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得了解一下五代十国的起源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因素所造就的?在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能力逐渐减弱,使得本来只能掌管军权的地方节度使开始过问民政,成为了一地的军政长官,当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军阀和土皇帝

虽然皇帝的威权和掌控能力变弱,但是对于皇帝平时的一些调令,地方节度使们还是要听从的,因为这时候的唐朝虽然势微但仍然保有其正统,在民众们心里他们还是大唐的子民,他们内心仍怀念着曾经的盛世大唐,所以地方节度使虽然不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也能成为节度使,但为了身份的正统仍需要皇帝的册封才能保持身份的稳定

正是因为这些节度使的拥兵自重,才导致了后面的五代十国混乱、割据不堪的局面,这是混乱的根源,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人,正是因为这个人,才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这个人叫朱温,是黄巢手下的一名大将,出身平凡却屡立战功从而获得了黄巢的青睐,当时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席卷唐庭,使得唐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正是风雨飘摇之时

在一次作战当中,黄巢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因嫉妒朱温的战功,在朱温有难之时而不去营救,从而导致了朱温倒戈投入了唐营,在接受朱温的投降之后,皇帝非常的开心的给朱温封赏了高官厚禄以示佳奖

后面的朱温战绩辉煌,利用皇权慢慢的强大了起来,直至最终平息了黄巢等人的起义,又立下了各种战功,成为了当时唐朝庭的重将,同时掌控住了的皇帝,时间久了,皇帝换了,朱温越来越不满足,最后面他决定要篡位,自己当皇帝

于是他挟持了唐朝的皇帝,并把他身边的人都杀光,逼迫唐皇帝禅位于他,建立了后梁,如此彻底的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但是当时并不只后梁一个国家,还有其他很多割据一地的节度使自建一国、自封为王。只因后梁取代了唐朝的中原国土,居众国之中,属中央政权,所以被历史学家称为一个朝代,五代中的第一代


而后又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中央政权,合称为五代,五代只是当时的五个比较强大的政权,因其无力一统全国,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五个比较庞大的藩镇,这五个藩镇旁边又有其他众多的小藩镇,这些小藩镇有些以五代为宗主国,有些自立为帝、而实力又不足,我们把其中十个影响力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无法统一,各自为政又相互攻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纷纷北逃,正是因为这些北逃的汉人,为契丹(辽)这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强大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正因为契丹的崛起,导致五代后期的中央政权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后面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塘为了顺利的灭掉后唐当上皇帝,开始从契丹借兵,而将燕云十六州贡献给了契丹,自称儿皇帝,也因为石敬瑭的举动使得后来的宋朝饱受北方的威胁



后面后周建立,经过第二代皇帝郭荣(也称柴荣)的努力,多数割据的政权也渐渐的被中央掌控,正当后周鼎盛、大有一派一统中华之势的时候,后周的二代皇帝郭荣病了,从此之后就是一病不起,在去世之前,他把他七岁的儿子交给了赵匡胤,让他代掌国政好好看顾自己的儿子

后面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上了皇帝,接下了周世宗未完成的大业,一举结束了当时延续54年之久的五代十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也正因为赵匡胤深深的知道了节度使制度所带来的弊乱,所以他才制定了一直被后世所诟病的“重文轻武”的制度,以文官来压制地方的节度使和武使,使得地方武将无法叛乱,在抑制武将权力的时候,也造就了宋朝从开国到灭亡都没有一个武将叛乱的局面

所以我们看待宋朝重文轻武的现象时,不能片面的去看待,而是要从更深的局面去看待它所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907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余年,前承唐朝后启宋朝,历史上称为五代。

除了五代以外南方还有其他十个小政权:前蜀、后蜀、吴、吴越、南唐、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

这些南北对峙的政权,统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记忆

1. 后梁:朱李对峙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他的死对头原唐朝晋王李克用一直与他作对。

2. 后唐:宠信戏子

李克用去世后,他儿子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李存勖特别喜欢唱戏,经常自己穿着戏服和伶人一起表演,甚至还讲宠信的伶人加官进爵。

3. 后晋:认贼做父

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他不仅将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还认了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做“父皇帝”。最后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但是后晋最终还是被契丹人所灭。

4. 后汉:后汉灭辽

契丹人在中原的暴行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原后晋将领刘知远趁机收复中原建立了后汉政权。

5. 后周:螳螂黄雀

后汉建立仅仅四年,就被郭威及其养子柴荣所灭建立了后周,柴荣死后幼子年少,被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此彻底结束了五代的纷争。

与此同时,南方的十个小政权统称十国,具体不细说了,可以参考下图。

3

谢邀。

说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啊,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

谁呢?

黄巢。

黄巢他们家是贩私盐的,但是黄巢却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可惜,屡试不第。

于是在皇朝最后一次参加科考落榜之后,愤怒的走出了长安城并且写下来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没过多久,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拉起了一支庞大的起义军,攻破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

虽然没有消灭唐朝全部的力量,但攻破长安,也算是起义成功了。

黄巢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朱温。

朱温加入黄巢起义军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小兵,最后因为屡立战功,被黄巢重用,逐渐成了手握重兵的大将。

黄巢登基之后,国号“大齐”,并册封朱温为同州防御史。

可黄巢虽然建立了大齐,但唐朝其实并没有被消灭,唐朝的其他藩镇开始起兵平灭黄巢的起义军。

朱温所镇守的同州遭到了这些唐朝藩镇的猛攻,朱温抵挡不住,赶紧向黄巢告急。

可以此时的黄巢已经沉迷声色,无暇他顾,把大权下放给了一个亲信。

可巧这个亲信与朱温有仇。

所以朱温的没有等到一兵一卒的援军,没有办法,朱温最终决定投降了唐朝。

朱温一投降,立刻就得到了重用,非但加官进爵,并且得到了汴州这块地盘。

只可惜,朱温虽然投降,但起义军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并且主要活动在汴州附近,导致朱温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地盘。

没有办法,朱温就只能率军与这些起义军将领作战。

后来在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首的唐末藩镇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灭掉了黄巢起义军。

朱温在这场“灭齐”战争中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却一念之差与李克用结下了生死之仇。

后来经过一系列战争,朱温的势力空前强大,横压所有藩镇。

终于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的第一代后梁。

朱温建国不久,他的死敌李克用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父志,继续对朱温用兵,先是灭掉了刘守光集团,扩大了自己的实力,然后挥军直取后梁疆土。

此时的后梁陷入内乱,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紧着又被杀死。

一阵内乱之后,根本抵挡不住李存勖军队的进攻,大量地盘开始丢失。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为“唐,”这就是五代的第二代后唐,同年后梁灭国。

后唐虽然也经历内乱,但军事实力强横,发展也算稳定。

直到末帝李从珂即位,猜忌手下大将,惹怒了当时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自知不是后唐对手,便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人为外援,灭掉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称帝,国号为“晋”,这就是五代的第三代后晋。

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即位,不愿意在向契丹叫爹。

于是契丹挥军南下,灭掉了后晋,生擒了石重贵。

辽军灭晋之后,企图占据汴梁,但是其所作所为让中原百姓生厌。

趁着辽军不得民心之际,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依仗自己一向深得民心,便趁机起兵,号称好收复后晋失地,实则图谋自己的私利。

公元947年,刘知远称帝,不久之后改国号为“汉”,这就是五代的第四代后汉。

刘知远称帝一年之后病逝,其子刘承佑即位。

刘承佑猜忌大将,杀掉了大将郭威全家,导致了郭威叛乱。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国号为“周”,这就是五代的第五代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建立北宋,五代至此结束。


上面讲得是五代,接下来讲十国。

  • 蜀王王建乃唐昭宗所封,朱温篡唐后,不听梁朝号令,公元907年自立为王,是为前蜀

  • 李存勖灭梁之后,顺带灭掉前蜀,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公元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次年称帝,是为后蜀。
  • 唐朝末年,封州刺史刘谦割据两广,实力雄厚。刘谦死后,其子刘隐即位,于910年受封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即位,并于公元917年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 郭威灭汉之后,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割据河东称帝,延续后汉国号,与后周作对,史称北汉。
  • 公元902年,割据江淮的藩镇杨行密受封吴王。公元907年,其子杨溥称帝,建立吴国
  • 公元937年,吴国权臣徐知诰代吴建齐。三年之后,徐志诰恢复本名李昪,自称李唐后裔,把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 唐朝末年,马殷割据湖南。公元907年,后梁册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建立之后,又封马殷为南楚国王。马殷并没有称帝,其治下地盘史称南楚

  • 唐末福建观察使王潮死后,将军政大权交给心腹王审知。公元909年,后梁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子王延羲称帝,是为闽国。
  • 公元897年,钱镠割据江浙一带,拥兵自重。公元907年,朱温册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接受册封,因此建国,史称吴越国。
  • 高季兴本是朱温的干孙子,依附后梁政权,占据荆南一小块地方。后梁灭亡之后,高季兴便据地自立。公元924年,后唐册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定都荆州,是为南平(荆南)。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的文史话题。

4

谢邀!

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我说下个人总结,方便大家梳理!

五代十国的序幕!

唐朝灭亡最罪魁祸首源于一个人,那就是黄巢!

黄巢起义将近十年的时间,致使唐朝末期国力大大衰弱,大大动摇了唐朝的统治,虽然由于缺乏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的最终失败,但是却加速了唐朝灭亡的进程!只是最终徒作嫁衣,便宜了朱温,朱温篡唐建梁,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黄巢起义的影响,不仅仅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更是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的篇章,为五代十国这个混乱时期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代(907年-960年)!

朱温篡唐建梁后,各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的势力依次控制中原,共计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卖国,认契丹作父,后唐亡,建后晋!

公元947年,刘志远建立后汉!

公元951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总结五代时期:

梁晋对峙,梁灭唐兴;

后唐兴衰,岀一敬瑭;

认贼作父,后晋新立;

辽晋大战,中原无主;

知远称帝,名为后汉;

后汉混乱,郭威当权;

柴荣即位,意图天下;

英年早逝,北宋篡周!



十国(902年—979年)

与五代同时期存在的十个小国,九个位于中原以南,一个位于北方!各国存在的时间普遍长于五代各朝,分别为: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和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十国最大的特点:

国家疆域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国家出现的时间参差不齐,或称帝或称王,夹缝中求生存!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史称北宋),实力雄厚,相继扫荡群雄,于979年统一除交州与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衰败,也间接的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

5

这个简单,说完你就懂了。

五代十国,是唐和宋之间的一个时期,从907年到960年,不长。

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实际上就是军阀混战。

唐朝亡了是因为藩镇割据,地方上的节度使权力太大了又有行政权又又兵权,等到安史之乱平定了,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压制各个藩镇了,藩镇就是军阀一样的地方政府。

再加上黄巢一折腾,唐朝彻底退场。而之后的五代就是军力强盛的军阀占领中原地区成为最强的朝廷为五代,地方偏远地区实际上割据建国称为十国。

一,取代唐朝的是朱温,他武力叛乱建立了后梁。

二,虽然朱温当了皇帝,但是西北有个猛人李克用,手下兵强马壮,但是他死也没能干掉后梁,他儿子是个人才,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的古文《伶官传序》说的就是他,这人叫李存勖,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

三,然而好景不长,老李手下有个叫石敬塘的家伙野心不小,也想当老大,但是他手底下兵不行,于是他认契丹人做爸爸,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契丹人派兵支援他,于是他干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四,结果契丹人来了就不走了,顺手把后晋给灭了,建立了辽,太原有个刘知远看到中原都被契丹人占领了直接称帝了,建立了后汉收复中原。

五,有个叫郭威的能力出众,手下兵将也多,在后汉朝廷打工,可能是也想当当老大看看,于是他反了,建立了后周,他死了之后传位给了养子柴荣,这个柴荣可是厉害四出出击几乎是百战百胜,正励精图治一统天下的时候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

看着宫里的孤儿寡母,手握大军的赵匡胤坐不住了,于是陈桥兵变(点检何以负周世宗!),宋朝建立了,老赵拿着老柴留下的家底统一天下。

就这么简单,其实五代十国就是各地军阀仗着兵强马壮不断建立政权抢地盘的过程,五代就是最强的五个中央政府,十国就是地方割据的自治政府。

我们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十国中南唐的君主。

后唐的庄宗李存勖就是我们高中教材古文《伶官传序》的反面帝王教材。

那句“十四万人其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就是十国之一后蜀亡国时王妃花蕊夫人所做。

国产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

6

我们之所以会对五代十国十分陌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 时间上距离我们远了点

  2. 关于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不多

  3. 名字起的不好

个人认为第三点尤为重要,那我们就从第三点来分析一下。

五代十国的记忆障碍

人的大脑虽然能记忆很多事情,有着相当于7.6亿TB的存储空间,但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操作中差强人意。对于这种研究,西方学者总是很热衷,就曾有研究者就提出我们工作记忆的容量通常是5~9个“事物”,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主张人的大脑一次性就能记住4个“事物”。

个人认为这个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生活中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当我们报电话号码时,往往就是“185-####-8888”或者“185#-###8-888”诸如此类,一口气全说完的人很少吧。

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五代十国”之所以很难被大家理清楚,都因为这个名字包含的数量“太多了”!

普通人一下子根本记不过来,而历史作为“非重要”学科,也很少有人会花二遍事来记,因此,“五代十国”就成了二十四史中最为尴尬的存在!

五代十国的混乱原因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再珍贵的东西,一下子冒出来太多都容易烂大家。皇帝也是如此,五代十国之所以乱,就是因为皇帝烂大街了!

不只是皇位,就连原本很讲究庙号、谥号都乱了套,原本只能给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的庙号,比如太祖、高祖,是个藩镇小国就敢用!自此以后庙号谥号就没那么讲究了,以至于明清皇帝的庙号谥号起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索性,大家不再用庙号称呼明清的皇帝,而改用年号称皇帝。

话说回来,就是因为每个藩镇国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史学家也感觉无奈的要抓瞎,索性一视同仁,来了个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就是一个加长版三国

三国大家都很清楚了,魏国,蜀国和吴国,咱们先把这三个分个梯队。

第一梯队:魏国→(被篡位)→晋国,他的特点是已经占有大半壁江山,其中还包括核心地域,相当于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梯队,是吴国和蜀国,偏安一隅,苟且而活,却又都敢于称帝自立,先后建国,先后亡国。

然后我们按照这个框架来套一下五代十国:

第一梯队:后梁→(被篡位)→后唐→(被篡位)→后晋→(被篡位)→后汉→(被篡位)→后周。他的特点是已经占有大半壁江山,其中还包括核心地域,相当于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梯队: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偏安一隅,苟且而活,却又都敢于称帝自立,先后建国,先后亡国。


这样就清晰很多了吧,乱世也有其乱的规律,五代十国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玩的更烂更疯狂的三国,篡位的更多,独立的小国也更多了一些而已。

7

想要理清楚五代十国的历史,需要根据事件发生先后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有了解,然后串联起来就能够有所掌握。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五代十国!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然后北宋,这些政权都是中原政权,占据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方的政权,当时还有很多的政权,比如北汉南唐等等,十几个政权,史学家称十国。

唐朝

唐朝时期,有一个官职叫节度使,一般立功,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人会被封为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是地方最高长官!慢慢的唐朝好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对唐朝来说,是无药可医的癌症!

并且,很多节度使都是外族人,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节度使,还是个胡人。

安史之乱之后,割据的地方势力就知道了,原来唐朝中央也不是不可侵犯的,由此,唐朝走向衰落。

后梁

唐朝末年,民生疾苦,出现了农民起义,其中一个叫黄巢,最后,黄巢带兵攻破长安,好后来黄巢被唐军反击,黄巢兵败。

黄巢有一个将领叫朱温,朱温在黄巢活着的时候投降唐军,所以朱温被封为河南周边的节度使。后来,朱温的势力不断扩大。

朱温后来奉命进长安勤王,结果朱温挟天子令诸侯,把持了朝政,而且他威胁唐皇帝迁都洛阳。后来,朱温杀掉了唐皇帝,让唐哀宗当了皇帝,再后来,威胁唐哀宗禅让,朱温建立了后梁。

后唐

在朱温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有一个死对头,是少数民族沙陀族,叫李克用。

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勋带兵攻打后梁,那个时候,朱温正好去世!

不就,李存勖打败后梁,建立了后唐!

后晋

后唐最后一皇帝李从珂,觉得有一个节度使石敬瑭的势力太大,于是让他去别的地方当官,言外之意是要对付石敬瑭。

于是石敬瑭反了,并且对北方的契丹人称臣,称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亲。于是石敬瑭带着自己的兵和契丹兵打败了后唐李从珂,建立了后晋。

并且,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等,长城就在燕云十六州。

后汉

后晋的最后皇帝叫石重贵,这个人不服从契丹的命令,于是惹怒了契丹。

后来,契丹大军南下,把后晋消灭,占据了中原,当时有一个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这个人叫刘知远。

契丹很快撤兵,刘知远占领了河南等地,建立了后汉政权。

后周

后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刘承佑,觉得江山坐的不稳,主要是因为有一个人叫郭威,这个人威望很高,而且北击匈奴有功,功高盖主,于是刘承佑要对付郭威,结果没打过郭威,而郭威本人也被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

北宋

郭威死后,干儿子柴荣继位,赵匡胤就是柴荣的手下,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但是,柴荣英年早逝,当时他的儿子只有8岁。

赵匡胤此时已经很有威望,而且有兵权!

所以就有了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国就此结束,共50多年。

8

要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先得从晚唐时期说起,正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得从东汉末年写起一样——事实上那个开疆拓土宾服四夷的盛世唐朝在经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已然由盛转衰,尽管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仍运作了150年左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安史之乱并不是李唐王朝凭借自身力量镇压下去的,事实上导致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因素更多的是叛军内部的纷争,在这一纷争过程中安禄山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安庆绪又死于史思明之手,史思明死于儿子史朝义之手,最后叛军的主要将领又叛变了史朝义。所以所谓安史之乱的被平定其实只是镇压了以史朝义为核心的势力,而原属叛军系统的河北藩镇势力并未受到打击,相反李唐王朝为拉拢他们打击以史朝义为核心的势力还进一步封官许愿,这就使河北藩镇的权势进一步膨胀。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实际上已然放弃荡平藩镇势力的指望,转而发展出一种同藩镇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共治局面——唐廷宰相牛僧孺曾公开说出:“只要河北藩镇北捍突厥,不令南寇即可”至于他们对朝廷的顺逆已不是李唐皇室关注的重点。那么问题来了:既如此为什么李唐王朝能在这样的局面下维持150年左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藩镇都是割据势力就像不是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真正形成割据势力的主要是河北藩镇,而江淮一带的藩镇一直以来军力并不强大,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当然他们也会配合河北藩镇通过和平的手段抵制朝廷的削藩之策以图自保,而朝廷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看这些军力并不强大的藩镇的面子。这么说或许令人费解,不过请耐心听我说完:安史之乱后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南方地区在人口和经济上已然超过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钱粮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毕竟这时的关中、河洛等地在经历战火后残破不堪,而河北藩镇作为割据政权早就不向朝廷缴纳贡赋了。当然要维持朝廷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就必须有一定的军事威慑力作为基本前提,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兴起的神策军就扮演了这一角色,事实上这是晚唐时期得以同藩镇对抗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军事力量。至此我们可以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得以维持运转150年左右的原因归结为一句话:用江南的赋税供养以神策军为核心的朝廷直属军事力量以威慑地方。

既然江南地区对李唐王朝的稳定如此重要,那么自然不能让江南藩镇做大到河北藩镇那样的地步,尽管有求于人的朝廷在很多方面会看江南藩镇的面子,但唯独一条就是江南藩镇的军事实力必须予以压制:浙江东道(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除去杭州、嘉兴、湖州三市)的常备兵力不足200人。尽管这一数据少得令人匪夷所思,但好在江南不比北方那样靠近边塞,唯一的麻烦是当地的治安状况变得日益糟糕,地方上的豪强势力纷纷占山为王。但这对远在长安的唐廷看来不过是纤芥之疾,如果让江南藩镇做大做强那才真的是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然而历史是充满变数的——当李唐朝廷通过削弱江南藩镇的军事力量得以维持自身运作150年后变故发生了:从860年起位于今天云南省和缅甸部分地区的南诏政权两次入侵唐朝的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由于一直以来李唐朝廷致力于限制南方军力的发展,于是不得不临时从中原抽调兵力前去征伐南诏。战后的咸通四年(863)一批从徐州、泗州一带征发来的士兵奉命驻防桂林以威慑南诏,当时朝廷与士兵们约定三年后期满轮换。可三年之期届满后朝廷却像忘了他们的存在似的,压根没调新的部队前来轮换的意思,就这样这批士兵在桂林又驻守了三年。到了咸通九年(868)朝廷为节省调兵的经费再次选择性失忆,这下士兵们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们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率部北上还乡。本来这支部队的兵力并不多,问题在于他们沿途的州府郡县的兵力更少,于是他们出湖南后沿长江东下,过浙西、进淮南,攻占了今天的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等地,至此唐朝的江南赋税生命线被拦腰斩断。朝廷慌忙调集十道兵马将这次起义平息下去。尽管以庞勋为首的义军高层被唐军杀死,但义军残部就此混迹各地,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

公元875年五月在今天的河南长垣爆发了王仙芝起义,同年六月随着黄巢的加入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一时间昔日的庞勋旧部纷纷投奔起义军。878年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新领袖,他见中原各地兵力雄厚,于是带兵渡过长江在唐军防守薄弱的南方地区不断迂回穿插。至此李唐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各路征讨将领纷纷拥兵自重成为一方诸侯。到884年六月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唐朝的统治根基已完全动摇:军事支柱神策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而作为经济支柱的江南赋税也指望不上了,因为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唐朝不得不授权地方藩镇自行募兵,于是当初唐朝最不愿见到的一幕发生了:藩镇割据已不再是河北独有的现象,而是普天之下的常态。这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立方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温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宣据郓、齐、曹、濮......在大唐疆土上一时间出现无数个割据一方的小朝廷。数年后王建入川与西川节度使陈敬暄争夺地盘并阻断剑阁(今四川剑门),至此巴蜀及其南方的岭南也脱离朝廷的管辖,大唐天子已沦落到和昔日的东周天子一样要看诸侯的脸色行事的地步,可以说这时的李唐皇室已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接下来轮到各路藩镇势力轮番登场表演了。

首先登台表演的是一对宿敌:朱温和李克用——当然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宿敌的:朱温本是砀山一介无业游民,却打小自命不凡,黄巢起义时他追随黄巢起兵,一步步晋升为大将。李克用出自突厥沙陀部族,他们家本姓朱邪。大唐王朝全盛时期征服了突厥各部,包括沙陀部在内的一些突厥部族逐渐内附汉化。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李克用的父亲于咸通十年在担任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部落军使期间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李唐王朝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并赐名李国昌。李克用从小骁勇善骑射,15岁时李克用正式投身军旅。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起义。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同年作为日后李克用长期的竞争对手的朱温从黄巢阵营转投李唐阵营并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中和三年(883年)唐王朝从黄巢手中收复长安,而在此战中李克用立功最大,因此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最终使得黄巢自杀。正当李克用在河东屡立战功之时朱温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随着朱温和李克用二人的势力日渐膨胀他们之间的对立已不可避免——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就在黄巢起义被李克用和朱温联手平定的884年得胜归来的李克用来到朱温的大本营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朱温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而在酒宴上多喝了几倍的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口角,对此李克用并未在意——毕竟此时他和朱温同属唐臣,而在此前他曾不止一次搭救过朱温。可出乎他的意料的是:当晚一伙不明身份的暴徒袭击了李克用一行入住的上源驿,最终李克用在贴身护卫的保护下杀出血路缒城而逃,而他带进城的300名士兵和亲信则全部死难。遭朱温如此暗算令李克用气愤难平,但他打算同朱温开战的想法被妻子刘氏以朱温反相未露,此时同为唐臣的两人不宜公然对立为由劝阻了。尽管如此双方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到了乾宁三年(896年)正月朱温和李克用的矛盾围绕宰相人选的问题终于爆发出来:二人都想扶植自己认定的人当宰相以把控朝廷实权。唐昭宗在一番考量后准备任命张浚为宰相,而李克用坚持认为这是朱温的阴谋并表示”如陛下早上任命张浚为宰相,那么我晚上就带兵到朝廷来!“李克用此举迫使唐昭宗终止了对张浚的任命,朱温随即以攻打兖、 郓两地作为回应,不甘示弱的李克用针锋相对地发兵救援两地。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表明大唐王朝已毫无威信可言,李克用和朱温已是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了,只是没公然称帝而已。实际上早在891年李克用就以受封晋王,这其实标志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就此诞生,后世称这个政权为前晋。天复元年(901年)朱温被唐朝加封为梁王,因此朱温和李克用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梁晋之争。天复四年(904年)梁王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改年号为天祐。李克用认为唐天子迁都洛阳是梁王朱温挟持之下的举动,而非天子自愿,所以天祐不能算作正统的唐朝年号,拒绝使用,依旧使用天复年号。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李克用方面则还是用唐年号。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辛卯日53岁的李克用去世。据说李克用辞世前曾召见自己的继承人李存勖并给了他三支箭——这三支箭分别代表李克用的三个敌人:后梁朱温、燕王刘仁恭和契丹耶律阿保机,这其中朱温是李克用一生最大的敌人,至于刘仁恭和耶律阿保机曾一度和李克用约为兄弟以共同对抗后梁,后来却都倒向后梁一方,李克用因此怀恨在心。李存勖继承亡父遗志以灭梁争天下为己任:914年李存勖擒获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当时的天下的形势是归附后梁的势力十有七八——像赵、魏、中山这些比较强的割据势力都没有不听从于后梁的,黄河以北只剩晋、燕两国还多少令后梁有所忌惮,李存勖灭燕就使自己具备了同后梁分庭抗礼的实力。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为国号,又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李存勖试图以此举昭告天下:后梁朱家是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而自己继承了大唐社稷的正统。就在这年年底李存勖攻破汴州、洛阳,后梁灭亡。

当朱温和李克用双雄争锋之际南方藩镇则趁机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建立割据江淮的杨吴政权,907年在和西川节度使陈敬暄的争夺中胜出的王建开创了前蜀政权,同年钱镠建立吴越国。相比之下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更为复杂: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然而就是这个刘谦并不是岭南本地人,而是从北方而来(甚至有种说法认为其祖上是从阿拉伯地区迁移来的大食商人),刘谦弃商从政后仕途一路平步青云,还与当地的豪门望族韦氏联姻。乾宁元年(894年)刘谦去世后广州官员上表朝廷委任刘谦之子刘隐代替刘谦担任封州刺史。乾宁三年(896)朝廷委派身为宗室子弟的薛王李知柔到广州做清海军节度使,李知柔却被叛军阻挡在广州城外,刘隐在镇压了叛将后迎李知柔入城,但岭南的军政实权则一概操之于刘隐之手,他事实上已是名副其实的“南霸天”了。天佑元年(904年)刘隐遣使重金交结当时身为唐廷权臣的朱温,朱温于是奏请以刘隐为清海节度使。开平二年(908年)十月二十三日后梁任命刘隐兼任静海节度使、安南都护。乾化元年(911年)后梁进封刘隐为南海王。同年三月初三刘隐病逝,其弟刘?继任其位。贞明三年(917年)刘?称帝,正式建立南汉政权。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节度使下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南平或荆南。在晚唐的天下大乱格局之下湖南出现了武安节度使邓处讷、静江节度使刘士政、武贞带度使雷满等几股势力,乾宁元年(894年)马殷进入湖南,896年马殷在消灭湖南境内各路割据势力后被任命节度使,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国正式成立。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册封成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事实上除了这些南方藩镇演化而来的格局政权之外,在当时的关中地区也存在一个割据政权:唐乾符年间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宋文通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85年)宋文通又因在唐僖宗逃难过程中的护驾之功擢武定军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字正臣。僖宗回长安途中茂贞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代为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年)他胁迫唐昭宗杀宰相,任命他为凤翔和山南西道(治兴元)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后世称他建立的割据政权为岐国。

后唐灭梁后威震天下,一时间岐国、楚国、吴越国、闽国、南平国等割据政权纷纷入贡称藩,前蜀却不肯臣服。李存勖便有意讨平前蜀。同光二年(924年)客省使李严出使前蜀,趁机刺探蜀中虚实,他归国后极力主张伐蜀称蜀国已有亡国之象,这更坚定了李存勖出兵灭蜀的决心。当时前蜀为了防御后唐而在两国边界驻有重兵。同年八月李存勖又遣使者李彦稠入川表示要与蜀国修好,以此麻痹前蜀君主王衍。信以为真的王衍派翰林学士欧阳彬为唐蜀通好使出使后唐,同时还撤除了边界守备。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魏王李继岌为主帅统领六万大军征讨前蜀。李继岌年幼,军务皆由副手郭崇韬决断。唐军以康延孝、李严为前锋,连克威武城(在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治今陕西凤县)、兴州(治今陕西略阳)等地,缴获大批粮草。而与此同时王衍仍在国内巡游作乐,到达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时方知唐军来犯。他急忙组织三万兵马迎战,却被唐军击溃于三泉(治今陕西宁强西南)。前蜀各处藩镇纷纷来降,王衍仓皇逃回成都。同年十一月前蜀中书令王宗弼发动政变,囚禁王衍、后妃及诸王,自称西川兵马留后。他以王衍的名义邀请李严到成都商谈投降事宜。李严驰入成都,抚慰前蜀官吏、百姓,命蜀军撤去成都的军事防备。不久李继岌率大军进抵成都。王衍率百官出城拜降,前蜀正式灭亡。在对前蜀用兵的过程中李存勖还顺便解决了岐国:岐国强盛时辖有二十余州,但因屡被后梁、前蜀所败,最终只剩七州之地。李茂贞因势力较弱始终不敢称帝,而是沿用唐朝年号以与后梁相对抗。后唐灭梁时李茂贞曾致书庆贺,以李存勖的叔父自居。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贞听闻后唐定都洛阳,心中不安的他于是上表称臣,命其子李从曮入京朝贡。李从曮在洛阳亲见唐军军容之盛。李茂贞更加忧惧,遂上表朝廷,请行“藩臣之礼”,被改封为秦王。具有独立性质的岐国从此消失。

李存勖的辉煌至此已达顶点,此后他走起了下坡路:他长期宠幸伶官而忽视朝政,终于在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爆发了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的事件。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奉命前往贝州平叛,结果却和叛军联合攻打李存勖。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兴教门。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李嗣源随即进入洛阳在李存勖灵前称帝,史称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然而灭蜀后奉命驻守蜀地的后唐将领孟知祥却不给他面子——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至此蜀地再次建立一个独立一方的割据政权。在后蜀建国的次年东南的杨吴政权也发生了变故:吴国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937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杨吴政权被徐知诰的齐国取代。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于是恢复李姓,改名为昪,又改国号为唐,后世为将其与此前的唐朝和后唐区别而称之为南唐。此时在遥远的南疆也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但对后世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今天越南中北部地区历经秦朝、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上千年时间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领土,中原王朝在此设立郡县进行直接管辖。这一时期越南人本身就自视为汉人,出生于今天越南清化的姜公辅在唐朝官至宰相,从没有人质疑他的民族属性。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于是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然而南汉大军却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败给了吴权,以此战为标志越南脱离了中国郡县的直接管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后其养子李从珂取得了帝位,身为李嗣源旧部兼女婿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手握重权引起了李从珂的猜忌。936年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大契丹国皇帝耶律德光支援自己攻打李从珂,于是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南下支援石敬瑭,石敬瑭因此得以建立后晋王朝。事后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这里成为了日后契丹进一步南下的基地。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于是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随即发兵攻打后晋并于947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开封。随着后晋王朝的灭亡,契丹得以控制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当年二月耶律德光改契丹国号为辽,这时的耶律德光自视已继承中原正统,打算长期经略中原。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激起了中原百姓的极力反抗,与此同时辽军出现水土不服的迹象。四月辽耶律德光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辽军北撤后石敬瑭的旧部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来刘知远攻克东京开封并定都于。

在刘知远称帝称帝的过程中因协助其称帝有功的郭威升任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位至宰相。948年刘知远第二子刘承佑嗣位,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郭威将叛乱平息下去,然而却引起了刘承佑的猜忌。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发兵攻入开封,推翻后汉。广顺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他生性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由于郭威自己的孩子都已被刘承佑杀死,于是收养外侄柴荣立为皇储并为其改名为郭荣。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郭荣继位为帝。登基称帝后的郭荣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柴守礼待之以元舅之礼,由于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身为臣子的柴守礼如果面见身为君主的郭荣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可毕竟柴守礼乃是天子生父,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郭荣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优厚的待遇,但从此父子俩没再相见。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历史上将其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北汉。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于是执行结盟辽国以为外援的外交路线。郭荣甫一继位北汉就联合辽国出动十万联军进犯,此时的后周政权内部其实和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一样是由大大小小的各路割据势力拼凑而成,后周皇室在各路割据势力眼中不过就是一个势力较为强大的盟主而已。郭荣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身先士卒御驾亲征,时任禁卫大将的赵匡胤振臂高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君臣一心的周军阵斩北汉军主将,一举破敌。北汉皇帝刘崇溃退,次年忧愤而死。

战胜了北汉和辽国的联军后郭荣随即对后周的内政体系进行改革:禁军开始逐渐具有压倒地方军阀势力的绝对优势,而禁军自身的结构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原本的禁军核心叫侍卫亲军司,当初郭威为了对权力过大的侍卫亲军司进行制约而创立了一个级别较低的殿前司。郭荣则进一步将殿前司变成一个和侍卫亲军司平级的机构。当时后周的军事配置大约是这样的:中央禁军约有近20万人,对地方军具有压倒性优势,而禁军中的殿前司约有3万人马,侍卫亲军司约有6万人,这两支军队最为精锐,对整个禁军系统又占据压倒性优势。在完成此番改革后郭荣将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任提上议事日程:他大破后蜀,使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三征南唐,夺取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土地;北伐辽国,收复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三关十七县。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的郭荣却因患病而被迫撤军,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因病班师回到汴京的郭荣驾崩,7岁的嗣子郭宗训柩前即位。

就在郭宗训继位转过年来的春节北汉和辽国再度联军入侵,实际执掌后周军政大权的太后和宰相商议后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军出征,可当赵匡胤率军行至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的陈桥驿时众军将士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穿在了赵匡胤身上,以此宣布拥戴赵匡胤称帝。这时后周的军权握于赵匡胤之手,他随即率兵返回东京汴梁,这时只有侍卫司的韩通一度试图抵抗,但很快兵败被杀。赵匡胤进入汴京城后安抚城中百姓,同时打出优待后周皇室的旗号,汴京的秩序很快得到控制,尽管地方上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但被掌握了中央禁军指挥权的赵匡胤轻而易举镇压下去。赵匡胤登基后以杯酒释兵权的形式逐渐将各地节度使手中的兵权、财权、人事权、司法权等等收归中央,采取先南后北之策先后席卷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地。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时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大多已被平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尽管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的纷乱局面,然而宋朝的统一其实仍是金瓯未满:宋朝在南征失利后正式册封越南黎朝君主为交趾郡王,以此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由党项族建立的夏州李氏政权尽管臣服于宋朝,却没像内地节度使一样削夺权力,这为其后来建立西夏国奠定了基础;而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石敬瑭起就割让给了契丹,尽管后周郭荣收复了其中的三关十七县,但在979高粱河战败后宋朝失去了收复整个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

9

五代十国,从黄巢起义开始。

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帮助唐僖宗灭掉黄巢起义,晋封梁王。907年,灭掉唐朝神器,五代十国开始。

梁朝,经历朱温,朱友硅,朱友贞。

李克用和主要是死对头,他的儿子李存勖接过三支箭,灭掉燕,灭掉岐,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五代十国,十国不对,最起码还有刘仁恭的燕和李茂贞的岐。

李存勖还灭了前蜀,如果他不半途而废,就没有赵匡胤啥事情了。

李存勖超额完成老爸的任务,就飘飘然了,然后,然后国家就灭亡了。

他之后,后唐还有李嗣源,李从珂,李从厚。

接着就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了后唐。

其实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关系很近的。

后晋,经历石敬瑭,石重贵。

后汉,刘知远,刘承佑。

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接着就是赵匡胤,老赵的宋朝300多年了。

这里说一下,现在的太原不是当时的龙城,宋太宗为什么要毁了龙城太原城呢?

因为,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刘崇,这些皇帝都是在太原的。

还有唐朝的起家,当时叫晋阳。

所以太原叫龙城,龙城被毁的有多彻底,大概好像在现在太原西南,具体是哪?还没有找到!

10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代”是继承了正统的国。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这时各地方藩镇也立国独立,但他们很多是认可后梁正统的地位。李克用作为当时实力不弱与朱温的势力,自然不会臣服,其子李存勖最终灭梁,建立后唐。后来石敬瑭利用契丹兵力建立后晋。后晋和契丹闹翻被灭,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不久郭威又篡位建立后周。因为其全部是从正统的唐朝依次过渡而来,所以就被称为“代”,即五代,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势力范围的核心地区都包含了中原各地。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南汉等占据。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北方只有个北汉,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其在后周(北宋)和契丹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五代起始于朱温后梁的建立,结束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即907年到960年。而十国从钱镠902年进封越王开始,到979年北汉被灭,历经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三帝的征伐才结束,中国又复一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