吏,罗汝才知道后也是严惩不贷,罗汝才对李自成更是有提携举荐之功,对于罗汝才的能力李自成是越来越忌惮,所以杀了他,想得到罗汝才的兵权,所以罗汝才的手下对他杀死罗汝才是相当看不惯的,根本不听他的号召。

第二, 又杀死了袁时中,袁时中也是当时很厉害的一个起义人物,不管是他带的兵的战斗了还是人数,都是很强悍的,并且多次打败明君立下功劳,李自成担心他大权在握不好控制,便不在重用他,让他很有挫败感,想要带兵走,这正好成为李自成杀他的借口,趁此消灭了他,袁时中死了,他手下的人也人心涣散,为以后埋下了祸患。

第三, 李自成攻入京师后便有些得意忘形,手下的人更是烧杀抢掠,尽做些伤害百姓的事,与之前替百姓谋福祉大相径庭,从而失了民心。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3

在明末,为了争夺天下霸权,有三方势力在相互角逐。他们分别是关内的崇祯和李自成,以及关外的多尔衮。

在这场角逐中,李自成能够打败崇祯率先攻占北京,表面他已经抢得了先机,首先拥有了主动权。可是他并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反而被多尔衮后来者居上,从他手里又把北京给夺了过去。

这说明李自成的农民军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分析认为,他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治军不严。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头几天军纪约束的还不错,可是很快他就对部下失去了控制力,北京陷入了一片烧杀抢掠之中,这样李自成就失去了民心。

二、高层内部不协调。在李自成已经决定劝降吴三桂的情况下,他手下的大将刘宗敏还是关押了吴三桂的父亲,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李自成派军师宋献策去劝说,可刘宗敏始终置之不理。最后,李自成也只能就听之任之了事。这件事充分表明李自成的威信力远远不够。

三、无有长远打算。进入北京后,李自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榨取前明遗臣的钱财上,没有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出规划,给多尔衮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大顺军的战斗力不足,远远低于清军的八旗铁骑。清军入关仅有14万人,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则号称百万,真实人数八十万肯定是有的。最终反而被多尔衮打了个落花流水。

以上分析表明:论综合实力,李自成和多尔衮并不在同一个级别之上,所以他最终没有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

4

个人修养不够,知识不够,识人用人能力不够。

5

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

1.没有建设好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李自成就没有这种稳固后方,一仗小败,得不到及时休整补充。对比之下,安禄山那点势力,因为后方巩固,虽名不正言不顺,也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上,李自成甚至不如安禄山。

2.对集团军政缺乏严厉整顿:

李自成在这两面都失败的透顶。进入北京后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约束部下,令人悲哀。铁木真说,如果连自己的部下都管制不了,与其做汗,还不如去牧羊。李自成确实相当失败。其部下的所作所为直接逼反吴三桂。

3.缺乏正确的远景整体战略指导:

鼠目寸光、骄傲自满是他失败的原因,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他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4.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

在入京后不注重军队的建设,也没有对军队发展做出一个长期的规划。对对手的判断失误,认为首要目标一为明朝政府官军残余,但是管军已经在1644年后无法构成威胁;二为各地的地主武装势力,但在当时不成气候;三为张献忠的大西军;最后才是清朝政权。没有分清对手的主次,也就没有相应的军事部署与发展,对满清势力视而不见,这无疑是毁灭性的错误。

其败亡的原因正在于其没有“转变”——李没有由农民造反者转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没有由西北地方起义者转变为具有全局思维、全国视野的统治者。 没有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之一是李的个人禀赋。 历史对开国皇帝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刘邦、朱元璋的个人禀赋是极高的;李渊、赵匡胤的个人禀赋稍逊,但他们的基础太好,他们本身就可说是统治集团的一员。 李自成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天下已经稳定,没有满清虎视在北,没有南明、张献忠,作为有众多大臣辅佐的二世、三世、四世皇帝,李的禀赋可能就够了;但以开国者、开一代风气者的要求而论,李的禀赋、天资不够。

李自成农民起义,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但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含辛茹苦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

6

缺少小编辅佐

7

首先李自成本来就一个农民,目光短浅,从心里就没打算做皇帝。他本来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给我一亩二分地就行。都打到北京城下了,还派人去和皇帝谈和,封王就行!

再者,他的手下全是一帮大老粗,没有饱学之士。打仗还行,不懂政治。和手下整日称兄道弟。没有一套严谨的系统。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8

李自成已经成了开国皇帝,只是时间太短了。的确也没有那个能力!

9

如果从推翻当朝政府来说,李自成起义是成功的,如果从建立新政权来说,李自成起义又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李自成起义的班底不够硬,也许武将可以,但是在智囊和文人方面没有得力助手,可以说几乎都是大老粗。相比较刘邦有张良和萧何陈平这些谋略大师,朱元璋有刘伯温以及小时候的忠实玩伴。而李自成起义到后面那些大将和文人素质太差,没有一个是深谋远虑的,同时与李自成的军事才能有关系,当时农民军只是攻下北京,而在全国各地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他和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如出一辙。

10

他自己就没想过,都打到北京城下了,他想的还是割据分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