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抛开史书上对杨广是暴君、施暴政等诸多评价,实际上,杨广也算上是一个“千古一帝”,因为,杨广也有许多旷世壮举,并造福子孙后世,促进历史进步。比如:开凿隋朝大运河、科举改革。

一.开凿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曾征调百万民工,共费时六年,凿通了规模庞大的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方的端点为涿郡,南方的端点是余杭,南北全长达五千多里。整个运河分成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和永济渠四个部分,并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贯通连接,形成一体。隋朝大运河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

隋朝大运河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据说当时运河上呈现“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的景象。因此,古代的江都、余杭、涿郡等地在大运河的带动下,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往往能迅速成为当时最繁盛的地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及其他朝代影响深远,不但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科举改革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原先的士族开始慢慢衰落,而新兴封建地主开始逐渐崛起,魏晋时期当宫注重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隋朝当时环境。

于是,杨广新设进士科试,形成秀才,进士和明经不同层次的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古代数百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

因此,杨广的科举制度的改革,改变了人才选拔的方式,有利于各个朝代人才培养及使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杨广开凿隋朝大运河及科举改革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巨大,促进了历史发展,因此,杨广是个“千古一帝”!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杨广这个人确实有争议。

从东汉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到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约270年的分裂。

隋朝从杨坚创立,到杨广垮台,存在了仅38年,从时间上看确实有点短。

都觉得隋朝的存在感不强,其实不然。

杨坚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一直影响至今。

三省是门下、中书和尚书,典型的“分权”制,即宰相由原来一人变成三人。

现代许多国家的“分权制约”理念,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开始了。

儿子杨广也牛,设立的“科举”制度,到清朝末年才废止。

科举制让之前大家族“世袭”做大官的好事结束了。

平民百姓,只要肯努力,也能封侯拜相做大事。

而且,“科举”停了,选拔、任用、考核干部的工作没有停,现在许多做法都有科举制的影子。

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对科举制就非常推崇。

有人将“科举”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促进了中国耕读文化,一代代学子乐此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3

前言:你认为杨广是一个“千古一帝”吗?

我认为:如果杨广不是亡国之君,那他就是千古一帝!

两个意思:如果杨广挺过来了,不在他手上亡国,那他就是千古一帝;如果历史不由胜利者书写,尤其不受李世民的影响,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来写,那他也能勉强凑个千古一帝。

说隋炀帝杨广是千古一帝,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讳,大家一定会群起而攻。对此,还是那八字方针:“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杨广的功绩,败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今天不谈杨广的英俊聪明,也不谈他的好大喜功、残暴不仁、荒淫无道、贪图享乐、急功近 利。这些或许有之,但更多的是史学尤其是唐朝的黑化。

我们今天谈谈杨广的功绩,看看够不够千古一帝的标准!

一、继承文帝大业,完成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率大军51万南下,一举消灭陈朝,南北统一。在整个战争期间,对百姓秋毫无犯,世人皆认“王师”而广受赞誉。承位后,雄才大略的杨广灭吐谷浑、伐占城、征契丹,宴突厥、服流球、三征高句丽,为中华民族的领土开拓立下了不世功。

二、首创科举制度

杨广之前,阶级壁垒坚固,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即贵族,贫民即贫民,难有出头之日。关陇集团垄断国家仕途,使寒门学子没有上升通道。

科举制度是打破这种现象的有力措施,理通了上下通道,使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初步萌芽。此一石激起的千层巨浪产生的动荡给杨广带来的压力及受损的声誉,可想而知。

三、首创丝绸之路理念并疏通丝绸之路

谈到丝绸之路,大家肯定会认为是汉唐之功。其实杨广也功不可没,在汉时,丝绸之路只有小规模的民间贸易,杨广把它上升到国家层面并疏通丝绸之路,在唐朝时发扬光大。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到今天依然如此。

四、三征高句丽

大家认为杨广是个昏君,好大喜功而口诛笔伐的重要原因就是三征高句丽。但如果没有杨广的三征和后来的李世民再征,我们北方强大的邻居就不是只有俄罗斯了,得再加上朝鲜。你以为现在韩国把东北三省等全说成是它的故土,把某某说成是韩国人,完全是空穴来风吗?

杨广三征高句丽有两大意义:1、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使唐太宗征高丽时能够成功。二、严重削弱了当时贵族士族的实力,使郡县制、中央集权都得到加强。

可惜功亏一篑……

五、修建京杭大运河

这又是杨广劳民伤财、残暴不仁、贪图享乐的证据之一,我只想弱弱地问下句:杨广修这么个大工程,真的只为和美女泛舟江上吗?

当时隋朝定都长安,关东地区人口众多,市场繁华,经济发。但物产不丰。尤其是粮食无法满足众多人口的基础需求。这条大运河不仅满足了国内物资的平衡调运,还为军队的调运、粮草的调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资源,更保证了运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浇灌,产生出一个富庶江南 。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受益。

杨广还做了修订法律《大业律》,兴建学校,搜访遗书,整理典籍等事情, 无一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 : 杨广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但所作所为,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一帝,任君凭说!我想杨广当初也是不在乎这一点的。

4

隋炀帝杨广是个亡国之君,何能成千古一帝。

先皇杨坚统一中国,开科举制,发展经济,国富民强,终五胡乱华,扬中华文明可称千古一帝。

杨广坐享其成,虽开大运河成就中国南北交通大便利,但好大喜功,又沉醉在洛阳牡丹花中,疏忽朝政,最后又无力回天,对镜长叹,葬送大好江山。

5

隋炀帝杨广名声不好,人们对他骂声不断,身上背负着弒兄杀父,荒淫暴虐的标鉴,但他在历史上确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抛开那些负面的影响,杨广不失为一个“千古一帝”。但历史没有重新再来一遍的事,他做过的一些让人痛恨的事仍是他洗不掉的污点,功过互不抵消,一分为二的看待他的历史贡献。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一、灭陈朝

隋炀帝20多岁就拜为大元帅,领衔统领几十万大军,受杨坚之命,荡平陈朝,结束了分裂局面。

二、挖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继位后,开挖大运河,沟通黄,淮,江,海河四大水系,促进南北方经济交流,成为南北水运要道,1000多年后,人们还受其利。

三、设立科举制度

虽然古代学子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让一些寒门学子有机会中举改变命运,这个制度就是隋炀帝设置的,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

四、爱藏书

隋炀帝也可以称之为书生,有人说隋炀帝开大运河只为到扬州看琼花,但一路上带着几十万卷的藏书,在位期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具备了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所以南怀瑾先生在其巜论语别裁》中提过,他的老师曾有一首诗“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做皇帝时来路不正,最终被部下缢死在扬州。




6

隋炀帝杨广算千古一帝吗?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杨广不是一个暴君吗?
杨广从长相上来说,其实不大像荒淫无道的昏君,史书载”美姿仪,少聪慧“。史书对于杨勇的备注也是容貌俊美,爱学习,宽和率真,看来隋杨一门基因是相当优秀的。



光说长相比较肤浅,我们来回顾一下杨广都干了哪些事情。



陷害东宫,谋划太子

隋第一位太子是杨勇,杨勇俊美好学不假,但同时也好色、挥霍无度。东宫后宫治理不善,太子妃受到云昭训的排挤,活活被气死了。独孤皇后大为不满,此事遂被杨广利用。

杨广只有一个萧妃,就没有别的姬妾。杨勇奢侈,杨广就过得比较凄惨了,府内没有太多的装饰,乐器大多荒废,府内更没有没有歌舞艺伎。

伪装之下,杨坚和独孤皇后便慢慢倾向于杨广了。

杨勇受到猜忌后,心有怨言,在杨素面前显露出来,被告知于隋文帝。后来据说杨勇不知死,怨言无数,最终被废。

杨广因伪装成功,又有灭陈之大功,遂被立为太子。


战功无数,一言难尽

杨广尚未得立太子之时,便以行军元帅身份,在开皇八年,以杨素为副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军中有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趁着陈朝欢度春节之际,兵分八路,直捣建康(南京)。



由于南陈措手不及,长江防线如同虚设,隋军过江后,所向披靡,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攻入健康,俘获陈后主。这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事件。

在青海河西一带,有国名为吐谷浑,是慕容鲜卑西迁后定居于此,后建立汗国。北方少数民族高车(柔然)受阳光指使,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国小军弱,无计可施,不得已向隋朝求援。




吐谷浑这一引狼入室的昏招直接招致了自己的灭亡,杨广趁机出兵,吞并了吐谷浑,拓地千里。当然,对于隋来说,这是一招暗度陈仓的妙计。后来因地广人稀,隋朝无力管理,导致吐谷浑卷土重来,隋帝国西部反而屡被抄略,深受其害。

杨广曾经进军越南、契丹和琉球。虽然取胜,但是战斗草草结束,并未能建立有效统治,反而后期突厥在契丹的土地上崛起,曾将巡视长城的杨广堵在雁门关,进出不得。在经过一番贿赂后,炀帝才得以逃脱。突厥此后一直是中原大患。



隋朝分别在598年、612年、613年和614年征伐高句丽,由于连年征战,导致人员大量伤亡,财物流失无数,社会经济疲敝,矛盾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了农民大起义。



诛杀功勋,大修宫苑

大业三年,突厥启民可汗觐见,杨广给予的待遇高过诸侯王。开国功勋贺若弼、宇文弼和高熲却认为突厥不可信,且对大隋虚实知之甚深,恐有后患。



本来这是大臣应该进言的本分,知己知彼,忧国忧民,就该是大臣们该干的事情。但杨广却因此处死了此三人,株连甚多。这是杨广自毁长城的恶行,这和南朝的几个昏君已没啥区别了。




奢侈无度,侵扰民间

杨广即位之初,便开始营建东京洛阳,并与同年迁都,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车道并修筑长城。同时在各处修建国家储备粮仓,以备荒年。

本来,这都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国策,但是杨广操之过急,在短时间内急于完成,以致每月都要役使两百万民夫,使文帝时期积攒的财富挥霍而空。

在大修宫苑的同时,杨广又要求各地进献美女,导致民间一片怨言。

运河疏通后,炀帝多次幸江都,船队二百余里,一路吃干抹净,毫不顾忌在这条河上死亡一半的民夫。


失败背后的成就

基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杨广总共在位14年,干了其它一个朝代干的事情。
杨广无疑是个勤奋富有精力的敬业皇帝,日夜操劳,通宵达旦,简直就是九九七工作制的典范。何况,炀帝业余时间,写诗不辍,还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隋炀帝有独裁行为和横征暴敛的行为,他置百姓休养生息于不顾以致国灭。
而他最大的问题是崇尚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狂热追求建功立业。同时,对民生的不了解,对经济建设的漠视,导致了个人和国家悲剧最终不可以避免的发生。



但从遗留在历史上的痕迹,不可否认,杨广为终结门阀制度,增设进士科,建立分科选材制度以及开疆扩土,恢复中原王朝的荣光,是付出了极大的贡献的。

这一切,倒是要分两面来看,杨广身上存在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特性:开拓和毁灭。

三征高句丽未成,急功近利,导致了杨广的失败,操之过急是他的缺点。但从杨广的抱负和成就来看,他有着很大的成功的一面。

他所疏浚出来的大运河此后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命脉所在,连着江南财赋之地。他所建立各种制度也为后世所继承,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另一个盛世-大唐。

从这些方面来讲,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来看,杨广可称之为千古一帝。

7

是的,千古一帝,不管怎么样,他也有做出的贡献,历史是改变不了的,

8

在败家速度和人口控制方面,的确是。

9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视为与殷纣、夏桀齐名的暴君;而且他两世亡国,连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刘禅那样的庸才。

由于李唐王朝对这个前朝皇帝蓄意进行了丑化,无视治国的复杂,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简单地推到杨广头上,让皇帝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以致于如今大部分人都误认为,正是由于杨广昏庸糊涂、暴戾刚愎,才会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却忽略了导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门阀之祸,才是改朝换代本质的推动力所在。其实这个误解正是唐朝统治层所期望看到地,也是其刻意误导百姓的动机所在。姑且不谈这祸国殃民的门阀弊端在唐初也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反倒变本加厉,说出来无法对百姓交代。就仅仅是从丑化前朝,强化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这个角度,也需要将隋末大乱的责任全部栽到隋炀帝和几个大臣头上。毕竟唯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背主篡国的行为非但并不可耻,反而是顺天应命,解民于倒悬的义举。

其实杨广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颇有进取心的帝王,在历朝君主中属于贡献卓著者。隋炀帝能文能武,上马领军,下马赋诗,也是一位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帝王。对于治国,杨广曾有过相当恢宏的抱负,气魄之大不亚于历代雄主,而且许多抱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打通丝绸之路等行为中,无不蕴涵着过人的创举和勇气,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民生价值,这也充分证明了杨广是一位有为的君主,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宋徽宗那样的享乐派。扳着指头历数中国的诸家帝王,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甚至把康熙、雍正这些满人皇帝都算上,以历史功绩而论,除了嬴政之外,也无一人能与“暴虐昏庸”的隋炀帝相提并论。

然而历史毕竟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地,隋炀帝身死国灭,所以他的这些功绩和优点便都在唐朝被恣意抹煞,之后历经千年,又被历史的迷雾重重遮盖,如今已然少有人知。如今留在大部分人心底的,不过是一个昏聩无能、荒淫暴虐的肮脏形象。

人心阴暗不公,竟至于此!心中不平,欲还历史本来面目,遂作此文。

二、六大功劳

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报负广远的帝王,在登基后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终其一生,曾为国为民推行了无数善政,更为国家和中原百姓立下过六项重大功绩。若论贡献之大,在历代皇帝中鲜有能比肩者。纵观中国历史,唯有名声同样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拟。

在继位之后,杨广巡视边塞,开拓疆土,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605年又营建东都,洛阳的繁盛一时与他密不可分;杨广对隋初的经济、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贡献,一生中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善政。在军事方面,杨广在即位前就参与过对突厥和契丹的战事,皆大有所获。大业五年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扩疆五万里。还先后征服了南越、流求(今台湾),迫降东突厥,一时四夷慑服,均思与中原修好。

据《隋书-炀帝纪》记载:“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在即位之后,更是创下了“地广三代,威振八方,单于顿颡,越裳重泽”的辉煌局面,对隋炀帝的文治武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一系列开疆扩土的行动中,隋炀帝率先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一时一派明君盛世景象,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在《资治通鉴》中承认:“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六大历史功绩叙述如下:

  • 1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战乱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铸为一体,更让中原百姓从三四百年之久的战乱时代中脱离出来。直到李渊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几代后唐朝统治者便出现政策错误,导致中国从唐中叶起就沦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的悲惨局面,唐帝国崩塌后,中原百姓又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惨痛遭遇,民不聊生近两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复统一的局面。
  • 2、最先开凿了世界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 3、开疆扩土五万里,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辽阔疆域。
  • 4、最先倡行进士科,创立了影响中国后世千余载的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开创了一条明路。
  • 5、颁布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热情接待外国使团,并积极对外派出使者,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华夏文明与外界的交流。
  • 6、东征西讨,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杨广执政时期万国来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余年来的“天朝上国”意识自此而始,之后更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底的骄傲,并进一步演化为如今已然稳固浓郁的民族自豪感。

三、文采斐然

隋炀帝杨广颇具文学天赋,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才子,更是隋唐年间最优秀的诗词家之一。论及文采,历朝皇帝中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在镇守扬州的十年中,杨广被奉为江南文坛领袖,江南文人潘微和佛教领袖智大师均称赞:“晋王允文允武,多才多艺,道贯古今”。《隋书》上也记载杨广“好学,善属文。”

杨广的诗词和文才在登基前就天下驰名,他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都成为千古名章,广为后世传诵。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

由于杨广多年戎马生涯,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生活阅历十分丰富,故他的诗句多有实践基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词句优雅,昭示出了极高的文采。据《诗薮·内编》记载,明代胡应麟认为此诗“绝是唐律”,可见炀帝的这篇诗即使在诗文风流鼎盛一时的唐朝,也堪称是顶尖水准。《古诗源》中称其文字“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认为杨广的诗文水平比文采天下知名的陈后主还要高。

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更有不小的影响,如今《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存录其诗40多首。

四、尊贤礼士

杨广十分敬重读书人,其尊贤礼士之名天下皆知。他当扬州大总管时就养了正府学士一百多人,封晋王后更是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一百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庆传》),登基后更是年年不忘与儒林名士交流,岁岁发给几个著名大儒米粮绸缎。炀帝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保全和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曾在江南聚书,大大提高了文人和文学的地位,还建造了空前精巧的专门收藏古籍的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隋书-经籍志》有云:“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黄国乐小姐还据此创作了《隋炀帝督建观文殿》一画,以表彰隋炀帝对中华古籍传承做出的重大贡献。

五、开创科举

公元606年,即杨广登位第二年,就正式设立了进士科,在我国畅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此正式诞生。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中国的育才政策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后世的中国影响极其深远。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颇为类似,有着不少的弊病,但在一千多年前,却绝对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选材理念。隋朝之后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在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后,都赞叹不已。

在隋朝初年,随着魏晋士族门阀的衰落,庶族地主渐渐兴起,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所以魏晋以来以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难以继续推行。隋文帝登基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为这些新兴阶层提供政治出路。此举一方面是想利用他们和士族门阀作斗争,另一方面也是想缓和他们与中央的矛盾,令其忠心拥戴中央政府。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中夺了过来,削弱了门阀子弟世袭的特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还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更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十分有利于政治结构的稳定,因此一直为历朝所沿用。

而科举制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选才比较公平,给广大贫寒士子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平台,让没有背景的才华之士们不致于因为不得志而对朝廷心生怨怼,甚至变成叛军的中坚力量。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出头的机会,更为国家从基层拔擢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大大增加了选官的公正。这项政策不仅人心所向,更是吸纳民间精英,将其转化为统治者的左膀右臂,以保障王朝平稳发展的高明之策。在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之后,许多没有豪门血统的英杰才得以“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而且当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增强政治效率。

隋炀帝登基后,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科举的规模和录取人数,还增加了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据《通典》记载:杨广和父亲杨坚不同,他开科取士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品质而非文才,这在全社会中倡导了一种重品行的良好风气。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又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杨广重个人品质选士的政策令社会风气为之一兴,为初唐培养了大批强毅正直的人才。

六、战功显赫

581年,北周辅政的大丞相杨坚欺幼帝缺乏根基,遂造反谋逆,取而代之,建立了大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把年仅十三岁的晋王杨广派去做太原道总管,拱卫京畿。

590年,原属南陈的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杨广被任命为江南总管,驻营江都(今扬州)平叛。在艰危的局势下,杨广成功地平定了江南高智慧叛乱,并从长远着手,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施政,用一系列合理的政策缓和了南方百姓的不满,打破了江南江北百姓之间的文化隔阂,此后天下渐渐归心,凝聚成了统一的“大隋”意识。600年,杨广率军北上,击退了突厥的进犯,这也是他登基前的最后一战。

杨广军功卓著,为众多武将和士兵所拥戴,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巨大优势。杨坚起初给杨广领军的机会,就是为了观察考验他;而他最终决定让杨广取代骄横的杨勇即位,便说明杨广通过了考验,令隋文帝觉得他确实是个可造之材。

10

杨坚和独孤伽罗一共生了10个,5男5女,果真是十全十美。杨广在里面排行老二,所以一般都叫他杨老二。

杨老二和媳妇儿萧丫头通过欺骗的手段,博得了独孤伽罗的欢心。独孤伽罗枕边风一吹,杨坚马不停蹄地就把老大杨勇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从此杨老二稳坐钓鱼台,杨坚嗝儿屁以后,杨老二便登基成了著名的隋炀帝。

都说能力越大,争议越大。隋炀帝绝对是历史上饱受争议最多的一个皇帝。有人说他是杀父弑君、无恶不作的昏君,也有人说他是雄才大略、堪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加中肯呢?

隋炀帝的确做了不少大事情。

我们动用地下的石油,有了火车、飞机等一系列交通工具,目的是什么?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变相地节约了不少时间。

古时候路很长,车马很慢,时间是很难缩短的。隋炀帝希望在短暂一生当中,做出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丰功伟绩。也是变相地在缩短时间。

攻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吐谷浑是游走在青海、河套一带的国家,祖先是鲜卑慕容涉归。河套和西域地区,隋王朝哪里能放弃呢?所以杨广设下了一个计谋,要夺取这个地区。

杨广自己先不动手,让裴矩出使高车,以高车的名义出兵攻打吐谷浑。这吐谷浑小日子本来过得好好的,压根就不想打仗。结果却惹了一身骚,无奈之下只能向杨广求援。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其弟武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硕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隋书》

杨广呵呵一笑,大笔一挥,派遣了大军前往。吐谷浑以为有了救星,没想到人家跑来把吐谷浑给灭了。这计谋有点类似三国时期,袁绍骗公孙瓒出兵冀州,继而吞并韩馥的计策。

高句丽那时候生活在咱们的大东北以及现在的朝鲜地区。这地方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中原王朝的一份子,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你来我往折腾了700年左右,隋炀帝特别想占领这块地方,毕竟老山参吃起来很补身体。

  1. 第一次出征,杨广调集了113万大军前往征讨高句丽分水陆两路大军,水军从山东莱州出发,陆军从北京出发。此外还有200多万民夫运送各种物资。打了5个月时间打不下辽东城,大败而归。
  2. 第二次出征,杨广再次调动了大军,并且御驾亲征。打了20多天没拿下辽东城,双方伤亡惨重。这个时候负责粮草的杨玄感却造反了,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颇有声望。隋炀帝不得不重视,所以赶回去平叛了,这一场征讨也是无疾而终。
  3. 第三次出征,不得不说杨广的心很大,国内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杨广却依旧想要征服高句丽,看来跟高句丽是不死不休的关系。高句丽王高元实在是被杨广给打怕了,只能选择投降隋炀帝。结果人家没来朝见杨广,而此时杨广再也无法发动第四次征讨了。

这三次征讨高句丽,消耗了数百万人力,财力更是不计其数,无数人死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人都用来干这些了,谁还有空种粮食呢?所以中原地区大量土地也荒废掉了,对隋朝的经济打击那是相当大的。

不过这三次征讨,为后来唐朝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隋炀帝凭借举国之力,把人家消耗的也够呛的。

挖掘大运河。

老杨家父子俩,对水利工程,都比较感兴趣。早在杨坚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将渭水和黄河给打通了,修建了150多公里的永通渠。

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

有了老爸留下的开渠人才,隋炀帝挖河渠的想法,自然也是可以得到实现的。不过他的志向比老爸要宏大的多,他要开凿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

  1. 刚登基,隋炀帝就挖了通济渠,又把三国陈登当年挖的邗沟直道给修筑了起来。4年以后开始动真格的了,他调动了上百万民工,开始疏通各种古运河。
  2. 疏通了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白沟为永济渠,两年后疏通了吴运河、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
  3. 这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就这么被开凿完成了,他将各处河渠连在一起,从北京一直到余杭,连成了一条长达5000多公里的大运河。

这就好比现在的京沪高速、高铁一样,彻底改变了古人们的出行方式。过去从北京到江南,需要绕道洛阳,现在完全没这个必要了,乘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没什么风浪,十分稳当。

开科举考试先河。

科举制度是谁创造的,本身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隋文帝,有人说是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隋炀帝将科举制度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方式。

与此同时,隋炀帝还设立了进士科,此后沿用了一千多年时间。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过去不管是两汉的察举制度,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贵族官僚们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涉足官场。

科举制度告诉大家,只要大家好好学习,那就有机会当官。这给了民间读书人奋斗努力的希望,历朝历代,对科举制度是非常重视的。

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了,官僚垄断官场,不利于王朝的发展,只有科举制度,才能够选拔出一帮安邦治国的人才。

而且这帮人才没什么背景,不容易制造朝廷的混乱,也很难结朋党关系。可以说是最科学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现代的高考也是参考学习了科举制度。

总结: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么隋炀帝就是千古一帝了吗?

隋炀帝这辈子无法抹去的一个污点,那就是成了亡国之君。他一个人把几代人要完成的事情全部给做掉了,自然会导致很多问题。

打高句丽用了几百万人,挖大运河又是动用了几百万人。这些人可都是国家生产力的保障,却被他如此滥用。

老百姓们活不下去了,自然是要起来给隋王朝捣乱的。李渊这样的隋朝贵族就趁机夺取了隋炀帝的江山。

所以说仅凭这一点,隋炀帝就不能算是千古一帝。哪有千古一帝是个亡国之君呢?千古一帝在创造丰功伟绩的同时,至少能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资料:《隋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