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不能一概而论。大范围和大众面前,他是一个君子,一个很仁义的君子。如胜利了从没有滥杀无辜甚至屠城,(演义和三国志里大概也找不出那样的例子)失败了广大当地百姓也自愿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跟着他,足可见他的仁义和君子之风。(如曹操攻下荆州,刘备不得不自动退走江陵新野百姓自发跟随)

同时,他又是一个小人。如他没有儿子时,收下义子叫刘封,生下亲儿子时起名叫刘禅,最后导致刘封名裂身死;娶孙权的小妹孙尚香最后又导致孙尚香在江东郁郁而终;庞统死于落凤坡;令关羽镇守荆州又导致关羽最后走麦城、身首异处;为替关羽报仇,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发动了猇亭之战,置数十万将士性命魂归他乡尸骨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因他的小人之心作祟。

最佳贡献者
2

对于古时那些能够统治一方的诸侯/政治家,并不适合简单粗暴的给他们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单纯的谦谦君子(即使是伪君子),或是为了目的不折手段的卑鄙小人,都很难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在讲正史中的刘备之前,这里先举几个反面例子。



“伪君子”王莽、“真君子”苻坚、“真小人”王世充,都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史上首个凭借“君子之风”而登上帝位的历史人物,当属“穿越者”王莽。身为标准儒生的他,以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赢得了民心:

他大肆给王族、功臣后人加官进爵;给退休官员提供高级待遇,甚至下令给全国孤寡老人送布送粮;遇到灾害时,他带头捐钱捐房,令朝野为之感动......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君子王莽将是挽救汉朝危亡、拯救天下苍生的天选之子,这为他成功代汉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王莽的改制手段,体现出他并没有什么穿越或超前的思维,甚至显得纯粹“志大才疏”;他的一切主张,都是完完全全的复古,致力于用儒家学说中的“先王之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却将天下带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苻坚大帝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清流:相比较其他穷凶极恶的少数民族帝王,接受了系统儒家教育的苻坚堪称一位君子。他以绝对的信任,将国政交给王猛操持,二人之间的鱼水关系,被视为封建君臣的楷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投靠、投降自己的势力领袖,他不仅从不斩草除根,反而一律给予高官厚禄,让这些人掌握实权;甚至在攻打东晋前,他已在长安为东晋皇帝和宰相修好了官邸。

但这么一位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君子标准的帝王,在失去了王猛这位一流政治家的辅佐后,家业迅速被自己信任的姚苌、慕容垂等人瓜分殆尽,他本人也被缢死。



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则是一位真小人。他和另一位枭李密都曾经拜在儒生徐文远门下,不过徐老师对二位弟子的态度可差得远了。 李密在成为瓦岗军的老大后,每次见到徐文远,仍旧毕恭毕敬的行师徒大礼;后者也大大咧咧的坐着非常受用。 而在王世充得势后,徐文远每次见到这位弟子,则屁颠屁颠的主动下拜。

旁人就奇怪了:“同样是弟子,为啥您老见李密时那么拽,但见到王世充却如此低声下气?” 徐文远解释道:“李密是君子,能容忍贤士;王世充却是小人,对老朋友都会下手,我哪敢不拜啊!”

但显得过于小人,也给王世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不仅秦叔宝、程知节等名将因不满其“为人多诈”,在阵前公然辞别;甚至大量老百姓也大量逃离,即使王世充采取了凶残的连坐、制,也未能组织这一趋势。最终,王世充被唐军击败、俘虏、流放而死。

现在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不是君子、也非小人,而是一位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务实政治家

笔者这里的依据,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这类正史。

在正史中,刘备并没有“皇叔”的美称,无论是汉献帝、还是身边的文臣武将,或民间百姓,都没有这么称呼过他。说得直白点,他只是一个在推恩令政策下、历经数代而彻底沦落为平头百姓的没落贵族,甚至比当初种田的刘秀都差了不少,毕竟人家刘秀还是个有家有业、亲属众多、家族势力庞大的地头蛇。况且,在东汉末年,真正属于体制内的刘氏宗室首先是把握一方大权的刘表、刘焉、刘虞等人,即使排队认亲,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刘备。

因此,起初的刘备,就是一位底子薄,没钱、没人、没影响力的平民;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一众实力雄厚、各具神通诸侯的环伺下,三无人员刘备最终竟能跻身三强之一,上演了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



而刘备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就在于他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竞争力:

深谙人心、极具人格魅力

刘备的性格特点我们看起来会非常面熟: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他的先祖刘邦是这样的: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俩人都不爱读书,但都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让三教九流都对他们一见倾心。同时,与刘邦相比,刘备少了一份洒脱,却多了一丝稳重。

依靠这份能耐,刘备不断吸引各路贵人相助:

家穷上不起学,同宗刘德然之父大度赞助;出身贵族的同学公孙瓒也与其关系密切,甚至称兄道弟:“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商人张世平、苏双与他素昧平生,聊了几句后就愉快的把家产悉数掏出;关羽、张飞其实与刘备并无结拜之情,纯粹是出于对他前景的看好,才死心塌地跟随,当刘备在乡下招募人手时,二人替他看场子:“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在替陶谦助拳后,也得到了对方青眼,糜竺、陈登等当地大家族也对其鼎立支持,让他轻易得到徐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不过这一能力并不是靠忽悠而来,而是凭借大气的格局,识人、用人的能力。



知人善任,眼光毒辣。

刘备有雄才

这是三国时期顶级谋士贾诩对刘备的评价。刘备的雄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我们不便加以细究,但从他用人的眼光和方式就可见一斑。

刘备在世时,魏延的经历,可谓励志将领的模板;他跟随刘备入川,因战功逐渐升为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在选定汉中太守人选时,无视自己的忠实搭档、一代虎将张飞,越级提拔魏延。而后者在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刘备选择的正确性。

但在刘备去世后,魏延却陷入了不受诸葛亮认可、与杨仪等文臣不和的尴尬处境,虽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但并不能改变自己日渐边缘化的现实,最终因内耗惨死。

而刘备的人用人眼光,在对马谡的评价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对于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也就是高看一眼,视为一代奇才;但刘备则一针见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因此,在创业的前半期,刘备虽四处颠沛,却仍能不断吸引大量一流人才加盟,与他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每位人才所长的特点密不可分。毕竟,身处乱世中,人才和君主是互相选择的,现实的富贵自然重要,但能否一展自己所长、凭自己的才华博取更加美好的前景,则更具致命吸引力。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加盟,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意志坚定、愈挫愈勇的顽强斗志。

决定政治人物事业下限的,是他的能力;而决定其上限的,则是其意志。古往今来,从不缺才华横溢、能力卓越的枭雄,稀缺的是那些愈挫愈勇、精神力强大的豪杰。而刘备则属于后一种人。

在我们看来,刘备的前半生,充满了沮丧与挫折。他豁出身家性命,才抓住黄巾起义的机会谋得县尉职务;但令人郁闷的是,官椅还未坐热乎,就因得罪上级不得不跑路;后来他因功被封下密县丞,但没过多久再次丢了乌纱帽;当上高唐县令后,却因打了败仗不得不投奔公孙瓒;继承自陶谦的徐州,也被吕布轻松骗走,不得不投奔曹操;其后更是流落至袁绍、刘表等处,宛如丧家之犬。

但刘备强就强在,这些失败压根无法削弱他的斗志;失败了,卷土重来;老婆孩子被抓了,不管,跑路先;得力助手关羽被俘,没关系,他肯定会回来......甚至流落荆州之际,他仍信心满满的四处寻找人才,最终通过司马徽得知了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并且抓住赤壁之战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我们还在嘲笑刘备“假仁假义”,扪心自问一下,若换做你遭受上述挫折,能支撑多久?与他同期的那些枭雄中,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四世三公、实力雄厚的袁绍、袁术,就压根没这种抗压能力,最终沦为了历史笑柄。



那么刘备真的很君子吗?并不是

在取蜀地的过程中,他曾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节节胜利之际,刘备曾在涪地饮酒作乐;极度得意之下,他忘记了一贯的矜持,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如今进展顺利,蜀地唾手可得,可真让人喜不自胜啊!这与他之前公开体现出来的“不忍”、“犹豫”等态度截然相反

但庞统却很清醒,此时还不是得意的时候,低调才能驶得万年船:“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明明是背信弃义攻打刘璋,怎么能说是乐事呢?低调点,别把我们仁义之师的名头整没了。

刘备闻言大怒,把庞统赶出了酒席。但不久后酒劲略退,急忙把他叫了回来。




总而言之,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出色政治家,君子或小人的字眼,都过于简单粗暴,不适合用来形容他。这也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时期,那些开国君主的普遍特点:没有君子或小人,只有是否务实、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3

若他不算君子,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就没人是了。

这是个相对来说,很仁义而义气的皇帝。

首先,刘备的谥号叫昭烈,这个词你先自己琢磨一下:

放整个历史,这谥号都是相当刚猛的一个词儿

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和宋江还有唐僧一样的爱哭鬼。

真实的刘备呢,那叫一个刚猛又义气:

对督邮的作风很不爽,演义中是张飞抽他,实际是刘备,他连官都不当了,直接将他绑起来,抽了一顿之后闪人。

在跟着刘表混的期间,有一个叫许汜的刘表朋友,说了一些刘备所敬重的陈登的坏话,当着刘表面,直接就给怼了回去。

对于许靖这类徒有虚名的所谓名士,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鄙视,而对于快意恩仇,性格直爽泼辣的法正,却是格外投缘。

实际上,刘备的游侠气质非常浓烈,或者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个从年轻时一直打到晚年的兵头,在所有的皇帝中,他是相对最讲兄弟义气的了。

刘备的另一大属性是:仁义。

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刘备是个很厚道的人。

他的一生,从来没屠城过,也没像曹操那样杀过任何一位功臣,手下的人跟他混,虽是一生奔波,好歹至死都肝胆相照。有百姓愿意追随他,他即使冒着被追上的风险,也要带着百姓渡江——你跟着我混,我就冒险保护你。

当初被曹操追杀,兵败之时,有人传赵云投了魏,刘备立即大怒:子龙必不弃我!

当时的首席谋士徐庶,他母亲被曹操所扣押,刘备也不很干脆的放他去了曹操阵营。

关羽兵败身亡,年过60岁的刘备,亲自举兵去伐吴。

伐吴失败,在这痛苦至极的时刻,手下爱将黄权不得已中,投靠魏国,刘备认为错在自己当初不听他的,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他刘备也理解,于是仍然优待黄权的家人。而黄权去了魏国,有人说他家人都被刘备杀了,黄权很斩钉截铁地说:刘备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这种例子,还发生在糜芳投降吴国这件事上,这事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糜芳的哥哥糜竺自缚到刘备面前请罪,刘备对他也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可糜竺回家,竟然自己惭愧死了!

写到这,甚至都还没提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情呢。

4

解读“三国”系列第八篇:刘备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

有人评价刘备假仁假义,但一个人假仁义一辈子,那与真仁义又有什么区别?评价一个人,要客观评价,要根据其行为来评价。总的来看,刘备是真的仁义,他确实配得上“仁主”美名,他与关羽,张飞的兄弟之情,与诸葛亮的君臣之谊,是后世一段佳话。

既然如此,刘备为何会被看作“小人”?在东汉末年,刘备非常招黑,他的所作所为,被曹操看不惯,被那些认为汉室天命将终的人看不惯。曹操看不惯刘备,不代表他看不起刘备,他其实很佩服刘备,否则也不会以英雄称呼刘备。曹操恨的,是刘备看不清形势,竟然逆天命而为,去拯救那个注定倒塌的汉室。

在曹操看来,刘备是妥妥的“反贼”,要对抗天下一统,而刘备的仁义,自然被他的敌人看作招揽人心的手段,必定对其诋毁,所以刘备就成了所谓的“假仁假义”。殊不知,真仁义,还是假仁义,难道刘备的手下不清楚?如果刘备是假仁义,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追随者?难道刘备精于心术?其实不然,如果刘备比曹操还要奸诈,他就不会输,曹操也不会赢。

曹操做事不择手段,刘备有底线。曹操挟天子,刘备要救天子。刘备要顾及的,肯定比曹操多得多。曹操是奸雄,他接受了这个称呼,而刘备的仁义,就是他的资本,他不能抛弃这个人设。虽然,这制约了刘备的发展,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刘备成就事业的保障。

说到底线,刘备的底线是最高的,曹操次之,孙权的底线最低。刘备为何会失败?最直接的因素,是孙权背叛了他,导致两路北伐策略破产。诸葛亮的失败,也在于此,荆州丢失了,就只能出祁山,胜算越来越低。

其实,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有各的苦衷。刘备即使是假仁义,那他也要装着,一辈子不能丢。即使被人看出来,他也不敢放下伪装,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装。所以说,刘备是最不容易的,他没有太多办法,除了打出仁义牌,还能怎样?

5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句话无论是有意的试探也好,还是发自真心的感慨也好,这个评价对于刘备而言都算实至名归。

刘备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虽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屡次投靠其他诸侯都能获得上宾礼仪的款待和崇高的评价。同时期的三国人物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刘备,吾俦也。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刘备是三国中少有的从不屠城不滥杀的诸侯,在县城可以宽政爱民,割据一方也能是百姓臣服,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时,刘表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借机劝刘备抢在曹操之前夺下荆州,刘备却说:“吾不忍也。”不肯乘人之危的刘备在随后的兵荒马乱中带百姓渡江,在曹军的追杀下,刘备手下都劝刘备舍弃百姓而走,但是刘备又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依旧不忍,依旧保持那份仁心,刘备秉持仁义,走的是正道,心中装着天下百姓。

刘备本是三国鼎立中那个最没有胜算的那方,刘备力量薄弱,对于他而言只能依靠“人和”二字,刘备在失意中三顾茅庐,面对诸葛亮他还是那个一心匡扶正道、安定天下的少年,留下了:“即便如此,但我志犹未已。”刘备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依然能诚心地信任他的追随者,长坂坡前面对众人对于赵云的怀疑,刘备立场坚定,子龙七进七出寻回阿斗,刘备第一时间却把阿斗一扔,反而悲愤道:“为你这孺子,差点痛失我一员大将!”可能有人会说刘备虚伪,不过是收买人心的手段而已,但是人心岂是能随意收买的,真正的人心,全是用诚心换回来的。

刘备临死前对其子嗣说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实在不信临死前还在劝自己子孙善良的人会是一个伪君子,我愿意相信刘备是个君子,为那乱世三国照亮仁义之光!

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姑且不论演义还是正史,这里我只说一下我的看法。很多人都说,为什么感觉小时候看三国觉得刘备是一个仁君,而慢慢长大了却觉得刘备是一个虚伪的假仁假义的小人呢。其实刘皇叔还是那个刘皇叔,是我们变了!

小时候的我们单纯善良,和朋友拉勾发誓保守秘密,不论家长老师怎么威逼利诱你都不会说出口。所以那个时候你相信刘备,你相信刘备是真的为了兄弟赵云摔的孩子,相信他爱民如子逃跑也不肯丢下百姓。但慢慢的你长大了,社会里各种黑暗你开始或多或少都听过见过经历过。扶老人被讹,你不再相信善良;各种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你不再相信诚信。

你慢慢觉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才是社会的真谛,所以你觉得刘备三顾茅庐,为赵云摔孩子,这都是收买人心的伪善。

你慢慢觉得就应该各扫门前雪,别人的死活与我何干,所以你觉得刘备舍生取义,不惜拖慢逃跑速度也要带上百姓也是收买人心的手段。

但刘备真的变了吗,他就还在三国的历史中,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变的是我们,我们被生活击垮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智商,普通的长相,这一切都会逼你迅速的认清现实。你会对你的朋友下属毫无保留的信任吗;你会已经40多岁寸功未立却不忘初心,因为髀肉复生而痛哭流涕吗。你会明知道为二弟报仇会导致两败俱伤,让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仍然义无反顾吗。你舍得临终前把毕生基业托付他人吗。

上面每一件事都有人不相信,都能找到很多合理的解释去黑刘备。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存在这样的人,只会发出一声讥笑:怎么可能有这种人,一定是个伪君子。

况且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就拿屠城说,张角董卓这种杀人魔王做起来如同吃饭喝水。曹操因为他爹死在徐州就把徐州给屠了。甚至就连孙权都屠过江夏。而刘备逃命还要带着百姓,夸一句刘备君子,很过分吗?史书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柔德有光曰昭,圣功广大曰烈,昭烈皇帝当之无愧。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7

三国演义把先主写的贼惨

江山成了哭来的

先主要知道了真得哭

先主可是叹息髀肉复生的豪杰

是与曹操逐鹿半生的枭雄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作秀是基本功,但是先主绝对不是一个作秀做的好的人

一个教育后代君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甚至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按当今观点政治家考虑问题应该是是否有利不问善恶

先主与其说是一国之君不如说是一个军事集团的领袖,热血豪迈知人善任

对一个至死都弘毅宽厚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报以最恶劣的揣测呢

就因为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不到就不相信有这种人吗

说实话我以前挺喜欢曹操的。。。现在突然成了刘备的脑残粉

抛开政治,曹刘在做人方面颇有秦汉豪杰,任侠下士,重义轻利的风格。曹操嘛,比较直观,喜欢做诗,在这些诗歌里我们能看到曹操的雄豪志气,简直和大风歌(刘邦文化水平虽低,但这一首大风歌确实是唱彻了天地意气)如出一辙,而且曹操的述志令的随性和遗言里的温情跟刘邦(刘邦看到老秦人的车驾就说大丈夫当如是;临死前不是求神问卜而是很淡然的安慰皇后)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些恰恰就是曹老板的人格魅力所在。

但曹操不愧为一代奸雄,他的豪杰气几乎没有表现在政治上过,除了放关羽。相比之下,刘备的豪杰气在政治上的表现就非常之多,也符合刘备一代枭雄的评价。

第一,许汜求田问舍和刘备髀肉复生事件,具体经过就是许汜路过徐州,却没有受到陈登的款待,就在和刘表和刘备吃饭的时候说陈登骄狂,刘备是陈登的老上司了,刘表就像刘备问是不是这样,刘备问明原委之后,反骂许汜只懂求田问舍,白瞎了国士之名。髀肉复生就更简单了,还是刘备和刘表,刘备看到刘表上厕所的时候大腿有赘肉,联想到自己,一时情难自禁,痛苦的表示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啥事没做成。为什么这两件事我放一起说?因为主人公都是两个——刘备和刘表,刘表是主;刘备是客。重点来了,刘备可是寄人篱下呀,人在屋檐下呀,但刘备呢?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大志,你这种人还国士?您配吗?一直疯狂跟刘表暗示;这不是暗示好吗?这是明示了都,要做大事!我有大志!也难怪刘表提防刘备,你家里如果有个这种疯狂想创业的儿,你是不是也该看紧钱箱?你跟我说刘备作秀?这不叫作秀,这叫作死。

第二,庞统理事和刘巴跑路事件,这两件事也挺有趣的,庞统在周瑜死后失业了,(为周瑜功曹,给周瑜送丧后觉得孙权不行就跑了)一开始去刘备手底下报道,是拿着荐书(三国演义里没拿,也是有诸葛亮和鲁肃共同颁发)去的,刘备看庞统实在太丑,打发他去耒阳县当县令了,后来诸葛亮回来了,说庞统这样的人怎么能只当县令?于是刘备庞统再次会面,谈起了国家大事,不谈不得了,谈完庞统就跟诸葛亮一个官职了(是不是有点像刘邦见郦食其)。

刘巴,荆州名士(外带曹老板小迷弟一枚),曹操一来就投降了,然后奉命巡视荆南,赤壁战败后,刘巴(没赶上撤退的躺)遇上一生最大的敌人——刘备(同时也是曹老板最大的敌人),然后刘备去拜访,刘巴身在汉营心向曹,跑路了,跑到了交州,化名为张(是不是张巴我不清楚),然后跟士燮聊不来(是不是想曹老板了未知)就又跑到了益州,然后被当偷渡客逮到了,见到刘璋,而刘璋他老子是被刘巴他老子推荐当官的,刘璋死活不让刘巴走,非要留下来当个参谋(侍中),有事就问,刘巴也不是关羽呀,跑不掉了呀!然后日夜盼着曹老板来把益州收了,结果没成想,刘备来了,刘巴最终还是没跑掉(刘备下令,杀刘巴者,灭三族),在刘巴各种姿势的拒绝之后,还是(被迫)当了刘备的官,做了刘备的人(刘巴:曹老板我对不起你呀!),帮刘备哄抬益州物价回收物资,制定《蜀科》,写所有官方文件(可能是为了写给曹老板看的)。最后做到了尚书令,然后张三爷没事就喜欢找刘尚书喝酒,刘尚书每次都不给面子,话都不说一句(刘巴入汉营?)最后甚至说我不跟这匹夫说话,把张三跟刘大气的,故事最后,刘巴终于成功跑路了,享年39,怀抱着对曹老板的爱和对刘老革的恨(愿天堂没有刘备)。

有点长,但不要紧,首先庞统和刘巴都是名士(名声贼大,所以也很有代表性),但刘备的态度完全不同,对庞统,刘备是拿了介绍信都不给官,而刘巴,刘备是抢着去找他,哪怕他一次又一次的离刘备而去。为什么?因为庞统的前职业是周瑜功曹,刘备估计他没什么能力,所以就随便派了个官(我个人感觉更像考察,因为确实有相关事例),可是后来跟庞统聊过天后那待遇简直天翻地覆,跟诸葛亮平起平坐,入川带的也是庞统,还酒后跟庞统装逼互怼。而刘巴,刘备在给刘表当客人的时候就听闻刘巴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在攻占荆南之后第一时间就去找刘巴。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刘备对名士从来就不感冒,只对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感冒,这要是放汉初还行,可是这是东汉末年呀!名士也是需要拉拢的呀!可是刘备呢?还是唯才是举,就像名士看不起他一样看不起名士,但对有才之士却相当重视。你跟说这叫作秀?我这摆现在也叫务实(当时就不一定了,但也跟作秀八竿子打不到)。

第三,法正投效和许靖翻墙。这个事件是最简单的,法正提前当蜀奸,许靖在刘备兵围成都后翻墙来投。可是刘备对法正,用一句歌词,病名为爱爱爱爱(比较明显的两件事,法正心眼小,刘备入川后四处打击报复,可刘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法正胡来;刘备汉中之战,为了鼓舞士气,不避矢石,法正就劝刘备离开,刘备就说“你怎么能在这?这里太危险了,你快走!”法正说“您都这样了,我怎么能走?”于是站在刘备身前,刘备这才愿意离开);至于许靖,要不是法正提出“重用许靖,以炫远近”的策略,许靖肯定给刘备砍了。由此可见刘备本人其实是相当重利的,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尚,对于降者的态度就是有利我是你儿子,没利我砍死你(虽然也有许靖是无能名士,刘备讨厌无能名士的原因在里面),刘玄德枭雄石锤。作秀?不存在的。

从这些方面看,刘备的豪杰气很难说是装出来的,更像是一种不自觉流露(或者说刘家人的基因遗传),也难怪牵招、田豫、陈登这些镇守一方的大佬都愿意以刘玄德这个敌人为友,这样的一个英豪,这样的一个枭雄,谁又能抗拒?临绝境而志不绝,恶虚名以重实务,人将死仍教子善,这才是我黄公衡的上司!

8

古之成大事的君主,又怎可用君子或小人来评价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刘备,从一介平民,成为割剧一方之雄主,个中艰辛自不必说,做过的伤害他人之事,自然也不少。不过,古语称之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即为了伟大的理想,不可拘泥于一些琐事。不仅如此,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演给自己,演给兄弟,演给下属,演给对手,如此事发生在凡夫身上,自然也都是小人的表现。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成功。

刘备的一生,虽未统一,但也成为了三足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是雄主、霸主。身为君主的刘备以仁义著称,为世人所爱戴,似乎他又成为了君子。

刘备的一生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不断切换,甚至在后世,也在很多后人的笔下不断切换。只是,水一白想说的是,君子和小人本就不应用来评价这些成事儿的君主。完完全全的坦坦荡荡,也绝非君主所为。为君之道,重在平衡各种各样的关系,趋大利而避大害,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必须打击的势力,所以,从不同的人角度来看,对他的评价自然也不相同。


小时候看故事书,常以好人与坏人相区分;长大一些,又以君子与小人来评价;似乎只有黑白,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不但灰色地带开始出现,而且灰色地带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广,直至几乎将黑与白完全淹没。

9

【超超小能量】一家之言,言必有物!

刘备这个人很复杂,不能简单的以君子或者小人来评定,作为人,趋利避害是本性,刘备两方面都有,有利于自己的就可以称作君子,不利于自己的做个小人也是形势所逼。

刘备的君子之行主要表现如下:

一、匡扶汉室于危卵之中,半生奔波不辞劳苦。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时年龄已经28岁了,这对于寿命短的古代人来说,已经是土埋三分之一的人了,后来结识关羽和张飞,于是开始了沙场征战。

刘备无论走到哪里,都以汉室正统自居,举着匡扶汉室救济黎民的大旗,南征北战,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到处屈尊投靠,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最后还是投在同宗刘表处,暂缓栖身。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先不管他的理想是真的为黎民百姓还是为自己,在当时所有的割据势力之中,刘备表面上的行为一直得到很多人的追捧。

于是,才上演了刘备携民渡江的大戏,一方面是刘备不忍心老百姓受苦受罪,另一方面间接害死了跟随他的那些百姓。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刘备携民渡江为一己之私葬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成为刘备的人生污点。

二、三顾茅庐,为求贤能屈能伸。

刘备前半生一直靠投靠和依附生存,直到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才开始转运。

三顾茅庐,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当时关羽和张飞极力不看好诸葛亮,一直给刘备打退堂鼓,但刘备有自己的主张,坚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第三次去茅庐,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诸葛亮,就站在门外等着,一直到诸葛亮睡醒(诸葛亮可能就没睡,是在考验刘备的诚心),然后各种示弱,跪求,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一步步才站稳脚跟,最后定居成都,成为汉中王。

君子遇事能屈能伸,刘备做到了,于是他成功了。

三、刘备视兄弟如手足,不惜举全国之力替关羽报仇。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亲兄弟之间都做不到的事,刘备做到了,而且还是对异姓兄弟,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刘关张自从桃园结义之后,始终将彼此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共患难,同富贵,定都成都后,五虎上将,关羽第一,张飞第二,可以说异姓兄弟之间相处到这种地步,实属罕见。

关羽荆州被吕蒙杀害,张飞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撺掇刘备为关羽报仇,因为鞭打兵士,被属下杀害,刘备最终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攻伐东吴,不料中了陆逊之计,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仅仇没报,反而把刘备耗死在白帝城。

自此,兄弟三人终于对应了他们当初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

刘备在自己利益受损或遭遇生命危险的时候,免不了使用些小人的伎俩以求自保。

一、三英战吕布,三个人打吕布一个人,这是君子所不齿的,应该是小人的所为。

二、白门楼给吕布穿小鞋,致使吕布命丧黄泉,就连吕布都大骂刘备是“是儿最无信者”

三、刘备对待庞统以貌取人,显然是小人所为,后来知道庞统的大名,又上门赔罪,典型的外貌协会。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表现出刘备的小人之心。

但是人都是两面性,就连曹操也不全都是坏的没优点。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答案自然天壤之别。


——END——


欢迎关注头条号:【超超小能量】

为你解读四大名著背后隐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一起成长吧!

10

不算小人但也谈不上君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