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的乐律有哪些?”

题主问的“古代”,“古”到什么时候呢?

咱们说公元前5世纪,够“古”的吧?

1978年,湖北随县,现在叫随州了,出土了曾侯乙编钟。短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长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长短架成L型,悬挂镈钟、钮钟和甬钟共65件。

所有这些钟,每个的正鼓位和侧鼓位,都可以分别敲出有三度差别的两个音。就是说,每一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

曾侯乙编钟中的钟钲部、正鼓位、侧鼓位,包括鼓架上,有近三千字的铭文或书写的文字,标明了音高、乐律以及在曾国之外地区的对应名称。

下层长枚低*10(下二1)号钟钲部的铭文,讲了这件钟正鼓位的音高,还讲了这个音高相当于“楚律”“申律”、“周律”中的“变宫”。

这段铭文说明——第一,当时已经有了“音高”概念;第二,当时业已有了“变宫”这个音的概念。

这件钟的侧鼓位,比正鼓位的乐音高408音分,即大三度音程。

整个一套65件编钟,可以演奏西方十二声律的乐曲,可以旋宫转调。就是说,在公元前5世纪,仅这套编钟,其所具备的声律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

且慢,还不止这些。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件以黑漆为底,上有非常繁复红、黄彩绘的“五弦器”。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主编黄翔鹏先生认定,这件“五弦器”,就是古籍所称“木长七尺”的“均钟”。“均”是“调整”之意;“尺”则“一拃”为尺。

编钟的音准,靠这样的“均钟”进行校正。

古籍载,大禹铸鼎、启作乐。这件“均钟”上面的“人珥双蛇”彩绘人物,与《山海经》中所讲到的启的形象一致,这大概是表示对中国“音乐先祖”的崇敬。

王力先生说:“曾侯乙编钟无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有旋宫转调的能力。所有这些从世界音乐史、世界数学史、世界科技史、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都是高级别的震撼。”

上面讲的,是中国古代乐器的例证。

下面,再说说中国古代的乐理。

《左传.昭公二十年》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这是说,与“声”有关的共九个方面。

这里,重点说说的是“五声、六律、七音”。

“五声”, 《汉书.律历志》曰:“五声者,宫商角(jue)徵(zhi)羽。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心之邪志令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六律”,古代以十二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后为铜管,作为定乐音高低的标准音,是为十二律。依律管长短,依次名为黄钟、大吕、太蔟(或簇)、夹钟、姑洗、中吕(或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奇数为阳律,偶数为阴律。郑玄注“六律”为“阴吕阳律”意思是“六律”包含十二律。

“七音”,《释文》曰:“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

这样,“五声”中的“宫、商、角、徵、羽”,就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do)2(re)3(mi)5(sol)6(la)”。

而“七音”中的“变宫”、“变徵”,大致相当于简谱中的“7(ti)”和“#4(fis)”。

“六律”,十二律大致相当于现代西音的“C、#C、D、#D、E、F、#F、G、#G、A、#A、B”十二个固定音。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认为,《淮南子》《礼记.月令》郑注和《后汉书.律历志》中关于十二律“律管”长度的描述,已经十分精确。

就“乐调”来说,前面已经讲到了,曾侯乙编钟已经证明可以“旋宫转调”。古籍中,亦有相关记载。

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但比如,《管子.地员篇》中,即以“徵”作为第一级音,于是“五声”顺序也变成了“徵羽宫商角”。

总之,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在音乐方面是非常了得的。

但总体上,先秦的音乐限于天子诸侯宫廷之内。民间有的,大约只是“国风”一类的歌谣。汉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音乐也要按照“经”的要求诠释,这也就限制了音乐包括音乐理论的发展。

最佳贡献者
2

宫 商 角 羽

3

宫、商、角、徵、羽

4

中国古代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5

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