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一直在为杀进中东地区而努力!在我们熟知的北非“阿拉曼战役”中,如果德军获得胜利,那么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就可以挺进埃及纵深从而席卷中东,当时驻开罗的英国殖民机构已经开始烧文件准备跑路了,整个埃及和中东慌的一逼,可是德国人已是强弩之末只剩下100多辆坦克,隆美尔恨不得跑去抖音高呼:“我太难了”!
(陆军元帅李斯特)
至少在1942年夏天,法西斯轴心国的军事形势仍然表面看好,同盟国则处于最黑暗的时期。在北非战场,隆美尔集团军挺进到距离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不足105公里的阿拉曼(埃及境内),而屡战屡败的英军正值士气低落。美英参谋长会议一度非常悲观:德军差不多会征服埃及,然后在得到增援后转向东北,占领中东地区的广袤油田,再与高加索地区的侵苏德军会师,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一度开始研究占领伊朗和波斯湾的行动细节。
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局面,与此同时在苏德战场上,希特勒放弃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在南方实施“蓝色计划”,其目的为了撅取高加索的石油。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希特勒不切实际地分兵两路:保卢斯第6集团军攻向斯大林格勒、陆军元帅李斯特麾下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直趋高加索。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将战略方向从莫斯科转向西南战场,标志着希特勒心知迅速击败苏联已无可能,更加着眼于支撑长期战争的经济和资源问题,对于乌克兰的小麦和高加索的石油,他都是志在必得。而正是在优先夺取那一个、或者“鱼和熊掌兼得”的矛盾心态中,小胡子同学最终犯下了兵分两路的大错,这也是兵家之大忌,尤其是对于依靠质量而非数量作战的德国军队。
其实是希特勒太贪心了,他更清楚石油的重要性,也因此在与保卢斯上将分别时坦言:“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既然如此,那么乌克兰小麦就应该是次要目标,精锐的第6集团军在切断伏尔加河水上交通之后,就应该以掩护克莱斯特的侧翼为战术目的,而不是深入斯大林格勒城区打什么残酷却毫无意义的巷战。
(小胡子)
这样也就不会出现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被两边来回跑疲于奔命的情况,克莱斯特和霍特的合力,完全可以突破高加索苏军防线。实际情况是,1942年8月21日,德军山地部队占领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斯山,之前的8月8日,克莱斯特的部队攻克年产250万吨石油的迈科普油田(苏军撤退前已将其全部破坏),此时德军前锋距离格罗兹尼油田仅有80公里!
就在8月31日,小胡子还在催促李斯特元帅调集一切力量作“最后进攻”,同一天,隆美尔元帅也在阿拉曼发动攻势,力图向尼罗河突破。结果是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后,第4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去增援,孤军奋战的克莱斯特集团军终究被赶出了高加索——不撤也不成,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和第6集团军的覆灭,意味着克莱斯特的退路即将被切断。
(陆军元帅克莱斯特)
关于隆美尔,许多军事爱好者认为其战术方面是天才,但战略眼光不敢恭维,然而在突破埃及进而深入中东的问题上,隆美尔的作战指导思想未必就是错误的。阿拉曼的英国第8集团军当时大约有13万人和1000多辆坦克,但是已经被“沙漠之狐”率领的德军打出心理阴影来了,大部人马属于惊弓之鸟。如果稍微给隆美尔以必要增援,说不准他就会放倒蒙哥马利挺进埃及腹地,进而占领弱不禁风的中东各国。
此时的隆美尔手头仅有10万人马和500辆坦克,其中德国部队和坦克的数量分别是30000和100多,其他都是意大利军队,而当面的英军已经增援到23万人和1800辆坦克。并且非洲装甲集团军的补给线拉得太长,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线战场,希特勒只能给隆美尔微不足道的支援,德军甚至只能靠缴获的盟军给养来维持,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全部丧失。
(陆军元帅隆美尔)
在这样的情况下,隆美尔不出意外地输掉了阿拉曼战役,并且违抗希特勒就地坚守的命令大踏步后撤(否则就得全军覆灭),德国人最终没有能够深入埃及腹地,同时也丧失了可能占领中东的唯一机会。尽管希特勒夺取石油的计划看起来很是完美,但是前线将领和参谋总部的军官们都意识到其中的致命问题:德国从根本上缺乏兵力、装备、资源和运输手段,来实现希特勒执意达到的目的。
尤其是对北非战场的重要性,希特勒缺乏一种战略远见,只把它作为牵制美英的次要战场,始终不愿意投入过多力量(条件也确实不允许),造成隆美尔的功亏一匮。当然,希特勒是不会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当隆美尔就埃及情况指出这一点时,希特勒命令他离岗回来德国山中养病,当哈尔德和苏德前线的李斯特元帅也指出这一点时,他们被撤了职。
(两个战场的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