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大鼎铸造时所需的铜料,至少要超过1000公斤。问题是在没有大型容量的现代熔炉和冶金技术甚至煤、焦炭的情况下,这么多的铜器原料怎样一次性加以熔化的?
???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商代熔铜时使用的名为”将军盔“的容器(图二)。容器高32厘米,口径约23厘米,每次可熔铜12.5公斤。按大鼎约832公斤计算,需7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熔炼才行,加上其他工序总共计需要300人以上。另外,在安阳遗址铸铜作坊里,还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冶炼用坩埚,直径83厘米,壁厚约5厘米,每个可溶铜200公斤左右。这一来,那只要5、6个大型坩埚,就足敷铸造大鼎的需要了。
???2.其次,司母戊鼎的体量如此之大,是一次性浇铸成型的?还是做成一个个部件后再焊接组装成型的呢?
???曾经有不少人分析,这么巨大的青铜鼎,只能是先分别铸制鼎耳、鼎身、鼎足各部分,然后再合铸为整体。但后来有专家研究,认为司母戊鼎仍然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是用泥做的模具,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浇口范等。范制好后,把内范和外范组合成大鼎铸型,中间留出用于浇铸铜液的器壁缝隙(图三)。大鼎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有的鼎足作为浇铸口,有的鼎足作为排气口,以防止内部空气堵塞,青铜液无法完全填充。
???3.为了浇铸便利和减少珍贵的铜料损耗,铸造时,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型铸坑,大鼎模具的口朝下,有浇注口的鼎足在上,将大型坩埚置于铸鼎浇注口的近旁,并在坩埚和浇注口之间做出铜液的流槽。为了保证大鼎的一次性浑铸成型,各坩埚需要同时溶铜,以便在浇铸时铜液能持续不断地注入浇口。
???还要提到,大鼎各个部位的厚度并不一样,像器壁平均在2-3厘米厚,而鼎足的直径却有15厘米粗。如果将四足铸成实芯的,那器壁冷却快,四足则冷却慢,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不同,如果一次性浇铸的话,四足与器身很可能会发生断裂,根本不能成型。后来专家通过对大鼎做X光检测后发现,鼎足不是实芯的,而是空芯的,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浇铸时可能因厚薄不匀带来的麻烦,反映出当时的工匠显然已经掌握了热力学原理,有意将四足铸成了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