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存在受到怀疑, 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 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 ,特别是系统记载夏史的《史记·夏本纪》更是晚出于夏朝之后一千四五百年 。按照一般的治史法则,当时人叙当时事 ,这种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最高 ,至于与历史事件发生相距太过久远的晚出资料 ,严谨的学者对其可信度大都是持保留态度的 。正是由于夏史没有当时的文字材料来证明 ,故不少学者主张以传疑时代观。
一、周代追溯夏朝的史料大多真实
现在我们研究夏代历史所能拥有的文献资料都是西周以后的东西。这些记载商周以前古史的晚出文献 ,其价值有必要给予合理的评估。这里不妨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来分析, 那就是史迁所著的《史记 ·殷本纪》 。当本篇成书之时, 上距殷商时代已有一千来年了, 但所记殷先公先王及其世系大都得到甲骨文的印证。不仅该篇记商汤以后的列王世系是正确的 ,就是商汤以前、上甲微以后诸位先公的世系 ,除报乙 、报丙 、报丁小有失次外亦无大误。甚至历来认为荒诞不经的《山海经》 ,其《大荒东经》中的王亥(《殷本纪》讹亥为振), 亦由卜辞证知确为殷人先祖。周公作为政治家谈夏商史, 主要着眼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所以他在《尚书 ·召诰》中反复强调夏商二国“惟不敬厥德 ,乃早坠厥命”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监于有殷” , 至于其他内容则鲜少关注。其后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谈到夏商, 则在于强调其礼制的传承 , 故在《论语 ·为政》中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但到了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 ,有关夏商史的内容却大大丰富起来了,诸如朝代的兴替, 世系的先后 ,史事的轮廓 ,人物的褒贬 ,都不是此前周公 、孔子等人尽所言及的,这是因为历史记载是综合性的 ,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涉及。对各种历史文献的性质不加区别,只注意时代先后的排比,就断言某时某事之有无 ,进而推论晚出文献在蓄意伪造古史,不免有些武断。
二、夏朝应该有文字,只是没有被发现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 , 的确尚未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 ,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 。其一 ,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 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 ,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 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其二, 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 ,有的还被释读。只是这些陶符文字, 尚未连句成篇 ,未见其记事功能 。个别如丁公陶文 , 虽形成了段落式的文句,但似非汉字起源的正流。不过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个别符号(如专家所释读的“炅”字),又发现于良渚文化还是耐人寻味的。这表明当时的陶符文字已不局限于某一地域范围 ,初步具备交流的作用 ,这正是文字发展走向成
熟的重要一步。而龙山时代从年代学上看正处在夏朝之前 ,那么与其紧相连接的夏朝亦应有其文字使用 ,且应比龙山时代的陶符文字更为发展和进步 。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 ,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亦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 。有学者认为 ,“这些`符号' 中有的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 分别表述数字 、植物 、器具以及自然现象” , 如可分别隶定为一、二、三 、六 、七 、八等 ,或木、禾 、矢、菔、井 、墉等,或山、射、竹等符号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 。这些情况表明 , 夏朝有文字使用 ,当不是凿空之谈。夏朝的成篇文字总有一天会在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 。
三、怀疑夏朝存在是近世怀古思潮的产物
夏朝的存在被怀疑, 是疑古思潮的产物 。疑古派许多观点的提出 , 确有疑古过头之弊 。但他们主张历史学需要科学地整理史料, 对没有当时文字材料作证明的史事提出质疑, 最终目的仍在于建立科学的古史系统。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做法不好以民族虚无主义目之 。由于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 对于商周以前的
考古遗址发掘缺乏科学的测年手段, 年代不易确定,整个考古文化序列亦未建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夏朝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体现出一定意义的科学精神。疑古派阵容强大, 名流荟萃, 论说雄辩, 在当时国内外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与之匹敌 。即使是当时一些不太同意疑古派观点的学者 ,也无法摆脱其影响。这影响了后世对夏朝的看法。
四、结语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 , 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 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 加之, 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 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实际上, 从史学方法论讲, 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 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 , 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 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