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华北大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大学界的老大的?

清华北大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大学界的老大的?

2020-08-22 03:33阅读(70)

清华北大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大学界的老大的?:在抗战后期,有“国立五大名校”的说法,即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

1

在抗战后期,有“国立五大名校”的说法,即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

1949年后建国初期,人才需求迫切。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国家从1952年开始,进行了著名的“院系调整”。此次调整优化了我国高校布局,提升了各地区、各行业的科教水平,也对高校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大名校在院系调整中,命运各不相同,且之后的发展道路也有着极大差异。

国立中央大学当然不能使用原名,于是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大的“销声匿迹”,不止是名号不再。院系调整中,南大“损失”惨重。东南大学、南京林大、南京农大、河海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名校都有着“中大”标签。但这也客观提高了江苏的科教地位,一校的“牺牲”换来了多校的繁荣。

经过调整,清华彻底成为一所工科高校。而北大则成为最大的赢家之一。事实上,当时北大俨然成为我国的最高学府。经过多年的发展,清北二校成为我国的顶尖学府,是状元们的首选高校。曾经的民国老大哥南京大学,则略显没落。

浙江大学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院系调整中,浙大仅剩四个系,差点被改成“浙江工学院”。浙大的很多科系被调往复旦,有人调侃道,浙大在调整中足足分出一个复旦。

后来,浙大曾短暂地划归中科院管理。坊间传闻,中科院有意将浙大改名为中国第二科学技术大学。当然,这种说法真实性有待证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院系调整后的浙大相当没落,其整体实力甚至不如南京城的南京工学院。

武大是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之一。同城的华中科技大学建校基础就来源于武大。现在武大在各个排行榜中名次很高,但20年前的武大地位却没现在这么高。

2

北京大学在京师大学堂时期便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利用庚子赔款创立后迅速成为顶尖大学。由于处于清朝和北洋政府的首都,一直有优良师资和学生,成绩显著。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更是成为大学界的翘楚!

当然,在民国时期,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如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等都是民国名校,还有震旦大学、燕京大学等私立名校,特别是国立中央大学,地处首都南京,更是首屈一指、亚洲第一。

可见,清华北大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直位居一流大学之列,但地位并如今天这样显著超过其他高校。

建国后,1952年进行了一次院校大调整,北京大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清华主攻工科,两者都吸收了大量其他高校的师资,加上地处首都北京,实力大大增强了。相反,大量民国的私立大学改为公立、成为历史;国立中央大学被分拆,损失严重,继承者南京大学很难再和北大竞争了;国立交通大学西迁西安,逐步两地办学,实力和清华北大的距离又大了;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在院校调整时损失惨重,难以和清华北大竞争了;复旦大学在建国后才崛起,但真正有实力也是改革开放之后。

当前的华五名校中科大,曾和清华北大齐名,但南迁合肥以后实力受损,在80年代之后逐步落伍,现在已无力和清华北大竞争。

在2000年左右的院校大合并中,武大、浙大、交大、复旦等高校实力增强,南大、中科大等未合并其他高校,保持水准不变。但北大合并北医,清华携手工美、协和,实力又增强了。由于地处中枢,集聚了大量顶尖人才和资金,国家对他们的投资额也远超其他高校。

短期看,虽然华五高校及国科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赶超清北,但清华北大的整体实力仍然大幅领先于其他高校,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巨大声望,地位不可撼动!

3

1953年院系调整,这两所学校是属于重点照顾的。再有,就是九十年代要创一流大学,投入更多。这基本是用了七十年,逐渐与其它校拉大了距离。

4

很久很久以前就变成老大了。但十到二十年前还不至于现在这么垄断。当时还是有各省头名去复旦,科大等学校的。现在倒好,清一色的清北。难道是清北实力增强了,显然不是,还是考生父母或考生的格局小了,就像三十而已中的太太圈一样,按名称排鄙视链,简单粗暴。相似的,底下的学校也是一样,到北京上海办个大专,过几年升个本科,取个校名带科技带工业的,那生源质量会起飞。说白了,还是因为这个时代是颜值的时代,都喜欢表面功夫强的。

5

民国中后期一直有五大高校之称,指的是办学水平最高、院系结构最齐全、国内声誉最响亮,并且得到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近现代教育界高度认可的五所学校。分别是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除此以外,当时我们国家还拥有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厦门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等一大批知名的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办学主体不一,覆盖范围非常之广。

与今天的大学教育定位为全民教育不同,在民国时期大学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在当时全国的大学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当时每所大学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也远不如今天。这就使得当时的学生无论考上哪一所大学都是一件光耀门楣,闻名遐迩的事情。

而民国时期,尤其是到了抗战时期,之所以形成了五大名校的高校联盟,主要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当时的社会民众普遍具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无论战争环境下条件多么艰苦,都不能中断教育,都不能放弃教育。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大学教育和精英人才。

因此在抗战爆发之初位于东部沿海沦陷地区的高校纷纷举校西迁。尤其是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武汉相继沦陷。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纷纷迁入西南部山区省份继续办学。而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辗转数地,最终在云南昆明简陋的小院复校,临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共同办学。因此民国五大高校又被称为民国四大高校。

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学教育院决定如期举行入学考试。而由于战争的影响,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成为最早一批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高校。并且从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择优录取。

从此以后,上述五所高校每年都受到了当时的高考学子的青睐,报名人数、录取比例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都比其他高校更为突出。同时也吸纳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进入这些高校继续深造。因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便已经跻身于国内一流高校的行列。而且当时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承认上述五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对于毕业于这些高校的优等生直接认可其学历和个人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教育地位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尤其是在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办学模式,对全国已有的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学科院系大调整。

这一次院系大调整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高校吸收了来自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团队。而曾经和这两所高校齐名的其他三所综合型国立大学则受损严重。当时的中央大学(已经改名为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众多优势学科被独立成院校或者分离出去加入其他学院。最终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成为了仅剩文理等基础学科的文理综合大学,而浙江大学则变成了学科单一的工科大学。

从此以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教育经费、科研项目等多个方面得到了许多便利性。进而更有助于提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办学水平。但是由于受到交通和信息交流不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垄断地位并没有这么突出。当时许多知名高校依然可以吸引本省的状元或者高分学生报考。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上人们对于顶尖名校的认可程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而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成为了全国学子以及家长的终极目标。从此以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几乎成为了其他知名高校望尘莫及的最高分。从此奠定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顶尖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省的文科状元白湘菱由于不符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招生要求,最终向香港大学提出申请,不仅顺利获得入学资格,并且获得了100万奖学金。但是依然有许多人替江苏省的文科状元白湘菱抱打不平,但实际上这也许是最好的安排。这名文科状元依然可以拥有璀璨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

6

大约乾隆年间

7

北洋军阀时期

8

建国北京成为首都以后,城市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也使得清北资源越来越集中,也越来越强,不过十几二十年前,没现在这么强势,近二十年各地就盯着清北不放了,

9

自从大学有排名

10

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强势,改革开放后逐步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