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这个问题有些错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李鸿章提出的是“以夷制夷”。而这两个思想,都是当时西方势力入侵以后,清政府内部部分人士提出的应对办法,在晚清这两种思想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英国击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早在鸦片战争时,魏源就因为清政府一败再败,认为必须了解西方,才能将他击败。于是魏源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写出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魏源的《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传统思想中认为是“奇技淫巧”的科学既然有用,就不是“奇技淫巧”。魏源认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继而打败西方,实现自强。

魏源的思想过于强调了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优点,有一定的缺陷,不过这一思想在当时国内还是比较先进的,也引起了其他有识之士的共鸣。

此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但是它还是初步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未来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李鸿章在搞洋务运动时,自然也受到了魏源的影响。不过作为实践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中“以夷制夷”就是重要的一点。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利用列强的矛盾,以一国牵制另一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确实以现在的眼光看,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以夷制夷”有几分与虎谋皮的意味。在李鸿章一生的外交活动中,“以夷制夷”失败的经历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也是作为弱国的无奈。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李鸿章“以夷制夷”都是面对西方势力威胁日益增加情况下的应对之法。受限于魏源、李鸿章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这两个思想都不可不免的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最佳贡献者
2

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说。

观点由来

首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并非李鸿章提出的,李鸿章是践行者之一。

魏源是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于1842年编制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作者阐述了写作写此书的最终目的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围绕这句话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规划,率先在近代中国提出向西方深入学习。

  • 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

  • 夷之长技主要是指如下三项: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强调要必须要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不能一味的采购使用。
  • 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作用影响

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清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海国图志》这本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问世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使近代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了世界的真实模样。在实践意义上,他让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如梦方醒,真正认识了梦中的天朝上国和西方诸国的差距,该思想引导了后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重要的民族革新运动,意义深远。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首先从思想和口号了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促进清王朝自身的富强,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颇有些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的套路)。洋务运动风风火火搞了30年虽然没有真正让近代中国富强起来,但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首次大规模实践。

2.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是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等即戊戌六君子),通过光绪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运动前后持续了103天,主要的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科举废除八股文等。百日维新的时间很短暂,但意义深远,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师夷”不止限于“”,更要学习“”。这次运动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初,核心目的为了推翻清朝帝制同志、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斗争。最核心的事件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最终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升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革命者,联合各方革命力量,彻底了认清了国家富强需要努力的方向,师夷长技只是表面,根本上必须推翻腐朽堕落的满清政府,打破封建帝制,建立全新的近现代国家体制,这也是现代中国史的开端。


综上,我以三个主要事件叙述分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启蒙--发展--升华过程,思想的不断升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是中国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了民主社会,这是质的飞跃,所以魏源被誉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该思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基础理念。

3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不是李鸿章提出的。

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4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

间接的促进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诞生,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跟李鸿章没有关系,李鸿章起到了卖国的作用。

卖国几十次,至今舔狗不绝,可知李鸿章卖国已到圣境。

5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鸦片战争后,在突如其来的变局之中,清廷上下一时显得手足无措。尽管开动脑筋、挖空心思般地运思筹谋,但传统的文韬武略终难解决几乎全新的课题,屡经挫折,堂堂大清王朝已由当年的生机勃勃转而暮气深重。对洋人,从卑视到重视,进而惧怕,甚至一点点丧失战胜对手的信心和勇气。教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是近代具有新意的谋略思维之起点。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王朝上上下下对西洋的坚船利炮有了深切的感受,传统的天地变得似乎陌生了,沉重的失落感降临在满腹经纶、韬略的天朝官僚、士大夫的心头,激发了不少关心国家命运、担忧民族前途的有识之士去思考。最早认识到了解“夷情”之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去考察“夷情”的是众所周知的林则徐,他不顾种种非难,坚持了解“夷情”的举措,实具有破冰开路的意义。战败的屈辱,促使人们对“外夷”的认识发生变化,亦触发了人们对清朝认识的改变。魏源敏锐地认识到英国的长技所在:战舰、火炮、养兵练兵之法。因而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在“夷害不已”愈益加深的过程中,中国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人。冯桂芬继承了林、魏思想的精华,并且加以发挥、深人,提出了颇多有见地的观点,如其“采西学议”“制洋器议”“善驭夷议”等议论的中心就是为“御夷”而向西方学习,不向西方学习,御夷则是空话。助咸丰、同治朝之交,朝野上下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救亡图存之唯途径,在于“借法自强”。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自不必讲,就是如奕環、世铎等王公大臣,王先谦、刘锡鸿等守旧分子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时称“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师外夷”“变成法”的呼声“唱百和,万口同声”。早期洋务思想,与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颇为相似,许多人都是受到魏源学说的影响而加人洋务行列中去的。著名的洋务派官僚丁日昌曾形象地把练兵、造船、制炮、办工厂等洋务事业比作“驱虎狼”的手段,目的极为明确,“取其所长以为利于我”“师外长之长技以为己之长技”。

左宗棠后来重刻魏源《海国图志》并亲自作序,声称自己“设局造船”等作为,就是“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之说的落实。康有为等人维新思想的萌发,也受到魏源学说的影响。可以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成为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一种方略,蕴含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内容,激发着无数仁人志士卧薪尝胆,发愤努力。就在“夷害不已”的同时,“内乱”也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广大范围内波及开来。道光三十年(1850)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及了大半个中国,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结果,轰轰烈烈的运动历时十八年之久,席卷了中国的十八个省份,先后攻克过六百多座大小城市。清政府不得不在“制夷”未成的局势下,对付“发捻逆贼”,甚至将此视为心腹大患。与此相应,“夷害”退到肘腋之患的次要地位。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到金田首义,永安突围,建都南京,西征、北伐,屡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的英雄们]运用中国丰富的谋略智慧,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一时间竟使清廷喘不过气来。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崛起了一批清王朝所谓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以及后来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等,在他们身上,以“中体西用”的洋务宗旨而言,一方面,它有意维护纲地名教、道义准则的意义;另一方面,这样的提法,也有策略上的考虑,也就是说要借助这种提法,来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引进西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枯为遭到守旧派的剧烈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就是纲常名教乃立国之本,只要忠信义不衰,国家就会强盛,根本没有必要引进西方的技艺术数。纲常名教在中国经数千年熏陶,根深蒂固,要想驳倒守旧派,赢得较多人们的支持,在承认纲常名教的前提下,或者在表白自己对立国之本坚信不疑的同时,再来论证西大技艺在富国强兵中的重要作用,不失为种有效的对策。“西学中源”论乃至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等,无不是在当时情况下,为推进一种新的理想或事业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其重心在于西学,其目的在于改制,至于对其源流的论证是否严谨,孔子是否为改制,则是次要的。



正像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的事件那样,洪秀全之创立拜上帝会,并非真正为宣扬基督教的理论,他以及他的天父天兄等同仁,也不一定都真正信仰上帝及其相关教义,而是要利用这样种形式、利用教义中的一些内容来发动、组织自己的队伍。然而,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这场农民运动,却有着新的时代特色。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想蓝图,及其借以发动、组织群众的教义、思想纲领,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在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中,既有古代儒家的大同思想,也有农民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又有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同时还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吸取了部分原始平等思想,其太平天国之名称即以中国理想中的“太平”加上西方宗教中的理想“天国”而成。

至于后来由洪仁开提出的《资政新篇》规划,更是主张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包括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技术、管理制度、法律制度、选举制度、监察制度、新闻制度以及一系列价值观念,以此建立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这些看上去似是而非甚或格格不人的主张、思想观念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杂糅于一起,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这些策略尽管最终没有天现,却也在晚清思想界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6

李鸿章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起到积极带动的作用。“师夷”就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夷”就是掌握外国先进技术扺制外国豪强的侵略。

7

师夷长技以制夷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对经济的影响,也不是对军事的影响,也不是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而是让我们看清楚了问题的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我们才能改变。让我们看清楚了,如果一个改变没有触及人民大众深处,他如何的变革都是没有作用的,是有局限性的会导致失败的。只有失败才能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缺陷,从而刺激这些有志之士,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里,不管是如何的建立军队装备军队发展制造武器,还是如何的发展经济,或者是对于文化的需求去派往海外留学去学习,这些根本无法触及,人民这也就是失败的原因,所以在此后的革命,只要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它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所以以后的革命,与人民的关系越来越大,说这就是当时给人们的启发,也是最大的作用。




8

李鸿章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点:

1.为大清帝制续了50年的命。李鸿章是支持维新改革,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持大清的统治,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推翻帝制。因此,他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能、和建立一些与军事相关的工业。比如,他高薪引进洋人技师来造枪和火炮,建立炼铁厂与炼钢厂。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军的战斗力,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2.为民国的近代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李鸿章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派遣过大量的幼童到欧美去学习先进的工艺。同时也创办了新的学堂。如京师同文管——就为近代的工业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些人为近代工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价值。同时李鸿章也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而江南制造总局成为了当时大清王朝主要的物质来源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大清的经济发展,由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变成了大机器的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大清的统治。

因此,李鸿章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同时李鸿章本人也亲自实行了。所以他提出的这一想法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

9

。。。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说的吧。怎么有点拜见李大人的感觉。

那就当成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件事的作用吧。

说白了就是洋务运动,毕竟这算是指导思想。

洋务派什么都学: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

洋务运动干的事很多,几乎囊括了近代西方大多数产业。

  • 办铁厂
  • 办制造局
  • 办招商局
  • 办织布局
  • 办矿务局
  • 办报

等等等等,办了一大批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还有军事方面:

组织训练新式海陆军、办海军学堂、组建北洋舰队——一度让清廷和百姓觉得已经跻身列强席位。

但是洋务派就是没有学习西方制度,所以在接下来的洋务考试中——甲午海战,惨败。洋务运动也就不了了之。

10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整个洋务运动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李鸿章虽然是洋务派领导人,但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李鸿章最先提出,而是在1842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

直到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总理衙门设立,洋务运动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才得以付诸实践。

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华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他们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湖北枪炮厂、山东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21个军火制造局,购买了大量外国舰船,组建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强大海军。

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航运、煤炭、纺织、电讯等40家近代企业,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表面上看,洋务运动使清政府暂时强大了起来,成为十九世纪末的世界性大国。直到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这个看似强大的纸老虎终于被戳破,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归根结底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和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极不顺利,洋务运动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救亡图存的“救命之举”,可是在当时却被顽固派污为“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被顽固派势力百般阻挠。可以说,洋务运动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争论。

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只是学到了西方的技术,而没有学到西方的制度,历史证明,器物改革不如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不如思想改革,思想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